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1324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1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docx

高三历史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教师版)

(2)近年全国课标卷等以新材料为依托,利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45题对王莽改革的考查等.2013年仍要重视这一考向.

4.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2013年高考仍要重视对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的分析理解考

查,理解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整合】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 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

(1)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 军功爵 制;建立什伍组织。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

(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 县制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4)文化上,焚烧诗书。

1.背景:

(1)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北方,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制度落后不完善,农民负担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各地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内容:

(1)前期:

创立新制。

①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②推行 均田制 、三长制和租调制。

(2)后期:

实行 汉化 :

①迁都 洛阳 ;②移风易俗。

3.作用:

(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 风俗 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经济复苏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 ,缓和了民族矛盾。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疑点2】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条件。

指点迷津:

(1)出现了大量荒地,这些荒地都属于封建政府所有。

(2)社会上大量流民的存在。

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度使俄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3)改革派知识分子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

(4) 克里米亚 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和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改革。

2.内容:

(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法令规定 土地 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农民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

1.背景:

(1)内忧:

 幕府 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患:

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 日美亲善条约 》。

(3)前提:

倒幕派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

(1)政治上: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建立起统一的 中央集权 国家。

②废除封建 等级制度 ,宣布“四民平等”。

(2)经济上:

发展新经济。

①币制改革,以 金本位 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 ,发展资本主义。

(3)文化上:

 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西化,如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上:

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 义务兵役制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②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④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 资本主义 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

③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 浓厚封建性 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2)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3)思想:

 早期维新 思想的传播。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

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而失败。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 君主立宪制 ,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疑点3】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你能说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吗?

指点迷津:

同: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梭伦改革

例1.梭伦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对民主政治有什么影响?

【提示】①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变式探究】梭伦改革有什么特点?

如何评价梭伦改革?

【提示】特点:

“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①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评价:

①积极作用:

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②局限性:

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变式探究】材料一 梭伦抑制了平民与贵族的过分的欲望,梭伦改革中,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是一种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梭伦)力图在实践中推行德尔菲关于限度与节制的训导,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被贫富纠纷所撕裂的城邦中引入一种社会平等的理想。

——赵明《论梭伦立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坚持什么原则?

梭伦对债权人“侵犯”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在政治上是如何实践“限度与节制”思想的。

这一思想的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解析】第

(1)问,原则注意材料一中关键语句和词语:

“抑制了平民与贵族的过分的欲望”(中庸)、“公正”;措施回忆所学知识:

改革措施中涉及债权人的(颁布“解负令”)。

(2)问,“实践”实际上考查对梭伦改革措施的理解,要求回答体现限度、节制的措施;“意义”紧扣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回答。

【答案】

(1)原则:

中庸、公平。

措施:

颁布“解负令”。

2)实践:

确立财产等级制,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打击贵族特权,扩大平民参政权力,但权力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平民的要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意义:

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考点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例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各是什么?

【提示】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制定秦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孝文帝改革: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变式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

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考点三、戊戌变法

例3、戊戌变法的背景、特点。

【提示】背景:

①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②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特点:

①从方式上看:

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②从宗旨上看:

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③从内容上看:

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④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变式探究】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提示】同: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变式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难点一中国古代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例1、(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解析】本题利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第

(1)问应明确二者的社会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从而找到矛盾,如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等.第

(2)问的“除旧布新”,联系改革的具体举措,应明确前者突出了制度创新的应用,后者突出了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应用.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

(1)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特别提醒】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

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争雄优势、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变式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

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2: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

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1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1、2,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1、2,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难点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改革

例2、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2: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3: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2、3,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

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不满.

(3)认识:

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特别提醒】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改革的不同特点

1.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

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矛盾重重.

2.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中国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变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变式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

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围绕农奴制的废除问题这一主题展开.第

(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为了解决阶级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要废除农奴制;第

(2)问,首先肯定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其次说明其局限性.

答案:

(1)问题:

农奴制问题.

原因:

阶级矛盾的尖锐(或农奴的反抗).

(2)史实:

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

影响: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难点三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认识

例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

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特别提醒】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变式探究】(2012·东北三校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

手中夺得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是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意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那些既非“近臣”的豪强地主,也凭借时势和

度田官吏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他们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

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2)如何认识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

并分析其反抗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史方法认识的迁移运用.第

(1)问第一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