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9 ,大小:730.65KB ,
资源ID:126833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6833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docx

1、实验五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实验五 控制系统的 PID 校正器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 PID 校正器的数学模型。2. 学习 PID 校正的原理及参数整定方法。3学习在 Simulink 中建立 PID 控制器系统的模型并进行仿真。二、相关知识PID 控制器(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作为最早实用化的控制器已有 70 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广泛的控制器。PID 控制器由于其结构简单实用,且使用中无需精确的系统模型等优点,因此,95%以上的现代工业过程控制中仍然采用 PID 结构。PID 控制器由比

2、例单元 P、积分单元 I 和微分单元 D 三部分组成,其结构原理框图如图 6-1 所示。简单来说,PID 控制器就是对输入信号 r(t)和输出信号c(t)的差值 e(t)(即误差信号)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处理,再将其加权和作为控制信号 u(t)来控制受控对象,从而完成控制过程的。图 1.8 PID 控制器结构原理框图PID 控制器可用公式(1-1)描述。式中,KP、KI 和 KD 分别为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TI 和 TD 分别为积分和微分时间。一个 PID 控制器的设计重点在于设定 KP、KI 和 KD 三个参数的值。实际使用时,不一定三个单元都具备,也可以只选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单元组成控制

3、器。1. 比例控制器 P比例控制是最简单的控制方法之一。比例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成比31例关系,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2)所示。式中,KP为比例系数(增益),其值可正可负。比例控制只改变系统增益,不影响相位。仅采用比例控制时系统输出存在稳态误差。增大 KP可以提高系统开环增益,减小系统稳态误差,但是会降低系统稳定性,甚至可能造成闭环系统的不稳定。2. 积分控制器 I积分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如公式(1-3)所示。式中,KI为积分系数。积分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但是,积分单元的引入会带来相位滞后,为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设置积分控制器可能造成系统不稳定。因此,积分控制单元一般

4、不单独作为控制器使用,而是结合比例单元 P 和微分单元 D 组成 PI 或 PID 控制器使用。3. 比例积分控制器 PI加入了比例单元和积分单元后的控制器称为比例积分控制器,即 PI 控制器,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4)所示。式中,KP和 KI分别为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TI为积分时间。PI 控制器兼具比例控制器和积分控制器的优点,因此,工程中常用来改善系统稳态性能,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4. 比例微分控制器 PD加入了比例单元和微分单元后的控制器称为比例微分控制器,即 PD 控制器,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5)所示。式中,KP和 KD分别为比例系数和微分系数;TD为微分时间。微分单元可以对系统误差

5、的变化进行超前的预测,从而避免被控系统的超调量过大,同时减小32系统的响应时间。微分单元可以反映误差的变化率,只有误差随时间变化时,微分控制才会起作用,而处理无变化或者变化缓慢的对象时不起作用。因此,微分单元 D 不能与被控系统单独串联使用,而是结合比例单元 P 和积分单元 I 组成PD 或 PID 控制器使用。5.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PID同时兼具比例单元、积分单元和微分单元的控制器称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即 PID 控制器,其传递函数如公式(1-6)所示。式中,KP、KI和 KD分别为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TI和 TD分别为积分和微分时间。PID 控制器兼有 PI 控制器和 PD 控制器

6、的优点,既可以减小系统稳态误差,加快响应速度,又可以减小超调量。实际工程中,PID 控制器被广泛应用。6. PID 控制器的 Ziegler-Nichols 参数整定法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是指确定 PID 控制器的比例系数 KP、积分时间 TI和微分时间 TD,是 PID 控制器设计的核心内容。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主要分为理论计算法和工程整定法。理论计算法是根据系统数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控制器参数。工程整定法是按照工程经验公式确定控制器参数,主要有Ziegler-Nichols 整定法、临界振荡法、衰减曲线法和凑试法。工程整定法与理论计算法相比优点是无需知道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直

7、接对系统进行现场整定,方法简单,容易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方法整定 PID 控制器参数,都需要在系统实际运行中进行最后的调整和完善。下面介绍 Ziegler-Nichols 整定法。Ziegler-Nichols 整定法只对被控对象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S”型曲线的系统才可用,如图 1.9 所示,否则不适用。式中,K 为放大系数,L 为延迟时间,T 为图 1.9 “S”型响应曲线示意图33时间常数。通过 Ziegler-Nichols 整定法确定 PID 控制器中比例系数 KP、积分时间 TI和微分时间 TD值的步骤如下:1)首先,获取开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判断系统是否适用

