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八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八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六统计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
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
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
1、众数.............................1课时
2、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1.众数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学生回忆)指出:
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
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
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
五
(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
而五
(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为什么?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
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年9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
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2之间吗?
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2.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
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
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
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
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
I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2005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2006年’月…{{111…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2005年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2006年1月
。
第二课时(练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
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05年2—15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第六单元实力评价
一口算。
1.2×3=0.36×10=2.4÷8=
0.4÷0.8=0.25÷0.5=3×2.3=
4.72-0.72=1.5×4=8.56×0=
2÷0.2=1.2+3.5=5.6÷5.6=
二小东向10名家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了解了一周上网的情况,结果如下:
上网1小时的有1人,2小时的有4人,3小时的有3人,4小时的有1人,5小
时的有1人。
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
人数
上网时间时
1.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在()小时到()小时之间。
2.算出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小北对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
1
1
1
3
5
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
12
13
14
15
l6
17
1.计算出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某市运动会各区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五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六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七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万福商场
东方商场
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02—2005年营业额情况统计表
七数学广角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投影,天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天平教具,提问:
这是什么?
(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
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
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
这里有3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
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
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
3.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
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方法:
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
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
老师小结:
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
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板书课题:
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
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1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
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
较复杂的方法老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怎么找?
可能出观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
分成几份?
每份数量是多少?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老师小结:
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
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教材第134、135页的例2、做一做4-6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投影,天平。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
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重点: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
老师引导学生阐述:
分成几份?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
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
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
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
(平均分成3份,即4,4,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
3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
还有哪些分法?
(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
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
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3.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⑵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
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
再分析题意:
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一6一19(人)。
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一19=3(人)
(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有7瓶药片,其中1瓶中少2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有15盒巧克力派,其中1盒中少3块,设法把它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