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136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docx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常起源

 

论文题目: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

 

姓名常起源

 

目录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2

摘要2

引言3

1.我国高校社团发展历程及新时期的定位3

2.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势4

2.1学生社团发展持续4

2.2社团发展规模化4

2.3学生社团的职能不断强化5

2.4社团资源利用的多元化5

3.学生社团的劣势5

3.1社团核心领导力难以为继5

3.2部分社团流于形式5

3.3高校社团管理呈现官僚制化倾向6

4.学生社团的机会6

4.1新的发展机遇6

4.2社团是学校功能的有益补充6

4.3社团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6

5.学生社团面临的威胁7

5.1管理机制不健全7

5.2社团建设经费、场地缺乏保障。

7

6.新时期重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路径选择8

6.1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8

6.2以人为本,强化学生导向8

6.3建立社团评估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实行绩效管理8

6.4加强高校的民主管理,促进管理主体的多元化9

参考文献10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SWOT分析及重塑路径

摘要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技能而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社团迅速发展并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内部管理不善的困惑,高校社团的发展建设仍处在摸索阶段,并存在很多共性的发展难题。

本论文结合所在学校社团建设的情况,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并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提出重塑高校学生社团的路径,以便进一步完善高校社团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真正能够在社团中进行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学生社团;SWOT分析;社团管理;重塑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学生社团的结构也日益趋向多元化。

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外部环境的制约及内部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困惑,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存在许多具有共性的发展难题,如社团整体上数量仍然偏少,种类较为单一,高校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善、服务职能的弱化、学生民主参与的缺失、对管理层过于依赖、缺乏自主性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社团进行重塑。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

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最常用的战略规划分析工具,通过将事物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在环境的各种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使优势与环境匹配组合,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依此对目前我国高校社团进行战略分析,以便发现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社团的研究大多只注重其现状和意义的研究,而在运用现代管理理念重塑高校社团方面研究甚少,忽视了学生社团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服务的宗旨。

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通过SWOT分析,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横向比较国外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团的运作机制,借鉴吸收其成功之处;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有效地建设自主性、服务型的学生社团组织。

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服务的职能。

1.我国高校社团发展历程及新时期的定位

在我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仅在100年前。

改革开放后,高校学生社团苏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开始成为校园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各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正迅速展开并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准确认识社团的定位问题是阐述其潜在功能的基础,而一种组织形式的科学定位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及特性,还必须顺应外部环境的发展要求。

近几年来,各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学生社团进行了科学的界定,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自发组成的志愿型群众团体。

在传统定位中,学生社团仅被看作是“学生为共同兴趣和爱好而聚合在一起的互益性非正式组织”,而从当前社团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从社团创建的自发性、组织运作的自主性、群体目标的整合性,还是从其活动空间的开放性、覆盖领域的广阔性、受益群体的广泛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传统定位不相符的特点。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近年出现的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理论,笔者认为,社团的合理定位应该是:

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观点专业技能或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志同道合的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既具有特定目标又有一定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益性组织”,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的组成部分,是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力量。

2.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势

2.1学生社团发展持续

2.1.1高校人数持续增加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社团后备军充足。

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46.05万人,在校生1738.84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67万人,2008年招收599万;2010年:

录取657万人,考生957万;2012年招生更是突破685万人。

2.1.2参加社团人数持续增加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规模的剧增,近年来大学生社团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高校有6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

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

高等教育扩招,尤其是当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量学生涌入高校,这些新生为社团增添了新鲜血液,使得学生社团发展的后备人力资源充足。

2.2社团发展规模化

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类别变化来看,近年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据报道,团省委发布了我省高校学生社团的最新发展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陕西省高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已经超过3900个。

随着近年我省高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高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

据介绍,文艺、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兴趣爱好类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尤其以文学艺术类社团增加较快;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创新、科技发明类社团,以及新兴的志愿服务类社团也正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喜爱。

新型的社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也满足了社团主体的要求,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2.3学生社团的职能不断强化

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民间组织的优势在于,更容易接近服务对象,更灵活的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出反应,更适合处理高风险的社会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组织,与学校管理部门相比,更容易接近学生,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能更加灵活的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反应。

