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1026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docx

申报项目名称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

1.申报项目名称:

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2.完成单位:

1-中日友好医院、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4-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5-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6-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

1、率先提出本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设计思路,牵头主持总体设计、基础研究、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广应用、质量控制、课题的结题和验收等全部工作。

2、通过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发现了寰椎椎弓根解剖学结构”,结合脊柱短节段三维固定,和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中西医原理,将体外捆绑的小夹板固定改进为精准高效的体内钢板螺钉固定。

“原创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并于2002年和2003年率先发表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和美国《Spine》杂志。

3、证明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强,短节段固定,可术中复位和椎管减压等特点,能够在“解剖学结构上疏通督脉”,术后采用“中药也能进一步促进疏通督脉”,具有优于单纯手术治疗的确切临床疗效。

4、证明了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与相应各型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创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

5、北美颈椎年会主席(CSRS.2005)、美国MayoClinic(梅奥医院)骨科Currier教授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

本项目相关专题在国家级继续教育、脊柱外科学习班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共交流推广216场次。

2007-2012年全国报道寰枢椎脱位手术量较2000年以前同期增加10倍,寰椎椎弓根钉技术增加最为显著,占总数的47.8%。

目前本项目成果已在欧美、日本和国内三级或二级医院广泛临床应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1.我院2006年3月至2013年6月参与本项目的临床研究,应用该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和先天性上颈椎畸形患者。

通过临床研究显示该技术进钉点的位置安全,损伤C2神经根及血管的几率减小,出血少,固定更加牢固,在寰枢关节复位前置入螺钉,可于术中平稳的提拉复位,可操作性强,安全,未见不良事件发生。

2.对比研究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阐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值得临床推广。

通过术后采用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观察,阐明了其具有确切疗效。

3.参与TOI分型研究,协助采集资料及临床观察。

4.参与研究督脉瘀阻与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性并观察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1.参与本项目的临床研究、资料采集及论文撰写,2004年10月1日至2014年1月临床应用寰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

此技术相对于传统寰枢椎内固定方法更利于术中平稳的提拉复位寰枢椎的功能,也适用于寰椎后弓有缺损的病例,同时又可以用于临时固定,该技术操作安全,出血少,减小了手术的创伤。

2.为该技术进一步临床疗效的观察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3.对比研究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阐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4.通过TOI分型指导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的制定,证明此分型的临床意义。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1.我院2001年10月至2014年1月参与本项目的临床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应用该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和先天性上颈椎畸形患者。

临床研究显示该技术进钉点的位置在寰椎后弓背侧,解剖学位置较表浅,引起C2神经根及血管损伤的几率减小,出血少,螺钉与骨骼接触的界面大,固定更加牢固,在寰枢关节复位前置入螺钉,具有术中平稳地提拉复位寰枢椎的功能,可操作性强,安全。

2.对比研究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阐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3.参与寰枢椎脱位术后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其疗效明确。

4.参与TOI分型研究,并通过TOI分型制定治疗方案,阐明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与相应各型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1.2005年10月至2014年1月参与本课题的临床应用研究,临床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和先天性上颈椎畸形失稳患者,通过观察术中置钉、术前术后JOA评分、X光片、CT和MRI等指标,显示该技术术中出血少,固定节段短,可术中复位,螺钉与骨骼接触的界面较大,固定牢固,植骨融合率高,在寰枢关节复位前置入螺钉,具有术中平稳地提拉复位寰枢椎的功能,尤其适用于严重寰枢椎脱位的术中复位,可操作性强,安全,未见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发生。

2.参与多篇中英文论文的撰写及技术的推广应用。

3.同时,对比研究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阐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4.为TOI分型提供临床研究平台。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参与临床观察,论文撰写及应用推广,2003年10月1日至2014年1月参与了本研究的部分设计、并主要负责临床应用研究工作。

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技术类似胸腰椎椎弓根钉技术的三维固定,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2.对比研究临床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临床观察显示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3.参与TOI分型研究,通过TOI分型制定相关治疗方案,阐明了TOI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

4.通过术后观察中药疏通督脉瘀阻,证明其具有明确疗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我院于2005年5月—2013年6月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观察术中置钉、术前术后JOA评分、X光片、CT和MRI等指标,平均随访35个月,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所具有的安全性,直视下置钉,术中出血少,固定节段短,可术中复位和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

