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234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docx

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得失张兴吉文

2004年9月求是学刊第31卷 第5期

略论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著录中的得失

张兴吉(海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海南海口,571158)(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元刻《史记》彭寅翁本刊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是目前存世《史记》版本中仅次于南宋黄善夫本(1196年刊)的已知的第二个三家注本。

它也是从南宋黄善夫本到明代廖凯刻本(1517年刊行)300多年间国内刊行唯一的《史记》三家注刻本。

因而可以说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史记》版本,在《史记》版本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刻《史记》彭寅翁本作为珍稀宋元旧本中的一种,因其距今年代久远,能够亲身接触此本的学者并不很多。

是以早期接触过此本的学者对彭寅翁本的著录和记载,就成为《史记》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限于当时的学术水平和文献检索的局限,前代学者的著录和记载难免会存在不足和失误,这些缺憾又为后来的学者所因袭,对《史记》版本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而有必要对前辈学者在著录《史记》彭寅翁本中的得失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经籍访古志》著录彭寅翁《史记》本的失误及影响

  日本编辑汉籍书目的历史非常久远,这可能与汉籍在日本的流布有着极大的关系。

实际上,汉籍在传入日本的过程中,日本学者就开始注意编写汉籍书目。

在19世纪,日本的汉学研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出现了对古籍版本的专门性研究著作,如《活版经籍考》和《经籍访古志》,其中以《经籍访古志》的影响最为深远。

《经籍访古志》是一部记录当时日本公私藏书机构藏书的汉籍书目,它对所著录汉籍的卷数及版本、版式、收藏地点、书籍的流传过程、书籍所附题跋皆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日本学者川濑一马先生对此书的形成有专门的研究,他著有《经籍访古志の成立—--特に初稿につぃて本以前》一书,发表于1957年[1](P3)。

此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经籍访古志》成书的过程。

据川濑先生的研究,《经籍访古志》的写作始于日本文政12年(1815)之后,成稿于日本安政2年(1855)夏。

其间三易其稿,参与编辑、撰稿者主要有涩江全善、森立之、堀川舟庵三人,还有小岛尚真参与其事,多纪元坚校阅书稿,海保元备通阅全稿参与讨论,海保元备又为此书作序。

此书成书前后历经四十余年,且有多名当时著名的日本学者参与其事,所以《经籍访古志》反映了日本江户时代中期考据学、校勘学的最高成果。

《经籍访古志》是对《史记》彭寅翁本著录较早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且在早期对彭本的著录中,从上面所引用过的著录原文可以看出,其著录较之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志》更为详细,虽然张氏曾经拥有《史记》彭寅翁本残卷。

然而,《经籍访古志》中详尽而有偏差的描绘,反而混淆了《史记》彭寅翁本的真面目。

《经籍访古志》突出的错误是对彭寅翁本的行格、字数著录有失误。

其文曰:

狩谷棭斋旧藏本(求古楼本)首有中统二年董浦补史记序、集解序、索隐序、论例谥法解、目录卷首体例与前本同,但注文间有删略,每半板十行,行十六至十七八字”[2]。

这里的著录明显有误,《经籍访古志》,接触过《史记》彭寅翁本的人都知道,彭本《史记》的正文是每半页10行,行21字,注双行同。

《经籍访古志》的作者涩江全善、森立之既然已经见过此本,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

笔者认为,问题出在《经籍访古志》的作者是用“求古楼本”的版本形态来说明彭寅翁本的版本形态上。

狩谷棭斋本的卷首是中统二年段子成本的董浦序,此序是二家注本《史记》元中统本的卷首页,半页10行,行16字,此序仅一页,其上没有钤“定房”鼎形印,表明此序被人误置于此本的卷首,实当在藤原定房①时代之后。

森立之等人或许认为此序也是彭本所有之物,于是就以此页的行格情况来著录彭本。

狩谷棭斋本在此序之后,是彭本原本的司马贞《补史记序》、裴骃《史记集解序》《史记索隐序》(《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10行21字除外)等,皆为每半页9行,行18字。

森立之等人大约是没有仔细翻阅彭本的正文,也没有见到枫山文库本,就综合此本卷首数页的情况,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刘按,以下未校)

为“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刊本”,又说:

