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1422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板书课题:

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

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

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快速读课文思考。

(受了很多折磨)

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

出示:

课文第四、五小节。

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

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什么?

2、匈奴王借这件事想告诉苏武什么?

(要么投降,要么就老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去)

北海:

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

3、苏武明白了一切,指的是苏武明白了

,但是他

积累词语:

和心坚如铁相似的词语: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身轻如燕

恩重如山

健步如飞

坚硬如铁

坚强如钢

洁白如雪

粉红如霞

4、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苏武心坚如铁?

(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渴了、饿了、冷了„„)

5、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生理上的,精神上的)

6、面对种种磨难,苏武心坚如铁,顽强地忍受着种种折磨(配合读)

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1、“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置:

放;度外:

部放在心上。

“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2、是什么使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回归祖国)

3、师生配合读

4、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当匈奴王要苏武认罪的时候,苏武的表现是怎样的?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当时是怎么想的?

(我是汉朝的使者,诬陷我,让我认罪就是对汉朝的侮辱,作为代表国家的使者,不能让国家蒙羞)

师生配合齐读: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说完话就“抽刀自尽。

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

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那苏武为什么还要接过旌节?

(避免战争,国家的安宁,义无反顾)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过渡:

一计不成,匈奴王又生一计,他派了已经投降的汉使卫律来劝降。

苏武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

“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

“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过渡:

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

那便是——让苏武到北海牧羊,匈奴王明白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

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1、(师生配合读):

北海是一个“野草遍地,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陪伴苏武的,“就是那支旌节”。

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因为这个时候,旌节已经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所以他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2、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苏武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所以他“屈指计算日子”:

真是归心似箭啊。

“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真是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3、小结:

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坚贞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他的气节令人敬佩。

4、过渡:

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苏武那种坚强不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却没有变。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揣”是什么意思?

(塞、抱)表现出了苏武对旌节的重视,对能回到祖国的激动。

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听着他在匈奴年的艰辛历程,人们被苏武的精神所感动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相机板书)

5、小结: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

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辱。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三、总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血战吴淞口的陈化成,还有誓死不投降的文天祥,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

苏武牧羊

气节

坚强不屈

贫贱不移

坚忍不拔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

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

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

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

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

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提示:

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方法:

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

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

(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

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

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

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

——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

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

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

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

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

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

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

放;度:

所打算或所计较的。

“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

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

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

“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

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

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交流。

2想像:

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抽刀自尽

旌节

痛斥卫律

忍受折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