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7999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docx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001

课程名称:

基础写作

英文名称:

Basicwriting

学分:

3

总学时:

54

实验(上机)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

适用大学一年级的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专业、广播电视专业、

广告专业、编辑出版专业等文科类,

一、课程说明

(一)、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政治和业务统一的原则。

用马列主义、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教学工作。

立足于,四个现代化培养人才。

其标准,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都能有较大的提高。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把讲授写作理论知识、分辨论文文体结合起来。

讲授力求精要、具体、有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写作规律。

按写作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

单项练习同综合练习结合起来。

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比例达到1:

1。

3针对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评改学生的作业练习。

教师评改和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

讲评应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总结写作经验,使学生有实际收益。

4教学大纲是参考文件。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二)、写作课教学目的和要求

1目的:

写作课是高等院校为学生开设的基础课与综合实践课,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专业课打好基础,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和专业深造,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要求

①系统地掌握写作理论知识,培养阅读和分辨文章的能力。

②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文章。

③具有评改文章的能力。

(三)、写作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贯彻落实全教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实现《21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各方面努力。

1重点:

“文体写作知识部分”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体发展在不断分化与综合之中,并且有文体交叉现象。

着手于对各类文件的分章讲授,使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写作能力。

2难点:

“写作理论知识部分”。

写作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意识活动,它是由多种基本素养所构成的。

即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灵感能力、采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构思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技巧能力、以及个人气质和风格等。

(四)课程的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写作课程的知识范围:

文学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与文体写作知识。

2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现代写作学应该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考察。

按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二分法”,写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写作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

它在语言学、文学、文艺学、哲学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与写作学关系密切的思维学、心理学、传播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来丰富自己的学科建设。

写作学科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编辑专业、广告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中文专业、文秘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教材选用:

自2000年8月――2004年1月

高等院校中文系专业课教材

《写作学概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陈望道:

《作文法讲义》,《陈望道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夏丏尊《文心》《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2

3《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4刘熙载:

《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感官和知觉观察及其培养》,刘镜流等《心理学导引》书目文献出版社。

6龙协涛编著:

《艺苑趣谈录艺术家的眼睛》,北京大学出版社。

7沙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见《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

8马拉泌夫《谈创作的准备》见《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

9《外国理论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11艾青《文论》

12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遍心理学》

13龙协涛编著:

《艺苑趣谈录》

14《要高度重视情报信息工作》,《情报杂志》1985年第1期。

15《试谈情报积累》,《情报学刊》1985年第2期。

16《情报学基础》,《情报知识》1984年第1期。

17于光远:

《怎样进行调查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

18李泽厚:

《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9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张少康: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第四章《论艺术表现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2夏丏尊:

《文章作法》

23王伯熙:

《文风简论》

24吕叔湘等《文章评改》

25陈望道:

《作文法讲义》

26叶圣陶:

《文章例话》《说明文的写作》,北京出版社

27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

28刘勰《文心雕龙》

29王朝闻主编:

《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0《新时期获奖小说创作经验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1陈望道:

《美学概论》

3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3鲁讯:

《不应该那么写》,《鲁讯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4叶圣陶:

《谈文章的修改》,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5(美)威廉·W·韦斯特:

《提高写作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

36《新闻与写作》北京日报出版社

37《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

38周立波:

《谈通讯报道》,《新闻战线》1959年第14期。

39穆青:

《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新闻采访写作》第1-20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年4月版。

40王武录:

《人物通讯写作》,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41徐占焜:

《时代的艺术——采访写作》,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42(苏)《高尔基论新闻和科学》,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43王效天、陶型传:

《新诗创作艺术谈》,江苏人民出版社。

44钟文:

《诗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45《艾青诗话》,花城出版社。

46亚里斯多德:

《诗学》第一章---第五章,见《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7别林斯基:

《诗的分类和分科》。

《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48《笔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

49林非:

《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散文的分类及其前进的轨迹》,

见《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0俞元桂主编:

《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51钱钟书:

《说圆》,见《谈艺录》,开明书店1948年版。

5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3王行霈《小说技巧探赏》,四川文艺出版社。

54孟伟哉《漫谈微型小说和人物的塑造》《名家谈创作》作家出版社

55茅盾:

《杂谈短篇小说》《试谈短篇小说》··

56王蒙《漫谈短篇小说的创作》,《名家谈创作》··

57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

58叶圣陶:

《文章例话》

59肖殷:

《谈写作》,湖南人民出版社

60《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之二《阅读与写作》,商务印务馆

61朱伯石:

《写作与语言》,四川人民出版社

62《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人民出版社

63茅盾:

《关于“报告文学”》(《中流》1937年2月20日11期)

64《夏椼谈『包身工』》(《语文战线》1979年4期)

65(捷)E·E·基希:

《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泥土社1953、3版)

66『塞尔维亚』T·巴克: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7李渔:

《闲情偶记》

68老舍的《编剧艺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69《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70《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1约翰·霍华德·劳逊:

《戏剧与电影的创作理论与技巧》

72王瑾:

《电影知识讲话》,浙江人民出版社

73(美)赫尔曼:

《电影、电视编剧知识和技巧》,文化艺术出版社,

74(日)鸭下《电视剧与电影》,《电视文艺》1983年第9期。

75(美)约翰·霍华德·劳逊:

《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讲授一学期:

共5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为上编写作理论知识和下编文体写作知识两部分:

并依此组织各项教学活动。

上编:

导论、本质论、素质论、过程论、技巧论。

下编:

通讯、学术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戏剧、电视剧、影视文学。

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上编:

写作理论知识部分

课题

时课

思考题目

写作练习

第一章导论

2时

2题

1次

第二章本质论

2时

2题

1次

第三章素质论

4时

6题

1次

第四章过程论

6时

6题

1次

第五章技巧论

2时

3题

1次

下编:

文体写作知识部分

第六章通讯

3时

2题

1次

第七章学术论文

3时

2题

1次

第八章诗歌

3时

1题

1次

第九章散文

4时

2题

1次

第十章小说

4时

2题

1次

第十一章文学评论

3时

2题

1次

第十二章报告文学

3时

1题

1次

第十三章戏剧

3时

2题

1次

第十四章电视剧

6时

1题

1次

第十五章影视文学

9时

3题

1次

总计

54时

37题

15次

课内讲练的比例2:

1或3:

1(学时)

练习作文6-8次,其他安排单项练习。

作文讲评包括在讲授课时内。

讲授与练习时为1:

1,除课内练习学时外,其他在课外进行。

上编写作理论知识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写作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写作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二、写作课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写作现象、写作规律和写作方法;

(二)、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

(三)、有系统地进行写作训练,将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内化为素质。

三、学时:

2学时

四、主要教学环境的组织:

(一)概述:

学习写作课的意义

世界上出现了新技术革命潮流。

称之为“信息革命”或“知识革命”。

要传播知识和信息,首先离不开写作,就是说,表达思想认识、概括科学成果,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无不需要通过写作作为“中介”,这是极为明显的事实。

学好写作课,对完成专业学习和将来做好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写作课与教学观念和内容之革新

1对于写作课来说,从纵向系统研究,它是由观察、感受、认知、想象、构思、写作、终篇的运动组成一个系统。

去掉“前写作”过程,一开始就讲“材料和主题”以简化的抽象多变取代复杂的实践过程,忽视了写作主体精神活动的重要环节,写作学就是个不完整的体系。

2从横向结构观察,生活、文化素养、心理智能、语言艺术、审美意识组成写作智能横向联系主体结构,仅仅重视语言表达也不是完整学科体系。

3从客体(事实、人物、事件等)和主体(观察、构思、语言、表现等)的关系看,是一个双向交流系统,无论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总之,纵向、横向相结合,主体、客体相联合,才能完成写作,这是研究写作现象和规律的写作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系统观念。

(三)、正确处理写作学科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的辩证关系,在确立宏观意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微观的研究。

写作课不应该仍停留在宏观描述阶段,满足于一般性讲述“存在和反映”、“材料和主题”这样的命题;而应该深入研究,材料是怎样获取的、写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分析归纳的、主题是怎样发现的、构思是怎样进行的、写作能力是怎样训练和培养的等等加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加强微观研究,深入到古典和现象的丰富的写作经验中去,发现写作运动与具体规律,从而丰富写作教学的内容。

思考题:

学生了解提高写作能力的徐径

1.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累材料。

2.精读、博览、勤记。

3.多写、多改。

第二章本质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对于写作,我们不仅要对写作本体的固有特性进行立体的透视,对写作主体――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具体的剖析,而且要把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写作,放到社会大系统中作全方位的观照,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写作的本质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尽可能合乎科学的概括和阐述。

