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6888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docx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

2012新年的第一期“管理学家圆桌谈”,和已经推出的前十四期“圆桌谈”形式略有不同。

时逢农历新年假期前夕,这次我们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六位老师,各自推荐一部在过去一年中读过一遍的经济学著作。

翻开这份推荐书单,既有亚当·斯密宏篇巨制的《国富论》,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这样的传世经典,也有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这类极具深度的思想阐述……当然,短短的七天假期,六本书的阅读量也太大了点。

不过没关系,如果你渴望与这些思想先行者的睿智灵魂有所交流,期待能以更理性的眼光审视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那就开始阅读吧!

  

  

  《竞争三部曲》

  作者:

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推荐理由:

对于那些在商业领域实战搏杀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波特提出了更宏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逻辑体系,为其从市场和产业的高度来思考和决策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可能性。

  推荐人:

蒋青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系主任

  经济学家也许善于描述波澜壮阔的商业生态,但面对企业具体而微观的症状却未必能够开出处方。

但是迈克尔·波特却能游弋于经济与管理之间,他关于企业竞争分析的著名的“五力模型”和“三大战略”,以及用以分析企业优势来源的“价值链”理论,将经济学中理论气息浓厚的概念与方法,转换成可供企业应用的分析视角和战略思路,同时又为个体化的企业管理经验,找到了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思考体系。

  对于那些在商业领域实战搏杀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波特提出了更宏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逻辑体系,为其从市场和产业的高度来思考和决策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而对于经济学出身的管理学研究者来说,迈克尔·波特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思维改变,为我们如何从经济学转型到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借鉴,既能摆脱经济学抽象叙事的路径依赖,又能运用原有的学理和结构来作为研究企业战略的切入点。

  当然,和所有富于“洞见”的伟大理论一样,迈克尔·波特的体系也不可避免有它的“弱点”。

譬如他对竞争定位的过度重视,对“战略在前、行动在后”的强调引来不少管理学者的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开创性贡献已是无法绕过的存在,后来者挑战也好、反对也罢,都不得不沿用他提出的一些分析概念和理论架构。

  作为读者,我们自然不必拘泥于这些学理争辩中,倒不妨通过阅读来自行完善波特体系中的遗珠。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戴维·贝赞可等人撰写的《公司战略经济学》是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补充了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背后战略经济学的常识,运用博弈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对公司战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我们了解企业战略的形成机制大有裨益。

  作者背景:

迈克尔·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着的传奇”,他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国富论》

  作者:

亚当·斯密(AdamSmith)推荐理由:

站在时代转折的关口,灵敏地抓住了经济和市场转变的信息,及时进行揭示,对现代环境下的市场和经济也有深刻的启示。

  推荐人:

刘明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讲师

  《国富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历久弥新。

工业革命的初期,书中反映的自由市场思想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市场开拓了道路。

亚当·斯密站在时代转折的关口,灵敏地抓住了经济和市场转变的信息,及时进行揭示,对现代环境下的市场和经济也有深刻的启示。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产业分工的理论,认为产业分工能够优化劳动力资源,使大家各有所用。

斯密还指出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越大,分工越细。

  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加注重国际资源的重新配置,“外包”一词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企业为维持组织竞争的核心能力,且因组织中的人力不足,可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

  当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全球大分工的环境下,这样的分工对于处在初级发展期的国家或企业将不会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来发展的中国,如果定位在低级分工领域,而且自身也不努力往价值链的上游去争取的话,对中国企业或者整个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仅仅以静态眼光来看待分工,那么中国利用劳动力低成本、资源低价格,以及我们在早期环境保护方面成本较低的所谓“优势”,只能让我们始终在分工的低端徘徊。

但是从动态的视角出发,不久就会发现,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环境压力也在不断提升,而周边那些不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起步比中国稍晚,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更有优势,中国原有的优势就会削弱或不存在……这样就迫使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优势,亚当·斯密在书中也提到,即找到其中的一个领域,做得比别人更专业、更深入。

从事一种比较优势的分工,才会提升到价值链的顶端。

  作者背景: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所著的《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

他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

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

  作者:

肯·史密斯(KenG.Smith)、迈克尔·希特(MichaelA.Hitt)推荐理由:

这本书将理论开发的过程集结成册,让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业已基础稳固的理论当初是怎么在研究者脑海中灵光一现,而它们又是如何顶着压力艰难地发芽开花的。

这对于每个有志成为研究者的人来说,都将会成为非常珍贵的阅读体验。

  推荐人:

薛求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副院长

  大师们往往将自己的学术探索经历看作是“不传之秘”,很少会将它详详细细地公之于众,而这本《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

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却旨在弥补这一部分的缺憾,两位主编邀请了当代管理学三十二位名家现身说法,向读者分享他们的理论开发经验。

无论他们的学术之路有多大分歧,其中却有一以贯之的道理:

任何理论在创发伊始总是要在步履维艰中逐渐成长,其间必定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甚至受到主流思想的唾弃,但这些研究者们却不畏人言,甘守自己寂寞的一片方寸天地,以心血慢慢浇灌,直至理论成熟,被人接受。

  现在,这本书将理论开发的过程集结成册,让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业已基础稳固的理论当初是怎么在研究者脑海中灵光一现,而它们又是如何顶着压力艰难地发芽开花的。

这对于每个有志成为研究者的人来说,都将会成为非常珍贵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理论的“起点”。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理论是成熟而广为人所接受的,所以我们总会觉得它们的诞生都理所当然。

可在大师们都还是“后生小子”的当年,这些理论在他们脑海中刚刚成形的时候,却大都出自一个非常不引人注目的“起点”。

比如说,看到一个人等车三十分钟依然持之以恒,看到公司为了明显失败的项目一再投入,看到政府为了泥足深陷的战争不断支付军费——这些现象让人联想到一个共同的道理,那就是投入越多就越不愿意离开,无论这件事最后到底会不会有好结果。

于是,研究者就有了自己的构思,从中提炼出一个理论来概括这些相似的现象……万事开头难,这本书将创造的“起点”介绍给读者,或许就会有一个新理论被启发。

  作者背景:

肯·史密斯(KenG.Smith)现任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史密斯商学院企业战略院长、讲席教授。

在战略、竞争与合作研究领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多部专著。

  迈克尔·希特(MichaelA.Hitt),享誉美国管理学界的战略管理大师、组织行为大师,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著名的领导力学首席教授。

  

  《别做正常的傻瓜》

  作者:

奚恺元(ChristopherK.Hsee)推荐理由:

倘若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许多人类决策确实是无法以纯然的理性来概括,它们满足的是人类的生态理性,而非传统经济学中所谓“货币最大化”的标准。

  推荐人:

金立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决策”并非只是公司高管或政府要员的专利,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大到负债、买房、投资,小到逛街、买菜、消费,这其中作出的选择无一不属于我们的决策。

而说到决策的依据,传统经济学中“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往往不能照着这条规则行事——相反,人们总是会做出各种非理性的决策,而自己还对此浑然不知:

比如说苦苦等候一班误点许久的公车而不选择其他的交通方式,或者到高级餐馆去吃了一顿要价奇贵的普通饭菜——按照经济学理论,我们大家都免不了在做决策时当几回傻瓜,而这本书就将这些“傻瓜”行为汇集了起来,并且试图从中找出某些共通的解释方法。

  阅读这本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规避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然而,其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倘若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许多人类决策确实是不能以纯然的理性来概括的,它们满足的是人类的生态理性,而非传统经济学中所谓“货币最大化”的标准。

  判断经济活动优劣与否的标准,自然该从活动主体的立场出发——某人花大价钱在高级餐馆吃了顿滋味平平的饭菜,从投入产出上看,他做了一笔糊涂买卖;但是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来,可能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又或者他通过这次饭局获得了女友的青睐——这些都是他所收获的效益,虽然用货币无法衡量,但他个人却觉得没有吃亏。

这种时候,我们就不该称他为“傻瓜”。

这也许就是行为

  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最显著的差别,而这本《别做正常的傻瓜》则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这样的鲜活例子。

  作者背景:

奚恺元是当代最有成就的行为决策学研究者之一,其研究涉及行为决策理论、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幸福学等诸多领域。

2000年评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正教授,开设的“经理决策”课程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发掘在企业决策中常见的错误以及如何来纠正它们。

2004年被授予TheodoreO.Yntema教席教授(ChairProfessor)席位。

他是第一个将幸福学和幸福指数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研究学者。

  

  《管理决策中的判断》

  作者:

马克斯·巴泽曼(MaxH.Bazerman)推荐理由:

决策判断是一个从实践到理想的实现过程,却又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实践是考验决策制定正确与否的依据,巴泽曼教授以实践为向导的写作方式,引入了充实的数据和实例加以佐证,在一种动态研究的背景下,逐一展现决策管理的机理,引导人们实现理性的决策判断。

