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1881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试卷类型∶A

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4月联考试题

高三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体在饥饿和进食等不同状态下会发生不同的生理反应,进食可刺激小肠的K细胞分泌一种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引起血糖浓度降低,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通过口服胰岛素可以治疗因结构②受损导致的糖尿病

B.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较低

C.GIP与①结合可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转化为脂肪

D.图中①②③④均为细胞膜上的受体,①与④的结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分析题图:

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①~④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

【详解】A、胰岛素属于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A错误;

B、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葡萄糖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浆,而消化系统中小肠K细胞可分泌GIP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注射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浆,不会引起该反应,故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B错误;

C、由图可知,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C正确;

D、图中①②③④都表示受体,受体具有特异性,其结构不同,D错误。

故选C。

2.分别用胰高血糖素基因、血红蛋白基因和ATP水解酶基因的片段制成探针,与人的胰岛A细胞、中幼红细胞和肾小管管壁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下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探针

细胞总RNA

胰高血糖素基因

血红蛋白基因

ATP水解酶基因

胰岛A细胞

+

-

+

中幼红细胞

-

+

+

肾小管管壁细胞

-

-

+

A.在中幼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基因处于活跃状态,胰高血糖素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肾小管管壁细胞中存在ATP水解酶基因,缺少血红蛋白基因、胰高血糖素基因

C.ATP水解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各类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

【详解】A、由题表可知,在中幼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基因处于活跃状态,该基因得到了表达,检测结果呈阳性,胰高血糖素基因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得到表达,检测结果呈阴性,A正确;

B、同一人体内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都含有该个体全部的遗传物质,其各种体细胞内含的基因都是相同的,肾小管管壁细胞中存在ATP水解酶基因,也含有血红蛋白基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B错误;

C、由题表可知,三种细胞中ATP水解酶基因都得到了表达,因此可知ATP水解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各类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B。

3.用15N标记果蝇一个精原细胞(2N=8)细胞核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然后放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连续分裂两次。

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细胞中含15N的染色单体的条数是()

A.2B.4C.8D.4或8

【答案】D

【解析】

【分析】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含有4个DNA分子,以其中一个DNA分子为例分析。

如果是有丝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一次,细胞中的DNA复制一次。

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

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这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不含15N。

这2个DNA分子在不含15N的原料中再复制一次,形成4个DNA,这4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不含有,还有两个DNA都不含15N。

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5N的单链和一条不含15N的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5N。

【详解】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

第一次复制产生两个细胞,每个细胞中的4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是15N,一条链不含15N;第二次有丝分裂时,这两个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DNA完成复制以后,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单体,每条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5N,一条链不含15N,另一条DNA分子的两条链都不含15N。

因此,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个细胞含15N的染色体单体个数是8个。

如果是减数分裂,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5N的单链和一条不含15N的链,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减半,有4条,所以含15N的染色体单体个数是4个。

故选D。

4.研究发现,果蝇在温度升高(热休克)时,其唾液腺多条染色体发生蓬松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休克反应"。

其后的研究表明,发生"热休克反应"与热休克蛋白(HSP)的产生有关,除热应激以外的许多其他因素,如感染、缺氧、重金属、低血糖及某些药物等刺激也能诱导HSP的合成增加。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发生热体克反应时,染色体更易发生复制和转录

B.HSP的合成过程所需的RNA功能不同

C.HSP基因的表达与环境的诱导有关

D.HSP基因转录时需以整条特定的DNA单链为模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调控的。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影响着基因的表达,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染色体解螺旋变成蓬松状态,其上的DNA呈松弛状态,有利于DNA解旋进行复制和转录,因此热休克时,染色体发生蓬松现象,染色体更易发生复制和转录,A正确;

B、HSP是热休克蛋白,它的合成过程需要三种RNA参与,且三种RNA功能不同,其中mRNA是HSP合成的模板,tRNA是运输原料氨基酸的工具,rRNA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的组成成分,B正确;

C、由题干可知果蝇在温度升高时,体内会产生热休克蛋白(HSP),除热应激以外的许多其他因素,如感染、缺氧、重金属、低血糖及某些药物等刺激也能诱导HSP的合成增加,可见HSP基因的表达与环境的诱导有关,C正确;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真核细胞内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因此HSP基因转录时需以该基因对应的DNA片段的单链为模板,而不是以整条特定的DNA单链为模板,D错误。

