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习型教师.docx
《做学习型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学习型教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学习型教师
《做学习型教师》
江津师范进修学校周科理
课程说明:
《做学习型教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一门必修课。
是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而开设的通识培训课程的一个单元,培训对象为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参加继续教育年检登记的人员、教研员以及各级培训人员。
培训的目的:
一是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促进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让更多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提高我区教师队伍素质。
培训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讲教师:
为你自己而学习3课时
第二讲教师生活即学习化生活1课时
第三讲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课时
第四讲做一名学习型教师2课时
自学、交流、撰写心得2课时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教师:
为你自己而学习
朋友,既然我们已经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立足岗位历练自己,在工作中学习,提高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为成为一个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而终身奋斗。
一、教师为谁而学习
也许有大学生认为,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当老师以后,不用再学习了。
事实上,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所需的知识只有5%-10%是在校获得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
因此,要当一个好教师,不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是肯定不行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能够出人头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有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但是,如果不努力学习,没有出色的工作业绩,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为谁而学习呢?
最实在的道理,那就是教师为自己而学习,为自己的发展、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而学习。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张康桥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做《为什么做教师》。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呢?
归根结底是为自己做教师。
人生短暂,我们想做的事情很多,能做的事情很少,能做成的事情就更少。
所以,我们做了教师,就要为自己做一个好教师而学习,为自己能做一个最好的教师而终身学习。
青年教师尤其应该为使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而加倍努力学习。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曾善意的提醒年轻人:
“趁年轻力壮去探求知识吧,你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
读书带来的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
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老时才不至于空虚。
”只有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学识、有修养的人。
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就会很聪明,一生多幸福、多快乐;少知识、少学问的人,就会很愚蠢,一生多不幸、多痛苦。
好学的人,越学越爱学,也就越来越有学问、有才干,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趁年轻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养成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专业发展,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能力出众的成功教师,使自己的教育人生更有价值。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
一碗米值多少钱?
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这要看在谁手里。
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他往米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大碗米饭就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
要是在有点儿头脑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
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
所以,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钱,因人而异。
假设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谁能说清一碗米值多少钱呢?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规律,我们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它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
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是自己有更高的价值,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练成“绝活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实在不愿学习者,也应该为我们自己找一个必须学习的理由。
下面我们来为自己找找理由。
1、为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而学习
现在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教育而无教养,有知识而无文化。
请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8年4月12日的《大连晚报》报道:
北京飞往大连的南航CJ6126航班降落,在乘客收拾行李准备下飞机时,机舱里两位“高素质”女性吵了起来,先后用中、英、法、日语相互对骂。
你看她们的外语水平有多高,,肯定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的人。
但是如此对骂,出口成脏,也就表现出她们没教养、没文化了。
我们还是有部分教师不加强学习,不注重培养个人修养,也是缺少教养和文化的人。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先生的一本书叫做《教育热点解读》,其中有一篇文章《也说教育中的文化荒漠》,对教师缺乏文化修养的表现作了四点概括。