2.对比研究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其结果表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3.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参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参与临床观察、资料采集及论文撰写2.参与TOI分型研究,通过TOI分型制定相关治疗方案,阐明了TOI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

3.对比研究临床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临床结果显示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参与临床观察、资料采集及论文撰写,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寰枢椎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关注术中置钉情况,随访过程中行JOA评分并常规摄取颈椎X线片、CT以及MRI评估治疗效果。

总结了该技术的优势:

①直视下置钉,操作相对安全;②显露范围较小,术中出血少;③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植骨融合率高,更多保留患者颈椎运动功能。

2.参与TOI分型研究,通过TOI分型制定相关治疗方案,阐明了TOI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

3.对比研究临床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临床结果显示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发表上颈椎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3.项目简介:

寰枢椎脱位是骨科的常见危急重症,创伤是其主要病因,属于中医“骨错缝”范畴。

仅在交通事故创伤中颈椎损伤可达39%,其中寰枢椎损伤可达10%~15%,严重寰枢椎脱位的死亡率可高达44~71%,曾被视为骨科手术的“禁区”。

在其诊治上,西医存在两大瓶颈:

一是针对寰枢椎脱位,缺乏安全可靠的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技术;二是针对脊髓损伤,缺乏有效治疗药物。

而中医则缺乏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证据,限制了其在国际学术界交流与临床推广。

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个项目支持下,历时15年,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

1)创研寰椎椎弓根钉技术,充分体现“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骨科学术思想:

通过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率先提出“寰椎椎弓根”解剖学新结构,将寰椎后弓类比椎弓根,侧块类比椎体。

2002年首先报道“寰椎椎弓根钉技术”。

该项技术填补了人体25节椎骨中最后一个未被攻克的、技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椎弓根钉核心技术空白,解决了国际上颈椎领域传统内固定技术失败率高和不能有效术中复位等技术瓶颈问题;将体外捆绑的小夹板固定改进为精准高效的体内钢板螺钉固定,采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骨科经典理论指导,实现了坚强固定脱位椎骨一个“点”,术后早期全身功能锻炼的中医“整体治疗观”。

2)手术联合中药疏通督脉,充分体现了脊髓减压与中医辨证治疗的创新思想:

经过基础和临床研究,率先提出在“解剖学结构疏通督脉”的观点。

对比研究治疗前后颈椎影像学、督脉瘀阻症候积分和脊髓功能JOA评分等指标,结果显示:

术前寰枢椎脱位压迫延髓,引起督脉瘀阻症状;脊髓减压术后,督脉瘀阻症状缓解,督脉瘀阻症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

证明了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脊髓减压,术后采用中药辨证治疗督脉瘀阻,优于单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3)创建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TOI外科分型,据此确定本病证治新策略,提高了临床疗效,大幅度降低了临床死亡率:

通过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研究和TOI外科分型临床应用的多中心研究,取得了督脉瘀阻症候积分改善率为76.4%和死亡率由44~71%降低到0.31%的临床疗效。

证明了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的相应各型治疗策略和方法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集中医和西医各自疗法所长,创建了寰枢椎脱位证治新策略。

共发表论文175篇,其中SCI22篇,总被引用1455次,单篇论著最高被引287次,2016年本项目核心论文入选世界100篇最有影响力的颈椎外科论文;2015年主要参与牵头CAOS成人急性寰椎骨折循证临床指南制定;出版《上颈椎外科学》等相关专著2部;2016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本项目相关专题在国家级继教、脊柱外科学习班和学术会议共推广交流216场次。

美国MayoClinic(梅奥医院)Currier教授将寰椎椎弓根钉技术称为“谭氏技术”,于2004年在该院临床使用;2007-2012年该技术占我国文献报道寰枢椎手术总量的47.8%。

目前本项目成果已在欧美、日本和国内广泛临床应用。

4.主要完成人及技术贡献:

主要完成人:

1-谭明生、2-移平、3-郝庆英、4-杨峰、5-王文军、6-吕国华、7-田纪伟、8-谭远超、9-周英杰、10-王清、11-刘少喻、12-肖增明、13-唐向盛

谭明生,作为本项目总负责人,牵头主持本项目的设计、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全部工作,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80%,对创新点1,2,3有突出的实质性贡献。

