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447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docx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成都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学习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市领导率市政府办、旅游、住建、规划、外侨、思茅区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组成的旅游产业考察组,于2016年9月13日至15日赴四川省成都市先后对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三圣花乡、纹川的旧城改造建设、灾后恢重建及旅游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做法进行了考察。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省成都市别称“锦城”,简称“蓉”,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

它是四川省省会,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及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历史悠久的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四川旅游资源大省中的旅游大市,也是全国24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现辖9区4市6县,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82万人,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近几年来,成都市在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的历史街区文化游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拓了都市近郊乡村观光休闲游、地震主题游,使成都市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6年成都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了万人次,同比增长%,其中入境游增长幅度比较大,达到了万人次,同比增长%。

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旅游总人数、境外游客增幅均居第一。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成都市创新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乡村观光休闲天堂和地震主题旅游,探索出了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高起点规划布局,持之以恒推进

  2000年成都提出将旅游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确立了生态、休闲、时尚城市形象定位。

在宽窄巷子、井巷子的文化定位上,设定为“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在商业定位上,设定为“中国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

根据三条巷子的特点,分别确定了“宽巷子老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的不同定位。

2016年,成都市实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对武侯祠文化片区进行了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省内外“三国文化资源”,打造了全国三国文化的资料收藏、研究、展示中心和体验传播中心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的规划思路,用景区模式打造国家级旅游品牌,搭建观光休闲农业的大平台,就地农民全部转化市民,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变。

  

(二)突出连片开发,提升整体效益

  成都市一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单纯保护、不重开发的做法,耗资近6亿元集中进行宽窄巷子保护开发,规划控制面积为479亩,其中108亩的核心保护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45个明末清初风格的四合院群落组成。

在建设前科学策划,集聚产业,将中餐、茶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展示布局在宽巷子,将西餐、特色餐饮、现代艺术布局在窄巷子,将酒吧、夜店、小吃城等布局在井巷子。

三条巷子承载的不同产业与相应的文化形态紧密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业态组团。

三圣花乡摒弃经营城市的传统做法,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做大做强“农家乐”这一主导产业,5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

占地4367亩的“花乡农居”,重点发展小盆花、鲜切花,进一步强化作为西南地区重要花卉集散批发地的产业优势。

占地3000余亩的“江家菜地”以认种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将坐公交车方便的城郊土地平整成亩(平方米)为一小块的菜地,以每块每年800元租给城里的市民种植。

菜地立着认种人和代管人姓名的小标牌(团体也可以来认种,一次性可以认种几亩甚至十多亩地),平时由农民打理,认种人只在闲暇时来这里劳动或休闲,产出全部归认种人所有。

这样一来,农民每亩保底收入有6000元,城里的市民和游客也有了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好去处。

为了更好地连片开发,三圣花乡把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方公里的非城市建设用地拿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打造出了乡村酒店、休闲会所、艺术村等休闲娱乐场所,建“五朵金花”5A级风景区,成为国内外负有盛名的“农字号”休闲娱乐品牌。

建成5年来,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年产值达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83万元。

同时,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善后,依托“五朵金花”搭建的增收平台,农民可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项稳定收入;农民资产增值,地价由每亩50万元升到220多万元;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由每亩种粮食年收入200—300元,蔬菜或种花年收入2000—5000元提高到10000元;土地年租金由原来1500元/亩增加到2000元/亩,小院租金由每年3万元升至10万元。

  (三)前期政府主导,后期企业化运作

  成都市政府对占地300多亩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统一规划后,组建市场主体,$N4S%K;Q3X)Ad1R!

G5n(J由市、区政府按8:

2的比例投资改造。

2016年—2016年,青羊区政府和成都文旅集团合资组建少城公司负责宽窄巷子的拆迁、建设和开发;成都文旅集团全面负责宽窄巷子项目的投资、招商、运营和管理,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

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为确保项目后期专业运营,文旅集团组建了成都文旅资产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社会专业人才,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全面负责保护区的商业定位、招商规划、市场营销,提供商家安保、保洁服务等,现有餐饮、酒吧、旅店、茶馆、零售、健身等多种业态。

开街以来,成都宽窄巷子年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年产值达4亿元。

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民俗区的一部分,由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历时3年把一墙之隔的宽2米、长不过150米的锦里小巷建成都市著名的仿古商业步行街,一期工程投入仅1400多万元,现年租金高达400多万元。

成都市在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之际,依托资源优势,集中财力,借势造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各级政府投入亿元,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和“穿靴戴帽”等办法改造了3000多户10000多农民旧农居,把花博会周边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打造成了“五朵金花”。

从建设到管理政府强势推动,把原?

来的农民就地全部转市民,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

在政府公共设施建设的推动引导下,企业和农户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整修农居、新建花卉市场和游泳馆等经?

营性项目。

市场基本培育成熟、企业主动进入后,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溢价退出,既让出了市场空间,又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多渠道打造融资平台,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成都市实施的宽窄巷子保护开发项目,按照产业设计、发展策划方案以及市场走向,面向全国以及国际市场招商引资,引入文旅集团累计投入资金亿余元,外资或国外著名品牌占整个招商项目的10%。

“五朵金花”项目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推进土地流转、聚集民间投资、增加财力投入等多渠道融资模式,多元投入建设。

锦江区政府投入了8300万元用于发展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亿元,其中,西南最大的花卉集散地成都高店子花卉批发市场,就是通过引进2200万元民间资金修建的。

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农房改造实行“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政府投入建设资金2827万元。

临街经营农家乐的民俗户实行专业设计,原房屋主体基本不动,每户房屋的外立面按照川西民居风格“穿靴戴帽”,主要是对外墙、门窗、屋顶进行装修改造,政府每平方米直补100元,每户约补万元;对经营农家乐家庭购置的餐桌、椅子、床铺、遮阳伞等经营用具实行50%直补,每户约直补5000-10000元;农房通过改造(包括平房改成二层小楼),每户政府直补约2-3万元,农户内装修、平房改造约需投资5-15万元,一般经营3-5年即可收回成本,农户可不出户就业,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提高了生活水平。

  (五)变废为宝,打造地震主题旅游

  “”特大地震致使汶川遭受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

?

