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9431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docx

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教学参考资料新人教整理特约

第十九章原子核

一、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最后一章,为高中阶段的系统物理课程画上了句号。

在编写上,除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保持朴实严谨、简明轻快的呈现风格外,编者还特别注意从强化基础、渗透方法和拓宽视野三个方面做些探索。

1.强化基础

“强化基础”是指对本章涉及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的阐述力求准确清楚、层次分明、严谨扎实,以充分体现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

本章涉及的不仅是原子核、质子、中子以及那些并不基本的“基本粒子”所处的微观世界,也把眼光投向了广袤无边的宇宙,介绍宇观世界中恒星的演化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即本章内容的视野是很广阔的。

在内容的处理上,即使是属于科普层次的内容,也尽量注意和重要的基础知识相联系。

例如,第7节“核聚变”在介绍“受控热核反应"的磁约束时,就回顾了有关磁场的基础知识:

“带电粒子运动时在均匀磁场中会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而不飞散,因此有可能利用磁场来约束参加反应的物质,这就是磁约束。

对于本章中天然放射现象、半衰期、结合能、裂变与聚变反应、链式反应、原子核的组

成、核力的性质、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以及夸克模型等知识,在可接受的原则下尽量阐明它们的物理本质和建立这些概念、理论的思维过程。

比如,对于“原子核的组成”,教材的阐述思路是:

首先指出“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

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人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

然后介绍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和对射线性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实验发现,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无论它是以单质存在,还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都具有放射性。

……由于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核外的电子,这就说明射线与核外电子无关,也就是说,射线来自原子核。

”既然射线(电子)、射线(氦核)都来自原子核,就得到结论:

“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原子核的结构,而且让学生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到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事实加思维,即在观察、实验得到的确切的物理事实(信息).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推理)以得出科学结论。

当然这个结论还将经受更多的实验和观察得到的新的事实的检验。

再比如第5节“核力与结合能”,也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知识,课本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阐述。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两个物体为了结合而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一部分能量)类推到核子结合成原子核也要失去一部分能量,引出结合能的概念,进而讲质量亏损,比结合能,并特地安排了一个例题,让学生从一个具体的事例中认识到什么是质量亏损。

然后通过图19.5—3让学生了解“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是不一样的,……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进而提出释放核能的途径的设想,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2.渗透方法

“渗透方法”是指教材在展现具体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贯穿着物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这条暗线,即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进行了什么样的推理,而且要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家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为什么会这样去做。

在本章中,对于物理研究方法突出强调了三个方面:

(1)突出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环节。

对于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缺乏丰富的想像力,不能从现有的经验、知识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大胆的、富于想像力的猜想,就不可能设计出新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理论构建,就没有今天物理学的辉煌成就。

课本先后3次直接提到科学家如何猜想:

①第76页,在讲述原子核的组成时:

“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粒子,……”并在节后的“问题与练习”中配置了一个简答题4,来深化理解这个猜想的依据。

②第90页,在讲述“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时:

“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③第93页:

“这个现象在20世纪20年代末曾经引起遐想:

如果使……这样岂不是可以释放能量供人使用?

(2)强调统计概率思想在微观世界探索中的重要性。

在讲到半衰期时,教材着重指出:

“衰变是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的行为,而微观世界规律的特征之一在于‘单个的微观事件是不可预测的’……然而,量子理论可以对大量原子核的行为做出统计预测。

……半衰期,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统计规律。

(3)强调实验仍然是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基础,新的假说必须得到实验的检验。

比如,在讲到射线检测时,说:

“肉眼看不见放射线,但是,射线中的粒子与其他物质作用时产生的现象,会显示射线的存在。

”课本也介绍或提及了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第76页)、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天然放射现象发现历程中的一系列实验、哈恩的裂变实验(第94页)、费米建立第一个核反应堆……等等。

3.拓宽视野

“拓宽视野”主要是拓宽知识面,力图多反映一些当代粒子理论的新成果、新思想,就像《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

在教材中,安排了“科学漫步碳14测量技术”,介绍了我国科技界多学科共同攻关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碳14测年技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6节“重核的裂变中,介绍了当前因朝鲜核谈判、伊朗核谈判而在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石墨堆、重水堆、轻水堆……”。

全书最后,还特地安排了一个紧密联系实际的课题研究“研究建筑石材的放射性”。

与传统教材的同样章节相比较,课本中安排了一些中学生能够接受又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新内容、新知识。

如,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核力的饱和性、轻核与重核中质子与中子比例不同的解释、夸克惯性约束、发现新粒子、恒星和宇宙的演化以及微观世界规律的统计性等。

些安排,使教材视野较宽,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增强了教材的时代性。

教学要求-9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由天然放射现象开始,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变的、可分的,传统的自然观受到很大冲击。

要求知道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教材的重点是原子核的组成、三种射线的特性和同位素的概念。

