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335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pid校正器设计实验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PID校正器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PID校正器的数学模型。

2.学习PID校正的原理及参数整定方法。

3.学习在Simulink中建立PID控制器系统的模型并进行仿真。

二、相关知识

PID控制器(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iation,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作

为最早实用化的控制器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广泛的控

制器。

PID控制器由于其结构简单实用,且使用中无需精确的系统模型等优点,

因此,95%以上的现代工业过程控制中仍然采用PID结构。

PID控制器由比例单元P、积分单元I和微分单元D三部分组成,其结构

原理框图如图6-1所示。

简单来说,PID控制器就是对输入信号r(t)和输出信号

c(t)的差值e(t)(即误差信号)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处理,再将其加权和作为控

制信号u(t)来控制受控对象,从而完成控制过程的。

图1.8PID控制器结构原理框图

PID控制器可用公式(1-1)描述。

式中,KP、KI和KD分别为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TI和TD分别为积分

和微分时间。

一个PID控制器的设计重点在于设定KP、KI和KD三个参数的值。

实际使

用时,不一定三个单元都具备,也可以只选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单元组成控制器。

1.比例控制器P

比例控制是最简单的控制方法之一。

比例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成比

31

例关系,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2)所示。

式中,KP为比例系数(增益),其值可正可负。

比例控制只改变系统增益,

不影响相位。

仅采用比例控制时系统输出存在稳态误差。

增大KP可以提高系统

开环增益,减小系统稳态误差,但是会降低系统稳定性,甚至可能造成闭环系统

的不稳定。

2.积分控制器I

积分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如公式(1-3)所示。

式中,KI为积分系数。

积分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

但是,

积分单元的引入会带来相位滞后,为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设置积分控制

器可能造成系统不稳定。

因此,积分控制单元一般不单独作为控制器使用,而是

结合比例单元P和微分单元D组成PI或PID控制器使用。

3.比例积分控制器PI

加入了比例单元和积分单元后的控制器称为比例积分控制器,即PI控制器,

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4)所示。

式中,KP和KI分别为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TI为积分时间。

PI控制器兼具

比例控制器和积分控制器的优点,因此,工程中常用来改善系统稳态性能,减小

或消除稳态误差。

4.比例微分控制器PD

加入了比例单元和微分单元后的控制器称为比例微分控制器,即PD控制器,

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5)所示。

式中,KP和KD分别为比例系数和微分系数;TD为微分时间。

微分单元可以

对系统误差的变化进行超前的预测,从而避免被控系统的超调量过大,同时减小

32

系统的响应时间。

微分单元可以反映误差的变化率,只有误差随时间变化时,微

分控制才会起作用,而处理无变化或者变化缓慢的对象时不起作用。

因此,微分

单元D不能与被控系统单独串联使用,而是结合比例单元P和积分单元I组成

PD或PID控制器使用。

5.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

同时兼具比例单元、积分单元和微分单元的控制器称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器,即PID控制器,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6)所示。

式中,KP、KI和KD分别为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TI和TD分别为积分和

微分时间。

PID控制器兼有PI控制器和PD控制器的优点,既可以减小系统稳态

误差,加快响应速度,又可以减小超调量。

实际工程中,PID控制器被广泛应用。

6.PID控制器的Ziegler-Nichols参数整定法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是指确定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TI和

微分时间TD,是PID控制器设计的核心内容。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主要分

为理论计算法和工程整定法。

理论计算法是根据系统数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确

定控制器参数。

工程整定法是按照工程经验公式确定控制器参数,主要有

Ziegler-Nichols整定法、临界振荡法、衰减曲线法和凑试法。

工程整定法与理论

计算法相比优点是无需知道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直接对系统进行现场整定,方

法简单,容易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方法整定PID控制器参

数,都需要在系统实际运行中进行最后的调整和完善。

下面介绍Ziegler-Nichols整定法。

Ziegler-Nichols整定法只对被控对象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S”型曲线的系

统才可用,如图1.9所示,否则不适用。

式中,K为放大系数,L为延迟时间,T为

图1.9“S”型响应曲线示意图

33

时间常数。

通过Ziegler-Nichols整定法确定PID控制器中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TI和

微分时间TD值的步骤如下:

1)首先,获取开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判断系统是否适用

Ziegler-Nichols整定法。

2)按照图1.9所示的“S”型响应曲线参数求法,确定K、L和T的值。

3)根据表1.5确定所需的P、PI或PID控制器中各个参数的值。

表1.5Ziegler-Nichols整定法控制器参数的经验公式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1.[例5.1]某控制系统如图1.10所示,其中