灾后恢复重建中,汶川县大力推进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恢复发展、生态环境、防震减灾、对口援建、精神家园建设,2016年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同时,汶川县创新突破,跳出旅游业被动恢复的思路,主动打造一条世界级、独一无二的地震主题旅游线路,将地震遗址与传统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探索感恩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让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震主题,包含了地震旅游体验的众多要素,主要打造“抗震救灾第一站”的都江堰国家抗震救灾教育基地(包括抗震救灾纪念馆、地震剧场、地震体验科技馆)和汶川震中映秀镇遗址、汶川大地震纪念馆、萝卜寨古羌寨地震遗址及北川地震遗址,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龙门山、银厂沟景区被定位为地震地质灾害遗址。

水磨镇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震中映秀镇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6年,汶川县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亿元,这是在震前不可想象的。

  三、产业发展启示

  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我们对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创新地震主题旅游的感受较为深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因地制宜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多年来,普洱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在保护中开发,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好的环境保护,建成了景迈芒景景区、市文化中心、旅游环线、北部湿地公园、开元梅子湖温泉酒店、民族团结园、景迈柏联精品酒店、澜沧拉祜风情园等精品项目。

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曾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作过专题论述,指出“茶马古道”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要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

同样有待保护开发的思茅老街、孟连娜允古镇、墨江碧溪古镇、宁洱墨黑古镇等历史街区和全市古村落,可以实行不同于其它旧城改造的保护性、恢复性改造,核心区做到了“修旧如旧”,其余建筑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改建,完整地保存整体形象,让文化遗产恰如其分地进入现代城镇文化空间。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改变全面“开花”在村中建新房、硬化道路、种花草的做法,突出本地特色,打造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普洱生态文化、茶文化、民旅文化、口岸文化等多种文化深度保护开发,塑造寻梦普洱、融入自然、拥抱健康、体验妙曼形象,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

  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旅游业是外向型经济,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发展初期,政府投资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中后期关键还要靠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做大做强。

根据我市发展理念,要有选择地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有影响,带动能力强的一批大企业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同时通过大企业本身的影响力,提高我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

乡村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开发中,可采取政府合作经营,整合资源,先行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在市场基本培育成熟后,对国有资产进行作价转让,实现企业市场化运作。

一方面政府把握度,统筹规划,组织市场主体,参与资源整合、景区建设。

针对市场管理混乱的现象,主管部门要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规范行业管理。

针对导游人员不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政府与企业合作,加大旅行社、酒店、旅游特色产品开发扶持,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

另一方面分离国有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让景区建设进入市场化运作,体现资源的市场价值。

  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随着普洱旅游项目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旅游景区已经成形,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

当前普洱旅游业处于发展加速阶段,对外影响力、吸引力、知名度不足,加大普洱旅游营销对于拓展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要围绕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目标,宣传普洱,推销旅游产品,加快普洱旅游业的提升,营造全世界关注普洱、了解普洱的氛围,让普洱走向世界。

以信息化平台,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满足旅游信息查询和在线支付购景区门票、订酒店等需要。

近几年来,我市创新营销策略,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全面、系统开展宣传,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故宫门票、省内外几大机场等做形象广告;加大与省市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合作;在传统旅游信息、宣传片、画图推介的基础上,探索微博、手机报等营销方式,并在上海、重庆、成都、昆明等地设立普洱营销中心,大力宣传普洱高品位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在国内外树立了“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旅游品牌。

在营销策划活动中,我市注重景区游客体验、感知,充分与游客进行互动沟通,举办的节庆主题活动,普洱茶叶节、墨江世界双胞胎节、西盟狂欢佤部落,孟连神鱼节和模特选美大赛、导游大赛及饭店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成为宣传普洱的名片,特别是茶叶节多年在主要客源地营销,对推介普洱起到重要作用。

  突出地域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载体。

文化产品具有公共服务性质,调节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关键。

我市旅游产品要挖掘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借助文化推动力量,有效地实现少数民族民居风貌的延续和再现,并向以“文化+商业+旅游”为核心的功能转变。

以有代表的景观展现文化多元又生活气息浓郁的景区,打造成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老年人容易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感到很中国,中国人发现很洋气,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最爱。

让原本处于自然状态的景区,在大家的喜爱与文化认同中繁荣起来,长久不衰,走一条形态、文态与业态有机统一的路子,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

新农村建设要始终坚持文化先行,以特色优势为媒,以文化支撑产业,提升民族文化底蕴与内涵,建成产业特色村,打造符合当地民俗风情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品牌。

  引导主体参与旅游业开发。

我市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较为分散,从一个景区到另一景区空间跨度大,道路通行条件相对滞后。

旅游发展要以观光旅游为基础,重点走度假休闲养生路子,用心打造特色景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市级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旅游规划、营销推介、线路组织、人才培养、市场监管等宏观把握方面,多协调、帮助和指导,带动县、乡和农村一级主动发展旅游业,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旅游业开发,打造“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在城乡统筹上,不是简单的把农民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要以旅游开发的形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按城市化标准配置基础设施,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创立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模式。

在充分尊重民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城市居民参与特色街区建设,鼓励农户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开办农家乐,推出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休闲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