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8386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概论大纲.docx

统计学概论大纲

(05087)

统计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五月

自学用书:

《统计学概论》,董金良、周银香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统计学概论》课程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学科。

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方法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

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学考试命题中要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

使自考生能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从社会实际中搜集来的原始资料和从研究文献中查阅到的次级资料进行加工整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懂得如何对现象的特征进行科学的量化、观察,懂得如何运用统计工具和统计方法对现象总体的各种数量特征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将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之中,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统计学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统计的认识过程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方法

(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1.识记:

(1)统计的涵义;

(2)统计学的几个主要学派。

2.领会:

(1)近代统计学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

(2)我国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变化情况。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1.识记: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2)统计学的特点。

2.领会:

统计的认识过程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1.识记: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归纳推断法。

2.领会:

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阶段及其联系。

(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识记: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2)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3)统计数据与变量;(4)统计指标体系;(5)流量与存量。

2.领会: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2)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区别与联系;(3)统计数据和变量的分类;(4)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3.应用: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掌握统计调查的分类和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理解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等概念。

了解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理解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尤其要弄清各种调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条件,以便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原始统计资料。

二、考核知识点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三)专门调查

(四)统计报表

(五)调查的形式和问卷设计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1.识记:

(1)统计调查的概念;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4)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2.领会:

(1)统计调查的意义;

(2)各种调查方式的分类标准。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识记:

(1)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的概念和区别;

(2)调查项目的概念。

2.领会:

(1)统计方案的构成内容;

(2)拟定调查项目时须应注意的问题;(3)调查表的种类及其设计;(4)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的区分;(5)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3.应用:

能根据调查研究的课题设计出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案。

(三)专门调查

1.识记:

(1)普查的概念;

(2)重点调查的概念;(3)典型调查的概念;(4)抽样调查的概念。

2.领会:

(1)普查的特点、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

(2)重点调查的特点和组织形式;(3)典型调查的特点和作用;(4)典型单位的选择;(5)抽样调查的特点;(6)各种调查方式的区别。

3.应用:

各种调查方式在统计调查中的运用。

(四)统计报表

1.识记:

(1)统计报表的概念;

(2)统计报表制度的概念。

2.领会:

(1)统计报表的作用;

(2)各类统计报表的作用;(3)统计报表的设计和报送程度

(五)调查的形式和问卷设计

1.识记:

(1)发表调查的概念;

(2)问卷调查的概念;(3)访问调查的概念;(4)电话调查的概念;(5)新闻媒介调查的概念;(6)置留调查的概念;(7)日记调查的概念;(8)文案调查的概念。

2.领会:

(1)各种调查形式的特点;

(2)调查问卷的结构、内容和形式;(3)设计调查问卷应注意的问题。

 

3.应用:

(1)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调查形式;

(2)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

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掌握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

了解统计表的作用、结构和种类。

熟悉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二)统计分组

(三)分配数列

(四)统计表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1.识记:

统计整理的概念。

2.领会:

(1)统计整理的意义;

(2)统计整理的内容。

(二)统计分组

1.识记:

(1)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2)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的概念;(3)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概念。

2.领会:

(1)选择分组标志应注意的问题;

(2)统计分组的种类及其方法;(3)数量标志分组和品质标志分组的区别;(4)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的特点和应用;(5)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及交叉分组的应用。

(三)分配数列

1.识记:

(1)分配数列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的概念;(3)次数密度。

2.领会:

(1)分配数列的类型及其应用;

(2)组限的划分及组中值的计算;(3)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3.应用:

变量数列的编制。

(四)统计表

1.识记:

(1)统计表的概念;

(2)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

2.领会:

(1)统计表的结构;

(2)统计表的种类;(3)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理解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意义和计算。

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尤其是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总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三)平均指标

(四)标志变异指标

三、考核要求

(一)总量指标

1.识记:

(1)总量指标的概念;

(2)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3)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4)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2.领会:

(1)总量指标的分类;

(2)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区分;(3)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4)计算总量指标应遵循的原则;(5)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二)相对指标

1.识记:

(1)相对指标的概念;

(2)有名数和无名数;(3)结构相对数;(4)比例相对数;(5)比较相对数;(6)强度相对数;(7)动态相对数。

2.领会:

(1)相对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2)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方法;(3)结构相对数和比例相对数的区别;(4)比例相对数和比较相对数的区别;(5)强度相对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应用:

(1)六种相对指标的运用;

(2)运用水平法和累计法考核中长期计划完成情况。

(三)平均指标

1.识记:

(1)平均指标的概念;

(2)算术平均数;

