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544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docx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坊子区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从20XX年春季开始,我校承担了教育局重点工作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通过加强国家与地方课程的整合,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加强隐性课程的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现就研究以来的工作做一简单总结:

一、全员培训转变观念

区教育局于20XX年春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我区重点工作项目,在各位专家和局领导的指导支持下,特别是教育局丰主任亲力亲为,制定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并首先在我校领导层面组织培训。

学校领导深入学习,吃透方案精神,在教师层面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

为了改变教师观念,学校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引导教师们解放思想,献计献策,增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知。

还派多名教师到广州、上海、乐陵等地参观考察课程建设情况。

为了进一步开阔教师视野,学校还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肖川、陶继新、亓殿强、陈培瑞、张斌、崔秀梅、潘永庆等到我校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给老师们做专题报告;20XX年3月,教育局又邀请著名课程专家张华和吴忠豪到我区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讲座。

这些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教师思想,增强了教师信心,拓宽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积极参加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热情。

二、健全机构保证实施

建立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机制,成立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聘请省教科所亓殿强、陈培瑞、市教科院崔秀梅、潘永庆、李秀伟为专家指导,教学干部负责组织实施和教研指导,每个板块均建立研究小组并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形成了网状的管理系统。

建立定期反馈制度,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每月一次总结反馈,学校教师每周一反思。

学校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将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鼓励教师进一步发展创新,激发教师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立足学校文化理念  创新学校课程体系

20XX年,学校确定“责任教育”为我校核心育人理念,将“习惯良好,基础厚实,主动参与,学有所长”确定为学生的发展目标。

20XX年3月,学校承担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和研究的需要,提炼出了“责任立校,课程育人”的文化理念系统。

最终,以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为纲领,秉承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指南,构建起具有实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四个方面作为四个模块具体细化实施:

部分国家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研究;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实施研究;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研究;隐性课程建设研究。

四、各板块齐头并进,落实课程体系实施

四个板块的研究与实施工作,我们都从撰写、培训具体实施方案开始,统一思想,明确思路。

之后,组建骨干教师研究团队,交流思想,分享智慧。

各模块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实施,保证国家与地方课程实施质量

1.深入调研,发现问题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师生座谈尤其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

地方课程《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与国家课程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内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交叉、重复问题。

于是我们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反复解读教材、分析论证,得出下列结果:

上述部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三科中重复内容占23%,交叉内容占60.1%。

2.深层解读,科学整合

根据解读分析,我们将地方教材中23%的重复内容进行删除,将60.1%的交叉内容与国家课程中的品生、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剩余16.9%的内容作为自读内容阅读。

(整入各年级各学科的具体比例见附件)

3.融合实施,课堂高效

整合后的课程实施,应是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

(1)为了使交叉内容有效的实施,我们再次重读教材、分析交叉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头脑风暴、经验推介等交流活动,我们总结出了整合课的备课模式:

研究教材,产生设想→集体备课、有机整合→示范引领、借鉴改进→自我实践、评价反思。

我们还总结提炼了交叉内容的基本教学流程:

课前深钻课本和补充教材,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找准切入点,有效整合(做好上下课间或课内教学环节间的衔接)→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联系实际,适度拓展,培养能力→评价反思,科学整改。

整合后,单独作为一课使用:

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中的部分内容整入国家课程后,在国家课程的实施弹性范围内,通过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效率,空出一课时,单独作为一课使用,教师根据单元内容有效整合,做好上下课之间的衔接,丰富单元内容,使单元知识更系统。

整合后,在一课中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使用:

部分内容整入国家课程后,有的在某一课中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使用,教师将本课内容与整入内容有效整合,做好各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拓宽课本内容,使课堂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整合后,作为课内拓展阅读使用:

还有部分整合内容是作为一课的拓展阅读材料使用的,教师在施教中根据需要在课内适时阅读,丰富拓展课本内容,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整合后,作为课后自读教材使用:

整合后,原地方教材中还剩余16.9%的内容,我们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后自读教材使用。

班主任布置学生周末回家自读,写好收获与体会,制定交流提纲(见附件),利用下周班会时间进行集中交流,丰富学生阅读量,开阔知识面。

(2)为了让整合课全体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每学期课本内容与补充教材内容,从而提高整合课的实施效果。