教师缺乏文化修养的主要表现是:
(1)语言粗俗。
我们有些教师不仅平时粗话脏话冲口而出,即使在课堂上也是粗话脏话连篇。
批评学生,语言尖酸刻薄,“妈的”、“老子”之类骂人的话更是常有。
越来越不像老师了。
(2)行为失范。
有的教师动辄发脾气、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注意公共场合的形象,打架骂架、酗酒闹事、通宵赌博等等。
这样的教师真是没有了教师的样子。
(3)态度不善。
有的教师为人处世态度不好,心不平、气不和,为点儿小事斤斤计较,为意见大动肝火,感情用事,甚至不顾礼仪廉耻等等。
这些教师真是斯文扫地,有损文化人形象。
(4)不思学习。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对学生“文而化之”是其主要职责。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只有文化人才可能培养出文化人。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师范专业毕业,有专业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就应该是文化人了。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文化是知识、心理、道德、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积淀,是修养、底蕴、和素质,文化是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与积淀而形成的。
严格地说,师范专业毕业只是具备了做教师的最低标准,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还不是真正的文化人。
教师要做格调高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文化人,就必须学习,广泛涉猎教育、心理、文史、哲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没有文化素养的教师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足够的教育影响力。
但是,在功利和浮躁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教师不学习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或沉迷于课外有偿补课,搞第二职业;或沉迷于打扑克、打麻将、斗地主、打电子游戏、上歌舞厅;或混迹于恶俗的社会圈子,被同化为庸俗的村夫或市民,已找到文化人的影子。
没有文化素养的教师怎么能教书育人呢?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
“学习可以阻止三大坏处---无聊、邪恶与欲求。
”教师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文化人,就要放弃功利追求、不良嗜好、低级趣味的各种欲望以及与工作相冲突的兴趣爱好,尽量抽出时间、花费精力用于学习。
为了做一个“文化人”,就是教师为学习找的理由。
2、为改变自己的生存境况而学习
现在,形势发展快,竞争激烈。
不思学习、水平低下、业绩平庸,落伍的教师,有当不稳教师,站不稳讲台而“下课”的风险。
农村教师想考进城、中小城市的想考进大城市、薄弱学校的想考进名牌学校;想像名师一样著书立说、到处讲学,没有真才实学都是不可能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一种“教育会议经济”现象。
一些机构向中小学教师收费举办各种名目的教育会议,请一些有点儿名气的教师、学者来讲学。
这些人在全国各地讲学,据说,食宿交通费除外,半天的讲课费在5000元左右,一天的讲课费就要上万元。
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出了名的一些学术明星,只要出场讲学,半天或一天,讲课费就要好几万呢!
这些人出了名,所写的书出版后也很畅销,版税收入也很丰厚。
可以说他们名利双收真令人羡慕。
他们的成绩肯定不是玩来的、等来的、混来的,而是勤学出来的、苦干出来的、创造出来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只有行动起来(学习)才能改善我们的一切。
3、为关爱自己的灵魂而学习
我们要坚持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培养自己的情操,关爱自己的灵魂和精神世界。
学习是净化和提升灵魂的最好方式。
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学习,与书为伴,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者”。
4、为使自己不误人子弟而学习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不误人子弟”应该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
什么样的教师能做到不误人子弟呢?
那就是有敬业精神、有责任感、有真才实学、热爱学生的教师。
但是,现在有相当多的教师由于自己的慵懒倦怠,不好学习,不求进取,正在沦为庸师,正在误人子弟。
误人子弟的庸师是可耻的,是要遭人诟骂的。
古语云:
“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裁;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
”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误人一子弟,几乎是毁了一个家!
可见,教师责任重大,不能做“庸师”,要有必要的教育良知和真才实学,关爱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
庸师误人子弟一例:
一小学,四年级某班,作文课上,老师让学生形容花,并以“花”为主题造句。
有两位男同学把花比作大地的时装;一坐在后排的女生怯怯地说:
“春天花亮了,秋天花灭了,花是灯。
”老师评语:
“这俩男生及格,后排女生不及格----花是灯,那电是什么?
”老师又让学生回答:
“雪化以后变成什么?
”大多数同学都说:
变成水;部分同学说:
变成江河;刚才那小女生说:
变成春天。
老师点评说:
“你这个女同学跳着走路,真是莫名其妙!
”
你看,坐后排的那个女生回答花亮花灭如灯,雪化以后变成春天,这是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啊!
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但是我们这位老师不仅不加以肯定表扬,反而予以挖苦打压,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这样的老师不是庸师吗?
不是在误人子弟吗?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意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教师为了不误人子弟,有真才实学,必须锐意进取,不断学习。
教师要越学越爱学,越学越快乐。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师热爱学习,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不断完善自我,才会增长教育智慧,得心应手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展现个人的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真情和活力,给学生搭起求取真知的、提升素质、通向理想彼岸的金桥,使自己陶醉于教书育人的美好境界之中,不断品味教育成功的喜悦。
作为教师,为了不沦为庸师,不误人子弟,不被人诟骂,你就赶紧学习吧。
日本人中岛孝志写了一本书叫做《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劝人学习。
书中对中青年人群分别分别做了形象的比喻。
二十几岁的人就像“气体”,没有人知道你的存在,但你确实存在于某个角落,只是很稀薄,谁也没有注意到你而已。
三十几岁的人,就好像“液体”,经过努力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你可以向世人昭示你的存在:
“液体的我在这里!