在控制单元

施加比例控制,并且采用不同的比例系数KP=0.1,0.5,1,2,5,10,观察各比

例系数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及控制效果。

图1.10系统结构图

解:

在MATLAB中完成如下程序。

Kp=[0.1,0.5,1,2,5,10];

Go=tf(1,conv(conv([1,1],[2,1]),[3,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fori=1:

6

G=feedback(Go.*Kp(i),1);%不同比例系数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step(G);holdon;%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end

gtext('Kp=0.1');gtext('Kp=0.5');gtext('Kp=1');%放置Kp值的文字注释

gtext('Kp=2');gtext('Kp=5');gtext('Kp=10');

运行程序得到不同比例系数下的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11所示。

图1.11例5.1不同比例系数下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图

分析:

从图1.11中可以看出,随着比例系数KP值的增大,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

稳态误差减小,超调量却在增加,调节时间变长,而且随着KP值增大到一定程

度,系统最终会变得不稳定。

2.[例5.2]某控制系统如图1.10所示,其中

,在控制单元施加

比例积分控制,比例系数KP为2,积分时间的值分别取TI=10,5,2,1,0.5,

观察各积分时间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及控制效果。

解:

在MATLAB中完成如下程序。

Kp=2;

Ti=[10,5,2,1,0.5];

Go=tf(1,conv([4,1],[1,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fori=1:

5

Gc=tf([Kp*Ti(i),1],[Ti(i),0]);%PI控制器函数

G=Go*Gc;%PI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step(feedback(G,1));%PI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holdon;

end

gtext('Ti=10');gtext('Ti=5');%添加注释

gtext('Ti=2');gtext('Ti=1');gtext('Ti=0.5');

运行程序,得到如图1.12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分析:

从图1.12中可以看出,加入PI控制后,系统的稳态误差被减小为0,TI=2

时的控制效果最佳。

但是,随着TI值的减小,系统的超调量加大,如果继续减

小TI值,最后势必会使系统出现震荡。

图1.12例5.2加PI控制后在不同TI值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3.某控制系统如图1.10所示,其中

,在控制单元施加比例微

分控制,比例系数KP为2,微分时间的值分别取TD=0,0.1,0.5,1,2,在MATLAB

中编程建立系统模型,观察各微分时间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及控制效果。

Kp=2;

Td=[0,0.5,1,2];

Go=tf(1,conv([4,1],[1,0]));%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fori=1∶4

G=tf([Kp*Td(i),Kp],conv([4,1],[1,0]));%PD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step(feedback(G,1));%PD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holdon;

end

gtext('Td=0');gtext('Td=0.5');%添加注释

gtext('Td=1');gtext('Td=2');

运行程序,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微分控制

时(TD=0)系统的超调量最大,响应时间最长,而加入PD控制后,随着TD值的

增加,系统的超调量在减小,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在变小。

TD=2时系统的稳定性最

好,响应时间最快。

实验3中加PD控制后在不同TD值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4.某控制系统如图1.10所示,其中

,在控制单元施加PID

控制器,比例系数的值取KP=200,积分系数的值取KI=350,微分系数的值取

KD=8,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模型,观察施加PID控制器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

响应,并分析控制效果。

Simulink中加入PID控制器前和加入PID控制器后的系统模型分别如下图所示:

注意:

1.为了能看清示波器输出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可以将仿真时间设置为2;

2.还要注意把阶跃信号源的参数修改为从时刻0开始输出幅值1而非时刻1。

然后运行仿真,查看示波器中加入PID控制器前和加入PID控制器后的单

位阶跃响应,波形如下:

实验4Simulink中加入PID控制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MATLAB程序如下:

num=1;den=[1,8,24];

Go=tf(num,den);%原开环函数

Kp=200;Ki=350;Kd=8;%PID参数

Gc=tf([Kd,Kp,Ki],[1,0]);%PID控制器函数

G_PID=Gc*Go;%加入PID控制后的开环函数

figure

(1);step(feedback(Go,1));title('施加PID控制器前');

figure

(2);step(feedback(G_PID,1));title('施加PID控制器后');

运行程序,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实验4MATLAB中加入PID控制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分析:

从加入PID控制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施加PID

控制器时系统存在很大的稳态误差,而加入PID控制器后,系统的稳态误差减

小为0,系统的超调量和响应时间都比较小。

5.已知一个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采用Ziegler-Nichols

整定法计算系统P、PI和PID控制器的参数,并绘制整定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曲线。