发表与本项目相关学术论文46篇,其中SCI收录8篇;主编《上颈椎外科学》等学术著作2部;主要参与牵头CAOS成人急性寰椎骨折循证临床指南制定;以第1完成人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颁发的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第一届中国脊柱脊髓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第二届中国脊柱脊髓优秀论文一等奖。

移平,本项目第二完成人,协助完成本项目的设计。

作为项目组临床基础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大部分工作,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70%,对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8篇,参编《上颈椎外科学》1部。

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颁发的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郝庆英,负责寰枢椎脱位临床护理的设计,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负责临床随访和部分临床数据统计,参与本项目的部分总体设计,对创新点1,3有实质性贡献,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60%。

发表研究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编《上颈椎外科学》1部。

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颁发的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杨峰,协助本研究的总体设计,修改完善,负责质量控制和监督,课题的结题和验收工作,主要完成大部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60%。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1篇,其中SCI收录8篇;对创新点1,2,3有实质性贡献,参编《上颈椎外科学》1部。

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颁发的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王文军,主要参与本项目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验证,作为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对创新点1,3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1篇;对创新点1,3有实质性贡献,参编《上颈椎外科学》1部。

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颁发的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吕国华,作为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参与本项目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研究,对创新点1,3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5篇;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田纪伟,主要参与本项目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验证,作为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对创新点1,3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收录4篇;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谭远超,中医临床研究主要承担者,主要参与研究督脉瘀阻与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性临床研究,并观察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

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

周英杰,中医临床研究主要承担者,主要参与研究督脉瘀阻与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性临床研究,并观察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

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

王清,临床研究主要承担者,参与本项目临床资料收集及临床观察,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对创新点1,3有重要贡献。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2篇。

刘少喻,临床研究主要承担者,参与本项目临床应用研究,负责质量控制和监督,对临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对创新点1,3有重要贡献。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2篇。

肖增明,临床研究主要承担者,参与本项目临床资料收集及临床观察及推广应用工作,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及整理,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30%,对创新点1,3有重要贡献。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1篇。

唐向盛,作为项目组研究人员,协助本研究的实验测量,参与临床观察,管理患者,根据TOI分型对患者进行分类/筛选,进行文献检索及整理数据。

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40%。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6篇;参编《上颈椎外科学》1部。

获得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颁发的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5.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项目第一完成人谭明生教授主任医师牵头主持本项目的设计、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全部工作,2001年研究发现寰椎椎弓根解剖学结构,将体外捆绑的小夹板固定改进为精准高效的体内钢板螺钉固定,原创了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证明了手术复位,椎管减压,“解剖学结构上疏通督脉”,术后采用“中药促进疏通督脉”具有确切临床疗效,证明了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与相应各型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创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成果为解决世界寰枢椎脱位外科手术瓶颈问题提供了技术方案,为中西医结合脊柱外科认识寰枢椎脱位所致督脉瘀阻的发病机制和诊疗理念提供了新思路。

本项目第二完成人移平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协助完成本研究的设计。

完成部分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通过对寰椎的测量,探讨国人寰椎后弓和侧块数据影像学测量结果与实体寰椎结构的差异,观察寰椎后弓和侧块的解剖特征及相邻组织结构,测量确定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和钉道长度,为螺钉设计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依据,与临床试验,总结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优势,并提出了该技术的手术要点和适应证,参与寰枢椎脱位TOI临床分型研究,参与研究督脉瘀阻与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性并观察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参与本项目论文和著作撰写。

本项目第三完成人郝庆英主任护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负责寰枢椎脱位临床护理的设计,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负责临床随访和部分临床数据统计,参与本项目的部分总体设计,修改完善,负责质量控制和监督,课题的结题和验收工作,参与寰枢椎脱位TOI临床分型研究和中药治疗督脉瘀阻临床疗效的观察,参与本项目论文和著作撰写。

本项目第四完成人杨峰副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协助本研究的总体设计,修改完善,负责质量控制和监督,课题的结题和验收工作,主要完成大部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完成临床试验,在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病例中,观察术中置钉、术前术后JOA评分、X光片、CT和MRI等指标,参与总结此技术的优越性以及适应症,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手术操作提供科学依据,参与寰枢椎脱TOI分型的临床观察,参与寰枢椎脱位术后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观察,参与本项目论文和著作撰写。

