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泰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泰安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
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
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
“(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
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
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
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
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
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
此后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
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
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
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篇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
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
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
而题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
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
所以明清时期的题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者多将题画诗和咏画诗混为一谈,而作者认为,两者有诸多不同,需要好好分辨。
B.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文人画兴起后,题画诗就进入繁荣期。
C.咏画诗常采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这也体现了其尊题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咏画诗”和“题画诗”的不同来论述,但并不否定两者也有相同之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现存最早的题画诗真迹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咏画诗在时间、空间上可尽情挥洒,不受拘束,故而比题画诗更具有优势。
B.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题画诗则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
C.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
D.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
【答案】1.B2.C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B,“文人画兴起,题画诗就进入繁盛期”错,根据原文第二段,文人画兴起是在元代,而明清时期,题画诗才进入繁荣期。
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选项C,表述太绝对,原文所举宋徽宗的作品,并没有认可是最早的题画诗。
再者,因果关系不成立,“现存最早”不能完全否定“杜甫首创”的说法。
故答案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观点的理解能力。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选项A,说“咏画诗比题画诗更具有优势”错,原文第5自然段所说“这种优势”是指“咏画诗没有顾忌”这一方面,全文也只是分辨两种画的不同,并没有厚此薄彼。
选项C,选项说法太片面。
原文最后一段说“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选项D,虽然咏画诗篇幅不限,题画诗受留白大小限制,但不能绝对地说题画诗一定比咏画诗简短。
故答案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人
吴万夫
东爷六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嫡传弟子,祖传的宝贵医学经典也就只好束之高阁,无从授业。
东爷膝下无嗣。
但小镇方圆多远的人们却对东爷赞叹至极。
无论三更半夜,刮风下雨,只要喊东爷出诊,东爷从不拒绝。
东爷一直抱着“吃亏是福”的态度与人交往,常常借的浅还的满。
东爷从医多年,从没让人说个“孬”字。
但东爷却遇上一件使他终身都感耻辱的事。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东爷从茅山坳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回来,趑趄中途,碰见一条壮汉躺在田埂上,鼻翼翕动,昏厥不醒。
东爷掐脉一探,得知此汉患有急性病,遂给他摆治一番,喂药扎针。
俄顷,便见有一缕幽幽气息自壮汉的口鼻中徐徐呼出。
壮汉醒过来了,却一口咬定东爷拿走了他兜里的钱。
东爷面色苍白,结结巴巴:
“我救了你,还会拿你的钱吗?
”
壮汉说:
“鬼知道你打的啥主意?
也许见财忘义呗!
”
东爷讷讷:
“我干了一辈子医……”
壮汉说:
“干了一辈子医,就能说明你是个好人?
”
东爷语塞。
情急中倒翻药箱,解开衣扣,让壮汉搜查。
壮汉两手一摊:
“哼,一人藏东西,十人难找。
那可是我全家人的口粮钱哪!
”
东爷真可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东爷义愤填膺掉头便走。
可是壮汉仍尾随不放。
到了东爷的门诊室里又哭又嚷。
门口围了许多人。
议论纷纭。
“东爷会干这事吗?
”
“我看未必!
”
壮汉一把鼻涕一把泪:
“没有的事我能无中生有吗?
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你能坐在他心窝里保证他没干吗?
”
人们都无话可说。
壮汉在地上滚号不已,满身泥巴,悲恸欲绝。
人们觉得似假又似真。
有人开始嘀咕:
“站得再稳,也有跐脚的时候啰!
”有人应和:
“是哩,东爷真是一时糊涂,财迷心窍哇!