(2)调和平均数;(3)几何平均数;(4)众数;(5)中位数;(6)百分位数;(7)四分位数。

2.领会:

(1)平均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2)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及其特点;(3)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4)调和平均数的特点;(5)几何平均数的特点;(6)众数的确定方法和特点;(7)中位数的确定方法和特点;(8)百分位数的确定方法;(9)四分位数的确定方法;(10)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11)算术平均数与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关系。

3.应用: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3)几何平均数的计算;(4)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

(四)标志变异指标

1.识记:

(1)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2)极差;(3)四分位差;(4)平均差;(5)标准差和方差;(6)变异系数(离散系数)。

2.领会:

(1)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2)极差的特点;(3)四分位差的特点;(4)平均差的特点;(5)标准差和方差的特点;(6)计算变异系数的意义。

3.应用:

(1)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

(2)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及应用分析。

第五章时间序列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动态数列的种类。

理解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熟练掌握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和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如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等。

理解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理解平均发展速度两种计算方法的侧重点。

掌握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

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分割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动态趋势方程。

掌握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时间序列水平分析指标

(三)时间序列速度分析指标

(四)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

(五)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

三、考核要求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和种类

1.识记:

(1)时间序列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3)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2.领会:

(1)时间序列的作用;

(2)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和区别;(3)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

(二)时间序列水平分析指标

1.识记:

(1)发展水平,包括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3)增长量、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4)平均增长量。

2.领会:

(1)动态平均数和静态平均数的区别;

(2)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3.应用:

(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2)由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3)由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4)由间隔不等的间隔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5)由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三)时间序列速度分析指标

1.识记:

(1)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2)定基发展(增长)速度和环比发展(增长)速度;(3)年距发展(增长)速度;(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5)增长1%的绝对值。

2.领会:

(1)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2)几何平均法和方程法;(3)根据时间序列计算分析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3.应用:

(1)定基发展(增长)速度和环比发展(增长)速度的计算;

(2)运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四)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

1.识记:

(1)长期趋势;

(2)季节变动;(3)循环变动;(4)不规则变动;(5)时距扩大法;(6)移动平均法;(7)分割平均法;(8)最小平方法。

2.领会:

(1)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和变动形态;

(2)长期趋势分析的意义;(3)长期趋势测定的方法;(4)应用移动平均法分析长期趋势应注意的问题;(5)直线趋势模型的测定方法。

3.应用:

(1)运用时距扩大法测定长期趋势;

(2)运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3)运用分割平均法测定直线趋势;(4)运用最小平均法测定直线趋势。

(五)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

1.识记:

(1)季节变动;

(2)同期平均法;(3)季节比率;(4)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2.领会:

(1)测定季节变动的意义;

(2)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3)同期平均法的特点;(4)季节比率的调整。

3.应用:

(1)运用同期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

(2)根据季节比率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熟练掌握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

掌握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理,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了解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以及平均数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理解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掌握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能够熟练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及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二、考核知识点

(一)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

(二)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四)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

1.识记:

(1)统计指数的概念;

(2)个体指数和总指数;(3)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4)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5)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2.领会:

(1)统计指数的分类;

(2)统计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3)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区分。

(二)综合指数

1.识记:

(1)综合指数的概念;

(2)同度量因素;(3)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4)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5)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2.领会:

(1)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和方法;

(2)编制综合指数应注意的问题;(3)个体指数的编制方法;(4)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5)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和经济涵义;(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7)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和经济涵义。

3.应用:

能应用实际资料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1.识记:

(1)平均指数的概念;

(2)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3)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2.领会:

(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

(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3)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4)应用平均指数编制居民消费指数、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职工生活费用等指数。

3.应用:

(1)能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2)能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四)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1.识记:

(1)指数体系的概念;

(2)因素分析法;(3)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2.领会:

(1)指数体系的作用;

(2)因素分析法的意义;(3)因素分析法的种类;(4)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5)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的编制方法;(6)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3.应用:

(1)能应用实际资料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2)能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第七章抽样与抽样估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理解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了解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和抽样分布。

理解抽样误差的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掌握抽样极限误差的意义及计算。

熟悉概率度的意义及其与抽样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

熟练掌握区间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了解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以及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

了解主要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

熟练掌握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二、考核知识点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和作用

(二)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抽样分布和抽样误差

(四)参数估计

(五)抽样组织形式

(六)必要的样本容量的确定

三、考核要求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和作用

1.识记:

(1)抽样调查;

(2)抽样推断。

2.领会:

(1)抽样推断的特点;

(2)抽样推断的作用。

(二)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识记:

(1)总体和样本;

