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996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10 绿.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单元10绿

10 绿

《绿》创作于1979年,诗人从“绿的颜色丰富”“绿存在于自然万物中”“绿的数量繁多”“绿在风中飘动”几个方面写出了大自然处处充满具有生命力的“绿”,表达了对“绿”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全诗共分为五节。

第1节借用“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的夸张式比喻,展现了眼前铺满了绿色,引出下文。

第2节连续运用六个形容绿色的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

第3节借用相同句式的叠加,写出了自然界充满绿色。

第4节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5节用“突然”一词转折,写出了所有的绿色在风中舞动,展现出和谐与活力。

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

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等。

全诗表达极具特色,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会认“挤、叉”这2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瓶、挤”等生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墨绿、嫩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了解诗人所描绘的“绿”,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体会诗人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本课要求认识“挤”和“叉”这两个生字,重点提醒学生“叉”是第一声,读chā。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瓶、挤、挥”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挤”和“挥”左窄右宽,“瓶”左右等宽。

“瓶”要注意右半边的笔顺,倒数第二笔是横折弯钩,最后一笔是点。

“叉”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找到其重心点的位置。

2.阅读理解

本课朗读较前一课稍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采用配乐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将学生代入诗歌营造的奇特景象之中,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诗歌。

学生练读完毕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在朗读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正音。

在学生能够将诗歌读正确后,教师可以结合这首诗的独特表达,进一步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语调的变化,如,第2节可以结合表示“绿”的词语及省略号,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第3节可以结合三个“是绿的”和一个“也是绿的”,读出相同句式的语调变化;第4节和第5节可以结合关键词,读出景象的变化。

进一步学习诗歌,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整首诗,画出其认为写得奇特的诗句,并想想奇特在哪里,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感受这首诗歌的独特表达。

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独特感觉。

如学生在交流第1节时,教师抓住“倒翻”和“到处”,引导学生想象绿色扑面而来的景象,让学生结合“墨水瓶倒翻”的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的独特想象。

如学生在交流第3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中与现实景象不相符的地方,通过质疑——“风雨等都没有颜色,为什么在诗人眼里都是绿的?

”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描绘的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体会诗人的独特感觉。

又如学生在交流第5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想象“所有的绿”都随风而舞的景象,感受各种绿都动起来的勃勃生机。

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感受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3.表达运用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学生在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比较这首诗和课后“阅读链接”中《西湖漫笔》选段的异同。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不要拔高要求,结论不应过于学术化和概念化,要贴近学生自身的情况。

课前准备

1.准备春天绿色景象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生字“挤、叉”,会写“瓶、挤”等生字和“墨绿、嫩绿”等词语,理解字义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图画导入。

(1)教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

(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

①提问:

看到这样一幅幅图画,你想到了什么?

②小组自由交流,指名回答。

(2)引导学生用“绿”组词,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2.引入课题。

(1)师:

绿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他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介绍艾青,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艾青(1910—1996),文学家、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于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他的诗在内容上一般描写太阳、黎明、火把等有象征性的事物;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春天》《黎明的通知》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回答本文共几个小节。

(提示:

5个小节)

(2)指名学生朗读,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开火车朗读。

①教师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警示。

“叉”读一声,读chā。

②学生小组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汇报展示。

形近字对比:

瓶(花瓶)——拼(拼装)

挤(拥挤)——济(接济)

叉(刀叉)——又(又是)

挥(挥舞)——辉(光辉)

③全班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课件出示会写的字。

学生自主观察,按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总结要点再书写。

教师重点指导“叉、挥”等易错生字的书写。

“瓶”是左右结构,右边“瓦”的横折弯钩的横稍短,弯自然圆转。

“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齐”捺舒展,最后一竖为悬针竖。

“叉”捺要长且舒展,点勿漏写。

“挥”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右上是秃宝盖,不要多写一点;末横稍长,竖为悬针竖。