我们每个年级都指定了整合课把关教师,让各年级整合课把关教师提前布置任务,把本学期的整合课进行分工,提前思考、备课。

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分年级进行整合课说课活动。

使老师们对本年级这一学期的整合课有了整体把握,明确了每课如何整合,如何实施。

伴随着整合课程实施,整合课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成长,大多数的老师对整合课的流程已经把握。

每学期我们都进行整合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观摩研讨课、经验推介等活动。

然后进行评课、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整合课的整合及施教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4.合理评价,学生发展

在二0一0年九月份制定的整合课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边施教、边评价、边总结、边改进,一年来我们多次召集骨干教师进行研讨活动,三次修订评价标准。

我们想,我们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内容,整合课时,省时高效,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放在学生身上,最终是为了学生发展。

我们整合课的目标,是不是内化为了学生的思想、行为,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实践能力是不是得到了提高。

所以我们根据《品生》、《品社》每个单元的内容,为学生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科学》制定了总的评价标准。

修改后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评价时机全程化。

以此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状态。

通过合理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能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进行一个学科内部课程资源的科学整合。

1.练好读写基本功,丰富语文底蕴。

(1)增加阅读积累,丰富语文储备。

明确规定各年级必读必背经典书目,加强督促落实。

小学六年级毕业,背诵课外经典篇目不少于40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

必读书目本学期按各备课组制定的阅读教学计划认真落实,必背篇目结合“小书虫在行动”和古诗词考级活动扎实推进,发放统一的古诗词考级证书,以此鼓励学生,增强积累的兴趣。

充分利用图书室现有图书,及时更新开放图书架的图书,各班级设立图书角,存放学生个人书籍,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带领学生走进区图书馆,丰富阅读资源,感受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确保阅读时间。

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与阅读课整合使用,每周两节连排,便于阅读,同时做好阅读指导。

每天晨读时间诵读经典美文;保证每天在家自由阅读半小时以上。

加强阅读指导。

定期安排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汇报课、阅读欣赏课、好书推荐课等,并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做好阅读规划,探索不同课型阅读课的一般组织流程和策略,提高阅读质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及展示评比活动。

开展读书进社区活动,走进图书馆,接受经典熏陶。

在校内组织不同形式的语文素养展示活动(朗诵、演讲、口头作文、书写等),搭建平台,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如举办故事会、诵读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激发阅读兴趣。

建立读书评比激励机制。

尝试采用活动评价、读书笔记(或读书记录卡)展评、读书辩论赛、古诗词对抗赛、古诗词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大力提倡亲子共读。

建议家长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心得,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有了严格的规划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各项活动,到现在为止,各班学生基本都能完成预定的目标,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积累越来越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实验学校的学生具有了自己的内在气质。

(2)练好书写基本功。

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主题的书写基本功训练,以养成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为抓手,把强化执笔和坐姿作为写字基本功训练的突破口。

教育学生认识“提笔就是练字时”,做到“有字必规范,写字必认真”。

主要做法是:

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和坐姿,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三个一”,即:

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面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即:

头正、身直、足安、心专。

落实识字教学中的写字指导。

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写字课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扎实的识字、写字教学。

抓好“四步训练”:

第一步,熟识田字格。

第二步,牢记字形: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特点,教给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

随着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牢记字形。

第三步,学会观察,确定笔画位置:

做到三看,一看偏旁,二看间架结构,三看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第四步,教师示范,学生仿写。

落实练习时间,上好写字课。

学校每月定期邀请书法爱好者进校园辅导教师,所有教师认真练好书写基本功,为学生提供示范。

每位老师每周完成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各一次;将书法爱好者聘为学校“小小书法家”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周安排一节全校集中写字指导课,由语文教师组织。

重点练习教师书法课所学内容,学校统一写字指导课教材,将学生所学生字归类指导。

利用每天中午20分钟进行午练,成立了语文素养检查小组,每天进行检查落实。

强化练习效果。

期末测试卷中,所有学科设卷面分;每月各班组织一次硬笔书法展览,科研处检查评比反馈。

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硬笔、软笔书法比赛,比赛成绩记入班级量化考核成绩。

每月第一周更换书法展示台,展示学生练习结果。

(3)明确改革思路,提高常态课堂效率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析式阅读教学弊端,提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