“彭氏本流传亦稀,余平生所见常熟瞿氏有七十七卷本,即张氏爱日精庐旧藏。

沈子培曾植藏二十余卷,庐江刘惠之藏一部。

配入别本数的作者用由上述的著录,引起了后来学者的一系列推测。

赵澄先生在30年代发表的《史记板本考》一文中,根据《经籍访古志》的著录,认为,既然彭寅翁本半页10行,行17、18字,王延吉吉本、柯维熊本半页10行,行18字,则此数本当属一个版本系统,他进而理解《四库简明标注》中“安成郡彭寅翁本,昭文张氏谓验其板式似元刊本,殆王板、柯板及陕西板所自出欤”的话,还进一步推测说“柯、王、陕,出于彭寅翁崇道精舍本的话,决是不错的”[3]。

赵先生以书目著录作为版本研究的基点,来研究古籍的版本系统,本来立脚点就欠稳妥,加之引用错误的著录,就更加难以探究古籍版本的真正源流。

50年代贺次君先生著作《史记书录》,他根据《经籍访古志》中上述的记载而推测说:

日本所记彭本每行大字十六至“《经籍访古志》十七八字不等,与此本字数不同,或为日本仿刻,非原刊矣。

”[4](P114)贺先生据此进一步误将本来是《史记》彭寅翁本原刊本的狩谷木夜斋本看作是日本翻刻的本子,可见《经籍访古志》的错误影响之深远。

  二、傅增湘先生著录《史记》彭寅翁本的得失

  傅增湘先生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在“《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马因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义正义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刊本”条下指出:

此本卷。

”[5](P171)这里的记载有四个本子:

即今日国图130卷本、国图存77卷本;另有一个存27卷本(作者按:

此本今在台湾,在以后将进行细致的说明);有一种卷数不详(刘体乾藏本)。

在此书中,傅增湘指出:

这四个本子是“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刊本”,但他没有说其理由。

在以上的四个本子中,傅先生对其中三个本子,即国图130卷本、国图存77卷本和台北存27卷本,记述得很详细,但在三个本子中,都没有关于彭寅翁本刊刻时间的记载,具体而言,是这三个本子中没有反映彭寅翁本刊刻时间的二块木记,也就是在卷72卷末和卷130卷末的二块木记。

《藏园群书经眼录》中所列举的二块木记

即目录末的木记“安成郡彭寅翁于崇道精舍(国图130卷本所有)”、卷14卷末的木记“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国图存77卷本所有)”都不能说明彭寅翁本的刊刻时间。

既然傅先生不能从当时他所见到的彭寅翁本中得出其刊刻时间,那么只有从历代书录中找答案。

但是从上面列举的清末和民国初的各种书录来看,没有一种指出彭寅翁本的刊刻时间。

笔者进而认为:

傅先生也没有看过日本学者的《经籍访古志》,因为傅先生如果看过《经籍访古志》,那么必然知道日本还藏有两个彭寅翁本,而在他的著作中并未提及日本的彭寅翁本。

所以笔者认为,傅先生就彭寅翁本的刊刻时间从没有得出过结论。

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中的彭寅翁本条目下,傅先生有标注曰“己卯”“己卯”,为1939年,似乎或是傅先生看到了赵澄先生的《史记板本考》后,得出上述的结论,但其实不然。

在1989年编集出

 

①藤原定房(1274—1338),日本后醍醐天皇的重臣

求古楼

本的原本各册中皆钤有

“定房”鼎形印。

兴吉案

:

这里所谓“求古

楼本”是指狩谷木夜斋时代的木夜斋本

;而不是指今日日本宫内厅书

陵部所藏木夜斋本

因为后者中有一些配补卷

不是狩谷木夜斋的旧

藏。

版的《藏园群书题记》中

汇集了原在民国时期分

散出版的《初集》《续集》《三集》“

、、。

在其

卷第二”

中有

“,其文曰

:

元彭寅翁本刊史记跋”

“此元大德

彭寅翁刊本

半页十行

每行二十一字

注双行同

黑口

左右双栏

中缝记大小字数

在上下方不定。

卷首标题小题在上

大题在下

注文《集解》、《索

隐》、皆具。

目录九行

大字

目录后有隶书

《正义》

木记二行。

文曰

‘:

安成郡彭寅翁于崇道精舍。

《十二诸侯年表》后有

‘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木

记二行

镌工精丽。

板框微小

是亦建本之佳者。

半页十录》“

半页十行

列传二十四至二十九”。

傅先生

行二十一字

注双行同

黑口

双栏

钞写补入者为卷六《始皇本纪》

卷七《项羽本纪》

心上下记大小字数

左栏外记篇名。

存本纪卷四

凡二卷。

别刻补入者为列传五十七

《酷吏传》,凡六卷,系中统本,

《正义》。

..己卯九

《司马相如传》《藏园群书经眼

至卷六十二

还说

:

辛未三月初十

童廉之送阅

以一千四

四行

行二十五字。

此本无

月二十四日

藏园识。

 

”[

6](P70—71)此题跋是傅先

生在今藏国图

130卷彭寅翁本之上所题

然而其

中失误甚多。

首先在此处

傅先生把彭寅翁本说

成是元大德年间刻本

就毫无根据

;其次此本

“十

二诸侯年表”卷末因为残破

没有木记

;再次

说此

本“钞写补入者为卷六《始皇本纪》

卷七《项羽本

纪》

凡二卷”

似乎是说此二卷皆为抄补

而实际

上卷

6、卷

7中只有若干页的抄补

所以在“钞写

补入”四字上加上

“有”字

才更为清楚。

而撇开上

述的问题不说

显然在这里

傅先生对于彭寅翁本

的刊刻时间不如《藏园群书经眼录》那样

说明得

那么明确。

所以笔者认为

:

《藏园群书经眼录》

言不太可信

此书为傅先生之孙傅熹年先生所整

当是他修改了傅先生原著的说法。

傅熹年先

生在《藏园群书经眼录整理说明》中

在介绍

“整理

工作”时说

:

五、

“整理时为划一体例

在力求保持

原文的原则下

酌量做必要的技术性调整

大体有

下面几种情况

:

1.(作者按

:

略)。

2.原稿有的书名

写得比较简略

有的卷数只记存卷

有的著者失记

或称字和别号

整理时都尽力为补足全名全卷”。

另外

笔者认为

国内学者对彭寅翁本的定名是利

用了日本《经籍访古志》的记载。

30年代赵澄

先生是用《经籍访古志》中的资料来定名彭寅翁

本。

1959年贺次君先生出版的《史记书录》中

次君先生把彭寅翁本定名为

“元至元二十五年彭

寅翁崇道精舍”的理由也是根据日本的《经籍访古

志》;可见

傅先生虽然著录多种彭寅翁本

但是他

如果没有见过《经籍访古志》的记载的话

他依然

无法定名彭寅翁本。

所以《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彭

寅翁本的定名应是傅增湘先生的后人改定的。

傅先生著录彭寅翁本中的一个问题至今依然

存在。

这就是他所收藏的宋荦旧藏百衲本的下落

问题。

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马因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

义正义诸本合配

存八十卷”条下

傅先生著录了

其收藏以宋元本合配的此书。

又在《藏园群书题

“,其文曰

:

记》卷二有

题百衲本史记”

“此帙集宋元

而成

其可板凡六种。

”计有淮南路转运司大字本

39卷、宋黄善夫刊本

4卷、中统本

4卷、元彭寅翁

7卷、元大德九路本

26卷

5种

80卷。

据傅

先生说

:

此合配本中

“其四曰彭寅翁崇道本

七卷。

百元收之。

”[

5](P175-176)。

从傅先生的记述皆合

于彭寅翁本的特征来看

此处的七卷确属彭寅翁

本无疑。

这样傅先生实际上在《藏园群书经眼录》

中著录了五个彭寅翁本。

查辛未为

1931年

农历

三月当在公历

4月。

傅先生之所藏后皆归入国

以时下的调查

国图无此合配本

又傅氏藏书

之善本除了大部归入国图之外

有一部分流入四

川大学图书馆

还有一些善本辗转流入台湾

如傅

氏所藏北宋刊《史记》景本

;但《中国古籍善本书

目》、及台湾方面的有关

《四川大学古籍善本书目》

书目

找不到有关这

7卷的彭寅翁本的记载。

7卷的彭本下落不明。

笔者认为

既然《史

记》景本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46年

购入

而后转入台湾

;同样含有

7卷彭本的傅氏所

藏百衲本也有可能还保存在私人收藏家或傅氏后

人的手上。

  三、贺次君先生著录《史记》彭寅翁本

的错误

  据《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的《前言》

:

此书的

“第一项

‘版本’中的宋、元、明部分是贺次

君先生编写的”

[7]。

也就是说

实际上此书和《史

记书录》中有关彭寅翁本的内容都出自贺次君先

生之手

所以内容也就自然相同

都存在着一些错

误。

他引《经籍访古志》说

:

此本

“首有中统二年童

浦序、补史记序、正义论例谥法解、目录。

目录末

题‘安成郡彭寅翁刊于崇道精舍’

列传十二卷又

题‘时至元戊子菖节

吉州安福彭寅翁鼎新刊于崇

道精舍’木记”。

又说

“今存者无目录及穰侯列:

故不见此两题识

而十二诸侯年表后有‘安成

郡彭寅翁鼎新刊行’木记

与《经籍访古志》所记者

而为《经籍访古志》所未见者。

至元戊子

即元

世祖二十五年。

”[

4](P113)由此可见

他的“史记集

 

111—

 

解索隐正义残卷元至元二十五年

(1288)安福彭寅

翁崇道精舍刊本”的结论来自对《经籍访古志》中

资料的分析。

但他引《经籍访古志》有明显的错

即列传十二卷的木记

“时至元戊子菖节

吉州

安福彭寅翁鼎新刊于崇道精舍”这句话有误

《,经

籍访古志》原文为

“时至元戊子安成彭寅翁新

”。

“时至元戊子菖节吉州安福彭寅翁新刊于崇道精

舍”的木记

实际上是《史记》彭寅翁本第

130卷末

的木记。

《经籍访古志》“

中说

:

枫山官库亦藏元椠

 

笔者认为,贺次君先生的观点是受了泷川资

《史记会注考证》和水泽利忠先生的《史

不仅把此木记放错了位置

鼎”字。

贺次君先生对日本所藏《史记》

而且对此木记的记载

言先生的

记会注考证补》

《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中

“元刻彭寅翁本”“日本宫内厅书陵

《史记》条下说

:

部、庆应大学、大谷大学、天理大学皆有此本全

帙。

”[7](P4)此后贺先生又作《史记书录》

在这个

条目下说

“:

日本宫内厅、庆应大学、大谷大学、天

理大学皆有此本全帙。

”几乎和上文相同

只是删

去了

“三个字。

他又说

:

其枫山、三条钞

书陵部”“

本与铜活字本三种

俱据彭本钞印。

”[

4](P114)贺次

君先生的这两句话都是有些问题的

首先

撇开

“大谷大学”的记载

姑且不论

所谓其它三处有

“此本全帙”是不对的

庆应大学藏《史记》彭寅翁

本仅存

71卷

不是全本。

其次

三条钞

“其枫山、

本与铜活字本三种

俱据彭本钞印”的表述

也是

不对的

关于这一点

水泽利忠先生在《史记之文

献学的研究》中早已指出

他说

贺次君的错误是

把“庆长古活字本”认为是铜活字本

;又把枫山本

看作是与彭寅翁本不同的版本

[8](P139注1)。

在上述两本书中

贺先生都没有说出这段话

引自何书

贺次君先生的结论对后人著录史记版

本影响极大

此后对《史记》版本的著录无不以此

为依托。

1976年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的《史记

研究之资料与论文索引》在“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残

元前至元二十五年吉州安福彭寅翁崇道精舍

刊本”条下

在介绍了国图所藏七十七卷本和台湾

中央图书馆所藏的二十七卷本之后

指出

:

日本

宫内厅书陵部、庆应大学、大谷大学、天理大学皆

有此本全帙。

”[9](P6)照录了《史记研究资料和论

文索引》中贺次君先生的原文

也就延续了贺次君

先生的错误。

1987年易孟醇先生发表的《史记版

本考索》一文中

也照录了这句话

但没有指出是

引自何书

易孟醇先生进而推测说

:

“寅翁

字鼎

安成人。

”[

10](P836)易先生把《史记》彭寅翁本

112—

 

足本

卷末有

‘至元戊子菖节吉州安福彭寅翁新刊

于崇道精舍’木记”。

两相比较

可以看出

贺先生

中若干记载的影响而产生的误解。

比原文多出个

“泷川资言先生在《史记会注考证》的卷末《史记总

彭寅翁本的记

载也有误

他在

中木记

“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中“鼎新”二字

理解为彭寅翁的字

也显得没有根据

当属臆测。

同年安平秋先生的《史记版本述要》中引用了《史

记书录》

并注明是贺次君先生的观点

[11]。

1989

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

论文、专著提要》

(杨燕起、俞樟华编

)也照录了上

述的原文

但也没有指出是引自何书

[12](P6)。

因为如此

所以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作进

一步深入的讨论。

论》中的

“史记钞本刊本”中

引用了《经籍访古志》

对木夜斋本

(求古楼本

)和枫山文库本的著录

:

:

枫山文库亦藏足本

卷末有

‘戊子昌节吉州安福彭

寅翁新刊于崇道精舍’木记

即与此同种。

朝鲜国

刊本及今行之活字板

俱原此本。

”[

13](P2120)水泽

利忠先生在《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各册卷首的

“史

记会注考证校补校雠资料一览”下“丙、史记板本

二、元板史记”“

中指出

:

1.静嘉堂文库藏中统二年

 

(1261)刊集解索隐本

..中统

;2.至元二十五年

 

(1298)彭寅翁刊三注合刻本

宫内厅书陵部、庆应

大学、天理大学、大谷大学各附属图书馆藏

..