”
东爷脸色乌紫,嘴唇哆嗦,一个踉跄,差点儿跌倒。
东爷颤颤巍巍数出一百五十元毛票,交给壮汉。
壮汉接过钱,磕着响头千恩万谢而去。
东爷的形象一下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坍塌了。
东爷大病一场。
老伴守在床头,寸步不离,日夜安慰。
东爷怎么也憋不过这口气。
第五天晌午,东爷起来了,净过手,焚了香,战战栗栗地捧出一口檀木箱盒,端着列祖列宗苦心巴巴积累下的奇丹妙方,突然老泪纵横,恸哭失声。
东爷哭一声,撕一张,撕一张,哭一声。
当老伴从厨房赶来劈手夺过时,厚厚的一本书,已被东爷撕烧得只剩下几页白纸。
黑褐色的纸屑,宛若万花丛中的蝴蝶,在蓝幽幽的火苗上,上下起舞。
老伴也哭了,但却无可挽回。
东爷从此不再给人医病。
人常说,黄金有价药无价。
东爷当了一辈子医生,却未见攒下分文。
东爷还得生活。
东爷还需要钱。
一天黄昏,东爷到镇外的草坪上散步,碰见一条误食酒糟的狗。
那狗挣扎过,浑身泥垢,嘴插在一泊水凼中。
狗虽醉死半天,尚有活的希望。
狗属土命,挨地活七分。
东爷便弯下腰,抱起狗趴在自己的膝盖上,搣成弓状,稍一用力,只听咕咚一声,一团乱七八糟的秽物,从狗嘴里天女散花样四处喷出,溅了东爷两裤管。
醉狗醒了,狺的一声吠叫,蹿出东爷的怀抱,张皇遁去。
那狗跑了几步远,却又停下,蹲在地上,审视东爷须臾,又主动蹭到东爷面前,卧下身子,两条前腿做作揖状,晃着尾巴,喵喵呜呜,似是感激东爷的救命之恩。
东爷拍拍那狗。
那狗便眼角滚下几滴浊泪,恋恋而去。
东爷的心受到震动。
东爷回来后决定开个门诊,专治狗病。
这样也可维持生计。
从此,不时有人到东爷的门诊给狗治病。
狗成了小镇人们的一种时尚。
豢养狗的,大多是一些有钱人家。
多则三五条,少则一两只。
主人走到哪儿,狗也跟到哪儿。
铁链子在狗颈上哗哗啦啦抖动,满街流淌金属响声,八面威风,如过狗队。
狗,有的性如狼,有的猛似虎。
龇牙咧嘴,让人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
狗主人也无形中改变了地位,天高三尺,地陷一丈,人仗狗势,狗壮人胆,横行霸道,耀武扬威。
镇民们被搅得谈“狗”色变,每每碰见“蜀犬吠日”,也要哆嗦一团。
但东爷对狗,却毫无惧色。
那些被东爷治过病的狗,往往见了东爷,多远都要冲过来,摇头摆尾,舔东爷的手,上东爷的身子,亲密无间。
人们都羡慕东爷能和狗打成一片。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简笔描写东爷救治壮汉和醉狗的情景,在内容上突出了东爷医术的高超,在结构上形成前后遥相呼应的关系。
B.壮汉死搅蛮缠,东爷有口难辨,人们无法替东爷申辩,倍感无奈,令东爷只能平白无故地蒙受见利忘义的耻辱。
C.小说末尾处详写狗如狼似虎,耀武扬威,使得镇民们谈“狗”色变,是为了衬托狗们能够识得东爷的为人本性,跟东爷亲密无间。
D.小说语言雅俗共赏,庄谐自如,整散结合,善用修辞却又不着斧凿痕迹,描写朴素自然,却又生动逼真,精练传神。
5.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6.小说题目是“做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做人”的深刻意蕴。
【答案】4.B5.①东爷和众人的对比。
东爷对众人真诚相待,治病救人风雨无阻;众人却不相信东爷的为人,当壮汉诬陷东爷时,众人却也开始怀疑东爷见利忘义。
②壮汉和醉狗的对比。
东爷救壮汉反被壮汉诬陷另有居心;东爷救醉狗,醉狗以泪感恩。
③众人和众狗的对比。
东爷的为人,众人有目共睹,但在东爷遭遇是非时却破坏了信任体系;但被东爷治过病的狗却一直对东爷忠诚信任,亲密无间。
6.①东爷做人乐善好施,治病救人无人不赞,虽然遭遇见财起意的羞辱,也没得到众人的信任,伤心至极,但他救死扶伤并未停止,专门给狗治病,得到狗的感恩和信任。
他的做人,问心无愧。
②壮汉做人忘恩负义,面对东爷仗义相救,不管钱财是否真丢失,应该感谢其救命之恩,不可随意诬陷。
③众人做人失掉是非曲直原则,东爷为人应该人所共知,遇事却轻易怀疑,不仅不替东爷辩解,反而雪上加霜,随意怀疑,他们的冷漠让东爷对治病救人心灰意懒。
④被东爷救治的狗们虽然如狼似虎,横行霸道,却对东爷的救治心怀感恩。
它们对东爷的亲密证明了东爷的本性之善,在这点上人应该向狗学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赏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选项B,“人们无法替东爷申辩,倍感无奈”曲解文意。
人们并没有想要替东爷申辩,他们此时没有去感恩东爷,而是对东爷的为人产生了怀疑。
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手法赏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
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到体现对比的地方,并进行理解和赏析。
例如本文中最典型的对比是:
壮汉和醉狗的对比,小说中的壮汉的忘恩负义和醉狗的知恩图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充分的讽刺了人的人性都不如一只动物,体现了人性良知的泯灭。
同时小说中的东爷的善良和人们的冷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要考生结合文本找出对比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标题的赏析和主旨的评价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