4.用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叉”字:

“又”多一点就是“叉”。

5.教师说生字“挤、叉、挥”,学生做动作。

6.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7.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墨绿 嫩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8.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9.默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的内容。

10.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写“绿”,表现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块三 朗读课文,感受绿意

1.教师指名读诗题,边读边想象画面。

2.教师配乐范读第1、2节,提问: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示例:

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片一望无际的麦苗田……

4.教师指名学生分节朗读全诗,相机正音。

5.全班齐读。

要求:

正确、流畅、声音洪亮。

6.梳理诗歌,把握内容。

(1)教师引导:

读着读着,整首诗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每小节都写了什么?

(2)学生概括小节内容,指名回答。

第1节:

写春天处处充满绿色,生机勃勃。

第2节:

进一步从绿的深浅浓淡写出绿的丰富。

第3节:

通过绿色的风、雨、水、阳光,写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充满了绿色。

第4节:

写绿色聚集、重叠在一起的形态。

第5节:

写“所有的绿”在风中飘动。

(3)请学生归纳这篇课文的中心。

课文从“绿的颜色丰富”“绿存在于自然万物中”“绿的数量繁多”“绿在风中飘动”几个方面写出了大自然处处充满具有生命力的“绿”,表达了诗人对“绿”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7.再读全诗,在诗中理解。

8.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的绿色,感受到了绿的奇妙和春天的美好,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诗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教师指名学生分节朗读或背诵诗歌。

4.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带给作者怎样的感觉呢?

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来看看春天的绿色,体会春的美妙。

板块二 诵读课文,分节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思考:

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学生交流回答。

3.教师板书:

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贴出色卡)

4.学习第1节。

句段1: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1)引导学生抓住“墨水瓶倒翻了”想象画面,体会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的场景,感受诗人对“绿”的赞叹之情。

作者使用了一个夸张式的比喻,把“春天的绿”比作“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形象具体,表现出诗人心中的赞叹之感。

(2)抓住“倒翻”“到处”,引导学生想象绿色扑面而来的场景。

(3)结合“墨水瓶倒翻”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奇特想象。

5.学习第2节。

句段2: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含有“绿”的词语,反复朗读,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

(2)引导学生通过关注表示“绿”的词语,感受“绿”的多。

①引导学生抓住“墨绿、浅绿、嫩绿”等写绿的词语,想象“绿”的画面,说说自己通过作者的描写,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都有哪些“绿”。

示例:

眼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有墨绿、浅绿……

②引导学生关注句后的省略号,思考省略号的作用,了解不仅只有这些“绿”,感受“绿”的丰富。

不只有这些绿,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此处省略了“绿”的种类。

诗人对深浅浓淡不一的“绿”进行了罗列,点明“绿”的颜色之多,突出了“绿”的丰富,体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绿。

示例:

草绿、豆绿、橄榄绿、苹果绿、黄绿……

(3)感受“绿”的美:

在作者的眼里,这么多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①出示深绿色景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绿得发黑”。

②理解关键词“出奇”,体会这一节中“绿”的特点。

“出奇”指特别,不平常。

体现了“绿”的丰富及特别。

③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诗中“出奇”的“绿”。

6.学习第3节。

句段3: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1)通过抓住“……是绿的”的句式,引导学生发现第3节诗句式相仿,读上去朗朗上口的特点。

(2)教师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结合三个“是绿的”和一个“也是绿的”,读出相同句式的语调变化。

(3)引导学生抓住“……是绿的”的句式,体会这一节诗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充满绿色,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风、雨、水、阳光代指自然万物,说明大自然充满绿色,充满生命力。

语言整齐优美,富有节奏感,表达出诗人的激动、欣喜之情。

(4)扩展诗句,教师示范说第一句,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说后面几句。

一阵风吹来,风是绿色的。

一阵雨冲刷过,雨是绿色的。

小溪潺潺流过,水是绿色的。

  一束阳光射过,阳光是绿色的。

(5)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展开想象,理解在诗人的眼中“风、雨、水、阳光”都是绿色的说法,感受这一节描绘的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

