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399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docx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

 

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妇科学

1、中医妇科学:

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研究范围: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法和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

3、特点:

①理论独特②病种特有

③内治重“调”④节欲防病

 

(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夏、商、周

萌芽阶段

周代,《烈女传》:

“胎教”

春秋战国

奠基时期

①出现“带下医”(妇科医生)②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胎产书》

③《内经》记载首张妇科药方: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秦、汉

已具雏形

①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最早设妇产科专篇②汉,华佗:

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三国两晋南北朝

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晋,王叔和,《脉经》:

首先提出“月经”之名

隋唐五代

趋向专科化

唐,咎殷,《经效产宝》: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两宋

形成时期

①宋代设“太医局”:

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

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

辽夏金元

各家学说丰富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

明代

深化肾主生殖理论

明,赵献可,《医贯》:

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肾的专著

清代、民国

开创新局面

①清代妇产科专著首推:

《傅青主女科》

②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寿胎丸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

第一节内生殖器官

【阴道】(产道/子肠)

1、“阴道”之名最早见于:

《诸病源候论》

2、阴道的生理功能:

①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②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

③阴阳交合的器官④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途径

【胞宫】(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

1、位置:

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

2、功能:

①主行月经②分泌带下③种子育胎④发动分娩⑤排出恶露

 

第二节外生殖器官

【毛际】(阴阜)

【阴户】(四边/产户)

【玉门】(廷孔/阴道口)

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

△中医名词与解剖学名词对照

中医名词

子宫

胞宫

阴户、四边

子门

阴道、产道

解剖学名词

子宫

子宫、输卵管、卵巢

阴道口

子宫颈口

阴道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变化

1、《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2、女性一生分期及时间;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儿童期

青春期

性成熟期

围绝经期

老年期

10个妊娠月

(280天)

出生后4周

出生4周~12岁

10~19岁

21~49岁

49.5岁

(平均)

60~65岁以后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女性生理特点】:

月经、带下、妊娠、产褥、哺乳

【月经生理表现】

月经初潮(第1次来月经)

14岁(11~16岁)

月经周期

21~35天,平均28天

经期

3~7天

月经

经量

经色

经质

每月:

30~50ml

暗红

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月经期表现

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

绝经(最后1次后停闭1年以上)

49.5岁(45~55岁)

其他特殊类型

并月

居经/季经

避年

暗经

激经/盛胎/垢胎

两月一潮

三月一潮

一年一潮

终生不潮

受孕初期仍来潮而不损胎儿

 

【月经产生机理】

1、月经产生机理:

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2、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的至与竭与肾的盛衰至关重要)③肾为冲任之本

④肾为气血之根⑤肾与胞宫相系⑥肾与脑髓相通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⑧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作用

3、天癸:

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月经周期节律】

月经周期

行经期

经后期

经间期

经前期

时间

1~4天

5~13天

14~15天

15~28天

阴阳消长节律

重阳转阴

阴长高峰时期

重阴转阳、阴盛阳动

阳生高峰时期

 

【月经周期调节学说】

①天人相应说②肾阴阳转化说③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

④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⑤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说

【妊娠期生理现象】

①月经停闭②早孕反应③妊娠滑脉④乳房变化(增大变黑)

⑤子宫增大⑥下腹膨隆⑦胎动胎心⑧胎体

【产褥生理】

1、妊娠全程时间:

40周,280天

2、预产期推算公式:

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减3)日数加7(阴历加14)

3、影响分娩的因素:

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因素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①寒热湿邪:

寒、热、湿易引起血分病变②情志因素:

怒、思、恐

③生活因素:

房室所伤、饮食失宜、劳逸异常、跌扑损伤、嗜烟酗酒、经常夜生活④体质因素

 

第二节病机

【妇科病的病机】

1、妇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病机特点是:

以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为主体,强调奇经之冲、任、督、带和胞宫、胞脉、胞络的重要性。