故选D。

5.非洲草原上的鬣狗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它们会成群结队的猎捕食物,但有时会出现个别鬣狗在觅食时表现为求偶或其他与觅食无关的行为,此种行为一经出现,经常被群体攻击,这种现象属于进化稳定对策。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进化稳定对策有利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进化稳定对策不利于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发展

C.进化稳定对策的发生有利于生物间的共同进化

D.当出现环境的剧烈改变时,进化稳定对策将会被消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同进化。

2、是否发生进化的判断依据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详解】A、题中动物表现出与觅食无关的行为时被群体攻击,不合群动物被攻击也是一种自然选择,进化稳定对策有利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

B、对不合群的动物攻击,会导致这一类动物的减少,不利于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发展,B正确;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同进化,而进化稳定对策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对共同进化影响不大,C错误;

D、当出现环境的剧烈改变时,物种由于要适应环境,进化稳定对策将会被削弱,D正确。

故选C。

6.兔子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在有C基因存在时,含B的兔毛为黑色,含bb的兔毛为棕色;当为cc时,全为白色。

现有一只棕色雄兔与一只白色雌兔杂交,F1代全为黑色,让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若后代数量足够多,在F2代中黑色∶棕色∶白色=9∶3∶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后代分离比可推测控制毛色的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若让F2黑色兔相互交配,则出现白兔的概率为1/9

C.让F2白色兔相互交配,后代会出现棕色和白色两种类型

D.可通过统计F2代各种毛色中兔子

性别比例来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B_C_为黑色,bbC_为棕色,B_cc、bbcc为白色,棕色雄兔与一只白色雌兔杂交,F1代全为黑色,让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比例为9:

3:

4,则F1基因型为BbCc,亲本基因型为bbCC×BBcc,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子二代表现型为9:

3:

3:

1变式,两对基因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黑色图基因型为1BBCC,2BbCC、2BBCc、4BbCc,出现白色兔后代基因型含有cc即可,C的基因频率为:

1/9+2/9+2/9×1/2+4/9×1/2=2/3,c基因频率为1/3,后代出现cc的概率为1/3×1/3=1/9,B正确;

C、白色兔的基因型中不含C基因,F2白色兔相互交配后代全为白色,C错误;

D、可以通过子二代各种毛色中兔子的表现型和性别比例来确定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7.当人们持续处于精神压力、挫折、恐惧等情绪时,往往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HT)的减少有关。

5-HT是一种可回收的抑制类神经递质,在大脑中正常含量是比较高的,可以增强情绪抵抗力。

使心境稳定;减少后,会对悲观的情绪特别敏感,导致抑郁和焦虑,而运动会增加5-HT的合成与分泌。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5-HT在细胞内合成后运出细胞,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神经元

B.5-HT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

C.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回收,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进行抗抑郁治疗

D.适度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

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氨基酸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O等,作用是传输神经冲动,例如常见的乙酰胆碱。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受到刺激后,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后一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

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被灭活。

【详解】A、5-HT是神经递质,在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神经元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

B、5-HT是抑制类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不能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不会产生兴奋,B错误;

C、分析题干信息可知,5-HT含量比较高时,可以增强情绪抵抗力,使心境稳定,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HT)的减少有关,故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回收,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进行抗抑郁治疗,C正确;

D、运动会增加5-HT的合成与分泌,故适度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D正确。

故选B。

8.人类共有5类免疫球蛋白,分别为IgG、IgM、IgA、IgD和IgE。

其中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能够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进入血液;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功能尚不是很清楚;IgE介导过敏反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血清检查IgG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而IgM增高则一定处于感染期

B.IgA在内环境之外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的

C.IgD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可参与免疫细胞

信息交流

D.过敏原侵入机体后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从而导致过敏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有: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和抗原结合。

详解】A、过往感染是之前感染过病原体的,根据题干信息“IgG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所以如果IgG增多,可能是由于发生过往感染,再次接触病原体时时抗体升高,而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因此IgM增多,则处于感染期,A正确;

B、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能够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进入血,说明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主要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这属于第一道防线,B正确;

C、IgD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说明其可能有受体的功能,参与免疫细胞的信息交流,C正确;

D、过敏反应发生在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如果是初次进入机体,则不会导致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睛】

9.关于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有学者提出了酸生长学说。

其要点为生长素与其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转换,提高细胞膜上的质子泵活性,促进H+运出细胞。

