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8147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

54学时           学分数:

3

执笔者:

           编写日期:

2004年8月

课程

编号

课程

类别

()1.1.公共必修课(√)1.2.专业必修课()1.3.讲座与实践必修课

()2.1专业选修课()2.2.职业定向课()2.3.公共选修课

课程

性质

()1.理论性课程()2技术/技能课程.

()3.理论-技术/技能课程()4实践性课程

开课

部门

()01文传系()02外语系()03法律、经管、旅游系()04教育、历政系()05理学系()06音乐系()07美术系()08体育系

()09教学工作部()10其他

授课

对象

()01汉语言文学()02广播电视新闻学()03播音主持()04英语

()05日语()06法学()07经济学()08电子商务()09市场营销

()10旅游管理()11思想政治教育()12政治学与行政学()13历史学

()14学前教育()15应用心理学()16数学与应用数学()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8物理学()19化学()2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2园林()23地理科学()24生物科学()25音乐学

()26艺术设计()27美术学()28体育()29其他

学时

学分

总学时/实践学时/学分

编写人

签名

审核人

签名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

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

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

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

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

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1、普通心理学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

5、医学心理学

6、工程心理学

7、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介绍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哲学背景:

唯理论和经验论

2、科学背景:

实验生理学

二、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流派

1、构造主义

2、机能主义

3、行为主义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学派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的研究

3、心理分析的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3、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

5、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B、理解:

脑的进化遵循着以下的方向、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C、掌握: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以及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脑的进化、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分区、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脑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网状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

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二、脑的进化遵循着以下的方向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四、神经回路

反射弧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皮层的分区和机能

3、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

二、整体说

三、机能系统学说

四、模块说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的种类及机能

1、甲状腺

2、副甲状腺

3、肾上腺

4、脑垂体

5、性腺

二、神经——体液调节

思考题:

1、脑的进化的一般趋势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大脑皮层的分区和功能

4、机能系统学说

5、神经——体液调节

第三章感觉(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感觉的种类及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的生理机制。

B、理解:

各种感觉的基本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

C、掌握:

感觉的概念及意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视觉和听觉现象。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感觉的概念及意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视觉和听觉现象。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感觉的定义和意义

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对数定律,乘方定律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可见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和视网膜的构造,视觉的传导通路和中枢机制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1、明度

2、颜色视觉:

色觉理论

3、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马赫带现象,视敏度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明适应和暗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蔽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2、音响

3、声音的掩蔽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思考题:

1、感觉的含义及意义

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3、评述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4、视觉基本现象

5、色觉理论

6、感觉的种类

第四章知觉(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知觉的一般概念。

B、理解: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种类。

C、掌握:

知觉的定义、种类、特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知觉概念,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知觉特性,知觉种类。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二、知觉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三、知觉的种类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分;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分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识经验在知觉理解性中的作用;言语提示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知觉恒常性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二、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下列因素提供了深度与距离的线索:

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调节,辐合

2、单眼线索

3、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四、方位定向

第四节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依据: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记时工具

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兴趣和情绪

二、运动知觉

似动现象: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第五节错觉

一、错觉的定义与意义

二、错觉的种类

三、错觉理论

眼动理论,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知觉现象。

教学重点:

知觉概念,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知觉特性,知觉种类。

思考题: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2、知觉的基本特性

3、图形组织的原则

4、深度知觉的线索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6、似动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6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意识的一般问题,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B、理解: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C、掌握:

注意的基本概念;不随意主义、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注意的基本概念;意识的基本状态;注意的分类。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三、意识的能动性及局限性

四、意识状态与生物节律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脑电波;睡眠的阶段、功能

二、梦

对梦的不同解释

三、催眠

催眠现象及对它的不同解释

四、白日梦与幻想

第三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功能

选择和保持功能

3、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的变化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以下三种:

1、不随意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

2、随意注意

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目的与任务,兴趣,组织活动,过去经验,人格

3、随意后注意

三种注意之间的关系

三、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及注意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1、定向反射:

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2、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1、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

2、分配性注意的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双加工理论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了解意识的不同状态,正确理解注意的特点和功能,三种注意类型的性质和影响因素,衡量注意品质的主要指标。

教学重点:

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意识的不同状态,注意的特点和功能,注意的种类,注意的品质

思考题:

1、意识与无意识

2、睡眠的阶段

3、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4、注意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5、注意的品质

6、注意的理论

第六章记忆(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的神经胜利机制。

B、理解:

记忆的基本概念;记忆的作用几种不同的记忆系统。

C、掌握:

记忆及记忆包括哪些主要过程;为什么短视记忆中的信息会发生遗忘;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记忆的概念、记忆的作用、几种不同的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与感知不同。