(2)天然放射现象的教学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天然放射现象,然后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

注意强调说明:

①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元素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

②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在于,它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打开了人们认识原子核内部世界的大门。

也就是说,人们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它揭开了原子核物理的新篇章。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75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即教材所介绍的研究放射性元素发出射线的性质的实验,如图19—1丙所示,是让射线进入磁场中,观察其偏转情况。

实际上,也可以让射线进人电场中,同样通过观察偏转情况来判断其性质,如图19—1乙所示。

对于三种射线的性质,可以列表对比:

射线

带正电的

氦核流

q=+2e

m=4×1.66×10-27kg

射出速度

v=0.1c

电离本领大

穿透本领小

射线

高速电子流

Q=-e

m=0.91×10-31kg

接近光速

电离本领较小

穿透本领较大

射线

光子流或

高频电磁波

q=0

无静止质量

光速c

电离本领小

穿透本领大

(3)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

人类认识原子核组成的历史过程和研究方法具有典型性。

可以利用中子的发现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方法有所了解。

查德威克是在1932年发现中子的,但他的老师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已经预言中子的存在。

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预言并不是无根据的猜想,而是一种科学的假说。

中子的发现是科学假设和理论推证相结合的产物,并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如果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居里夫人、卢瑟福、贝可勒尔、查德威克、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资料,以原子核结构的发现为线索,编写成特写、短剧等,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排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科学人文精神的陶冶。

(4)同位素概念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同位素的概念:

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互称同位素。

②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具有相同的位置(原子序数相同),它们的核

电荷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③同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中子数不同,因此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差异。

④同一种元素的多种同位素中,有稳定的,也有不稳定的。

不稳定的同位素会自发地放出粒子或正负电子,衰变为新的元素。

这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就叫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天然的有40多种,人工转变的有1000多种,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介绍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以及认识原子核结构的历史背景,

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可以结合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比如让学生了解:

1895年发现X射线,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性,

1897年发现电子,连续出现的这三大发现在科学界和哲学界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给整个物理学界带来了困惑和论争。

(1)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讲解衰变、衰变及其规律,引导学生运用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

正确理解半衰期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讲清半衰期的概念,使学生会计算较简单的有关半衰期的问题。

本节可以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原子核衰变的教学

衰变是一种基本的原子核反应,天然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和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都能发生衰变。

由于衰变是原子核发生的变化,学生往往认为衰变中放射出来的电子是原子核中本来就存在的。

实际情况是原子核内并不存在电子,衰变放射出的电子是衰变过程中原子核内部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

同理,放射出正电子的衰变是原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的过程。

要让学生记住常用的核符号,会写核反应方程。

衰变过程遵守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这是写衰变方程的依据。

可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练习来逐步掌握衰变和衰变以及两个守恒规律。

有关核反应的练习要注意从可靠的资料上选择实际发生的核反应,不能随意编造。

在写衰变方程时让学生根据衰变规律来确定衰变后产生的新核,这个规律是:

衰变,

新核质量数等于旧核质量数减4,电荷数等于旧核电荷数减2。

衰变,新核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加1。

可以讲一讲,在原子核里,中子和质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原子核的衰变方程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①核反应过程一般都不是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

等号连接。

②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反应方程。

不能凭空只依两个守恒规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核反应方程。

③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质量亏损)且释放出核能。

④当放射性物质发生连续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衰变,有的不发生衰变,同时伴随着辐射。

(3)半衰期的教学

半衰期是了解原子核衰变规律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

学生常犯的错误是,认为放射性元素经半衰期后衰变一半,再经半衰期后衰变完毕。

教学中除应注意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知道半衰期的物理含义外,还应让学生清楚:

半衰期只对大量原子核衰变才有意义,因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是统计规律,当放射性原子核数少到统计规律不起作用时,就无法判断原子核的衰变情况了。

相应地,一些学生认为可以由半衰期推算放射性样品完全衰变的寿命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3探测射线的方法

(1)教材分析

本节简要介绍了现代几种常用探测射线的方法,包括威耳逊云室、气泡室、计数器等,简单介绍了各种探测方法的原理、使用方法等。

本节所介绍的三种仪器是核物理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实验仪器。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对仪器原理的介绍,应让学生知道,研究原子核变化中的微观现象,可以根据各种粒子产生的效应来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了解核物理中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2)探测射线方法的教学

本节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原理和结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

察和分析能力。

云室,一般中学都有此装置,应演示给学生观察,学生兴趣很大。

学生通过对云室实验的观察.看到用肉眼无法看见也摸不着的射线的径迹,既感到新鲜,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应注意结合过饱和汽的知识,讲清云室实验的原理。