”四十几岁的人就好像“固体”,你已成形,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撼动你。
不过,虽然同为“固体”,但是有的人成了“钻石”,而有的人却只能成为“马口铁”或“铁屑”,这是由你在二十几岁还是“气体”时是怎样努力和行动的所决定的。
二、教师怎样对待学习
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我要学”。
对学习要有确定的信念,恋爱的情怀和切实的投资。
1、对学习要有确定的信念
对待学习,我们要树立以下五种积极的信念。
(1)学习使人精神世界更充实
精神充实是金钱也买不来的,不少腰缠万贯的人却觉得生活毫无乐趣。
然而,读书却可以升华人格,充实人生。
苏轼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
张海迪虽半身瘫痪,然其有着顽强的毅力,一直坚持学习,精神非常充实,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学了英、德、日语,翻译出版了英语小说《海边诊所》,写作出版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创作了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
她自学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通过课程考试很论文答辩,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她是著名的残疾人作家,中国残联主席。
被人们称为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史蒂芬·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
他的《时间简史》风靡全世界,发行上千万册。
但他却是一个患肌肉萎缩症的人,其科学研究基本上是在轮椅上完成的。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在学习中不断求索科学真理的强者。
这两个事例说明,即使是身体不健全的人,读书学习也会给他们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只要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够不断地增长智慧,开拓思维。
陶冶情操,提升气。
教师只要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够不断地吸收优秀文化精髓,获得专业理论素养,积淀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精神。
教师只要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精神状态,消除不思进取、混天过日、浑浑噩噩的倦怠状态。
教师只要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够使自己不安于现状,明白自己的教育追求,不断体验教育的乐趣;不读书学习的教师,是难以感悟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理性和真情的。
教师只要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够时刻审视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现自己在教育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读书学习的教师,是难以察觉自己的教育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的。
(2)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始终
1994年11月,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在意大利的罗马召开了“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会议报告提出: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把终身学习提到“生存概念”的高度,意味着知识社会的学习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不再把学习局限为单纯接受学校教育,而是对学习的概念进行扩展,从少数人的学习扩展为所有人的学习,从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学习,从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
这使学习真正成为所有人终身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成为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
在知识社会,终身学习将是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
人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学习到够用的知识了,而是要终身学习,开发潜能,以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职业生存的需要。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工作成效取决于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人们必须保证自己这方面的知识永远是最先进的,并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这就把工作和学习紧密地联结起来了。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获得永葆先进的知识,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这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教师职业在这方面的要求又注定要高于一般人。
不知教师们是否注意到一个名词的变化,即“师范教育”正逐渐被“教师教育”所取代,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学历教育”已终结,教师要为终身接受教育而学习。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有这样一则故事:
某日,一位教师为一群学生上课。
上课接近尾声时,教师拿出一个3公升广口瓶放在桌上:
“我们最后来做这个小实验。
”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一放进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
他问:
“瓶子满了吗?
”所有学生都回答:
“满了。
”他反问:
“真的吗?
”说着,他从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瓶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间歇。
“现在瓶子满了吗?
”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
“可能还没有满。
”一位学生说道。
“很好!
”老师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瓶子。
沙子填补了石块间的更多间歇。
他又一问学生:
“瓶子满了吗?
”“没满!