3、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二、记忆的作用

1、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2、记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3、记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三、记忆的种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记忆的定位说和整合论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突触结构

三、记忆的生化机制

核糖核酸,激素

第三节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二、感觉记忆的保持

三、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第四节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1、编码方式:

听觉和视觉编码

2、影响编码的因素:

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二、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1、复述

2、短时记忆的遗忘:

干扰或消退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第五节长时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编码

1、编码方式:

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

2、影响编码的因素:

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

二、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1、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2、信息存储的条件和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三、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有两种基本形式:

再认和回忆

1、影响再认的因素

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四、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1、遗忘及其种类

2、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的研究,影响遗忘的因素

3、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

第六节内隐记忆

一、什么是内隐记忆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和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不受加工深度、间隔时间、记忆负荷量和干扰因素的影响。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记忆现象及其规律,有助于知识经验的巩固和信息的有效利用。

教学重点:

记忆的性质和作用,记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记忆的生理机制,三种记忆系统的特点,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记忆及其作用

2、记忆的基本过程

3、记忆的生理机制

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5、影响遗忘的因素

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第七章思维(6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思维的一般概念,思维和表象、想象的关系,表象与思维的脑机制。

B、理解:

概念的形成、推理及问题解决,创造性。

C、掌握:

思维、概念的含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有关概念结构的理论及其主要观点,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2、思维的基本特征:

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种类

思维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二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3、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1、什么是想象

2、想象的功能:

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和调节机体活动的作用

3、想象的综合过程

综合形式有:

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4、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第三节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一、表象的脑机制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三、推理的脑机制

第四节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概念和词的关系

3、概念的种类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

2、特征表理论

3、原型模型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1、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2、概念形成的策略:

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聚焦;继时性聚焦

四、推理

推理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第五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三、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

五、创造性

1、创造性的定义

2、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教学要求:

使学生正确理解思维的过程和规律,了解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及如何培养创造性。

教学重点:

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的含义,概念结构理论,问题解决中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如何培养创造性。

思考题:

1、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2、表象的含义及作用

3、想象的含义及功能

4、概念结构的理论

5、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7、如何培养创造性

第八章语言(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语言的一般概念、语言的生理机制。

B、理解:

语言的结构、种类,语言的产生。

C、掌握:

研究语言的意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在脑的哪个部位产生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第一节语言概述

一、语言的概念和特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二、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由低到高可分为音位、语素、词、句子等层次。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理论。

三、语言的种类

语言活动分为两类:

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和书面语言。

四、研究语言的意义

研究语言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

一、语言的发音机制

二、语言的中枢机制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第三节语言的理解

一、语音知觉

二、词汇的理解

三、句子的理解

四、话语的理解

第四节语言的表达

一、语言表达(也叫语言产生)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二、语言产生的阶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语言的含义及特征,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的中枢机制,以及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规律。

教学重点:

语言的概念和特征,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种类,语言的中枢机制,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语言产生的阶段。

思考题:

1、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2、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大脑皮层的语言区

4、语言的种类

5、语言的结构

6、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

7、语言产生的性质及阶段

第九章动机(6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动机的含义及功能,动机和需要,动机与工作效率,动机和价值观、意志的关系。

B、理解:

几种重要的动机理论,意志行动及其在动机中的地位。

C、掌握:

动机的一般概念,几种重要的动机理论。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动机的含义及功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冬季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社会性动机的意义。

第一节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1、含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

二、动机与需要

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需要的结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当需要推动人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三、动机与行为效率

1、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2、动机与工作效率: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四、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驱力理论

三、唤醒理论

四、诱因理论

五、认知理论

1、期待价值理论

2、动机的归因理论

3、自我功效论

4、成就目标理论

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一、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动机的种类。

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外在的动机与内在的动机。

二、生理性动机

饥饿、渴、性、睡眠。

三、社会性动机

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第四节意志行动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般把意志行动分成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二、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冲突的种类: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1、什么是挫折

2、挫折情境的形成

3、挫折反应

4、增强挫折承受力

四、意志的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

教学要求: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理解动机的实质。

教学重点:

动机的概念,动机形成的条件,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理论。

思考题:

1、动机的性质与功能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4、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6、意志和意志行动

7、战胜挫折的策略和方法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

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几种主要的表情。

B、理解:

情绪的性质、功能、情绪的维度和基本分类。

C、掌握:

情绪理论及其情绪调节问题。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情绪的概念及其功能,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调节的意义。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情绪和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认知与评价在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中有作用。

情绪和情感包含三种成分: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2、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动机功能——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3、组织功能——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