2、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①脏腑功能异常②气血失调③冲任督带损伤

④胞宫、胞脉、胞络受损⑤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与妇科病关系最密切的三个脏腑及其病机】

①肾气虚②肾阳虚③肾阴虚④肾阴阳两虚

①肝气郁结②肝经湿热③肝阴不足④肝阳上亢

①脾失健运②脾失统摄③脾虚下陷④脾胃虚弱

【冲任督带损伤的病机】

①冲任损伤②督脉虚损③带脉失约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四诊

【问诊】年龄;主诉(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现病史;月经史(期、量、色、质);带下史;婚育史;产后(分娩情况);既往史

 

【望诊】

①望神形

昏不知人:

妇科失血重证

②望面色

晄白虚浮:

阳虚水泛面黯黑、面颊有黯斑:

肾虚

③望体型

年逾14岁,月经未来潮,第二性征尚未发育,身材矮小:

先天肾气未充

④望舌

颜色:

病变之寒热润燥:

津液盈亏输布

⑤望月经⑥望带下⑦望恶露

量、色、质

⑧望阴户、阴道

阴户肌肤色白,或灰白、粗糙增厚,或是皲裂:

肾经亏损、肝血不足、寒凝血瘀

⑨望乳房、乳汁

血性物、溢液:

乳房恶性肿瘤

【问诊】①听声音②听胎心——听到胎音:

妊娠20周(5个月)③闻气味——月经、带下、恶露秽臭:

湿热、瘀热

【切诊】①切脉(滑脉)②按肌肤③扪腹部

第二节辨证要点

【常用辨证方法】①脏腑辨证②气血辨证③冲任督带辨证④胞宫(或子宫)辨证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调补脏腑】

1、滋肾补肾

①补益肾气

②温补肾阳

③滋肾益阴(滋肾填精)

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

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

左归丸、补肾地黄汤、六味地黄丸

2、疏肝养肝

①疏肝解郁

②疏肝清热

③养血柔肝

④疏肝清热利湿

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丹栀逍遥散、宣郁通经汤

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龙胆泻肝汤、四逆散

3、健脾和胃

(1)健脾法

①健脾养血

②健脾除湿

③补气摄血

④健脾升阳

八珍汤、人参养荣丸

白术散、完带汤

安冲汤、举元煎

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2)和胃法

①和胃降逆

②清胃泄热

香砂六君子汤(妊娠恶阻)

清肝引经汤、玉女煎

 

【调理气血】

1、理气法

①理气行滞

②调气降逆

③补气升提

2、调血法

①补血养血

②清热凉血

③清热解毒

④温经散寒

⑤活血化瘀

首选:

四物汤

清经散、知柏地黄汤

五味消毒饮

温经汤、少腹逐瘀汤

桃红四物汤、大黄蟅虫丸

【利湿祛痰】

①利水渗湿②清热利湿③化痰除湿

【调治冲任督带】

①调补冲任

②温化冲任

③清泄冲任

④疏通冲任

⑤和胃降冲

⑥扶阳温督(温阳补督)

⑦健脾束带

固冲汤

大补元煎

温经汤

清经散

柴胡疏肝散

少腹逐瘀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右归丸

完带汤

补中益气汤

 

【调养胞宫】

①温经暖胞

②泻热清胞

③补养益胞

④逐瘀荡胞

⑤益气固宫

温经汤、温胞饮

清经散

黄芪散

桃红四物汤、大黄蛰虫丸

大补元煎、寿胎丸

【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①周期疗法②针刺疗法(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血海、大赫)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黄帝内经》已有汤熨法、浴法、寒痹药熨法、豕(shǐ)膏膏法

第三节中医妇科急证治疗

中医妇科急证:

①血崩证②急腹证③高热证④厥脱证

 

各论

第八章月经病

调经的具体原则:

①补肾②扶脾③疏肝④调理气血⑤调理冲任⑥调养胞宫

第一节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

①气虚:

统摄无权,冲任不固②血热:

