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陕西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陕西)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
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
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
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
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
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
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
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
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
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
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
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
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
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
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
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
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
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
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
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
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
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
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
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
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
请简要分析。
(6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6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
(8分)
(1)答A得3分,C得2分,B得1分。
【解析】A难度较大,C项次之。
B.原因是“充满了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
“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
D.见“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一句,文中并未涉及其风景画的色彩和线条特点。
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只是滋养了他朴素深沉的情感和艺术观。
E.因为列宾是一位“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
作者并未对两位画家的高下做出明确评判。
(2)“清凉与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
(意思对即可)(2分)“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
(2分)“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的教士”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
(2分)
(3)衬托,铺垫(单纯答“衬托”“铺垫”“对比”也可)。
(若答成文中使用的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
)如:
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
(手法2分,举例2分,分析得当2分)
(4)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2分)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
(2分)(意思对即可)
探究:
同意。
(1分)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
(3分)
不同意。
(1分)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
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
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
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
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
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问:
“爹,你几时回来?
”爹笑笑说:
“个把月吧。
”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
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
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
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
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
“我也是有用处的。
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
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
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
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
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
“爹怎么还不回来呢?
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
娘说:
“哪能呢?
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
日子过得很慢。
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
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
我说:
“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
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
“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
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娘替爹收拾东西,虽然简单得没有啥好收拾的,主要表现家里的贫穷,同时在那简单的收拾中同样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B.“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C.在文中,“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其时的“我”的顽劣的一面。
D.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E.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2)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
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
(6分)
(3)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笑了”:
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6分)
(4)捏泥狗、收鸡蛋、攒馒头,家庭各成员这些特定的作法有何相通之处?
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其中每一种作法的个性色彩的?
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阐释。
(8分)
1).D(3分)E(2分)A(1分)解析:
B项中,“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理解失当;C项中,“顽劣的一面”概括失当,应是淘气、调皮;A项中主要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2).①回应上文父亲临走时的交待与嘱咐;②也为下文用瓦匠家的泥捏狗计算归期的情节作了铺垫;③突出“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热情助人的精神风貌。
3).两次“笑了”,都包含有娘对儿子的宽容。
第一次“笑了”,侧重于娘对儿子的理解,笑是母子情感产生共鸣的体现,娘以此对儿子的感受表示默认和赞同。
(3分)第二次“笑了”,侧重于娘对爹、对家庭温情的回应,笑是娘内心惬意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娘在明了儿子淘气、自己“疏忽”之后的忍俊不禁。
(3分)
4).计算远行人的归期。
(2分)文章对家庭各成员的特定做法中的一些片断作了细致的表现,主要突出了“我”在偷偷多捏小狗时的“自欺”、娘在天天收鸡蛋中的细致以及爹在默默攒馒头中的计算准确;(3分)实际上是以不同方式、不同侧面突出表现家庭的和美、宁静与温馨。
(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
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
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
“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
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
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
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塞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
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
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
敢的男孩,杰考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
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
遇到这
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
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
“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
”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
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
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2011年04期,有删改。
)
背景资料: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
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
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
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
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
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
和未来。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答:
(1)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D得1分,选A、B不得分。
(2)①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③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以情感人,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①他热爱音乐,如果不是战争,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②他满怀爱心,他喜欢听孩
子们在教堂唱歌的感觉,男孩绊倒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搀扶;③他勇于自我牺牲,甘愿为保
护反抗入侵的“孩子”而接受军法处置。
(4)示例一:
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合格的士兵。
①从资历上看,杰夫卡夫斯基是一
个“二战”老兵,德军入侵苏联,他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了祖国利益而战。
②从
信仰上看,杰夫卡夫斯基对“伟大的莫斯科”有着无比信任,体现了其军人的坚定信仰。
③从军事素质看,杰夫卡夫斯基训练有素,当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他习惯性地下手并
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示例二:
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
①杰夫卡夫斯基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他喜欢音乐,对自己差点成为钢琴师念念不忘,战争期间也因为听到钢琴声而思想上开小差。
②杰夫卡夫斯基意志不坚定,太善良,太具爱心。
军人作为国家的战争机器,应该是冷酷无情的命令执行者。
但杰夫卡夫斯基在枪杀了男孩之后,却“觉得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
③杰夫卡夫斯基自作主张,“保护敌人的同伴”,这并不是一个军人应有的行为。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
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
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
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
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
我倒愿意谈谈。
”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
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
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
他们去向何方?
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
”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
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
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
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
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
我讨厌这一切。
”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
“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
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
“哦……也许……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
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
”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
——你的职业是什么?
”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
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当真的吗?
”
“当然。
”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
”他说。
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
”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
”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
“我不知道,也许。
我必须快走。
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
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
”年轻人说。
“哦?
……对,我总是坐辆车来的。
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
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
“哦……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走后,在这条登子上再坐10分钟。
”她说着就走开了。
年轻人看着那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
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扭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到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
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
“亨利,俱乐部。
”
(取材于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的宁静的角落里发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更有利于主旨的体现。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子的处境和安全,也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及心理细节的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讽刺了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凸显出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中多次提到一辆汽车,“汽车”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3)小说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伏笔。
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做分析。
(6分)
(4)根据文本,概括女孩的形象。
并且谈谈你读过这个故事后的思考。
(8分)
(1)答案:
BC
【解析】B项对男青年形象概括错误;C项对主旨概括错误,并非表达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答对一项得2分,全对得到5分。
)
(2)汽车的作用:
是财富地位的象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了人物身份(或揭开故事谜底);照应小说题目。
(意思对即可,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3)【答案示例】
女子身穿灰色朴素的衣服,不可能马上去参加宴会、音乐会、暗示并非富人。
不了解香槟酒是连瓶冰镇的,暗示不熟悉宴会上的细节。
对汽车轮子是否红色有些迟疑,说明不是汽车的主人。
当听说男青年是“在一家餐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