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一模板.docx
《单元综合检测一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检测一模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综合检测一模板
单元综合检测
(一)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茗烟(mínɡ) 婵娟(chán)
憎恶(zēnɡ)深恶痛嫉(jí)
B.发髻(jì)圆晕(yūn)
灞桥(bà)锱铢必较(zī)
C.下乘(chénɡ)眼棱(lènɡ)
描摹(mó)咬文嚼字(jiáo)
D.迸出(bènɡ)繁冗(lǒnɡ)
拖沓(tà)字斟句酌(zhēn)
解析:
选A。
B.晕应读(yùn)。
C.棱应读(lénɡ)。
D.冗应读(rǒnɡ)。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构成本身,便蕴含了先祖对文化经验和信息的综合与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曾国藩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就是指要认知汉字中的文化信息。
①对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
②有对事物直观的描摹
③也有对很多抽象概念的感知
④所以中国会有“小学”传统,把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作为学问的根基
⑤用联想、象征、比喻等多种方式
A.③②①⑤④B.②③⑤①④
C.③⑤②④①D.②③④①⑤
解析:
选B。
根据②③句中的“有”“也有”可以判断②③应排在一起,所以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①紧承⑤句,所以应该选择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此出西域,千里迢迢,________,一定要计划周全。
②表弟,不要担心,说凶得吉,你若果有些________,家里之事都在哥哥身上。
③先生之情,生死肉骨,________,没齿难忘。
A.山高水低 山长水阔 山高水长
B.山长水阔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C.山长水阔 山高水低 山高水长
D.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长水阔
解析:
选C。
山长水阔: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山高水低:
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山高水长:
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中秋节期间,南京中央商场凭借多种优势吸引了大量顾客,其中有20%是国际友人慕名前来。
B.河南省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瘦肉精”整治。
C.未来三个月,北京中介公司门店将萎缩约一千家左右,小型中介公司将率先面临“关店潮”。
D.若政府能稳定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增速,强化对融资平台债券发行的控制,那么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小。
解析:
选D。
A项,句式杂糅,应为“其中有20%是国际友人”或“其中20%是慕名前来的国际友人”。
B项,宾语残缺,在“整治”后加“工作”。
C项,“约”与“左右”重复,删除其中一个。
5.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要求:
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
回答该题时主要看横栏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回答出至少两个特点,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
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6.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
)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
要求:
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这四个会意字,弄懂字的形义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仔细阅读例句,按照例句的形式,针对“从”“北”两个字分别写出两个七字句,所写的语句要能展示字的形义关系;此外,还要注意所写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逻辑。
答案:
(示例)从:
一人前行一人后 后人跟随前人走
北:
二人站立背靠背 字义相背可意会
7.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魅力无穷,谜语正是中国文化和汉语言文字魅力的集中体现。
请根据下面示例完成题目。
(4分)
示例:
(1)草上飞。
(打一字)——“早”
(2)相逢何必曾相识。
(打一成语)——“一见如故”
题目:
(1)青一块,紫一块。
(打一字)——( )
(2)有点骄傲。
(打一节气)——( )
(3)此曲只应天上有。
(打一成语)——( )
(4)匈奴困苏武。
(打一古代剧作家名)——( )
解析:
第
(1)题是考查字形结构,仿照第一个示例,是上下各取一块组成字体。
第
(2)题是考查节气,要结合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答。
第(3)题是考查成语,由“只应天上”,自然不是“凡间”,“曲”自然是“响”。
第(4)题是考查文学常识,由“困”可知,其同义词是“关”,根据“苏武”的身份可以推导出来。
答案:
(1)青一块,紫一块。
(打一字)——(素)
(2)有点骄傲。
(打一节气)——(小满)
(3)此曲只应天上有。
(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4)匈奴困苏武。