小说题目是“做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做人”的深刻意蕴。
考生主要是先要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分析和把握,东爷做人乐善好施、壮汉做人忘恩负义、众人做人失掉是非曲直原则、被东爷救治的狗们虽然如狼似虎,横行霸道,却对东爷的救治心怀感恩。
以上是从小说中人们“做人”的原则上进行分析,最后考生要从小说的主题上进行分析,本题通过众多人物的对比,揭示了做人的原则应该是以善良为本,在与人相处中要多对他人进行体恤和帮扶。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6月1日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颁布“限塑令”的初衷,是期望通过“收费杠杆”限制塑料袋泛滥。
10年时间过去了,大型商超的塑料袋使用量明显下降,替代品增加,但塑料袋继续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环保购物袋价格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微不足道,甚至他们付费后,反而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与政令设计初衷相去甚远的尴尬局面值得反思。
首先,塑料袋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也捉襟见肘,随着时间推移,执法检查和惩治手段长期虚位,最终默许了塑料袋的肆意使用。
其次,生产和零售商有利可图,对“限塑”不以为然;而消费者乐享塑料袋便利的心理惯性,让其难以弃用。
此外,超市和集贸市场“限塑”,但餐厅剩菜“打包”,互联网订餐外卖,快递行业一年用掉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封箱胶带……更多塑料浪费与污染却无“令”可限——政策不均衡也是造成“限塑”有令难行的原因。
如此,政策有局限,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限塑令”陷于空转就无法避免了。
政令要生效,要加强监管,也要有赖于市民和商家的自律。
除了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从源头上“堵”,建立包括互联网订餐、快递业在内的全行业监管体系,通过制定罚则,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严格监控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制止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市民消费行为要“疏”,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
政府、商家和市民同心协力,“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方为期不远。
(编选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二:
如何解决塑料包装使用过量的问题?
据介绍,商务部正在开展绿色商场创建活动,已创建85家绿色商场,覆盖全国各省份,促进包括限塑在内的流通行业绿色化发展。
今年,商务部制订了《绿色商场(超市)创建和实施评价细则》,将减塑的若干具体要求作为重点指标,引导流通企业积极减塑,目前各地正积极申报。
在日前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内众多绿色商场开展了“停止提供塑料袋一小时”等主题活动,并滚动播放节能宣传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当前,快递等一些新流通领域,塑料袋等使用较多,白色污染愈加凸显。
在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方面,也有一些进展。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行包装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
联合有关协会编制发布仓储配送与包装绿色发展指引,鼓励电商与供应商合作,充分利用原厂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浪费,鼓励合并客户订单,减少包裹数量和配送次数。
另一方面,制定电子商务绿色包装技术和管理规范行业标准,近期将发布。
环保部门也在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
2017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废塑料等“五废”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目前全国共重点整治“五废”行业集散地194个,排查再生利用企业1.8万家,关停取缔8800余家。
(摘编自“环球网”,有删改)
材料三:
有偿使用塑料袋的做法是否有效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效果明显
16
16.49%
B、有一点作用但效果不好
75
77.32%
C、没效果
6
6.1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7
您对《限塑令》有何看法?
