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9287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docx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概说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生平事迹

  1.为官。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

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七十岁致仕。

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2.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

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

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

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

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

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

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

这个数字不算小。

河南尹卢贞刻其《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

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3.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提出为事为时而作的创作原则,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强调继承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对诗歌创作提出了讽喻美刺的要求,提倡著诚去伪的创作态度,要求诗歌真实地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关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白居易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以果树为喻,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但也不是不重形式,要求诗歌形式质朴,直截了当,通俗易懂。

在诗歌表现方法上,他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新乐府序》)又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

白居易与元稹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升根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

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其《策林》七十五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

《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

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相比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4.过失。

关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室。

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诗。

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了。

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只见上书: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据说: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

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

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

一个出身风尘的女子,本来就无法以忠诚贞洁来要求她,就算良家妇女为亡夫守节,也只是个人选择,或取决于夫妻感情。

像关盼盼这样痴情重义的,只能说是张愔的福分,遇上一个知恩图报情深意切的女子。

注意,关盼盼守了十年,而不是一年半载地摆摆姿势,沽名钓誉。

惨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难于一死了之吗?

但是,向来都很悲天悯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殉葬这种事有多么不人道,已不用再三论证,而殉情,完全要看个人意愿,你死了,我也无法独活,那我们就一起去。

可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呢?

吃人的礼教终于生吞了关盼盼,她临死前念了一句: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识得我冰清玉洁?

她以自己高贵的死,回敬了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

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其实这是白又犯下的第二个错误,两个小妾本就命苦,又已是“残花败柳”之身,却被老白扫地出门,老白看来是没想过她们其实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1.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这类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2.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3.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4.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读张籍古乐府

  张君何为者?

业文三十春。

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

为诗意如何?

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

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

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

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

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

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

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

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

  哭孔戡

  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观刈麦,时为盩厔(今作“周至”)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京兆府新栽莲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月夜登阁避暑

  旱久炎气甚,中(zhòng)人若燔烧。

清风隐何处?

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

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

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此句一作“神泰意飘飘”)。

回看归路旁,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一作“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杂兴三首

  楚王多内宠,倾国选嫔妃。

又爱从禽乐,驰骋每相随。

锦鞲臂花隼,罗袂控金羁。

遂习宫中女,皆如马上儿。

色禽合为荒,刑政两已衰。

云梦春仍猎,章华夜不归。

东风二月天,春雁正离离。

美人挟银镝,一发叠双飞。

飞鸿惊断行,敛翅避峨眉。

君王顾之笑,弓箭生光辉。

回眸语君曰:

昔闻庄王时,有一愚夫人,其名曰樊姬,不有此游乐,三载断鲜肥。

  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

风日燥水田,水涸尘飞起。

国中新下令,官渠禁流水。

流水不入田,壅入王宫里。

余波养鱼鸟,倒影浮楼雉。

澹滟九折池,萦回十余里。

四月芰荷发,越王日游嬉。

左右好风来,香动芙蓉蕊。

但爱芙蓉香,又种芙蓉子。

不念阊门外,千里稻苗死!

  吴王心日侈,服玩尽奇瑰。

身卧翠羽帐,手持红玉杯。

冠垂明月珠,带束通天犀。

行动自矜顾,数步一徘徊。

小人知所好,怀宝四方来。

奸邪得藉手,从此幸门开。

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

今看君王眼,视之如尘灰。

伍员谏已死,浮尸去不回。

姑苏台下草,麋鹿暗生麑。

  读《汉书》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箫望之、京房等)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顷有赠元九诗云:

“有节秋竹竿。

”故元感之,因重见寄。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常相忆。

常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赠内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纳粟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

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

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

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

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

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

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

  夏旱

  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

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

金石欲销烁,况兹禾与黍。

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

悯然望岁者,出门何所睹。

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

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

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

  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长恨歌(见教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荥阳人。

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

曾任弘农尉、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李商隐虽无意于朋党,却被卷入党争中,从此屈沉下僚,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再加上他早年失恋,中年丧妻,一生中屡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活遭际,养成了他忧郁感伤的性格,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晚唐诗坛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

在晚唐诗坛,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

白诗妇孺皆懂,而李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

李诗多用神话、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造成诗歌意蕴含蓄,耐人咀嚼。

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因而形成肢解纷纭的现象,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政治诗,约占存诗的六分之一。

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二.感怀诗,主要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忧闷。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

“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

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

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嫦娥孤栖与谁邻?

”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

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

“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诗中并无明确交待。

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

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

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刘学锴)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释】①此诗冯《谱》、张《笺》俱编入文宗开成三年(838)。

商隐于开成三年应博学宏词科不中,乃回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府治在关内道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参《旧唐书·地理志》)。

王茂元于大和九年(835)节度泾原,至开成四年犹在泾原。

因唐之泾原在隋代为安定郡,故此诗依旧习称“安定城楼”。

②迢递:

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

谢朓《随王鼓吹曲》: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③汀洲:

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

此句写登楼所见。

④贾生:

指西汉人贾谊。

《史记·贾生传》:

“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又《汉书·贾谊传》载:

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

“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

商隐此时27岁,以贾生自比。

⑤王粲:

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

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