2.4社团资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方面看,社团正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逐渐由单靠学校划拨资金发展为多渠道自主筹集资金,包括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开展活动。

经费是社团活动的保障,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普遍紧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现在,许多社团走出校园,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和文化优势,通过在社会上开展活动,与企业互利共赢,扩大了影响力,获得企业资助,为社团活动大规模在高层次上开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近年我省高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高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社团的活动资金也从单纯依靠会费和学校划拨转变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

3.学生社团的劣势

3.1社团核心领导力难以为继

新人加入社团比较盲目,社团骨干力量薄弱。

高校社团一般都会在新生入学时招新,许多新生仅仅凭借上届师兄师姐的评鉴来选择,不去考虑自己的特长优势,而各社团则重在宣传而忽视质量,以招生人数多少为目的,双方衔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进入社团以后,社团负责人又因考研、考证、过级、找工作宣布退位,很多社团成员尚未建立社团价值观念就匆匆被选为候选人,有些甚至大学一年级下期已经成为社团“骨干”。

短期选拔的社团干部不经培训,缺乏经验,组织活动问题迭出。

久而久之社团成员对组织丧失信心,对活动失去兴趣。

社团中坚力量不足、成员“低龄化”成为限制社团发展的不争事实,是影响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

3.2部分社团流于形式

一些社团,比如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是遵循学校规定设定的,加入社团的人是入党的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甚至有些人为了入党不得已加入,也有的学校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加入而是强制加入此类社团,而社团活动又偏重理论,学生团体组织困难也就更多。

这种社团通常以在某个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或者以图片展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

3.3高校社团管理呈现官僚制化倾向

高校社团本是自治组织,由于受官僚体制的影响,高校社团的管理在当前呈现出官僚制化的倾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将社团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并加强了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样做本身是必要的,但这种统一管理却不知不觉地造成了高校社团管理官僚制化倾向的出现,继而导致学生社团的运转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远远不如以前具有生机与活力。

高校社团的官僚制化倾向主要指我国高校社团控制、组织、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具有官僚制的某些特征,然而,众所周知,高校社团从理论上讲具有自治性质,属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民自治团体,官僚化形势下学生社团自主性、服务性作用难以发挥。

4.学生社团的机会

4.1新的发展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自治组织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传统的公私两分格局转变为“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的三分框架模式。

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

由以前的校方提供服务为主到目前的校方、市场、学生组织三方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下的“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这就为包括社团组织在内的学生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2社团是学校功能的有益补充

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或“四种知识支柱”,即四种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这个报告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原则:

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感受能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被提倡的时代,社团活动体现的是一种更开放、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学生兴趣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人的责任感、价值观的正确发展,这些也就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基础。

4.3社团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学生社团呈现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首先是细化,表现为社团种类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更加符合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其次是专业化,一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学生社团凸显优势;第三,市场化,高校学生社团开展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同时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希望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使其日益注重加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

5.学生社团面临的威胁

5.1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们的与国外高校学生社团相比,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是我国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理念和发展路经是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拨款为前提,以平等性、自主性和交流性三项原则为社团宗旨,社团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社团开展活动时进行自我约束,自身财务管理规范。

此外,悉尼大学认为,学生在学校不是被动的支配者,而是主动参与的个体。

在这种主导思想下建设起来的校园文化,自然把学生视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而我国社团管理先后出现了学生会社团部、团委社团管理中心和社团联合会等体制,但总的原则是党委领导下的团委、学工部或宣传部指导体制。

如在美国高校众多社团中,有一个领导组织是“学生政府”,它是由学生组织一年一度竞选产生的,在法律上代表学生整体利益,一方面它掌握全校的学生活动经费;另一方面它代表全校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凡学校研究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问题,都要有学生代表参加。

而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学生社团的维权机构,学生社团并没有形成自己规范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仅靠类似于“社团联合会”这样的机构来管理日益庞大的学生社团,使其有效运作已显得力不从心。

5.2社团建设经费、场地缺乏保障。

社团经费紧张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通病。

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学校拨付和社会赞助。

目前高校社团普遍存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并且因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场地需要租赁,社团捉襟见肘的财力无法支撑,造成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