  推荐人:

项保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

  巴泽曼在该书中诠释了管理决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来告诫读者如何进行正确的决策。

作者认为,决策判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未来,但并非可以完全地预测未来,往往在决策设定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脱离实际的想法,或者主观意志上的偏差,结果导致事与愿违,在实际行动中发生扭曲,这就是所谓的“人性盲点”。

  决策判断是一个从实践到理想的实现过程,却又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实践是考验决策制定正确与否的依据,巴泽曼教授以实践为向导的写作方式,引入了充实的数据和实例加以佐证,在一种动态研究的背景下,逐一展现决策管理的机理,引导人们实现理性的决策判断。

  该书采用了大量情景化和问卷式的研究方法来阐述决策管理中存在的盲点,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从管理培训经验中获得的生动有趣的实例,来检验各种组织情境中存在的判断,从而大大改善人们的决策过程。

同时,《管理决策中的判断》还采用了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从现实中企业经营遇到的各种案例上,观察各种关系的互动变化和对象的道德伦理等,站在不同的维度洞察决策中的人性盲点。

多元化的方法论使该书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哈佛商学院等高等学府,被广泛用于经济学、心理学、决策、谈判和组织行为学课程,以及各种高级管理培训。

  对于管理者,这本书就像一册“警示录”,会那些累积在我们思想深处的“过度自信”和“自以为是”受到严重的挑战,而对于那些立志于不断完善自身决策判断能力的人,这本书更会产生极大的启迪作用。

  作者背景:

马克斯·巴泽曼,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JesseIsidorStraus教席教授,亦担任哈佛肯尼迪学院心理系教授和哈佛谈判课题研究教授。

著有150多篇学术文章及多部书籍。

在ExecutiveExcellence杂志最新的两次排名中,巴泽曼跻身世界前30名管理学作者、演讲家和教师之列。

  

  《经济周期循环论》

  作者:

约瑟夫·阿罗伊斯·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推荐理由:

这本出版于1912年的专著表明,经济进程遵循繁荣、崩溃、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其先决因素就是创新,正是由于创新引起大规模的模仿打破垄断,才会刺激投资从而形成市场的整体繁荣。

然而,当这种创新的成果被复制得过多后,它也就失去了盈利能力,经济便会逐步陷入衰退,直到下一个创新行为出现才能复苏,进入一个新的循环之中。

  推荐人:

宁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

  熊彼特对于创新的解读始终是后人无法绕过的经典,可谓发创新理念之先声,今时今日多元的商业创新,熊彼特的《经济周期循环论》即是源泉。

  这本出版于1912年的专著表明,经济进程遵循繁荣、崩溃、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其先决因素就是创新,正是由于创新引起大规模的模仿打破垄断,才会刺激投资从而形成市场的整体繁荣。

然而,当这种创新的成果被复制得过多后,它也就失去了盈利能力,经济便会逐步陷入衰退,直到下一个创新行为出现才能复苏,进入一个新的循环之中。

  熊彼特的初衷,也许只是从技术创新的视角解释经济波动和商业周期的发生,不过却揭露了创新之于商业的重要意义。

于今日来看,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了漫长而沉重的萧条时期,这岂非是新一轮商业周期循环中的一个过程?

对于因萧条而颓然的人们,熊彼特的理念似乎能给予我们激励:

每一次萧条都包蕴着技术革新的又一个起点,当感觉困境已达谷底的时候,新的机遇往往已在不远处浮现,有创新力量的人便会成为下一个赢家。

  “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家。

”这是熊彼特百年前的洞见,他在此书中对商业创新的推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创业与创新者,当然也值得每个有志从事管理的人一读再读。

  作者背景:

熊彼特(1883年-1950)是20世纪最受推崇的经济学家之一。

奥地利人,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在经济学史上,他的地位十分尊崇,与亚当·斯密、凯恩斯、马歇尔等人并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巨匠”。

熊彼特首创了“创新”学说,他不但是知识经济的先驱者,其思想更影响着21世纪的主流思潮,到今天依然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拥趸。

  

  往期回顾我们曾经关注这些话题……商场:

是江湖,但绝非战场

  黄光裕Vs陈晓、蒙牛员工诽谤伊利、QQ大战360……国内企业商战频频爆发,抢市场是否一定就是“你死我活”?