8、Ziegler-Nichols 整定法。2)按照图 1.9 所示的“S”型响应曲线参数求法,确定 K、L 和 T 的值。3)根据表 1.5 确定所需的 P、PI 或 PID 控制器中各个参数的值。表 1.5 Ziegler-Nichols 整定法控制器参数的经验公式三、实验内容及要求1. 例 5.1某控制系统如图 1.10 所示,其中在控制单元施加比例控制,并且采用不同的比例系数 KP=0.1,0.5,1,2,5,10,观察各比例系数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及控制效果。图 1.10 系统结构图解:在 MATLAB 中完成如下程序。Kp=0.1,0.5,1,2,5,10;Go=tf(1, conv(

9、conv(1,1,2,1),3,1) );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for i=1:6G=feedback(Go.*Kp(i),1); %不同比例系数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step(G); hold on; %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endgtext(Kp=0.1);gtext(Kp=0.5); gtext(Kp=1); %放置 Kp 值的文字注释gtext(Kp=2); gtext(Kp=5);gtext(Kp=10);运行程序得到不同比例系数下的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 1.11 所示。图 1.11 例 5.1 不同比例系数下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图分析:从图 1.11 中可以看出,随着比例系数 KP值的

10、增大,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稳态误差减小,超调量却在增加,调节时间变长,而且随着 KP值增大到一定程度,系统最终会变得不稳定。2. 例 5.2某控制系统如图 1.10 所示,其中,在控制单元施加比例积分控制,比例系数 KP为 2,积分时间的值分别取 TI =10,5,2,1,0.5,观察各积分时间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及控制效果。解:在 MATLAB 中完成如下程序。Kp=2;Ti=10,5,2,1,0.5;Go=tf(1, conv(4,1,1,1) );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for i=1:5Gc=tf(Kp*Ti(i),1,Ti(i),0); %PI 控制器函数G=Go*Gc; %PI 校正后

1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step(feedback(G,1); %PI 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hold on;endgtext(Ti=10);gtext(Ti=5); %添加注释gtext(Ti=2);gtext(Ti=1);gtext(Ti=0.5);运行程序,得到如图 1.12 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分析:从图 1.12 中可以看出,加入 PI 控制后,系统的稳态误差被减小为 0,TI =2时的控制效果最佳。但是,随着 TI值的减小,系统的超调量加大,如果继续减小 TI值,最后势必会使系统出现震荡。图 1.12 例 5.2 加 PI 控制后在不同 TI值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3. 某控制系统如图

12、1.10 所示,其中,在控制单元施加比例微分控制,比例系数 KP为 2,微分时间的值分别取 TD=0,0.1,0.5,1,2,在 MATLAB中编程建立系统模型,观察各微分时间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及控制效果。Kp=2;Td=0,0.5,1,2;Go=tf(1, conv(4,1,1,0); %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for i=14G=tf(Kp*Td(i),Kp,conv(4,1,1,0); %PD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step(feedback(G,1); %PD 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hold on;endgtext(Td=0);gtext(Td=0.5); %添加注释gtext(Td=1)

13、;gtext(Td=2);运行程序,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微分控制时(TD=0)系统的超调量最大,响应时间最长,而加入 PD 控制后,随着 TD值的增加,系统的超调量在减小,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在变小。TD=2 时系统的稳定性最好,响应时间最快。实验 3 中加 PD 控制后在不同 TD值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4. 某控制系统如图 1.10 所示,其中,在控制单元施加 PID控制器,比例系数的值取 KP=200,积分系数的值取 KI=350,微分系数的值取KD=8,在 Simulink 中建立系统模型,观察施加 PID 控制器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分析控制效果。Si

14、mulink 中加入 PID 控制器前和加入 PID 控制器后的系统模型分别如下图所示:注意:1.为了能看清示波器输出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可以将仿真时间设置为 2;2.还要注意把阶跃信号源的参数修改为从时刻0开始输出幅值1而非时刻1。然后运行仿真,查看示波器中加入 PID 控制器前和加入 PID 控制器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下:实验 4 Simulink 中加入 PID 控制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MATLAB 程序如下:num=1;den=1,8,24;Go=tf(num,den); %原开环函数Kp=200;Ki=350;Kd=8; %PID 参数Gc=tf(Kd,Kp,Ki,1,0);

15、 %PID 控制器函数G_PID=Gc*Go; %加入 PID 控制后的开环函数figure(1);step(feedback(Go,1);title(施加 PID 控制器前);figure(2);step(feedback(G_PID,1);title(施加 PID 控制器后);运行程序,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实验 4 MATLAB 中加入 PID 控制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分析:从加入 PID 控制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施加 PID控制器时系统存在很大的稳态误差,而加入 PID 控制器后,系统的稳态误差减小为 0,系统的超调量和响应时间都比较小。5.已知一个系