故称“本质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写作的含义

(一)写作是一种作者创制文章的实践活动,其性质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加以概括。

就作者的本意来说,写作活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实践活动,是为“情而造文”的实践过程。

事实上写作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

它不仅有为我而写作的一面,更为重要的,还有“为读者”而写的一面。

(二)作为精神劳动的写作。

就是用书面语言进行生产,生产社会上有用或所需的精神产品。

写作活动按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

正是社会的需要,指引或调节着写作活动。

二、写作的特性

写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

有着它自身固有的,用以区别于基础劳动的许多特性。

(一)个体性

(二)创造性

(三)实践性

(四)综合性

三、写作的基本规律

写作能力是比创作能力更为广泛的劳动,它涵盖着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文章的写作活动,具体说来就是:

意化――雏形化――物化的规律。

学时:

2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学生讨论精神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区别

思考题目:

一、为什么说写作是一种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

它与物质生产的劳动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素质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在于写作这种高度综合性的能力,同样需要一个“智力结构”,为了解剖构成写作总体能力的各方面因素,我们把写作者必需具备的基本要素相对分为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灵感能力、采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结构能力、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进行分节讲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与训练自己这几方面的素养。

由此写作的总体智能便会不断增长。

为自己写作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文章奠定良好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观察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对周围世界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知觉。

要求:

观察的意识性和目的性,专注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观察能力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对周围世界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知觉。

(二)观察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三)专注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二、怎样进行观察

(一)选定观察的范围,重点和顺序

(二)开启五官感受器,运用“联觉”功能,力求对事物作立体感知

(三)从细微处辨别事物的特征

(四)观察动态、捕捉动态、表现动态

要求:

学生自觉培养观察能力

1培养意识观察法

2训练目识心记法

3运用对比观察法

4勤作观察笔记

学时:

1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讨论

1观察在写作训练中有什么作用?

2怎样培养观察能力?

写作练习:

1写班上一位给你印象最深的同学的神态

2描述学校一景

第二节感受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感受能力。

要求:

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的唯一途径,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明察秋毫的慧眼。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感受能力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一种接受客观事物的影响,从而产生某种体会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感受与感觉的区别

感受是客观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感觉则是

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二、感受能力与写作的关系。

感受能力是学习写作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观察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面貌,但往往还不能深入它的本质。

而感受则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从而能间接地概括认识客观事物。

这种认识,比观察阶段深刻得多了,它往往能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质。

正因为这样,感受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学时:

1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讨论感受能力的思维特点:

(一)感受思维的客观性

(二)感受能力思维的选择性

思考题目:

1什么叫感受能力?

为什么说感受能力是写作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2怎样培养感受能力?

有哪些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想象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在写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

要求: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掌握这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想象能力

它指的是写作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

二、想象的基础:

想象必须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三、想象的目的:

在写作中运用想象的手法目的在于创造新的形象。

四、想象的类型:

分为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联想性想象、类比性想象、幻想性想象等五种类型。

学时:

1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讨论写作中的想象思维

(一)想象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想象思维进行构思

2借助想象思维抒发感情

3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意境

(二)想象是现实生活通往艺术之宫的虹桥

要求:

学生自觉培养想象能力

1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积累丰富表象。

2博览群书,提高艺术修养

3在写作实践中激发创造想象。

思考题目:

1什么叫想象?

在写作中运用想象能力有什么意义?

2为什么要培养想象能力?

培养想象能力有哪些途径?

写作练习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第四节、灵感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并掌握灵感在创作中的运用。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灵感能力

(一)灵感的含义

灵感是人的一种能力(黑格尔)

(二)灵感的产生

灵感产生于感受与理解,也是一种概念的运用。

(普希金)

(三)写作中的灵感思维

灵感是写作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1捕获深刻的主题

2引发深邃的感情哲理

(四)怎样捕捉灵感

1把握灵感出现的节律。

2掌握灵感火候

3抢记灵感思维

学时:

1.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培育灵感能力。

灵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神秘莫测之物,有志于写作的人,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也可以培养出自己的灵感能力的。

思考题目

1怎样认识灵感在写作中的作用?

2怎样培育灵感能力?