同时要注意强调在云室看到的只是成串的小液滴,它描述的是射线粒子运动的径迹,而不是射线本身。

云室利用的是射线的电离本领。

由于云室实验装置小、粒子径迹呈现时间较短,教学时可先向学生讲清各种粒子的径迹图,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气泡室在核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

气泡室里装的是液体,控制气泡室内的温度和压强,使温度略低于液体的沸点。

当气泡室的压强突然降低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因此液体过热,通过液体的射线粒子周围就有气泡形成。

科学家通过照片上记录的情况,可以分析粒子的带电、动量、能量等情况(具体分析方法不要求)。

计数器是一种能自动地把放射微粒计数出来的仪器。

计数器利用的是射线的电离本领。

重点要讲清计数器的结构和计数的工作原理。

应该结合电场的知识,讲清射线粒子进入盖革--米勒计数管中产生大量电子的过程。

还可以简单介绍其他几种观察射线的方法,如,利用射线的感光作用的乳胶照相方法,利用射线的荧光作用进行观察的方法等。

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介绍了通过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研究原子核结构、发现和制造新元素的研究方法,比较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区别,并列举了大量实例讲解放射性的应用。

教师应归纳利用射线的主要两个途径:

一是利用它的射线,二是作为示踪原子。

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总结放射线的各种应用和防护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放射性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同时让学生知道简单的放射性防护措施。

(2)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的教学

关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教学,应使学生明白,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中,有的稳定,有的可能不稳定,不稳定的同位素会自发地放出粒子而衰变为其他元素,这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在讲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时,主要应使学生了解射线的穿透本领、电离作用以及射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和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注意介绍我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和阅读教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来掌握本节内容。

对于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的利用,可以着重介绍下面一些应用。

A.利用放出的射线检查金属部件是否存在砂眼裂痕等,即利用射线探伤。

B.利用射线的穿透本领与物质厚度和密度的关系,来检查各种产品的厚度和密封容器中液体的高度等,从而实现自动控制。

C.利用射线使空气电离而把空气变成导电气体,以消除化纤、纺织品上的静电。

D.利用射线照射植物,引起植物变异而培育良种,也可以利用它杀菌、治病(如放

疗)等。

了解示踪原子的原理。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跟同种元素的非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如果在某种元素掺进一些放射性同位素,那么元素无论走到哪里,它的放射性同位素也经过同样的过程。

而放射性同位素不断放出射线,再利用仪器探测这些射线,即可知道元素的行踪。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访问医院有关人员了解“放疗”和“刀"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应用,阅读有关放射性的课外材料或查阅相关网站资料。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通过有关资料的搜集完成科技论文“怎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写出相关的探究报告,在全班交流,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通过这样的活动,成员相互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并能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3)辐射与安全的教学

过量的放射线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产生破坏作用。

让学生事先查阅有关放射性污染和防护的资料、信息,在课堂上讨论,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老师可介绍几件放射性污染事件,如:

①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两枚原子弹,当日炸死了十多万人,另有无数的平民受到辐射后患有各种疾病,使无辜的平民痛不欲生。

②1987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至今大片土地仍是生物活动的禁区。

③美国在近几年的两次地区冲突(海湾地区、科索沃地区)中大量使用了含有放射性的炸弹,使许多人患有莫名奇妙的疾病。

介绍常见的射线防护方法。

为了防止有害的放射线对人类和自然的破坏,人们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外层用厚厚的水泥来防止放射线的外泄;用过的核废料要放在很厚很厚的重金属箱内,并深埋。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那些有可能有放射性的物质要有防范的意识,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5、核力与结合能

(1)教材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中结合能和质量亏损是教学的重点。

应使学生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知道核力的特点,理解结合能的概念。

了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知道质量亏损的概念。

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核力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和自学教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比较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区别和特

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核力的发现、推理过程和核力的几个特点。

指导学生看懂教材中的“稳定核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图象,并能利用核力和电磁力的不同特点解释这个图象的含义。

(3)结合能和质量亏损的教学

结合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按照书中提供的线索进行:

要拆散原子核必须克服核子间巨大的结合能。

如何求出这种能量呢?

利用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

教学中应注意一定的质量m和一定的能量优相对应的观点,以及原子核在变化时,其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不同的,这种质量的差异对应的就是核反应中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

还应注意向学生说明,原子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并不破坏质量守恒定律,因为一定的质量和一定的能量相对应。

在核能的计算中,要训练单位的换算。

如原子质量单位和千克的关系,焦耳和电子伏的关系。

结合能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结合能并不是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具有的能量,而是为把核子分开而需要的能量。

讲清比结合能的概念,使学生知道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的道理。

由于原子核中的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使得原子核成为一个坚固的集合体,要把原子核中的核子拆散,就得克服核力而做巨大的功;反之,要把核子集合成一个原子核,则能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着重从质量亏损和质能方程来讨论核能的变化问题。