首先,利用Simulink建立如图1.13所示的系统模型。

图1.13实验5中的系统Simulink模型

然后,绘制开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需要断开系统中的反馈连线、积

分器“Integrator”和微分器“Derivative”的输出连线,并将“KP”置为1,选定

合适的仿真时间,运行仿真,运行结束后双击示波器“Scope”,就可以查看仿真

得到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如图1.14所示。

图1.14开环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按照图1.14所示的“S”型响应曲线参数求法,可以得到参数K、L和T的值:

K=8,L=10,T=40

(注意:

以上三个值为参考值,跟这三个值差别不大的值均可认为符合要求,只要

最后求得的控制器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效果良好即可)

如果从示波器输出曲线图不容易直接确定这3个参数的值,那么可以将输出数据

导入到MATLAB工作空间中,然后通过编程求取这3个参数的值。

再根据表1.5可以分别计算得到系统P控制、PI控制和PID控制时的参数:

P控制器:

KP=0.5;

PI控制器:

KP=0.45,TI=30;

PID控制器:

KP=0.6,TI=20,TD=5。

最后,修改Simulink系统模型的参数及连线使其分别满足P控制、PI控制和PID

控制,并运行仿真,查看示波器“Scope”中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报告

1.运行实验1给出的例5.1程序,查看运行结果,并对比例系数KP取不同

值时的系统响应结果进行分析。

2.运行实验2给出的例5.2程序,查看运行结果,并对积分时间TI取不同

值时的系统响应结果进行分析。

3.用MATLAB程序实现实验3的内容,分别查看其单位阶跃响应结果,

并分析不同参数下的控制结果。

4.在Simulink中建模实现实验4的内容,分别查看其单位阶跃响应结果,

并分析不同参数下的控制结果。

5.根据提示在Simulink中建模实现实验5的内容,得到系统P控制、PI

控制和PID控制时的参数,修改Simulink系统模型的参数及连线使其分别满足P

控制、PI控制和PID控制,分别查看示波器“Scope”中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并分析比较P控制、PI控制和PID控制的效果。

五、实验思考

尝试对PID控制器P、I、D每个单元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总结。

比例单元P:

相当于引入一个增益来放大误差信号的幅值,从而加快控制系统的

响应速度。

增益值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快,但是系统的超调量也随之增加,

系统到达稳定状态的调节时间加长,甚至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积分单元I:

可以消除系统稳态误差,同时引入了相位滞后。

但是积分单元的引

入相当于在系统中加入了极点,会对瞬时响应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系统不稳

定。

微分单元D:

起到了对误差变化进行预见性控制的作用。

能够预测误差信号的变

化趋势,在误差到达零之前,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为零,从而避免被控量

严重超调,加快系统响应,减少调节时间。

微分单元对惯性较大或滞后的系统控

制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超前”的控制特点,对纯滞后系统不能完成控制,

而且容易引入高频信号噪声。

六,实验截图

实验五截图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

及相关表格汇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1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草案)……………2

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办法………………………………7

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排版规范…………………………10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模板…………………………14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提问记录表………………21

毕业设计第周工作总结……………………22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跟踪表……………………23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请表………………………24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5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6

毕业设计工作中期检查Ⅰ…………………………27

毕业设计工作中期检查Ⅱ……………………………28

 

大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

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特制定如下规定: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从第七学期(四年级第一学期)考试周前,完成教师选题、师生见面及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见附表一)。

毕业设计从第八学期开学正式开始,十六周内完成。

毕业设计开始时,教师必须填写毕业设计课题申请表、并由系汇总后交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

(见附表)。

指导教师必须定期对学生辅导(每周至少两次),并将确定的周辅导时间上报教学办,教学办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

指导教师自行组织学生的开题报告,并填写开题报告表(见附表二)

加强中期的监督与检查,第一次检查时间定在第五周,检查内容含学生资料阅读,方案论证情况。

第二次检查定在第十周,形式为:

由指导教师组织,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成员旁听,学生口头汇报。

主要检查学生的阶段性结果。

两次检查学生均应填写中期检查报告表格(见附表三、四),指导教师或系对检查情况写出书面评语。

学生需上交一篇与本专业有关不少于5000字的外文文章翻译,并将原文和译文用A4打印加自设计封皮一起装订成册。

论文答辩前,指导教师必须给出评语及评分,然后由各系主任指定其他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评阅及评分(请参考毕业论文书面成绩评分表规定的评分标准评分)。