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气虚证

①肾气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黯斑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②脾气虚证

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少便溏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血热证

①阳盛血热证

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

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②阴虚血热证

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③肝郁血热证

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第二节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后延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

肾虚证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暗、面部黯斑、脉沉细

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饮

血虚证

头晕眼花、小腹绵绵作痛、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脉细弱

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血寒证

①虚寒证

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金匮要略)

②实寒证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证

小腹胀痛、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

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其特征是月经周期紊乱(不是“经期紊乱”)。

病机:

肝肾功能异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

治则:

调理冲任气血。

肝郁证

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

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

肾虚证

头晕耳鸣、腰骶酸痛

补肾调经

固阴煎

(肝郁肾虚)

乳房胀痛、腰膝酸软、精神疲惫

补肾疏肝调经

定经汤

 

第四节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30–50ml)明显增多(>80ml),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西医疾病:

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机:

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治疗大法:

经期与平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经期以辨证止血固冲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

②平时应根据辨证,采用益气、清热、养阴、化瘀等法以治本

③慎用温燥动血之品,以免增加出血量

气虚证

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

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

血热证

口渴心烦,尿黄便结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地榆、茜草、马齿苋

血瘀证

有血块,经行腹痛,平时小腹胀痛

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益母草、三七、茜草

 

第五节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发病机理:

①虚:

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

②实:

瘀血内停,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滞冲任血海,血行不畅

肾虚证

腰膝酸软、足跟痛、小腹冷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

血虚证

面色萎黄、心悸怔忡

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

血瘀证

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脉涩

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

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粘腻

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

 

第六节经期延长

病机:

①气虚冲任失约②热扰冲任,血海不宁③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治则治法:

固冲止血调经

气虚证

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血热证

①虚热证

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

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

②湿热证

月经质黏腻、色赤白或黄、下腹热痛

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固经丸+败酱草、鱼腥草

血瘀证

经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第七节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证

色鲜红、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证

色深红、质黏腻、骨节酸楚、口苦咽干

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阿胶、红枣+小蓟、茯苓

血瘀证

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舌质紫或有紫斑

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第八节崩漏

崩漏:

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崩中,后者谓漏下。

治疗总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

①塞流②澄源③复旧

主要病机: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西医疾病:

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脾虚证

面色㿠白、神疲气短、面浮肢肿、纳呆便溏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

①肾气虚证

面色晦暗、眼眶黯、腰脊酸软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②肾阳虚证

面色晦暗、肢冷畏寒、小便清长、夜尿多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③肾阴虚证

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夜寐不宁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滋阴固气汤

血热证

①虚热证

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

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

②实热证

口渴烦热、便秘尿黄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

经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附: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分类

无排卵型功血

排卵型功血

好发时期

及病因病理

青春期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成熟

生育期

黄体功能不足

围绝经期妇女

卵巢功能减退,对中枢反应下降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附: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是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或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

以往将此综合征定义为:

肥胖、多毛、闭经、不孕

临床特征:

雄激素过多、持续无排卵

目前认为病因是: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

 

第九节闭经

闭经: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原发性闭经),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继发性闭经)。

治疗原则:

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气血虚弱

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

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

全身发育欠佳、头晕耳鸣、夜尿频多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淫羊藿、紫河车

阴虚血燥

五心烦热、盗汗甚至骨蒸劳热、干咳或咳嗽唾血

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气滞血瘀

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少腹胀痛拒按、烦躁易怒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

经色淡质黏腻、形体肥胖、纳少痰多或带下多

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当归、川芎

 

第十节痛经

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不影响工作或生活者,不属于痛经。

最早记载:

《金匮要略》病位:

子宫、冲任主要病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疗原则:

调理冲任气血

治疗方法:

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减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标本急缓,主次有序地分阶段调治。

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

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

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湿热瘀阻证

小腹灼热、经质稠或夹黏液、带下色黄质稠有臭味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气血虚弱证

小腹隐痛喜按、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

肾气亏损证

小腹绵绵作痛、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

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附: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引发反复出血或者疼痛、不孕不育及结节包块等。