(打一古代剧作家名)——(关汉卿)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
世界的古代文明史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
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形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
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
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的“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
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
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
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
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的最佳媒介。
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8.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B.“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C.“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D.“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解析:
选D。
B项与C项断章取义,文中以韩国抛弃汉字的事件作为“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的例证,这说明韩国应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韩国人都必须会汉字。
因此B项错误。
A项应该是“汉字”而不是“汉字文化圈”,故错。
9.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D.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解析:
选A。
A项是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错在忽略了运用汉字易沟通的前提——知晓汉字的共通意思;B项可从第三段首句找到答案;C项是对文意的整合,由第二段的末句和第四段讲述韩国社会抛弃汉字的事实推断出C项正确;D项可在第一段找到答案。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形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解析:
选B。
世界潮流只是曾经“缩小了”、现在则是扩大了汉字文化圈,而且这也不是毛鲁主张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汉字的战争
嘉 男
突然,喊杀声从四面的草丛中整齐地跃起,参差不齐地向内聚拢,稠密的大军迅速弥合成了一个完美的圈子,向中心移动着,越来越近。
兵和伙伴们亢奋地挥舞着大刀,向外冲,闭着眼睛一路砍杀,喊声和呻吟声交织在一起。
他只看到血,却没有路,不断地有人挡在他的面前,他不断地挥刀,一寸寸向前。
挥杀间,他突然感到左大腿凉了一下,身体无法平衡,扑通倒下去,紧接着伤口就热辣辣地剧痛起来,他少了一条腿。
然后,右大腿也嗖地一凉,火辣辣地痛。
他躺在血腥的大地上,凄然地望着锋利的刀刃划过一道道嗜血的寒光斫向一个个血肉之躯。
为了不被踩死,他挥舞着手臂,从千百只腿脚的缝隙中向外围爬去,敌人只忙于砍杀站立的人,没有人注意他,注意到也没有人会相信他能活下来。
于是,他有机会继续爬着,那场混乱的厮杀渐渐地落在他的后面,声音淡远了……
终于,他爬到了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他以为这样可以看得远一些,把世界看得清楚一些。
他还在这里找到了止血的草药,忍着苦用嘴嚼烂,敷到了伤口上。
血止住了,可他失了太多的血,厮杀和爬行耗尽并透支了他全部的力气,他咬着牙挣扎着想坐起来,但还是像坍缩的枯木一样倒了下去。
天地间只是寂静。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
他听到一声低沉的问话:
“喂,你叫什么?
”他四下望了望,没见到人,很是困惑。
这时那声音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
他这才迟疑地答:
“我……叫兵。
”
“兵?
”
“对,古人发明我这个字的写法时,我的形状是一个人双手举着斧头。
”
“噢,是兵器啊。
”那声音说。
兵说:
“这个字本意是兵器,不过现在引申为士兵了。
”
那低沉浑厚的声音又同情地说:
“刚从战场上下来吧?
该死的战争,都把你变成我了。
”
兵又困惑地四处逡巡,不解地问:
“我怎么变成了你?
你是谁?
你叫什么?
”
“我叫丘。
”
“丘?
”
“就是你身下的小土山啊,写出来跟你原来很像的,跟你现在的样子一模一样。
”兵低头看看丘,上下左右地研究,说:
“你一定也经历过一场恶战,战争真是残酷啊,看,你的两条腿都被炸飞了,可不跟我现在一样吗!
”
丘说:
“你说得不完全对。
‘丘’字的本意是小土山,古人造这个字时的写法是,两个小山在一条地平线上,后来,经过金文和小篆的演变,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但我的身世可没这么简单,我原来可是‘岳’啊,我搞不懂是哪一场战役,一方的士兵把我的半山腰做了阵地,另一方就向我猛烈开火,把我的下半身炸毁了,上半部轰隆隆塌下来,可怜我巍巍一座山岳,哎,沦落成现在的小丘,哎。
”
兵点点头,思考了一会儿,找到一根木棍支撑着身体,大口大口喘息着,艰难地把自己立起来,可是没立住,伤口的剧痛又让他大叫一声倒了下去,汗都滴到了丘的身上。
丘说:
“你要干什么?
别看我现在这个样子,但还能给你庇护,给你提供草药、野菜或干果,你就在我这儿好好养伤吧。
”
兵不说话,仍然喘息着,一脸大汗,他咬紧牙,又一点点把自己的躯干立起来,终于立直了,疼痛使他浑身颤抖,但他坚强地挺住了,没有再倒下去。
他看着远方对丘说:
“哥们儿,别灰心,你看,我,一个失去双腿的士兵,再加上你这个小山,就是一个‘岳’字啊,又一座山岳不就矗成了吗?