一是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提高常规课堂效益。

具体为:

学习语言与人文熏陶相结合;阅读理解与领悟表达相结合;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身。

备课时,进行单元整组备课,抓住一个单元不同课文的侧重点,确定主要的、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一课一得,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语言表达方式,悟语文学习方法,丰富积累。

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读写实践活动,每节语文课留出8—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下静心地写字或习作练笔,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二年级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年级,按照课标要求,利用现行教材,着重落实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大主要任务: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六年级,在一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课堂效率。

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及时补充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为确保教学各环节扎实有效,学校对四至六年级统一设计了预学案(见附件),保障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对四至六年级的语文备课进行了改革(见附件),从学生的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有效整合。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阅读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重要策略。

我们多次组织骨干教师阅读教学研究课,进行讨论研究,最后确定了单元整体授课策略,即依据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特点,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实施“单元整体预习——课时整合授课——单元回归整理”,将一个单元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时整合授课中,我们着重注意三点:

一是找准几篇文章的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按表达方法整合,或同一作家文章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二是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精读品味,泛读博览,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扎实提高;三是将课外资源有机整合到课内,按照计划适当补充阅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比如《黄鹤楼送别》一课,可以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为主题进行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感受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表达,体会古诗语言凝练、表达准确的特点。

我们也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会上许多专家的建议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整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重点,整合要与精读结合,要传授方法,要有明确的主题,专家们还提出了整合要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要关注整个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整合要结合具体的主题,不能进行整合的不能机械地进行整合等意见,更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坚定了我们研究的信心。

为了使研究更有深度,设计不同课型的备课表格(见附件),便于老师们发现问题,讨论研究,对于指导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授课有很大帮助。

(5)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每学期我们预计增加2—4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活动中,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锻炼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过研究,总结了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课本拓展类:

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语文知识融入实践性活动中,如办小报、编演课本剧、演讲、讲故事、连词成句等,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主题活动类:

相对应于学科间的融合,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达到课程的整合。

问题讨论类:

与“语文和生活相联系”对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平时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发现,也可以来自于自然或社会现象,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独立完成,如查找资料、访谈等,也可以是同学间合作完成还可以在假期中完成。

社会实践类:

学校是个小社会,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教师善于发现活动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因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长才干。

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科学设置校本课程,凸显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亮点

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我们设立了“责任教育”和“礼仪教育”必修课,并在实施中努力体现学科特点。

同时设置了22门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校本课程整体设计见附件)。

1.做好校本必修课的设计与实施,推动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

(1)依据目标,设计“责任教育”“礼仪教育”校本必修课

我们深入解读学校核心价值观“责任教育”内涵,形成课程三级目标(见附件2)。

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确定责任教育目标,并使之螺旋上升。

在目标统领下,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注重行动、体验与生成,编写了“有一颗种子叫责任”校本必修课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还开设了《礼仪教育》校本必修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2)加强实施研究,提炼教学模式。

责任教育、礼仪教育校本必修课从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活动时空等都有灵活性和开放性,怎样授课、怎样评价就能取得更大的实效性?

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倍加关注的问题。

经过学校研究团队的指导,我们决定了一条上示范课、开展研讨共同研究校本必修课教学模式再在全体教师中推介,再实践再研讨的路子。

于是我们组建骨干教师队伍,由骨干老师执教了责任教育、礼仪教育示范课,然后全员参与研究教学模式,制定了基本的教学流程(责任教育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激趣导入——课内探究——快乐体验——实践分享;礼仪教育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激趣导入——反思自己、找出不足——探究学习、行为训练——因材施教、深化目标——课后延伸、有效评价。

学校还统一规划组织校本必修课示范课研讨活动。

老师们通过激趣导入,活动渗透,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展示了我校教师的责任与能力以及伴随课程成长的风采。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思考和创意,我们还设计了校本必修课教学札记,倡导广大教师认真实践、主动思考,及时反思,不断成长。

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札记可以看出任课教师按时、认真备课,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尤其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真实展示了教师授课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及时写出授课反思,对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进行了分析,而且提出了相应的不合理问题的改进建议。

