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8925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鹰潭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

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48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天下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这个派别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

道家主张无为,崇尚自然,倡导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符合材料中“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的信息,故C正确;A主张维护等级秩序;B主张兼爱非攻思想;C主张依法治国。

2.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政治关系上,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思想,主要是服务于大一统专制通知的需要,D正确;A中男尊女卑不符合材料主旨;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仍属与宗法制内涵。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人品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可见强调了儒家学者强调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的思想,故选A;“存天理,灭人欲”指明理见性,除去人的私欲,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排除C;“格物致知”指探究外物知识,贯通明理,不符合题意,排除D。

4.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5.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C.格物致知在于明德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心”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提出和发展了“心学”的理论,而作为陆王心学代表的王阳明更是结合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强调内心反省恢复良知,故选B;A是董仲舒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C是朱熹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D是李贽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6.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和“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见均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材料不涉及程朱理学,排除A;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要有益于国事,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7.苏格拉底主张:

“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

”柏拉图认为:

“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

”这说明两人都

A.崇尚知识美德

B.重视道德规范

C.尊崇法律权威

D.追求政治民主

【答案】C

【解析】

“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

”“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说明二人都主张尊崇法律权威,C正确;A和B是苏格拉底主张;D是柏拉图主张。

8.依据下图可看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圣母图

A.以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B.以抨击教会的腐败为创作主题

C.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以浪漫主义为其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文艺复兴中意大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艺术创作以及文化领域的成就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文艺复兴的主题就是人文主义,因此以人性为中心的创作占多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9.中世纪时天主教规定只有神父才能阅读《圣经》,到了16世纪中期,许多教民相信只要是信徒就可以直接阅读《圣经》,只要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

这表明

A.天主教会放弃对教民的精神控制

B.信仰得救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文艺复兴解放了教民的思想

D.天主教信仰被新教信仰取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主教会想加强对教民的精神控制,而非放弃对教民的精神控制,故A错误。

宗教改革后,教民相信只要信仰即可得救,这表明“因信称义”的思想受到了民众的认同,深入人心,故B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而不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故C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因信称义”,而未涉及信仰新教的问题,故D错误。

10.康德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认为启蒙的真谛在于

A.推翻专制

B.人身自由

C.思想自由

D.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康德指出了推翻专制革命对于思想启蒙的局限性,认为“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故A项错误;康德重在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不涉及人身自由和主权在民,故BD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康德认为革命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不能使人思想自由,革命只是用新的偏见去代替旧的偏见,因此启蒙运动的真谛就在于可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达到思想自由,故C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的准确理解,结合所学康德的启蒙思想分析解答。

11.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只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而没有涉及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的信息,故A错误。

指南针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错误。

材料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而没有涉及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故C错误。

两则材料反映了指南针具有辨别方向的作用,且在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故D正确。

12.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普遍迅速发展

B.为了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

C.是汉字发展由繁到简趋势的产物

D.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随着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本代表上层文化的赋、诗等已经不能满足市井生活的需要,代之而起的是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的词、小说等文学形式,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学逐渐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故选D。

A中“普遍”太绝对,排除;B没有揭示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排除B;材不是探讨汉字演进规律,排除C。

13.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所擅书法字体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并结合所学判断可得出张芝所擅书法字体是草书,四幅作品中C项是草书,故C项正确;A项是篆书,B项是隶书,D项是楷书。

故排除ABD三项。

14.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答案】C

【解析】

表格体现出中国科技注重经验总结,西方科学注重自然科学成就,说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不同,故C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体现发展趋势。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5.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的出现

C.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钢铁工业是重工业,故A错误。

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故B错误。

三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故C错误。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即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故D正确。

1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李鸿章的思想

17.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兴办近代工业以实现御侮和自强;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振兴商务,与西方进行商战;章太炎作为革命派的代表,主张用革命解决公理与旧俗的问题;梁启超作为立宪派的代表主张国民的觉悟才能维持共和政治;结合这些主张可以得出其共性是主张通过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来挽救民族危机,故选A;B不适合李鸿章的主张,C只适合李鸿章的主张,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8.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不无心痛地写道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终结