彭”

这里水泽利忠先生的表述有误

即至元二

十五年不是公元

1298年

而是公元

1288年

;而且

说大谷大学也藏有《史记》彭寅翁本

却没有指出

具体的资料出处

;用上述所引用的泷川资言、水泽

利忠先生的话

和贺次君先生的话相比较

可以明

显看出

贺次君先生的结论来自于对上述的两部

著作中资料的概括。

泷川资言先生的《史记会注

考证》

10册于昭和

7年至昭和

9年

(1932—1934)

陆续出版

1955年北京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了

《史记会注考证》

;水泽利忠先生《史记会注考证校

补》的第一册在昭和

32年

(1957年)3月

30日发

(第二册后无出版页

当与第一册同时发行

;第

三册在昭和

34年

3月

30日发行

)。

《史记研究资

料和论文索引》

1957年

4月出版

贺次君先生的

《史记书录》在

1958年

10月初版发行。

如从上述

的时间上来看

贺次君先生写作《史记书录》时

全能看到上述两人的著作。

但在实际上

似乎他

只看到了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

而没有看到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原书。

理由是

:

他在《史记

书录》中对《史记会注考证》有详细的介绍

而对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介绍只是在《史记会注考》

 

一百三十卷”条下有“日本昭和三十一年

(1956)日本藏《史记》的版本。

笔者推测

贺先生在参与

水泽利忠有《考证校补》

合原刊共为十五册

与编写《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时

看到了其

原本文字之错脱刊正甚多

现已出二册”

这一极中有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汇报创刊号

”一条

有“日

为简短的说明

[4](P231)。

在上述的说明中

贺先生本东京文理科大学汉文学教室内史记会注考证校

也没有说明其资料的出处。

这段文字不长

错误补刊行会。

1956年”的介绍

[7](P8)。

或许其中的

却有两处

其一为《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第一、二有关《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一些介绍

谈到了《史

册发行于

1957年

而非

1956年

;其二为《史记会记会注考证校补》的出版时间和日本各大学藏《史

注考证校补》是单行本

各卷合计

8册

1970年又记》彭寅翁本的情况

由此导致了贺次君先生的一

出版了第

9册

并没有和《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合系列的错误。

为一书

;所谓

“合原刊共为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

史记古本三、元板彭寅翁本史

15册”者

完全是贺次

校雠资

上面所指出的前辈学者在《史记》彭寅翁本著

君先生的误解。

另外

在《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录中所存在的问题

只反映了古籍善本著录中经

第一册的正文之前的

“常出现错误的一个侧面。

笔者认为

通过对类似

料一览”中,在乙、“

问题的深入理论化研究

可以提高古籍书目的编

记校记”条下

水泽利忠先生已经明确地开列了六撰水平和学术价值。

另外

笔者认为

古籍善本的

种日本所藏史记彭寅翁本

即四种刻本

两部手写著录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应是亲身接触古籍善本的

;如果贺先生见到了《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原原本

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只能作为辅助性的

那么在他的《史记书录》中

不会不提到这六个手段。

参考文献

 

[1] 长泽规矩也

.わが における 籍の翻刻につぃて

[A],神田博士还历纪念杂志学论集

(C).东京

:

神田博士还历纪念会

1957.

[2] 涩江全善

森立之

.经籍访古志

[M]卷三

东京

:

森立之

1885.

[3] 赵澄

.史记板本考

[J],史学年报

1931,1(3):

107-145.

[4] 贺次君

.史记书录

[M].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58.

[5]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

[M],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年.

[6] 傅增湘

.藏园群书题记

[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7]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

.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57.

[8] 水泽利忠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

[M](第

8册),东京

: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刊行会

1957—1970.

[9] 王民信

.史记研究之资料与论文索引

[M],台北

:

学海出版社

1976.

[10] 易孟醇

.史记版本考索

[A],张高评

.史记研究粹编

(二)[C].高雄

:

复文图书出版工作

1992.

[11] 安平秋

.版本述要

[J],古籍整理与研究

1987,1:

16-40

《史记》

[12] 杨燕起

俞樟华

.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

[M],兰州

: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

[13] 泷川资言

水泽利忠

.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

[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责任编辑 王娟娟

]

BrieflyonEarlierScholars’GainandLossinPengYinweng’sEdition

ofShiJioftheYuanDynasty

ZHANGXing-ji

(PoliticsandLawDepartment,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Hainan,China571158)

Abstract:

Therea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