在酸性环境下,某些水解酶被激活,促进纤维素转化为可溶性糖,增加细胞壁的可塑性,从而使细胞生长成为可能,如下图所示。

根据相关信息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调节生命活动

B.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引发一系列信号转换,促进细胞生长

C.由图可知,H+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本示意图无法解释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生长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引发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向外运输,酸性条件下细胞壁的纤维素微丝伸长,使细胞壁松弛,对细胞的压力减小,引起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详解】A、据图分析,生长素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膜上的对接蛋白并引发信号转换,该过程没有发生细胞膜的形变、胞吞等过程,A错误;

B、生长素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膜上的对接蛋白引发信号转换,促进细胞膜上的质子泵活性,促进H+运出细胞,从而在酸性条件下激活水解酶,促进纤维素转化,使细胞生长成为可能,B正确。

C、图中H+运出细胞借助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

D、本题示意图只说明了生长素促进生长一面,并没有解释其抑制生长一面,故无法解释其具有两重性的原因,D正确。

故选A。

10.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的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种群密度的数据应采用各样方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B.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优质牧草A

C.接种菌种后,劣质牧草B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优质牧草A和劣质牧草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接种菌根后,优质牧草A的种群密度有所上升,而劣质牧草B反而下降,物种的丰富度也有所上升。

【详解】A、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A正确;

B、据图可知,优质牧草A接种后种群密度有所上升,因此可以推测,优质牧草A对菌根依赖程度更高,B正确;

C、接种菌根真菌后,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因此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错误;

D、接种菌根真菌后,优质牧草A种群密度增大,同时劣质牧草B种群密度减小,优质牧草A和劣质牧草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B.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然后滴加培养液

C.为保证严谨性,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重复实验

D.生态缸稳定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将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2、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摇匀的样液从一侧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用显微镜观察。

3、生态缸制作要求: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详解】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故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A正确;

B、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统计结果,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为保证严谨性,需要重复实验,以增加实验数据的可靠性,C正确;

D、生态缸在稳定后,一定时间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能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12.1968年,班尼特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众多鸟类栖息的湖泊和池塘迅速萎缩。

下图为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图1和图2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

D.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可以推测,由于大坝建成,导致下游水位下降,原来下游只有灌木,而大坝建成后,出现了草本沼泽、湿草甸,所以图1是建成后的情况,图2是建成大坝前的情况。

【详解】A、从图中看出,不同地段植物的不同是由于其离河流的远近,即水分的多少,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从图中看出,虽然有水位波动,但植物仍然在生长(草本和湿草甸),群落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没有降低,而是提高了,B错误;

C、从图中看出,由于水位的波动不同地段的植被种类不同,所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C正确;

D、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群落包括其中

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13.在表达HIV壳体蛋白转基因细胞的悬浮培养中,将源于水稻的一个富含甘氨酸序列的信号肽(GRP)连接在MA4-CA融合基因的3'端,并将该融合基因转入枸杞细胞,建立利用转基因枸杞根系分泌表达HIV壳体蛋白(capsid,CA)的反应系统。

临床实验证实,HIV壳体蛋白病毒样颗粒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农杆菌将MA4-CA融合基因导入枸杞细胞的原理是其Ti质粒可转移至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

B.目的基因的PCR鉴定时需要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MA4-CA融合基因作探针

C.枸杞根系分泌表达CA的缺点是根系的生长较为缓慢,而植物细胞可大规模悬浮培养

D.经农杆菌感染的叶片需要在特定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

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如果要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受体细胞,应把MA4-CA融合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T-DNA片段中,因为该片段具有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的特点,A错误;

B、目的基因的PCR鉴定时需要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MA4-CA融合基因作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B正确;

C、枸杞根系分泌表达CA的缺点是根系的生长较为缓慢,而植物细胞可大规模悬浮培养,C正确;

D、经农杆菌感染的叶片需要在特定培养基上脱分化,诱导出愈伤组织,D正确。

故选A。

14.PC-1基因表达能诱导正常鼠成纤维细胞的恶性转化。

在PC-1分子N端(氨基端)有46个氨基酸组成的特异序列,这是许多转录因子激活靶基因转录所具有的共同序列特征;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验证了PC-1的转录激活作用,通过缺失突变的基因改造,发现该作用存在于该分子N端的46个氨基酸组成的特异序列区域,说明PC-1全长分子极大部分的特异功能均由N端的此区域表达,为制备特异性更高的抗PC-1-46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C-1分子通过激活靶基因转录诱导鼠成纤维细胞的恶性转化

B.扩增PC-1基因只需用此特异性序列所对应的核苷酸序列作引物

C.用哺乳动物细胞转基因的方法验证PC-1的转录激活作用时,必须用受精卵做受体细胞

D.可将PC-1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制备抗PC-1-46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