”学生们大声说。
然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将水倒进瓶里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无止境的。
我们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学习有着酸甜苦辣的味道
(4)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教师的学习不像是学生的学习是为储备知识,教师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教师要学习、掌握和吸收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
优秀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之处就在于他具有很强的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取得显著工作业绩。
军队里流行一种说法: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优等兵。
”教师也一样,要当好老师,就要学而不厌,对工作精益求精。
学习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一堂成功的课,学生不仅学得轻松,且感到是一种享受,乐学,怕下课;一堂失败的课,学生如坠云里雾里,感到受罪,盼下课。
这一优一劣取决于教师在学习上所下功夫的深浅。
教师学识不够,就只能照本宣科,唱催眠曲了。
(5)学习就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习创造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今天的努力学习是提高自我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通向明天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教育专家林格说:
幸福是一朵三瓣花。
第一瓣是“有人可以拥抱”。
不仅仅是指爱人,也不仅仅是指知己,而是一种永恒,是生死相随的信念,包括对我们的孩子成长的信念。
第二瓣是“有事情做”。
人应当在某一种价值的指引下做正确的事情,教育正是一件令人如痴如醉的且正确的事情。
第三瓣是“有些想望”。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些想望或者希冀,只有前路才能让一个人精神焕发,即使是望梅止渴也比浑浑噩噩更显生机。
2、对学习要有恋爱的情怀
对待学习要像处于恋爱中的人对自己的恋人那样魂牵梦萦,难舍难分,有着浓厚的兴趣、火热的激情和执著的痴迷。
(1)对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
大家都有过恋爱的经历吧。
你喜欢上一个人,首先是你对这个人有浓厚的兴趣,他(她)给你以极大的吸引力,你想接近他(她),想与他(她)谈心,想更多地了解他(她),想与他(她)天天待在一起,并且感到非常快乐和幸福,时间久了,你就真正爱上他(她)了。
我们对学习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姚明从小对打篮球感兴趣,后来逐渐长大,非常喜欢篮球运动,每天打几个、十几个小时的篮球,不喊苦和累。
他对篮球可说是兴趣强烈、倾心热爱,加上艰苦努力,终于大成。
英国生物学家蒂姆·汉特于1982年发现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细胞分裂周期起控制作用的一种蛋白。
他的研究对人类最终攻克癌症难关将起到重大作用,因此,他荣获了2001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蒂姆·汉特是在牛津大学的校园里长大的。
牛津大学的科普环境非常好,各系经常举办科普讲座,他都经常去听。
在纪念达尔文进化论发表100周年时,生物系举办了各种讲座,讲物种起源,讲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等。
这些讲座深深迷住了他,他觉得生物体太奇妙了,于是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尽管他的拉丁语、法语、、数学成绩较差,但他的生物课成绩却是班上最好的。
后来,他考上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一头扎进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找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经过刻苦学习和潜心研究,最终取得了重大成就。
夏天,我们可能都怕热,是不愿在太阳底下走路的,但足球运动员们乐于在列日下奔跑追逐,且乐此不疲;冬天我们可能都怕冷,不愿用手去摸冷水,而冬泳爱好者却喜欢到大江大河去游泳并坚持不懈。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因为他们热爱运动,对足球和冬泳感兴趣。
同样,只要对学习有浓厚兴趣,我们就会热爱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的苦和累。
有的老师常常借口工作忙,觉得自己没时间学习,其实这是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表现。
这也许是,第一,学习能力有问题;第二,学习态度有问题;第三,知识结构有问题。
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要有学习的紧迫感,要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乐趣。
(2)对学习要有火热的激情
我们知道,恋爱中的人是最有激情的。
他们看什么东西都是美好的,觉得任何人都是善良的,干什么事都有干劲。
激情是来自人体的一种冲动,一种力量,能激发一个人的最大潜能。
有了激情,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
“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心复活,它可以使沙漠里有人居住,它可以使爱人的幻影重新显现。
”
我们对待学习,也应有恋爱般的激情。
这种激情不一定表现为快乐,埋头苦读也可能充满激情,关键在于内心的冲动——想要取得学习成绩的冲动。
风靡全国的疯狂英语学习法,就是典型的激情英语学习法。
疯狂代表着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代表着对理想执著的追求,代表着对事业忘我的投入,代表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激情。
