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12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2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 )
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B. 诸元素之女
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
(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略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是比喻,又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6)解答此题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故答案为: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6)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3.拓展阅读
跳绳和踢毽子
林海音
这两项游戏虽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节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
跳绳,当然基本是麻绳,后来有童子军绳和台湾的橡皮筋。
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用竹笔管穿的跳绳。
放了学到琉璃厂西门一家制笔作坊,去买做笔切下约寸长的剩余竹管,其粗细同我们用来写中楷字的笔。
很便宜的买一大包回来,用白线绳一个个穿成一条丈长的绳。
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于是,我们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跳双绳颇不易,有韵律,快速。
但是在跳绳中拣铜子儿,也不简单。
把一叠铜子儿放在地上(绳子落地碰不到的地方),每跳一下,低头弯腰下去拣起一个铜子儿,看你赶不赶得上又要跳第二下,又跳,又弯腰,又伸手抢钱,虽不是激烈运动,却是全身都动的运动呢!
踢毽子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游戏,这玩具羽毛是基础,但是底下的托子却因时代而不同了。
在我幼年时,虽然币制已经用钢板为硬币,但是遗留下来的制钱,还有很多用处,它用来做毽子的底托,就是最好的。
方孔洞,穿过一根皮带,把羽毛捆起来,就是毽子了。
自己做毽子,也是有趣的事。
用色纸剪了当羽毛,秋天的大朵菊花当羽毛,都是毽子。
而记忆中有一种为儿童初步学踢毽子的,叫“踢制钱”,两枚制钱用红头绳穿起来,刚好是小孩子的手持到脚的长度即可。
小孩子提着它,一踢一踢的,制钱打着布鞋帮子,倒也很顺利。
踢毽子到学习花样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可以念:
“一个毽儿,踢两瓣儿。
打花鼓,绕花线儿。
里踢,外拐。
八仙,过海。
九十九,一百。
”
(1)给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切下 Aqiē Bqiè________
②毽子A jiān B jiàn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这篇文章讲了孩童时的两项游戏:
________和________。
②写跳绳,写了自己小时候用________做跳绳。
写踢毽子,写了________以及踢毽子时念儿歌的事。
(3)写跳绳的玩法时,作者介绍了哪些玩法?
重点写的是什么?
(4)把文章中能反映玩游戏时的乐趣的一句话画上横线。
【答案】
(1)A;B
(2)跳绳;踢毽子;竹毛管;做毽子
(3)作者介绍了跳双绳和跳绳中拣铜子儿。
重点写的是跳绳中拣铜子儿。
(4)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于是,我们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AB
(2)跳绳、踢毽子、竹毛管、做毽子
(3)作者介绍了跳双绳和跳绳中拣铜子儿。
重点写的是跳绳中拣铜子儿。
(4)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于是,我们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点评】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阅读。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
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
“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
”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
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
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
“放心过吧!
同志们,过吧!
”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
一班班长大声喊:
“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
”有的战士唱起来:
“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
________。
迅速:
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答案】
(1)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很快
(2)跳、扛
(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奉命:
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迅速:
很快。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跳、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文中的排比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战士们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是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5.阅读《清平乐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_______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_____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__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__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 “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答案】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B
【解析】【分析】
(1)是对词语意思的考查,
(2)是对市局的理解。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南粤: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6.认真阅读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人实现的价值知道是指什么?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________,事实上包含了他________的精神。
(3)选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课文的中心句。
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答案】
(1)“价值”是指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绿洲,给予子孙后代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2)表面上指种树;事实是指老人无私的奉献这里,为这种树,挡风沙。
(3)“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指老人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解析】【分析】
(1)“价值”是指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绿洲,给予子孙后代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2)表面上指种树,事实是指老人无私的奉献这里,为这种树,挡风沙。
(3)“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指老人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拓展阅读,我收获。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
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
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
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
“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
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
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
“只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
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
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
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
①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
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
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
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
②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
他还告诉儿子:
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
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
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
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
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窍门——________ 指教——________
勉励——________ 启发——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羡慕:
________ 端详:
________ 秘诀:
________ 陶冶:
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分别使你联想到了哪一句名句格言?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由文中的“________”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练字的辛苦;“________”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
②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________之外,还要认真________,加强________,完善________。
(5)最后一段话,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哪些名句格言?
请在下面写出两句。
________
【答案】
(1)诀窍
;指点(指导)
;鼓励
;启迪(启示)
(2)因喜爱而渴望得到
;仔细地看
;不公开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门路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优异的影响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功到自然成。
(4)累得腰酸背痛
;飘飘然
;练字本身要下苦功
;读书
;道德修养
;人格
(5)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它符合要求均可)
【解析】【分析】
(1)汉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要根据语境来辨析选择。
(2)理解这些词语,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结合短文的语境来解释其含义。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原意是说:
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功到自然成:
一般形容,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功。
用来激励他人上进。
(4)只要学生熟读短文,在理解文章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就能填空。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就是说,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无比清香都是经过了很多的磨难才的来的,所以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锻炼,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胜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的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重点语句入手,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的日子甜得流蜜,我和妻子合计一下,决定出国旅游一趟,辛辛苦苦几十年,也该风光风光了。
可令我们犯愁的却是:
娇小的“莉莉”。
我们出国旅游十多天,没人照顾,请别误会。
“莉莉”并非是我们的女儿,而是一只纯种的“松鼠狗”。
它金黄色的绒毛,闪闪发亮,晚上还摇头摆尾地钻进我们的被窝里。
此刻,妻子抱着小“莉莉”,抚摸着它的头说:
“我们出国十多天,没人照顾它,准饿死。
”小家伙好像也知道我们此刻正在做“重大决策”似的变得格外乖顺听话。
②妻子抱着“莉莉”走来走去,苦思冥想,突然惊喜地来到我的身旁,说:
“有办法!
”我一边听着一边点头: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③晚上,我们带上水果点心等东西,抱着小“莉莉”去探望母亲。
母亲独自一人住在河对面,由于我们工作忙,离得也算远,而母亲又习惯独居一处,因而我们一般都是“逢年过节”,左拎一包,右提一盒,回家探望老人家,连邻居见了也赞誉有加,我则免不了有点飘然自喜:
口碑不错!
④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看电视节目,我把东西放下,便直截了当地向母亲说明来意:
“我们打算出国旅游十来天,这只小家伙就有劳您来照顾了。
”据说母亲小时候让狗咬过一次,从此以后就没养过狗。
而这次为了出一趟国门,只好让老妈勉为其难了。
母亲听了十分爽快地说:
“行!
这小东西就放在这里吧,保证一日三餐有肉吃!
放心吧。
”
⑤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闲聊。
老妈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出外游时要注意安全,就好像小时候学校组织郊游的前夜一般,反复强调:
药品、日常用具、御寒衣服都应带齐,尤其是必须把钱放好,放妥当!
⑥突然间,母亲不说话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画面。
原来此刻正播放电视专题“古稀老人,携母万里游”,讲的是哈尔滨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儿,骑着三轮车携带百岁老母亲,从北到南,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母亲看着看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嘴角微微地颤动着。
此刻,我看着电视,心里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