C.文化领域出现极端倾向

D.国人接受文化的多元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由材料关键信息“1921年”,此时期即新文化运动时期。

再根据“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即竭力打压传统儒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19.李大钊在演说中称: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该演说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知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该演说的目的是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A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且与材料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理论无关,排除B;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理论无关,排除C;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与材料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理论无关,排除D。

20.1924年孙中山指出:

“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

”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C.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不是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故A错误;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好朋友”的关系,结合1924年国共合作可以知道,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故B正确;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题干时间是1924年,故C错误;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是在1927年到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1924年不符,故D错误。

21.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

“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

”据此可推知材料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仁宇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没有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所以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并没有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所以该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根据“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可知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方向,故D正确。

22.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A.冲破了思想樊篱

B.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C.深化了体制改革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故A正确。

材料中的讲话主要是解放思想,促进改革,与对外开放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

1978年底只是着手进行体制改革,还没有深化,故C错误。

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1978年底还未建立经济特区,故D错误。

23.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时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格中可以看出1977-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呈现出阶段性攀升的发展趋势。

表格显示2011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2.3%,但并非是普及,故A项错误。

表格显示我国高考录取率阶段性攀升,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过程,故B项正确。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的高考录取率总体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仅1988年略有下降,体现不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曲折”,故C项错误。

表中并没有提供经济发展的数据,故D项错误。

24.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的精髓,是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解说出来,使其成为利器,去扫除古典主义和贵族僧侣主义的颓废之气。

以下作品能体现该精髓的是

A.《人间喜剧》

B.《巴黎圣母院》

C.《老人与海》

D.《百年孤独》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解说出来,使其成为利器”,与现实主义文学客观描写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特点相符。

《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A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排除BCD。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共52分。

25.(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

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

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14分)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早期儒学、早期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1)本题考查孔子和早期儒学,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以及概括归纳能力。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概括得出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文字“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概括得出君主用贤人,行仁政,突出儒家理想的仁政。

(2)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比较能力,根据王韬、孙中山的阶级派别和政治主张不难得出结论。

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王韬与孙中山的身份,并注意有效信息“材料二、三”的限定。

派别,二者的主张不同但阶级属性一致,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之一,孙中山是革命派的代表,维新派主张改良和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二者仿效的国家不同,王韬效仿英国,孙中山效仿美国。

注意二者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和西方因素及其思想重点,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找出二者主张的异同点。

(3)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结合所学知识”“古代”“近代”“关系”“历史必然性”等有效信息的限定,明确民本与民主二者在时间、社会背景、阶级利益上的差异,关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小问,明确所谓“关系”的实质是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而不能单纯理解成为二者之间的联系,以避免漏答或答不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近代的民主思想有一定联系,但产生的经济基础、阶级条件、主要内容等方面都有质的区别。

第二小问,对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的回答,从经济、思想、政治、民族危机、阶级等角度分析即可。

26.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一些讨论:

一种观点主张大力进行技术引进;另一种观点则更强调自主创新;也有一种观点提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

——摘编自孙建、吴利萍、齐建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替代或互补》

你赞成上述科技讨论中的哪一种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答案一:

观点:

赞成第一种观点,赞成技术引进。

论述: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中国近代化开端;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实现经济现代化;新中国建国初期引进苏联资金和技术发展科技;清政府及日本幕府统治时期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结论:

总之,技术引进利于科技和工业进步,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

答案二:

观点:

赞成第二种观点,赞成科技自主创新。

论述:

英国工业革命重要发明——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科技发明——跃居世界前列;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中国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自主研发核武器——巩固国防。

结论:

总之,自主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答案三:

观点:

赞成第三种观点,即赞成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互为补充。

论述:

美国和德国既引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自主创新——跃居世界前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既有技术引进又注重自主创新——航空航天、巨型计算机等领域成就突出。

结论:

总之,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既推动民族科技进步增强国家实力,又能保证民族发展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要求围绕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展开论题。

若赞成技术引进。

可以以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的科学技术,说明技术引进利于科技和工业进步,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

若赞成技术创新,可以以以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科技发明、苏联实现工业化和新中国自主研发核武器,说明自主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当然,也可以赞成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互为补充。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