【即在超市商场不能无偿使用塑料袋】: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这是大家应该做的,要积极配合
88
90.72%
B、这是环保部门的事,与我无关
6
6.19%
C、完全没必要做
3
3.0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7
(以上表格来源于“问卷星”“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材料四:
联合国曾发布报告称,“禁令”是有效缓解塑料污染的途径之一。
除我国外,很多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禁塑令”,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甚至禁止一次性塑料的使用。
在一场名为构建“更干净更绿色的英国”环境保护规划发布会上,英国首相公布了英国的禁塑计划,该计划包括在全英普及付费使用塑料制品,以及政府加大力度资助塑料制品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
政府将在塑料生产和消费的每一阶段采取限制性行动,在超市推行无塑料通道,增加对外卖盒等一次性塑料物品的消费税。
智利是拉丁美洲“禁塑行动”的领头羊之一。
早在四年前,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就开始禁止使用,去年,这一禁令的适用范围更是扩大到沿海地区。
而近日,智利宪法法院在一项裁决中表示支持商业领域的“禁塑令”,使得智利有可能成为南美洲首个“禁塑”国家。
肯尼亚颁布的“禁塑令”被誉为“全球最严禁塑令”,这是因为在肯尼亚生产、销售或使用塑料袋将面临1年至4年的监禁或最高400万肯先令(约合人民币26万元)的罚款,手持塑料袋的公民有可能遭到警方逮捕。
肯尼亚政府表示,据估计肯尼亚每年使用3亿个塑料袋,其中许多塑料袋被以不环保的方式丢弃,需要好几个世纪才能降解。
肯尼亚环境部部长说,禁令是个契机,将推动企业实现多样化、生产更有利于环境的可重复使用的袋子,这可能会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禁塑令”,但是,相关专家表示,“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染。
(摘编自“中国塑料机械网”,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限塑令颁布实施已有10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型商超滥用塑料袋的现状。
B.限塑令规定消费者购物使用塑料袋需付费,反而使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变本加厉。
C.限塑令的推行需要各部门协同努力,也需要消费者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
D.材料一、二、四均列举了具体数字,他们分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限塑环保,全世界很多国家、全国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B.快递、外卖等一些新流通领域的产生和兴盛,让我们的环保攻坚战面临新的挑战。
C.从材料三可看出,民众普遍支持限塑令,但对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效用却不认可。
D.只有借鉴其它国家的“禁塑令”,才能打破我国“限塑令”政策上的局限,从而制止污染。
。
9.限塑令难推行,原因很多,请仔细分析四则材料,概括能让政令生效的措施。
【答案】7.B8.D
9.①加强对市民和商家的自律宣传教育。
②严格监控塑料袋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
③积极创建绿色商场,促进流通行业绿色发展。
④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
⑤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力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B,“反而使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变本加厉”理解有误。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付费使用塑料袋只是让消费者产生代偿感,用得更理直气壮,但并未让消费者用得变本加厉。
故答案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D,并不是把“限塑”改为“禁塑”就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限塑令存在的问题,再者,只是在政策上禁止也很难制止污染,还需要其它配套措施。
故答案选D。
【9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
限塑令难推行,原因很多,请仔细分析四则材料,概括能让政令生效的措施。
考生首先要注意锁定文本内容:
材料一:
政令要生效,要加强监管,也要有赖于市民和商家的自律。
除了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从源头上“堵”,建立包括互联网订餐、快递业在内的全行业监管体系,通过制定罚则,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严格监控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制止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市民消费行为要“疏”,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
政府、商家和市民同心协力,“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方为期不远。
材料二:
环保部门也在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
材料四:
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禁塑令”,但是,相关专家表示,“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染。
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考生进行筛选概括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