(2)总体指标和样本统计量;(3)总体平均数、成数和方差;(4)样本平均数、成数和方差;(5)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2.领会:

(1)总体平均数、成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

(2)样本平均数、成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3)抽样方法和可能样本数目的确定。

(三)抽样分布和抽样误差

1.识记:

(1)抽样分布;

(2)抽样误差;(3)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4)偏差;(5)随机误差;(6)抽样平均误差。

2.领会:

(1)大样本情况下的抽样分布;

(2)小样本情况下的抽样分布;(3)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4)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3.应用:

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四)参数估计

1.识记:

(1)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优良估计量的衡量标准;(3)抽样极限误差;(4)概率度;(5)置信度。

2.领会:

(1)点估计的特点;

(2)区间估计的方法;(3)大样本下对总体平均数

的区间估计方法;(4)大样本下对总体比率

的区间估计方法;(5)区间估计的可靠性和精确度;(6)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3.应用:

根据样本指标(平均数与成数)和抽样平均误差对总体指标进行区间估计。

(五)抽样组织形式

1.识记:

(1)简单随机抽样;

(2)类型抽样;(3)等距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

2.领会:

(1)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3)类型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4)等距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5)整群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6)整群抽样与类型抽样的区别;(7)整群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

3.应用:

如何对调查对象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六)必要的样本容量的确定

1.识记:

必要样本容量的概念。

2.领会:

(1)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

(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情况下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

3.应用:

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两种类型:

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理解相关关系的特点。

了解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掌握回归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和方法。

熟悉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评价及其应用;熟悉判定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熟悉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了解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了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及种类

(二)相关分析

(三)回归分析的特点及种类

(四)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六)非线性回归分析

三、考核要求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及种类

1.识记:

(1)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2)单相关相关;(5)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2.领会:

(1)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相关关系的种类;(3)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分析

1.识记:

(1)真实相关和虚假相关;

(2)简单相关表和分组相关表;(3)皮尔逊相关系数;(4)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2.领会:

(1)相关表和相关图;

(2)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复相关和偏相关;(3)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4)正相关和负和质量相关法的应用条件;(3)简单相关系数的含义和特点;(4)等级相关法的分析步骤。

3.应用:

(1)学会应用相关表和散点图分析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简单)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分析。

(三)回归分析的特点及种类

1.识记:

(1)回归分析;

(2)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3)直线回归分析和曲线回归分析。

2.领会:

(1)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2)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3)回归分析的种类。

(四)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识记:

(1)一元(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2)回归系数;(3)判定系数;(4)估计标准误差;(5)总离差平方和;(6)回归平方和;(7)残差平方和;(8)点预测和区间预测。

2.领会:

(1)回归系数的经济涵义;

(2)最小平方法的应用;(3)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与评价;(4)回归变差、剩余变差和总变差的关系;(5)判定系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6)估计标准误差的特点和计算方法;(7)判定系数和相关系数的关系;(8)相关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的关系;(9)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的关系;(10)点预测和区间预测的方法。

3.应用:

(1)一元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

(2)判定系数的计算及应用;(3)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及应用;(4)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或预测。

(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识记:

(1)多元线性回归;

(2)偏回归系数。

2.领会: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六)非线性回归分析

1.领会:

(1)曲线方程配合的主要步骤;

(2)各种非线性回归模型。

第九章国民经济核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内容。

了解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五大平衡表及四大账户体系。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熟悉投入产出核算方面的相关指标。

了解资金流量核算的原理和内容;熟悉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流程并重点掌握其相关指标的概念和核算方法。

掌握最终消费和储蓄的内容及其核算方法。

掌握资本形成核算和金融核算的内容。

掌握资产的概念及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指标。

了解国际收支统计的主要内容,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及各构成项目的具体内容。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经济增长分析的基本理论。

熟悉经济增长率的测定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主要统计指标

(四)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分析应用

三、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

1.识记:

(1)国民经济核算;

(2)物质产品平衡表核算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常住单位;(4)市场价格;(5)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2.领会: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及其作用;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SNA与MPS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现状;(6)常住单位的概念理解;(7)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消费范围及资产范围。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

1.识记:

(1)机构单位;

(2)产业活动单位(基层单位);

(2)基本核算表:

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4)附属表。

2.领会:

(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2)机构部门分类;(3)机构单位的基本特点;(4)产业部门分类;(5)产业活动单位的特点;(6)三次产业划分;(7)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构成及其平衡关系;(8)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其平衡关系;(9)资金流量表的结构;(10)国际收支表的内容;(11)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形式和记账原则;(12)附属表的核算内容。

(三)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主要统计指标

1.识记:

(1)国内生产总值;

(2)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3)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