16、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采用 Ziegler-Nichols整定法计算系统 P、PI 和 PID 控制器的参数,并绘制整定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首先,利用 Simulink 建立如图 1.13 所示的系统模型。图 1.13 实验 5 中的系统 Simulink 模型然后,绘制开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需要断开系统中的反馈连线、积分器“Integrator”和微分器“Derivative”的输出连线,并将“KP”置为 1,选定合适的仿真时间,运行仿真,运行结束后双击示波器“Scope”,就可以查看仿真得到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如图 1.14 所示。图 1.14 开环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按照

17、图 1.14 所示的“S”型响应曲线参数求法,可以得到参数 K、L 和 T 的值:K=8,L=10,T=40(注意:以上三个值为参考值,跟这三个值差别不大的值均可认为符合要求,只要最后求得的控制器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效果良好即可)如果从示波器输出曲线图不容易直接确定这 3 个参数的值,那么可以将输出数据导入到 MATLAB 工作空间中,然后通过编程求取这 3 个参数的值。再根据表 1.5 可以分别计算得到系统 P 控制、PI 控制和 PID 控制时的参数:P 控制器:KP=0.5;PI 控制器:KP=0.45,TI=30;PID 控制器:KP=0.6,TI =20,TD=5。最后,修改 Simul

18、ink 系统模型的参数及连线使其分别满足 P 控制、PI 控制和 PID控制,并运行仿真,查看示波器“Scope”中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四、实验报告1. 运行实验 1 给出的例 5.1 程序,查看运行结果,并对比例系数 KP取不同值时的系统响应结果进行分析。2. 运行实验 2 给出的例 5.2 程序,查看运行结果,并对积分时间 TI取不同值时的系统响应结果进行分析。3. 用 MATLAB 程序实现实验 3 的内容,分别查看其单位阶跃响应结果,并分析不同参数下的控制结果。4. 在 Simulink 中建模实现实验 4 的内容,分别查看其单位阶跃响应结果,并分析不同参数下的控制结果。5

19、. 根据提示在 Simulink 中建模实现实验 5 的内容,得到系统 P 控制、PI控制和 PID 控制时的参数,修改 Simulink 系统模型的参数及连线使其分别满足 P控制、PI 控制和 PID 控制,分别查看示波器“Scope”中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分析比较 P 控制、PI 控制和 PID 控制的效果。五、实验思考尝试对 PID 控制器 P、I、D 每个单元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总结。比例单元 P:相当于引入一个增益来放大误差信号的幅值,从而加快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增益值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快,但是系统的超调量也随之增加,系统到达稳定状态的调节时间加长,甚至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积分单

20、元 I:可以消除系统稳态误差,同时引入了相位滞后。但是积分单元的引入相当于在系统中加入了极点,会对瞬时响应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微分单元 D:起到了对误差变化进行预见性控制的作用。能够预测误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在误差到达零之前,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为零,从而避免被控量严重超调,加快系统响应,减少调节时间。微分单元对惯性较大或滞后的系统控制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超前”的控制特点,对纯滞后系统不能完成控制,而且容易引入高频信号噪声。六,实验截图实验五截图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关表格汇编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草案)2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办法

21、 7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排版规范10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模板14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提问记录表 21毕业设计 第 周 工作总结 22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跟踪表 23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请表 2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5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6毕业设计工作中期检查 27毕业设计工作中期检查28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特制定如下规定: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从第七学期(四年级第一学期)考试周前,完成教师选题、师生见面及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见附表 一)。毕业设计从第八学期开学正式开始,十六周内完成。毕业设计开始时,教师必须

22、填写毕业设计课题申请表、并由系汇总后交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见附表)。指导教师必须定期对学生辅导(每周至少两次),并将确定的周辅导时间上报教学办,教学办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教师自行组织学生的开题报告,并填写开题报告表(见附表二)加强中期的监督与检查,第一次检查时间定在第五周,检查内容含学生资料阅读,方案论证情况。第二次检查定在第十周,形式为:由指导教师组织,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成员旁听,学生口头汇报。主要检查学生的阶段性结果。两次检查学生均应填写中期检查报告表格(见附表三、四),指导教师或系对检查情况写出书面评语。学生需上交一篇与本专业有关不少于5000字的外文文章翻译,并将原文和译