会费收入是学生社团的基本经费,但学生社团会费一般较低,大多数学生社团收费在5元至10元左右,而且一般是一次性收取会费。

以一个300人的学生社团为例,大学四个学年平均一年只发展了100个会员,会费大多在500至1000元之间,要用这些会费维持300人的社团开支是严重不足的。

公益性、理论性、学术性社团收取会费更加困难。

学校拨付经费也很少。

盲目扩大招新人数,提高会费收入,与社团的举办宗旨背道而驰,最终影响社团的发展。

我国高校社团的经费管理也比较混乱,一般都是学生社团自收自支,缺少监督。

学生社团经费的短缺与管理的不当必然会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成为社团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据统计,我国有43.75学院%的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33.33%的社团没有任何办公设备,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除了由党委直属的大学生通讯社(校报)和校团委直属的广播站外,其他社团都没有自己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先天的不足导致后天发展后劲不足。

有的虽然有固定场所,但多为教室,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6.新时期重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路径选择

6.1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在高校社团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旨在实现社团服务的市场化,将校方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社团服务的新制度安排,从而提高高校的育人能力。

具体表现在:

一是要将学校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分开。

校方通过决策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的优先顺序,但是教育目标可以通过非校方力量的参与来完成。

而大量的学生社团组织则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力量,而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中介市场机制。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校领导层的职责,而政策执行可以由各部门、私营部门(市场)、学生社团组织共同承担。

学校制定的教育政策体现公平,多种组织的配合协作体现效率,因此,在高校社团中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二是要使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多元化。

学校应从过去那种直接单一提供教育服务的地位中摆脱出来,致力于提供服务,强化学校的服务意识,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在校内培育各种自治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则是一个重要方面。

6.2以人为本,强化学生导向

高校学生社团的顾客即学生。

但是,教育市场毕竟不是一般的市场,这里的顾客也不是一般的顾客。

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管理观念,才能切实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效变革。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坚强支撑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强大力量,“以学生为导向”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近年来西方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所谓学校的“顾客导向”理念,就是把学生和家长作为“顾客”,以提供满意教育服务的一种管理理念。

教育必须根据他们的需要予以满足,进行经营活动。

由此,要发挥高校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必须对其重构,而重塑只能通过管理重组将对社团的控制权从校方移交给学生自治组织,赋予学生社团更多的自主权,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使学校对学生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以解除校方对学生社团的过多管制。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满意度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团。

6.3建立社团评估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实行绩效管理

社团发展的宏观指标大体可分为:

参与率、识别率、目标性和认同感。

如果某个社团的参与率非常低,识别率不高,不管社团取得多大的“成绩”,它也是个不合格的社团。

只有真正满足了学生加入社团的需求,有强烈的目标追求,并得到大多数的认同的社团才算是合格的社团。

因此高校应按照以上四个宏观指标来整体评价社团发展,而不只是看到社团某一方面的成绩。

6.4加强高校的民主管理,促进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高校民主管理的是在公开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广泛参与,而学生社团与这种需求是分不开的。

高校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利益调整和分配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学生社团的利益要求,甚至采取各种方式听取学生社团的意见。

学生社团应在促进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方面,学生社团能把学校制定的各项政策、规章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转达给学生,对学校做出的合法合理决定向学生进行疏导和劝说,协助校方促使学生履行决定;另一方面,学生社团能及时把学生对学校的要求、愿望和建议集中起来,转达给学校,督促学校采纳与办理,并且监督其过程,从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通过上述努力,学生社团就可以成为协调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信息交换器、缓冲器和平衡器,促进学校与学生的良好合作,提高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总之,在高校管理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学校学分制的实施,班级的概念将逐渐淡化,学生社团的地位将愈来愈重要,并将成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载体。

因此,高校社团工作落实的好坏将成为学校学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

它是高校团组织工作的中心环节。

为了达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有必要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重塑。

 

参考文献

[1]施喜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特征、作用与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

(2).

[2]李艳华.高校学生社团骨干的领导力培养与社团发展探析——以X高校社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3]刘力为,林琳,王楠.依托职业类社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2).

[4]吴薇.职业服务类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5]李强天.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6]包忠荣,涂延.浅析高校就业与职业类社团的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4).

[7]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8]吴宝权.试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

[9]陈华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