(3)及时把握问题生成,丰富课程资源。

对于“责任教育”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生成内容有针对性和必要性。

我们组织教师整理整合生成性问题,为今后补充修改教材奠定基础。

另外,我们还征集校本必修课生成问题(见附件3)。

征集了如何解决零食带进课堂现象、班级事务靠大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间安全我做主、保持楼内安静、沟通中改善师生关系、感恩教育等许多生成性问题,下一步将丰富到我们的责任教育教材中。

2.开活校本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学期初设计教师学生调查表,汇总数据,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22种课程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内容。

这些选修课是对国家课程某一内容的强化和补充,从而实现了三级课程在育人上的有效互补。

 

(1)健全措施保障,为选修课设置与实践研究保驾护航。

为保证选修课设置与实践研究能有效、有序地开展,我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指挥和监督。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研究的顺利开展。

主题鲜明,明确方法。

根据我校教师的实际,在对教师特长有了清楚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与研究,明确了选修课程的种类:

艺术类、体育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类等二十多门课程;选修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教师参与、指导为辅,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学习方式上实行走班制,以参与实践性学习为主。

制定方案,注重实效。

选修课程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教法,没有传统的经验可借鉴,其教学环节随着活动主体、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因而也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步骤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其次要制定计划,第三应实施计划,最后要总结展示与评价。

因此,选修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

确定教学内容→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展示与评价。

网络管理,强化落实。

学校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形成管理网络。

选修课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容易被教师和学校忽视。

为此学校建立了三个层次级别的组织机构。

(第一级)选修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学校选修课实施方案的制定,决定实施该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

负责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级)科研处教导处 (科研处:

负责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教导处 :

负责教师培训和专家指导;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有序上课与活动。

(第三级)班主任、选修课任课教师(形成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教学具体指导)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课时设置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内容之一。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进行排课,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将学校与地方课程的课时有机调整,每周五下午两节连上集中开课,为走班制提供了保障,也保证了选修课学习的质量。

配齐教师,注重培训。

配置任课教师是开展选修课实践的又一基本保障内容。

根据学校人员少,师资紧张的现状,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配置了任课教师,并做好了培训工作,整体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认真考评,严格奖惩。

为了激发教师们开展选修课实践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对选修课教学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

措施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汇聚了良好的人气。

及时总结,积累资料。

选修课的指导教师非常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积累了学生在选修课学习过程中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以课程为单位及时存档。

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都及时上交归档,学期结束还及时进行总结。

对整个选修课开设于研究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分别用文字、照片等进行了记录。

(2)加强前置指导,保障研究顺利开展。

 开展选修课程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

我们在课题实施之前从四方面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行选修课专题讲座。

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兄弟学校选修课的实践情况,丰富对选修课程的感性体验。

对全体教师进行一般的教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采取教师自愿选题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选修课指导教师队伍。

(3)结合学校特点,确定课程内容。

根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结合我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开设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活动:

以体育(篮球、乒乓球、足球、桌式足球、武术、跆拳道等)、美术(剪纸、绘画)、音乐(舞蹈、秧歌、话剧、合唱、民乐等)、少先队(红领巾广播、护旗队、小记者)、电脑制作、书法、文学社、英语口语等组成校级选修课。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选修课活动。

班队组的训练内容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特长由教师个人决定,或者一个年级商议每周或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的训练。

室内活动:

语文学科拓展训练如:

阅读课外书、铅笔钢笔毛笔字训练、写作、美文诵读、演讲、辩论等;数学学科拓展如:

数学思维训练、趣味数学、数学故事会等;数学老师组织的折纸、拼图游戏、橡皮泥造型、缝沙包、钉纽扣、毛线编织等。

室外活动:

班级选修课的辅导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可以在室外组织学生上观察课、实践课。

亦可以组织学生踢毽子、套呼拉圈、夹气球跑、跳绳、抖空竹、打懒儿等趣味游艺活动。

(四)进行隐性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隐性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建设始终。

一年多来,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总体要求下,认真落实学校隐性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各项目标,围绕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探索形成了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简要总结如下:

1.精神文化铸就了学校核心价值观

(1)理念引领方向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校围绕责任教育核心价值观,通过责任教育头脑风暴、责任教育誓言、责任在我心中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责任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

围绕责任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

并在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了学校的三年目标和发展愿景。

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