本项目第五完成人王文军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参与本项目的临床研究工作,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156例,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

结果表明该技术复位固定性能好,安全,可操作性强,优良率达96%,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参与寰枢椎脱位TOI临床分型研究和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观察,参与本项目论文和著作撰写。

本项目第六完成人吕国华主任医师,2004年至2014年参与本项目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寰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106例,临床疗效优良率97.2%。

,参与证明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与相应各型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创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工作,参与本项目论文和著作撰写。

本项目第七完成人田纪伟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主要参与本项目的临床应用研究,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和先天性上颈椎畸形失稳患者153例,显示该技术术中出血少,固定节段短,可术中复位,固定牢固,植骨融合率高,可操作性强,安全,是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很好的手术方法,对比研究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阐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参与本项目论文撰写。

本项目第八完成人谭远超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主要参与本项目中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观察,对部分临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主要参与研究督脉瘀阻与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性临床研究,并观察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参与寰枢椎脱位TOI临床分型研究,参与本项目论文和著作撰写。

本项目第九完成人周英杰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参与本项目部分临床应用研究,质量控制和监督,负责部分临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临床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和先天性上颈椎畸形失稳患者72例,观察术中置钉、术前术后JOA评分、X光片、CT和MRI等指标,平均随访32个月,临床内固定方面的疗效优良率达96.1%,参与研究督脉瘀阻与寰枢椎脱位的相关性,阐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参与寰枢椎脱位术后中药疏通督脉的临床疗效观察,参与本项目论文撰写。

本项目第十完成人王清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参与本项目临床资料收集及临床观察,应用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116例,观察术中置钉、术前术后JOA评分、X光片、CT和MRI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所具有的安全性,直视下置钉,术中出血少,固定节段短,可术中复位和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临床内固定方面的疗效优良率达97.6%,参与TOI分型与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采用颈操锻炼、按摩、理疗及活血化瘀的方法解除督脉(脊髓)的瘀阻和压迫,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第十一完成人刘少喻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参与本项目临床应用研究,负责质量控制和监督,对临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临床应用该技术治疗寰枢疾患患者109例,总结了寰椎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的特点及各自优缺点,发表上颈椎研究论文10余篇,参与寰枢椎脱位TOI临床分型研究与临床观察,参与本项目论文和著作撰写。

本项目第十二完成人肖增明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参与本项目的临床观察及推广应用工作,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及整理,参与专著的编写工作并发表多篇科研论文。

本项目第十三完成人唐向盛副主任医师,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协助本研究的实验测量,修改完善,负责质量控制和监督,参与临床观察,管理患者,根据TOI分型对患者进行分类,筛选,对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参与论文撰写,进行文献检索及整理数据。

序号

合作方式

合作者

(项目排名)

合作时间

合作成果

证明材料

备注

1

论文合著

谭明生/第1

移平/第5

杨峰/第8

2001-2016

MorphometricEvaluationofScrewFixationinAtlasviaPosteriorArchandLateralMass

2

论文合著

谭明生/第1,移平/第4,杨峰/第5,唐向盛/第6

2001-2016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瘀阻相关性研究

3

论文合著

谭明生/第1,王文军/第4,田纪伟/第5,王清/第6,刘少喻/第7,谭远超/第9,周英杰/第10

2001-2016

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临床应用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4

论文合著

移平/第1

谭明生/第3

王文军/第4

唐向盛/第5

杨峰/第6

2001-2016

ClinicalApplicationofaRevis-edScrewTechniqueviatheC1P-osteriorArchandLateralMassinthePediatricPopulation

5

论文合著

谭明生/第1

王文军/第3

唐向盛/第4

移平/第5

杨峰/第6

郝庆英/第7

2001-2016

ClinicalApplicationofthe“PedicleExposureTechnique”

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PatientsWithaNarrowC1PosteriorArch

6

论文合著

谭明生/第1,移平/第3,杨峰/第4,唐向盛/第5,郝庆英/第6

2001-2016

Revisionsurgeryofirreducibl-

eatlantoaxialdislocation:

ar-etrospectivestudyof16cases

7

著作合著

谭明生,郝庆英,刘少喻,王清,王文军,肖增明,移平,唐向盛,杨峰

2001-2016

上颈椎外科学

8

论文合著

谭明生/第1移平/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