战争破坏了我们各自的完美,但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就能使残存的事物重新变得完美!
”
天上的云看见,一座新的山岳真的长成了。
它慢慢地变得高大伟岸,变得丰饶,变得奇丽,变得祥和纯净,成为旅游胜地,和平的人们在岳麓山巅,洒下欢乐的笑声……
(选自《百年百篇小小说》,有删改)
11.文章以“汉字的战争”为题,有什么好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
①直截了当地指出写作对象,是行文线索;②设置悬疑,汉字怎会战争?
从而激发读者的探知兴趣。
12.“他咬着牙挣扎着想坐起来,但还是像坍缩的枯木一样倒了下去”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
答案:
①结构上对比:
兵的倒下与下文重新站起来形成鲜明对比;②内容上侧面表现了兵负伤之重、战争之惨。
13.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
兵不说话,仍然喘息着,一脸大汗,他咬紧牙,又一点点把自己的躯干立起来,终于立直了,疼痛使他浑身颤抖,但他坚强地挺住了,没有再倒下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回答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
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兵”遭受的巨大痛苦和他的坚强。
14.从文中看,“兵”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答案:
亢奋—凄然—绝望—坚强。
15.本文文浅旨远,意蕴丰富,请作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抓住三处重点进行分析——前两段对战争的渲染,兵和丘的对话以及最后重建家园和从兵爬出战场和重建家园可概括出三个主题。
答案:
①反战题旨,本文故意淡化战争合理性或是正义性,只是渲染了战争的伤痕累累、血流成河的场景,因而作者反战主旨一目了然;②合作精神,“丘”和“兵”两个残破的汉字合作而成了新的“山岳”,取长补短方能双赢;③意志作用,从兵失去双腿爬出战场到重建家园均可见顽强的意志力对于走出困厄、重新站立的人生意义。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说 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
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
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
徐察其音,莫知病端。
仲鹖曰:
“是病于材也。
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
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
何子曰:
“噫!
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
其器有四:
弦、轸、徽、越。
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
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
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
今是琴弦之韧疏,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
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
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
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
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
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
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
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
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
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
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欐,几何不为材之病也。
是故君子慎焉。
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
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
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
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
朴其中,文其外。
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故曰: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材何罪焉!
”
仲鹖怃然离席曰:
“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
一物而众理备焉。
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
(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子御之,三叩其弦 御:
指弹奏
B.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中:
符合
C.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道:
说出
D.自褊而欲求多褊:
狭隘、狭小
解析:
选C。
道:
通“导”,引导。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是琴弦之韧疏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①斫以成之,饰以出之
②秦以攻取之外
C.①劲则能弗挠也
②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①一物而众理备焉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解析:
选D。
D项,而:
连词,表转折关系。
A项,之:
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①以:
连词,表示目的,来;②介词,凭借。
C项,则:
①连词,表承接关系,就;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弹琴动作的要诀来比喻人的信用、智慧、仁义和信用等品德,以制琴、弹曲的规定和要求,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
B.运用托物言志手法,针砭时弊,借琴的制作不当导致琴不中用,批判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不当的社会现象。
C.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结尾戴仲鹖的回答“物而众理备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收束全文的同时,又深化了内在的义理。
D.“说”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事理,本文议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构严整紧密,层次清晰,句子整散结合,节奏鲜明。
解析:
选B。
“托物言志”说法不正确,应该是借物喻人;文章批判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当”,“不重视人才培养”说法缺乏依据。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
解析:
本题可根据句式及结构等断句。
例如,“……之所……”,四字句等。
答案:
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噫!
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朴其中,文其外。
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罪(过错)、尤(责备)、攻(制作)、“朴”“文”(使动用法)、见(为人所知)、用世(为世所用)、用身(修养自身)。
答案:
(1)咦!
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那制作琴的人。
(2)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
参考译文:
何子有一张琴,三年没有上弦。
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
何子弹奏一遍,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
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
仲鹖道:
“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
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
它的质地不能经受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
”
何子道:
“咦!
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那制作琴的人。
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审察是否按照规格制作成器。
琴器有四:
弦、轸、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