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

①一定的质量总跟一定的能量对应,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总质量减少了,相应的总能量也要减少,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这部分能量不会凭空消灭,它要在核子结合时释放出过来,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总质量要增加,总能量也要增加,增加的能量要从外部供

给。

在原子核反应中往往伴随巨大的放能、吸能现象。

②核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差用质能方程计算。

③核反应中能量的吸放,与核力的作用有关。

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要做功,所以放出能量(跟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势能减少、动能增加类似)。

原子核分裂为核子时,要克服核力做功,所以要从外界吸收能量。

④原子核的质量亏损并不破坏质量守恒定律。

例如在核反应中,以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光子是有动质量的(静质量为零),它的动质量与核的质量亏损相当。

6重核的裂变

(1)教材分析

当前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核能尤其重要。

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本节只讨论裂变能的产生及其和平利用。

教材沿重核裂变一链式反应一核反应堆(可控链式反应)一核电站这条主线展开。

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阅读教材、背景材料及相关图片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介绍一下我国“两弹元勋”、核武器专家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科学献身精神。

(2)核裂变的教学

在讲裂变概念时,可以总结出裂变的几个特点:

①裂变过程中能放出巨大的能量。

②裂变的同时能放出2~3个(或更多个)中子。

③裂变的产物不是唯一的。

注意:

裂变反应的依据是实验事实,不能仅凭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杜撰各裂变反应。

重核裂变的机制,一般可不做说明。

如果有的同学问到这个问题,可做粗浅的解释,告诉他们:

中子打进铀235后,形成一个新的处于激发态的核,由于其中核子的剧烈运动,核子间的距离增大,核力迅速减小,不足以克服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核就分裂成两部分。

应当告诉学生,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是我国科学家在核裂变研究中做出的贡献。

不过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产生的几率与二分裂现象产生的几率相比少得多。

利用这点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应该让学生了解,维持链式反应要有一定的条件。

如果每次裂变放出的中子平均有一个能再度引起裂变反应,或者说一代裂变中子的总数不少于前一代的中子数,链式反应就能维持下去。

由于裂变中放出的中子有的可能从裂变物质中漏失出去,有的可能被裂变物质吸收而没有产生裂变,也有的可能被裂变物质中所含的杂质吸收,所以链式反应未必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要维持链式反应,就要减少裂变物质中的杂质,还要增大裂变物质的体积。

这就引入了临界体积的概念。

要让学生了解,参加裂变反应的裂变物质体积越大,中子的漏失越少。

裂变物质达到一定体积(即临界体积)时,链式反应就可以持续下去。

还可以告诉学生,跟临界体积相对应的裂变物质的质量,叫临界质量。

纯铀235的临界体积(球形),直径只有4.8cm,相应的临界质量只有1kg左右。

核反应堆,由于堆型的不同,临界质量可以从几千克到几百千克。

(3)核电站的教学

核反应堆是可控的链式反应装置,它能使核能平稳释放。

核反应堆主要由核燃料、减速

剂、控制调节系统、冷却系统和防护层组成。

核燃料是由天然铀或浓缩铀制成的铀棒。

核反应堆的教学,着重让学生了解用人工方法控制链式反应速度的原理,了解减速剂和控制棒的作用。

为了防止裂变时和裂变产物放出的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在反应堆外要修建很厚的水泥防护层,用来屏蔽射线。

核反应堆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可以作为核动力,例如核电站、核舰艇、核潜艇的动力源。

核反应堆还可以用来生产各种放射性同位素,提供中子源和生产裂变材料等。

结合核电站的教学,应该适当介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进展,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广东大亚湾和浙江秦山核电站的有关情况,指明发展核电以适应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发展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目前所有正式运行的核电站都是应用裂变发电的。

重点介绍核反应堆的主要组成:

①核燃料。

用浓缩铀(能吸收慢中子的铀235占3%~4%)。

②减速剂。

用石墨或重水(使裂变中产生的中子减速,以便被铀235吸收)。

③控制棒。

用镉做成(镉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

④冷却剂。

用水或液态钠(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同时使反应堆冷却,保证安全)。

⑤水泥防护层。

用来屏蔽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

7.核聚变

(1)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聚变这一获得核能的又一重要途径和它的优点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人类对聚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聚变所获得的核能还只能用于核武器中。

和平利用聚变所产生的核能还在研究之中,‘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技术还不成熟。

如果哪个国家(集团)最先获得成功,就会抢占应用核能的制高点。

(2)核聚变的教学

核聚变是轻原子核相遇时聚合成为较重原子核并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实现核聚变必须要有极高的温度,故又称热核聚变。

自然界中只有在太阳等恒星内部才具有发生热核聚变的条件。

氢弹爆炸虽是人工热核聚变,但无法控制。

这样,受控热核聚变就成为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最大的主攻课题之一。

教学中讲解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时,要让学生认识到:

在太阳内部,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