基本病机:

瘀血阻滞胞宫、冲任

症状:

①盆腔疼痛(继发性、进行性痛经;非经期腹痛;性交痛)②不孕③盆腔包块④月经异常

诊断的金标准:

腹腔镜

气滞血瘀证

经行下腹坠胀剧痛、拒按,甚或前后阴坠胀欲便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血竭散

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冷痛、坠胀痛,拒按,得热痛减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少腹逐瘀汤

肾虚血瘀证

腰脊酸软,神疲体倦,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性欲减退

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仙蓉合剂、补肾祛瘀方

气虚血瘀证

肛门坠胀不适,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差便溏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举元煎合桃红四物汤

热灼血瘀证

小腹灼痛拒按,烦躁易怒,溲黄便结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丹皮、红藤、败酱草

 

第十一节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的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病因病机:

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血瘀,肝郁最多见。

治法:

调理肝、脾、肾及冲任、气血为主,尤以调肝为要。

【经行乳房胀痛】

相关脏腑:

肝、胃、肾治则治法:

疏肝养肝、通络止痛

肝气郁结证

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

舒肝理气,和胃通络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证

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一贯煎+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

治则治法:

调理气血,通经活络

肝火证

巅顶掣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清热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

头痛如锥刺、经色紫黯有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

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

头部绵绵作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

养血益气

八珍汤+蔓荆子、首乌

【经行感冒】

“触经感冒”首见于:

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女科》

风寒证

恶寒、无汗、咳嗽痰稀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荆穗四物汤

风热证

微恶风、汗出、痰稠

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桑菊饮

邪入少阳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嘿嘿不欲饮食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经行发热】

首见于:

宋,《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发热体温:

一般不超过38℃病机:

气血营卫失调治则:

调气血,和营卫

肝肾阴虚证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红赤、烦躁少寐

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蒿芩地丹四物汤

血气虚弱症

动则自汗出、神疲肢软、少气懒言

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证

经色紫黯、挟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边有瘀点

化瘀清热

血府逐瘀汤+丹皮

【经行身痛】

治则治法:

调气血,和营卫,通经络

特点:

有失血或久病史,经期、产后感受寒湿史。

经行时或经行前后,出现身体疼痛或手足麻痹;或遇经行则身痛加重,经净疼痛渐减,随月经而周期性发作。

血虚证

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面色无华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证

得热痛减、遇寒则甚

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趁痛散

 

【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证

口舌糜烂、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滋阴降火,佐以活血化瘀

知柏地黄汤+蒲黄、田七

胃热熏蒸证

口舌生疮、口臭、口干喜饮、尿黄便结

清胃泄热

凉膈散

 

【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

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病因病机:

脾肾虚弱

治则治法:

健脾、温肾为主,调经为辅。

脾虚证

大便溏泄、神疲肢倦、面浮肢肿

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参苓白术散

肾虚证

五更泄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浮肿】

(代表方)

脾肾阳虚证

晨起头面肿甚、腰膝酸软、大便溏薄

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证

经色黯有块、善叹息、舌紫黯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经行风疹块】

血虚证

瘙痒难忍、入夜尤甚、肌肤枯燥、面色无华

养血祛风

当归饮子

风热证

瘙痒不堪、感风遇热尤甚、口干喜饮、尿黄便结

疏风清热

消风散

【经行情志异常】

肝气郁结证

烦躁易怒、甚至怒而发狂、不思饮食、彻夜不眠

舒肝解郁,养血调经

逍遥散

痰火上扰证

狂躁不安、头痛失眠、带下色黄质稠、面红目赤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生铁落饮+郁金、川黄连

【经行吐衄】(倒经)

★经行吐衄/倒经/逆经: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

常伴经量减少,好像是月经倒行

逆上,亦有“倒经”、“逆经”之称。

“经行吐衄”首见于: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