诗中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在诗人的眼中,风、雨、水和阳光乃至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充满生命力的,所以也是绿的,这样写能更好地表现出到处是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

(6)全班齐读。

7.学习第4节。

句段4: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场景。

(板书:

挤、重叠、交叉)

(2)引导学生关注“……在一起”的句式,感受诗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所有的绿汇集,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3)教师范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抓住“挤、重叠、静静地交叉”等关键词,读出景象的变化。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叠”“交叉”的含义,感受“绿”的多。

重叠:

(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

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

②圈画并重读这一节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诗人通过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了“绿”的数量繁多。

“集中”“挤”“重叠”“交叉”这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写出了“绿”的数量繁多。

这么多的绿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满眼都是绿。

③抓住关键词“挤”,引导学生感受句子的生动,想象绿色集中在一起的画面。

(4)出示课件,仿写练习,拓展运用。

仿写练习:

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意,你能写一写“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场景吗?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校园里(  )在一起,

公园里(  )在一起,

田野里(  )在一起。

答案示例:

小草挤 树叶重叠 禾苗静静地交叉

①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②学生朗读仿写句段,相互评价。

8.学习第5节。

句段5: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节奏。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指挥”“整齐”“按着节拍飘动”,思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这一节把“风”比作“舞蹈教练在指挥”,生动形象。

“整齐”“按着节拍飘动”,把“绿”拟人化,点明了“绿”随风飘动,动作一致,有秩序,不凌乱,突显了“绿”的活泼可爱、充满生机,表现出诗人对“绿”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思考所有的绿都整齐飘动的原因。

①在风的吹拂下,诗人所见到的眼前的景物是随着风一起飘动着的,看似有着一个固定的节拍在引导,其实是受风的影响。

②诗人因看到这充满生机的“绿”而内心感到激动和喜悦,在诗人眼中,它们仿佛在按着自己心中的节拍飘动。

(4)学生根据想象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感受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9.学生自由练习读全诗。

10.教师指名学生分节配乐读;学生齐读。

板块三 对比阅读,内外结合

1.学习“阅读链接”。

(1)师:

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宗璞笔下的“绿”,看看两个作者笔下的“绿”有何不同。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绿?

②你最喜欢哪一处的绿呢?

(3)指名学生回答,交流“阅读链接”的主要内容及读后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处的绿。

作者主要描写了雨中灵隐的绿。

灵隐的绿,从空中绿到地面又绿到水中,让我们感到满目是绿,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中,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4)引导学生抓住“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体会灵隐的“绿”的特点。

(5)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作者写的树木和青苔的“绿”的特点。

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6)比较艾青笔下的“绿”和宗璞笔下的“绿”的异同。

相同之处:

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

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

《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绿》更多的是体现诗人的独特感受。

2.小结:

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参天的古木、蜿蜒的小径、潺潺的流水,它们都以美的身姿吸引着我们。

通过对比学习艾青和宗璞笔下的“绿”,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3.过渡:

学习了这篇文章,谁来说说你更喜欢哪位作者笔下的“绿”?

4.学生简单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四 图示回顾,课文总结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绿

2.总结: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

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乃至风、雨、阳光、空气都是“绿”的,都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放慢脚步,静静欣赏世界的美丽。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展开想象,是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重要方法。

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脑中浮现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补充和拓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趣味。

诗歌的美仅仅通过读熟、读流畅还不够,还要通过阅读,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绿”在作者眼中的意味,“绿”在作者眼中的画面,“绿”寄托的作者的情感。

文中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沉醉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赏边读,如:

为什么风、雨、阳光都成了绿色?

为什么所有的“绿”都在有节拍地飘动?

学生在边赏边读的过程中,更能感知“绿”的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