每天对自己大喊“Icandoit”,无论在何地都大声地说出英语来,这种看似极端的英语学习法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的成功就在于它能唤起人们内心想学好英语的激情。
我们教师充满激情地工作和学习,这才会快乐幸福。
康歆洁老师在《北京教育》2006年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课堂就是我的生命》。
我们来看看康老师是如何有激情地工作和学习的。
为信念投身辛苦的、烦琐的教育工作,是幸福的、快乐的。
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就是我的生命。
我把一天的光阴全凝结在这45分钟内。
我认为,语文传承了古诗文的优良传统,课堂的主旋律应该是形象思维。
我把一堂课看作是一首诗、一幅画。
在备《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我反复推敲这首诗里的每一句话,包括每一个标点。
这首诗抓住早春景物的特点,通过一枝红杏表现了早春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强大的生命力。
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诗句的意境,体会各句旋律的自然衔接,从而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
然后,我带着他们在我精心设计的氛围里,从低潮到高潮,配着优美的音乐,看着书中的彩图,想象着诗人当时的心情,美美的朗读着,直到戛然而止的尾声。
在这个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过程里,学生得到身心的陶冶与灵魂的升华,我也在他们的琅琅书声中得到心灵的洗涤。
每一堂成功的课,都会带给我巨大的快乐;每一堂课上的情趣融融,都会带给我无穷的愉悦。
这种氛围总让我的头脑保持最佳的读书状态,我就带着这种愉悦去备课、去查文献资料、去读唐诗宋词。
如果说课堂是我快乐的45分钟,那么,课后就是我幸福的读书时光。
每天来往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只觉得身轻如燕,所以,我总是带着微笑去面对我的每一个学生。
毫无疑问,激情是支撑生命的元素。
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上需要更多的激情,需要用激情去消除工作和学习上的倦怠心理。
(3)对学习要有执著的痴迷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含有隐喻的虚构的故事。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
他精心雕刻了一具少女像,美丽动人。
皮格马利翁真心的爱上了她。
他吻她,拥抱她,痴迷的爱着她。
结果,奇迹发生了,塑像被皮格马利翁的真心所打动,少女“活”了,真正成了他的妻子。
可见,付出热情的爱是有感染力的,是有回报的。
学习也是这样,认准了学习的正确方向和目标,痴迷地学习,一定会有所成就。
我们来看一个魔法小说创作痴迷者的事例。
她是一位英国女性,名叫乔安娜·凯瑟琳·罗琳,也就是长篇魔法小说《哈利·波特》的作者。
20世纪90年代,她上大学时,就用很多时间去想象,她的脑海中常会出现很多离奇的童话情景和故事,她常常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乐此不疲。
她在大学里爱上了一个男生,但这个男生受不了她那些荒唐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终于弃她而去。
失恋的打击并没有使她停止梦想和写作,她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投入到了想象和写作之中。
大学毕业后她来到葡萄牙。
在那里,她很快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业余时间继续她的创作。
不久,她爱上了一位青年记者,并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有了一个女儿。
但她的奇思妙想让她的丈夫苦不堪言,于是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祸不单行的是,她离婚不久又被学校解聘了,她只得又从葡萄牙回到了她在英国的故乡,靠领社会救济金和亲友的资助生活。
但她还是没有停止她的写作。
她对那些离奇古怪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热爱真的是达到了痴迷的境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她的长篇魔法小说《哈利·波特》终于问世了。
没想到这本书一上市就畅销全英国,销售量达到了数百万册之巨,随后又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所有人都为此感到吃惊。
乔安娜·凯瑟琳·罗琳现在是个有着亿万身价的富婆,被评为“英国在职妇女收入榜”之首,被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列为“100名全球最有权力名人”之一。
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能不成功吗?
现实中,我们教师很少读书,即使读了,也多为教科书、教参或高考辅导书之类,量少、范围窄、层次低,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不是提高自身素质,可见,许多老师还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3、对学习要有切实地投资
包括时间、精力、资金。
(1)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尽量挤出时间用于学习。
而不应该把业余时间全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
首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
包括整体规划、阶段规划、短期规划和弹性规划。
其次,科学利用时间。
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再次,学会化零为整,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拼凑起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