论文答辩由各系组织,并成立答辩委员会对所有学生论文进行答辩。

答辩必须给出答辩委员会意见及评分并填写相应表格。

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按评分表中各项指标标准进行评分,然后由各成员给出的分数计算出得分。

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成绩计算:

指导教师评分x30%+评阅人评分x30%+答辩委员会评分x40%=总分

10.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的文档及装订要求

毕业论文一份(包含封皮、目录、中英文摘要、内容及参考文献)

不少于5000汉字的科技翻译资料一份(并将原文和译文用A4打印加自设计封皮一起装订成册)

毕业论文简介(A4纸打印1~2页)(包含题目、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所做的工作、解决的问题、创新之处等)

毕业设计任务书(加在毕业论文目录之前和毕业论文一起装订,)

开题报告(加在毕业论文目录之前和毕业论文一起装订,)

毕业设计工作中期检查表Ⅰ、Ⅱ

注(4)(5)(6)加在毕业论文目录之前和毕业论文一起装订。

11.毕业设计(论文)随正式论文一律附交电子文档(光盘或软盘)。

被推荐参加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评选的,还要另附(符合发表格式要求的)修改为5000字左右的电子文档。

     

 2005年12月修订

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院长办公联席会议通过,对我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特制订以下实施细则。

一、指导教师资格

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由各专业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

也可以聘任具有相应职称、学术水平高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指导教师名单由各系系主任核定,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后实施。

二、课题的命题过程

1.命题的基本原则是:

(1)目标原则:

命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与新颖性,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

(2)价值原则:

命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或应用开发价值,尽可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学科的发展性与应用性。

(3)能力原则:

命题的难度应考虑学生完成命题的条件与能力,因材施教。

(4)兴趣原则:

应考虑学生对命题的兴趣与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5)多样化原则:

命题应注意题目的不断更新与类型的多样化,同一指导教师的设计(论文)课题选题和近三届毕业设计课题的重复率不高于50%,题目数量应满足一人一题的基本要求。

2.课题的审核

由各专业指导教师确定后的课题,填写《毕业设计课题申请表》。

经系主任汇总后,报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

3.确定课题的时间要求

一般在第七学期第15周前完成命题,对于经批准认可的命题,在第16周内向学生公布。

指导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一般不应随意更改命题,确实需要更改命题时,应办理相关手续。

三、选题与任务书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公布的命题范围内选题。

2.学生自拟题目须经系主任审阅后指定指导教师,并报分管教学副院长批准。

3.选题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

4.学生选题一般在第七学期的第17周前完成。

5.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填写《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其中“设计所需的工作条件”应与课题的实际需要相符;“设计(论文)任务及目标”应指明毕业设计的详细任务(所需完成的工作、达到的设计要求等),不能简单了事。

四、开题

1.指导学生书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研究情况(说明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思。

2.指导学生填写《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并要求学生在第八学期的第2周前提交不少于1000字的开题报告,基本内容应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研究情况(说明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思、阶段性工作计划、参考文献等。

参考文献的列写格式要符合要求。

3.第八学期的第3周前完成开题审核,通过开题审核的学生,一般不应更换选题;开题未获通过的学生,应及时根据开题指导小组的意见更换选题,并于开题后的2周内做好准备,向开题指导小组第二次提出开题申请;对再次开题未获通过的学生,取消其本次毕业设计(论文)资格,延至下届进行。

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开题未获通过的学生进行指导。

4.开题报告中,“指导教师意见”应对学生开题情况作出基本评价以及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案或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提纲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还应对学生是否可以进入研究和设计(论文)撰写阶段提出意见。

开题意见应对选题及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作出简单评价,并明确表示是否同意开题,不能只简单写“同意开题”及类似意见。

五、过程指导

1.指导教师确定以后,不得随意更换。

指导教师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或不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时,必须办理有关手续,并由所在系指定水平相当的教师指导。

2.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限定在8名以内。

3.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4.指导教师应定期(平均每周不少于一次)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与工作质量,填写《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表》。

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设计(论文)任务,并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的各项表格。

5.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要求及规范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及格式应符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打印格式》的要求。

论文的具体要求是:

设计方案合理、理论准确、理论分析和技术分析充分、实验(试验)和计算的方法正确、各方面的数据可靠、图表规范清晰、文字表述的语言流畅简练准确;字数在8000字以上,一律按规定格式进行打印。

论文内容和设计方案要杜绝抄袭别人的成果,避免和往届类似题目内容上的雷同以及网上可查阅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