23、文用A4打印加自设计封皮一起装订成册。论文答辩前,指导教师必须给出评语及评分,然后由各系主任指定其他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评阅及评分(请参考毕业论文书面成绩评分表规定的评分标准评分)。论文答辩由各系组织,并成立答辩委员会对所有学生论文进行答辩。答辩必须给出答辩委员会意见及评分并填写相应表格。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按评分表中各项指标标准进行评分,然后由各成员给出的分数计算出得分。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成绩计算:指导教师评分x 30% + 评阅人评分x 30% + 答辩委员会评分 x 40% = 总分10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的文档及装订要求毕业论文一份(包含封皮、目录、中英文摘要、内容及参考文献)不少于500

24、0汉字的科技翻译资料一份(并将原文和译文用A4打印加自设计封皮一起装订成册)毕业论文简介(A4纸打印12页)(包含题目、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所做的工作、解决的问题、创新之处等)毕业设计任务书(加在毕业论文目录之前和毕业论文一起装订,)开题报告(加在毕业论文目录之前和毕业论文一起装订,)毕业设计工作中期检查表、注(4)(5)(6)加在毕业论文目录之前和毕业论文一起装订。11毕业设计(论文)随正式论文一律附交电子文档(光盘或软盘)。被推荐参加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评选的,还要另附(符合发表格式要求的)修改为5000字左右的电子文档。 2005年12月修订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25、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院长办公联席会议通过,对我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特制订以下实施细则。一、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由各专业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也可以聘任具有相应职称、学术水平高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名单由各系系主任核定,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后实施。二、课题的命题过程1命题的基本原则是:(1)目标原则:命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与新颖性,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2)价值原则:命题应具有一定的学

26、术研究或应用开发价值,尽可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学科的发展性与应用性。(3)能力原则:命题的难度应考虑学生完成命题的条件与能力,因材施教。(4)兴趣原则:应考虑学生对命题的兴趣与探索研究的积极性。(5)多样化原则:命题应注意题目的不断更新与类型的多样化,同一指导教师的设计(论文)课题选题和近三届毕业设计课题的重复率不高于50%,题目数量应满足一人一题的基本要求。2课题的审核由各专业指导教师确定后的课题,填写毕业设计课题申请表。经系主任汇总后,报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3确定课题的时间要求一般在第七学期第15周前完成命题,对于经批准认可的命题,在第16周内向学生公布

27、。指导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一般不应随意更改命题,确实需要更改命题时,应办理相关手续。三、选题与任务书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公布的命题范围内选题。2学生自拟题目须经系主任审阅后指定指导教师,并报分管教学副院长批准。3选题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4学生选题一般在第七学期的第17周前完成。5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填写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其中“设计所需的工作条件”应与课题的实际需要相符;“设计(论文)任务及目标”应指明毕业设计的详细任务(所需完成的工作、达到的设计要求等),不能简单了事。四、开题1指导学生书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研究情况(说明课题研究

28、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思。2指导学生填写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并要求学生在第八学期的第2周前提交不少于1000字的开题报告,基本内容应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研究情况(说明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思、阶段性工作计划、参考文献等。参考文献的列写格式要符合要求。3第八学期的第3周前完成开题审核,通过开题审核的学生,一般不应更换选题;开题未获通过的学生,应及时根据开题指导小组的意见更换选题,并于开题后的2周内做好准备,向开题指导小组第二次提出开题申请;对再次开题未获通过的学生,取消其本次毕业设计(论文)资格,延至下届进行。

29、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开题未获通过的学生进行指导。4开题报告中,“指导教师意见”应对学生开题情况作出基本评价以及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案或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提纲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还应对学生是否可以进入研究和设计(论文)撰写阶段提出意见。开题意见应对选题及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作出简单评价,并明确表示是否同意开题,不能只简单写“同意开题”及类似意见。五、过程指导1指导教师确定以后,不得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或不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时,必须办理有关手续,并由所在系指定水平相当的教师指导。2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限定在8名以内。3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0、计划,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4指导教师应定期(平均每周不少于一次)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与工作质量,填写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表。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设计(论文)任务,并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的各项表格。5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要求及规范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及格式应符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打印格式的要求。论文的具体要求是:设计方案合理、理论准确、理论分析和技术分析充分、实验(试验)和计算的方法正确、各方面的数据可靠、图表规范清晰、文字表述的语言流畅简练准确;字数在8000字以上,一律按规定格式进行打印。论文内容和设计方案要杜绝抄袭别人的成果,避免和往届类似题目内容上的雷同以及网上可查阅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