第四章过程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注重阐述写作是一个“物一意一言”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生产过程。

科学地剖析写作全过程,准确地把握“意化”。

“物化”基本规律,是写作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章把整个写作过程分为采集、构思、表达、修改四个环节。

1采集是有目的地输入信息,以引起写作冲动,并保证文章“言之有物”;2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预构”;3表达是把意思的结果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使思维的结晶物质化,定型化;4修改则是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的反复推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论,它是在新水平上的又一次写作过程。

经过修改定稿,文章的制作过程就结束了。

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考察写作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上加强基本功训练,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一节采集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采集、构思、表达、修改是构成完整的写作过程的四个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一、采集

采集、构思、表达、修改是构成完整的写作过程的四个环节。

在这四个环节中,采集是初始的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

二、采集意义与基本要求

(一)采集的意义

1吸取信息,积聚材料,保证言之有物

2采集材料可以能发写作冲动,增强写作热情。

(二)采集材料的基本要求

1高度自觉

2确立材料凝聚中心

学时:

1.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了解采集材料的基本要求并掌握确立材料凝聚中心。

思考题目:

采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写作练习:

针对已确定的写作课题,从图书,报刊中查找20条有用的信息资料。

第二节调查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调查是又一种采集材料的手段;目的是收集写作材料。

要求:

核实已得的材料和已经产生的观点,以新的观点烛照材料。

主要教学内容:

一、调查的特点和作用

(一)特点:

调查是又一种采集材料的手段。

(二)作用:

1收集写作材料。

2核实已得的材料和已经产生的观点。

3以新的观点烛照材料

学时:

1.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以调查者应有的态度

进行校内实际调查工作。

(一)谦虚谨慎

(二)实事求是

(三)调查方式、方法

(四)调查能力的培养

思考题:

学生培养自己的调查能力

写作练习:

就某一实际问题列一份调查提纲,调查之后写一份小结,总结自己调查经验。

第三节、阅读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学习其写作技巧。

要求学生将采集到各种事实和事理,来充当写作材料。

主要教学内容:

一、阅读的作用

阅读对于写作有多方面意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学习其写作技巧,又能采集到各种事实和事理,来充当写作材料。

二、阅读的范围

专题性阅读、日常性阅读

学时:

1.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进行精读、速读、浏览等阅读的方法相结合。

写作练习:

学生学会利用目录索引,记读书笔记、摘录卡片。

第四节构思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写作作者依据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体验、感受,全面设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

“预购“过程。

在理论上,一般把构思看作是介于素材积累与文字之间的一个“运思构想”的中介阶段。

要求:

学生培养自己的构思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克服思维定势,掌握构思方法,提高孕育深化主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

一、构思

构思,即写作作者依据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体验、感受,全面设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预购”过程。

在理论上,一般把构思看作是介于素材积累与文字之间的一个“运思构想”的中介阶段。

二、构思发展过程

在一般情况来看,构思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完成的,这一过程大致可以为三个阶段:

萌发阶段、孕育阶段,定型阶段。

(一)构思的萌芽

构思的产生需要一定条件,从现象上看,最初的构思往往得之于客观外物的触发。

(二)孕育阶段

构思的孕育阶段是在有了具体的把握对象和构想趋向之后,对映现在头脑中的信息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并进行再体验、再认识的构思活动。

(三)构思的定型

作为构思活动的完成形式的确立是定型的构思的重要职能。

三、构思的基本内容

构思是具有目的指向的意识展开过程,它的基本内容与构成文章的重要因素。

呈现为对应关系,作者对未来文章的思考和设想。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的确立和深化

1所谓主题,即题材所蕴含的基本意义及作者通过对它的思考体验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

2从构思活动起始之时就要在某种程序上确立主题。

3主题的的提炼是构思活动的中心环节。

总之,主题明确了,主导意绪在一个方向上、一个焦点上凝聚起来,材料的选择加工、结构的设计安排、乃至技巧的运用等一系列活动才有了导向题意的客观依据,作者才能围绕一个基本目标或预感到方向组织题材、网结文章。

(二)怎样提炼主题

“由生活暗示的”某种思想要成为比较明晰、凝练、深刻的主题,需要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不断思索、探究生活材料的意义。

(三)题材的选取和加工

题材是文章中用来说明或表现主题的材料,是文章内容的主要成份,在

文学作品中表现为人物、事件、场景等。

1在构想活动中,生活素材经过选择以及综合,改造等一系列加工,转化为作品题材。

这一过程是围绕表现主题的中心环节展开的。

2文学主题要求审美地实现。

这一特性在构思上的反映,就是对题材自身及主题显现方式的生动性的审美追求。

学时:

1.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结构的设计和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