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6937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文科精校解析Word版

广东清远一中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

文科历史卷

1.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

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

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其背景相近

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舍生而取义者矣”

D.“教亦多术矣”

【答案】A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周王权力弱小,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反映了“王”的称谓被滥用,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学生应该认识到青铜器的一致说明西周礼乐制度文化在各诸侯国得到认同,据此即可得出“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的结论。

3.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武帝……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通过立法来约束地方豪强贵族,故C项正确;秦朝已经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的问题,故B项错误;约束地方豪强贵族与西汉的外部环境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学生据此可以得出注重立法手段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4.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晶给券”、“彭茶汤钱”等津贴。

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

A.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

D.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

【答案】A

5.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

“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足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相比唐代而言宋代的杂剧等艺术通俗易懂,面向市民阶层,艺术形式有世俗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

A、B、D三项片面,不符合题意。

6.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

这说明王夫之

A.彻底否定理学“理欲”观

B.意在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可知,王夫之主张制约私利,提倡“尊公轻私”,B项正确。

A项错在“彻底否定”,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排除D。

题干没有强调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7.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卜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十。

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

这说明

A.内阁大学十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后,殿阁大学士行宰相之职,但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或者决策机关,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A、C、D三项的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8.张春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

是以春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旨在改变中国贸易逆差

C.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D.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出现

【答案】C

【解析】“棉铁政策”既可以解决对外贸易逆差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张謇没有照抄照搬洋人的办法,是符合国情及19世纪末轻重工业并举的世界潮流的,故C正确,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9.史学家陈旭麓曾说:

“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足由他们开始的。

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足一种思想。

”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机器和技术开办近代企业和海军,让改革思想有了具体实践,故C项正确。

A项错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指林则徐、魏源等人而非洋务派;B、D两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10.1910年的上海法租界,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结果导致索姆损失一万余两白银。

索姆起诉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

法方陪审认为当事人之间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方式,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

根据《法国民法典》,法院驳回原告请求。

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

A.法国陪审在租界内不敢偏袒法国人

B.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投机活动

C.法院受《大清律》影响而维护中周人利益

D.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当时在上海法租界审案是依据法国的《法国民法典》,陪审人员是法方人员,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了破坏,故D项正确。

11.雄辩术在希腊教育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

在雅典民主城邦,熟练的公共演讲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公共演讲丧失了政治功能后,雄辩术仍然受人崇敬,端庄优雅的演讲本身最终变成了一种崇敬的目标,无论演讲者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与否,这种情景客观上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C.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熟练的公共演讲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公共演讲丧失了政治功能后,雄辩术仍然受人崇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熟练的公共演讲要求公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故雄辩术受人崇敬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故A项正确;雄辩术与自由观念的形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公民的参政意识与材料“公共演讲丧失了政治功能”不符合,故D项错误。

故选A。

12.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

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

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

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

【答案】A

【解析】材料“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说明罗马法具有适用性,故A项正确,CD项错误;材料的是古罗马法的影响,故B项排除。

13.《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

现行窃盗被捕的,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保留较野蛮的习惯法

D.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答案】A

【解析】罗马法中对于因盗窃被捕的按照盗窃者的身份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说明罗马法不但内容详细,还具有可操作性,故A正确;材料体现是处罚措施,故B错误;习惯法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材料中“未适婚人”并不是未成年人,故D错误。

14.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

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

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十日谈》表达了对封建特权的不满,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D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15.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依据“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进步,所以选C。

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所描述的仍是材料的表面意思,可以排除。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汉学家们称18世纪的欧洲为“中国之欧洲”。

当时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

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宗教(儒学)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的、理性的宗教。

以奎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中国实行的一种自然法。

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并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

莱布尼茨的学生因为在大学作《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而被解除了教授职务,还被勒令在48小时内离开国境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在马噶尔尼访华(公元1794年)后,大家了解的中国情况反过来损及了这个国家——包括它的可尊敬的古代文明……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他们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在欧洲人最近进展最快的那些领域里中国人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与先进的欧洲相比,古老的中国文明则日益黯淡

——摘编自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不同之处,试论证后一种“中国形象”更真实可信的原因。

【答案】

(1)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资源,他们创造性地借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来表达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有无神论、宗教宽容、崇尚德治、人道主义等理性品质:

当时欧洲多数国家的宗教专制和封建君主专制仍然严重:

法国还有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不同:

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先进的“致治的理想国”:

马晒尔尼认为中国是一个暴政下的愚昧落后的国家。

原因:

启蒙思想家们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中国的;他们生活的时代,大多时候仍处于农耕时期,中国在物质文明等方面仍有领先西方之处;他们对中国的描述有故意夸张的成分,而且并非所有启蒙思想家都赞赏中国古代文化。

马戛尔尼来华时间已是18世纪末,欧洲已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同时英国早已开始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借助“坚船利炮”开拓世界市场。

这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率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人民贫穷愚味,近代自然科学几于为零,闭关锁国昧于世界大势,与先进的欧洲相比,中国确实已落伍于世界大潮。

(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欧洲汉学家们称18世纪的欧洲为‘中国之欧洲’。

当时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资源、借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来表达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等方面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品质、欧洲宗教专制和封建君主专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一“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据材料二“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致治的理想国、暴政下的愚昧落后的国家等方面指出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不同之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启蒙思想家处于农耕时期、马戛尔尼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中国落伍于世界大潮等方面论证后一种“中国形象”更真实可信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40年代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西方国家

苏联与东欧

中国

1945年以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5年12月27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1944年苏联代表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但未在协定上签字

1945年2月1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致函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提出:

出席旧金山联合国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应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三方面代表。

1945年6月25日中共代表董必武与其他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6—1948年

1947年5月9日国际复兴开发拫行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

1947年6月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对西欧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援助

1947年7月莫洛托夫计划,提出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

1946年,苏军撤离中国东北

苏联与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政权的贸易总额(辽东地区除外)1947年即达9300万卢布,1948年增长到15100万卢布,1949年更增长到20500万卢布。

1949年

1949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中国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这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底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以上为20世纪40年代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已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证。

(要求:

论题准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

二次大战后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力量,联合国的创始国。

美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

轴心国的倒台留下了权利真空,美国、苏联各自带头重新安排国际秩序。

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美援重建欧洲、日本经济,企图通过这一计划全方位控制西欧、日本。

苏联也迅即做出反应,经互会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经济独立性。

美国、苏联的援助,对各固的战后恢复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

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两个截然不同的新国际体系出现。

随着历史发展,新的力量正在重塑世界。

【解析】评分细则

本题据材料表格内容“《联合国宪章》……欧洲复兴计划……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经济互助委员会……一边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20世纪40年代世界格局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证。

例如:

论题是20世纪4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二战结束、联合国创立、两极格局、冷战的表现等方面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

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胆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

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

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

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答案】

(1)表现:

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2)影响:

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解析】

(1)本题依据材料“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农民被征入伍”、“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兵种、兵员主体、武器等方面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本题依据材料“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战争规模方式、社会阶层的流动、君主权力加强、统一的进程等方面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