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71982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docx

一年级传统文化718

第7课《名贤集》

(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二、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第8课《逢老人》

一、教学目标:

1、读懂《逢老人》,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1、指名学生感情诵背已经学过的《山行》、《江雪》、《枫桥夜舶》三首古诗。

2、出示《逢老人》。

(二)、看图质疑

欣赏课文插图,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呢?

2、这些都是古诗里面所写到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

引出——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三)、学习诗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找答案。

思考:

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理解古诗的题目。

理解词语:

逢:

遇到。

2、反馈:

哪个同学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朗读练习。

读出所感:

远、贫

4、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理解。

评价

5、小结。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首诗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

受到什么启发?

 

第9课《幼女词》.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理解幼女的文采。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幼女作者的资料、教学用卡片、彩笔等。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幼女词》。

作者是唐代施肩吾。

知道《幼女词》作何解释吗?

二、范读、带读《幼女词》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

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

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

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

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

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

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

小女孩干什么呢?

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

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啊。

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

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

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

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2、学生一起说文意。

3、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4、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课文和译文。

2、收集有关作者施肩吾的资料。

 

第10课、陶者

一、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贫苦和社会的不合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故事大意

难点:

背诵《陶者》《蚕妇》

三、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

2、解释课文大意,了解劳动人民的痛苦

3、熟读古诗《蚕妇》《粟》,体会这几首诗的共同之处。

4、背诵《陶者》《蚕妇》

 

第11课、题画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

2、理解画中美丽的景色。

3、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画中美丽的景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解题:

2、简介作者: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

清代诗人。

袁枚认为诗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写真情实感。

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

 3、讲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赞美了美丽的景色。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师范读,画节奏。

3、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⑴ 生交流、汇报。

 ⑵ 师归纳、指导。

4、欣赏诗歌:

 ⑴ 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读出诗句来。

 ⑵ 画中都有什么?

(3) 诗的3、4句写的什么?

5、背诵诗歌。

三、拓展学习

1、看课后“活动广角”

读《画鸭》

2、“成长袋”

小朋友,你会背几首题画诗?

四、作业

1、抄诗。

2、背诵、默写诗歌。

五、板书设计

11、题画

  晚晴天鲜

牧童鸥眠          

 

第12课《池上》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

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

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

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13课《关山月》(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

2、学生能熟读、背诵这篇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守边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课时分配: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让学生起来背诵,看谁知道的多,看谁背的多,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识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关山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把几个比较重要的字词让学生认识,会读。

2、利用拼音学习汉字。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三、品读感悟

1、老师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老师范读古诗,再解释这首古诗所包含的意思。

3、学习练习读古诗,多种形式读,小老师领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等。

4、介绍关于“边塞诗”的概念,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这首诗所包含的意思,理解守边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

1、学习另外一首唐朝诗人写的边塞诗《凉州词》。

2、理解这首古诗所包含的意思。

3、学生练习朗读、尝试背诵。

4、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吗?

背背试试看。

5、课外活动:

你能背诵《关山月》中的这几句诗吗?

如果能,就把小山上的小旗涂上颜色;如果你还能背诵《凉州词》,就把高山上的那面小旗也涂上颜色吧!

五、板书: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第14课《棉花》

一、教学目标:

1、能熟读这首诗,认识生字。

2、理解这首诗所包含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2、能背诵这首诗。

三、课时分配: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棉花的图片,介绍棉花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导入课题《棉花》。

一、自主识字;

1、老师出示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的字。

2、利用拼音学习汉字。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三、品读感悟

1、老师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老师范读古诗,再解释这首古诗所包含的意思。

3、学习练习读古诗,多种形式读,小老师领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等。

4、介绍棉花的生长背景、生长过程,这是一首我国古人赞美棉花的诗,“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一“暖”一“寒”形成鲜明的对比。

千百年来,人们能安度严冬,棉花可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啊!

5、比赛读,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试着背诵其它有关描写棉花的诗。

2、如果你能背诵《棉花》这首诗,就把图中的那朵棉花清楚地描出来;如果你还能背诵《棉花》这首童谣,自己就再画一朵大棉花吧!

五、板书:

棉花

(清)马苏臣

五月棉花秀,

八月棉花干。

花开天下暖,

花落天下寒。

 

第15课《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

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

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

小松(唐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

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第17课《神童诗》

(二)

一、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

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分配: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小结:

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

《红楼梦》:

"杏帘在望"《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

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

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

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

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

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

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

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

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第18课、绕口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清楚的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2、学说绕口令,能正确发出儿歌中每个字的读音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数歌”

三、课时分配: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幻灯,学习绕口令

太阳城幼儿教育网

1、“今天有几只动物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咱们一起找一找他们藏在哪?

2、点击幻灯片2,请幼儿说说这是哪?

(山)

太阳城幼儿教育网

2、“看看是谁藏在了山上?

”(同时点击鼠标,出现“虎”),在幼儿的回答中反复并纠正“虎”的发音

3、带领幼儿学说短句“山上一只虎”

4、同样方法分别播放幻灯3、4、5、6,帮助幼儿更快的理解、记忆绕口令的内容,在幼儿的跟读中纠正字的发音太阳城幼儿教育网

5、“小动物都被我们找到了,咱们再来回忆一下是从那找到的”,播放幻灯7,并介绍绕口令的名称“数数歌”

6、和小动物一起复述绕口令

太阳城幼儿教育网

二、巩固复习

游戏:

1、看谁说得快(全体)

2、做动作说绕口令(全体)

3、绕口令接龙(分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