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236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一页)

课题

亡羊补牢

执教人

石春晖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

精读

计划授

课时间

3.21

实际授

课时间

3.21

未按计划授课原因阐明

教学

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

丢失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

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lóng;kūlong)废窿(lónglong)

街坊(fāngfang)坊本(fāngfang)

圆圈(quānjuàn)羊圈(quānjuàn)

钻研(zuānzàun)钻石(zuānzuàn)

重点强调:

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学生齐读

 

学生尝试解释

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选择正确的读音

 

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

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二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街坊”:

你家有街坊吗?

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

板书:

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

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

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

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小结:

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

(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

结果又怎样呢?

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4、练习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指名读课文。

大家思考:

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

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

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

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

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作业布置

预习《南辕北辙》

作业批阅时间

3.22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一页)

课题

南辕北辙

执教人

石春晖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

精读

计划授

课时间

3.22

实际授

课时间

3.22

未按计划授课原因阐明

教学

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

盘缠硬要问题:

"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

谁想法对?

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

(读中思考问题)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2、学生说问题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

谁想法对?

为什么?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教师介绍寓言,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

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二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

(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

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结果:

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

(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

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

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

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作业布置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作业批阅时间

3.23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一页)

课题

惊弓之鸟

执教人

石春晖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

精读

计划授

课时间

3.23

实际授

课时间

3.23

未按计划授课原因阐明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

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

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

(指1~2名学生说)板书:

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

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

悬念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

使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

 

认读的过程一定要扎实,不能走形式,针对朗读中易错的字、词、句重点强化。

中心话题的确立,应该能使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二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2.学习第1自然段。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

(指1~2名学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

(多媒体显示:

“射箭能手”变红)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

(多媒体显示:

悲惨、愈合、拼命)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

(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

你们觉得奇怪吗?

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找段落。

3.指名分节读。

4.圈词语。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

交流。

5.寻原因。

6.分角色朗读。

  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悲惨、愈合、拼命”你们读懂了吗?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

你们觉得奇怪吗?

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在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读、去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这一部分在谈论更羸的同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更羸拉弦,大雁受到惊吓,落下来。

”这一情节来理解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

 

作业布置

让学生注意收集有关的成语故事,进行交流

作业批阅时间

3.24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一页)

课题

惊弓之鸟

执教人

石春晖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

精读

计划授

课时间

3.24

实际授

课时间

3.24

未按计划授课原因阐明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

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几句话?

2.分组读。

四组,一组读一句,从你们开始。

3.默读。

4.学习第1句。

  哪些是更羸看到听到的?

(指1~2名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

第9自然段,第1句下划红线)

  引读。

  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板书:

飞得慢

  听到它──(叫的声音很悲惨)板书:

叫声惨(多媒体演示:

“一只大雁慢飞,边飞边鸣”)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描写了这只大雁,找到的一起读。

  由此可见,这就是更羸观察到现象。

 

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几句话?

分组读。

默读。

 

大家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用“──”划出来;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用“()”括出来。

 

更羸分析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引导学生在这三个因果句的推断中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达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统一。

 

这一部分在谈论更羸的同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更羸拉弦,大雁受到惊吓,落下来。

”这一情节来理解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二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5.指名读2~4句。

6.学习第2句。

指名读第2句。

小结:

这一句是先说结果,再讲原因的。

7.学习第3、4句。

8.齐读第9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找。

更羸一步一步的分析正确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请你读。

2.说。

  同桌互说。

前后对照着说一说。

3.演示。

你们看,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嘣”的一声,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理解:

“直”。

5.指导读。

三.总结谈话。

1.第5自然段就是说更羸不用箭,只拉弦,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

这和更羸的判断是完全相同的。

更羸真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分男女生读第5、9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

更羸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清楚,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存疑。

  看到这种现象,更羸是怎样分析的?

  谁愿意读更羸分析的话。

为什么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掉下来呢?

更羸又作了怎样进一步的分析?

  看着大屏幕,咱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想想:

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

 

分男女生读第5、9自然段。

 

更羸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清楚,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莎士比亚说过: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思维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课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使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

 

表演是学生对课文认读的再一次升华,使学生从表演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魅力。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刻苦练习的名人故事,写出自己的感受

作业批阅时间

3.25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一页)

课题

画杨桃

执教人

石春晖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

精读

计划授

课时间

3.28

实际授

课时间

3.28

未按计划授课原因阐明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

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板书:

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看到《画杨桃》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谁画杨桃?

怎样画杨桃?

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悬念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

使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

 

中心话题的确立,应该能使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

认读的过程一定要扎实,不能走形式,针对朗读中易错的字、词、句重点强化。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二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

怎么理解的?

(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

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4、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

(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

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指读生字词。

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

怎么理解的?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提出不懂的问题。

熟记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在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读、去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莎士比亚说过: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思维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课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

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作业布置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作业批阅时间

3.29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一页)

课题

画杨桃

执教人

石春晖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

精读

计划授

课时间

3.29

实际授

课时间

3.29

未按计划授课原因阐明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

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二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有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2、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3、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

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

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