不断升级的竞争、一再突破的底线,暴露出经营者面对的竞争手段与商业伦理纠结困局。

  2010/11/28

  

  一个苹果两样滋味

  苹果,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每年都有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推出,iPod、iPhone、iPad等创新产品都领风气之先。

苹果最大的成功,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价值链和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点,对国内企业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2010/12/26

  

  NO.1:

目标还是浮云

  自有企业的那天起,就有不少公司选择在市场中仅仅成为挑战者或跟随者,专注于做行业中的第二名、第三名,甚至相对不起眼的“补缺者”……做企业“跑第一”还是“跑第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

  2011/01/30

  

  企业凭什么让我们“尊敬”

  在过去的一年中,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麻烦缠身,遭到消费者、纳税人、雇员甚至是其股民的厌恶。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一家企业应该如何处理与社会各个层面关系,赢得尊重?

这是众多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1/02/27

  

  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市场精神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上海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能力,但是否能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取决于上海能否具备国内和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结果。

  2011/03/27

  

  本土代理商:

“领路人”沦为“陌路人”

  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华外资品牌“单干”潮流来势汹汹。

海外行业巨头在品牌及销售管理上的“扁平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直营”取代“代理”已成世界性的商业潮流。

有人因此感叹“代理商时代已经过去”,但更多人考虑的,是怎样在合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实力,最终将自己的身份,从仰承他人鼻息的“代言人”,转变成商业联盟中权利义务对等的合作伙伴。

  2011/04/24

  

  是是非非“微博营销”

  140字内容、“零时差”传播、无边界的受众……由于且具备强大的互动性和“病毒”般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多企业尝试以微博进行品牌传播乃至危机公关。

但“众口铄金”是一把双刃剑,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在企业营销中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2011/05/28

  

  这个冠军价值几何

  罗兰加洛斯球场的一场胜利,让“娜姐”成为年度最炙手可热的品牌代言人,成就一段体育营销的神话……近年来,体育营销以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并以此打破信仰、文化、语言、种族间的隔阂与障碍,成为联结企业、社会、消费者之间的纽带。

在商业与体育的结合日益密切的今天,体育营销之路该如何走?

体育营销还能做什么?

  2011/06/26

  

  高通胀预期下的平衡发展之道

  通胀大环境下,必须要清晰地意识到现状的产生根源是什么?

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紧缩货币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如何见效?

CPI指数将会出现拐点还是继续走高?

  2011/07/31

  

  以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

  创新,一个永不落伍的新鲜话题,它是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动力。

这一期的“管理学者圆桌谈”,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分享他对于创新的理解和思考,希望创新精神成为破解企业和个人发展难题的密码,成功路上的指明灯。

  2011/08/21

  

  企业兴衰CEO“命系一身”?

  CEO与企业、尤其是那些明星CEO与企业的关系,就像一场万人瞩目的豪门婚姻。

如何让这场婚姻美满幸福?

CEO的自身素质、董事会的战略眼光、所处行业的成长周期、企业的外部环境、CEO个性与企业的匹配度、“传宗接代”的方式……一个都不能少。

  2011/09/25

  

  “千团”大战所“胜”几何

  “只有在退潮时,你才会知道谁没有穿裤子”。

团购网站被迫提前过冬,但市场何时“春回大地”,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切答案——唯一确定的是,能够挺过这个寒冬的,除了风险投资能确保继续源源不断输血之外,谁能在最短时间里培育出自身的“造血”能力,谁就将是“春回大地”时笑着数钱的那位。

  2011/10/23

  

  当危机扑面而来……

  中小企业主“跑路”、地产老板“自杀”、小作坊主不满税收……因经济问题引发的公共事件往往突如其来,政府危机管理如何“应对有据”?

在处理这些由经济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过程中,哪些应急措施是有效的、哪些长效措施是必要的,除了事后补救,当地政府是否应在事前预防方面投放更多精力……

  2011/11/27

  

  十年磨剑:

中国企业“碰撞”中长大

  中国“入世”十年,不仅给世贸组织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世界贸易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事实证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2011/12/26

  

  期待您的@

  2010年11月28日,本刊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合作推出的“管理学家圆桌谈”与读者朋友见面了。

一年多来,来自复旦大学各学科领域的数十位学者,就宏观经济走势、企业创新、商业营销、竞争策略与商业伦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热门话题,和我们展开互动交流……每一次讨论中激荡出的智慧火花,都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新的一年中,如果你希望“圆桌谈”更多聚焦某个领域的话题、或者为你观察经济社会现象提供更有意思的视角,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文汇网、或是直接邮件联络我们wenhuinews365@。

“管理学家圆桌谈”期待来自你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