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6343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docx

教师资格证问答题

综合素质

1.你认为教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为什么?

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追求是教师理想信念的核心。

教师应当以党的纲领为依据,确定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信念,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性和示范性。

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是教师理想和信念的集中体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是教师教育理想的表现。

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师德修养的高境界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教育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和信念的重要基础。

教师生活理想和追求是现实社会和职业理想的生活基础。

教师的理想和信念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生命意义是教师实现生活理想信念的最高形式。

2.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继承与创新想结合、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3.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和逐步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以下方面: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在教育工作中,要落实教师道德规范,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要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

b)要加强学习。

对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

c)要奉献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要付出特殊的关爱,切忌言行过激、办事草率。

对学生细微之处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是什么?

a)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即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b)处理好与学生的额关系,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

c)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

 

教育知识与能力

1.(交建校费、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分班上课,校服以及课桌都不一样)案例中的现象反映了教育不平等现象,同学之间两级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

(1)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其涵义包括四个重点:

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案例中学校表现出来的现象集中体现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2)在农村,即使有上学的机会,他们所受的教育的硬件设施多是不达目标、低沉次的。

然后就是这样简陋而无趣的学习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

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仅仅只是影响了大中学生求学难问题,还有就业、婚姻等无数无法说清楚的方面。

(3)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学校的收费制度。

我国20世纪80年开始教育成本负担改革,已初步形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逐步形成了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大学生资助制度,减免学杂费和书费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初步形成模式。

(4)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减少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种种现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促进教育平等的政策措施,尤其应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

要实现教育平等,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请运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原理分析:

我国现在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2)教育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认可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体现在:

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3)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

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我们不应该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3)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讲,教育是具有战略地位和作用的。

首先,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

其次,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3.公交车上写作业的孩子伤不起,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

(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很显然,案例中的现象并非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无力承受,才导致孩子在公交车上写作业。

在公交车上写作业不仅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影响,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就表明,现在的教育没有以人为本,仍旧是应试教育的主张,没有素质教育可言。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老师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只能全身心投入到这些作业中去,因为完不成作业肯定会有惩罚。

而把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作业,就没有时间去拓展其他方面的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3)因此,老师要尽量少布置作业,或者改变布置作业形式,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做到分量适宜、难度适度,时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去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

4.在一次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会上,教师们积极发言。

王老师说: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

”李老师说: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请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只是,分析教师们的发言。

(1)案例中的认识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的误区。

(2)王老师的认识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3)李老师的看法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错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5.老师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

大学生说是零。

小学生有回答太阳、烧饼、老师的大眼睛的。

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分析。

(1)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学生的思维更单一,视觉更狭窄,更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是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

(2)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同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处处压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机、缺乏创造性。

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组织教学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强调独立个性教学的另一面,就是要求教师有独立个性,即要求每个教师具备自身的个性素质和个性品质;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6.学生说理想是当一名清洁工。

请用“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主要表现在:

1.坚持社会注意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素质: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2)该案例的描述要求我们在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注意处理好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受教育者更有可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各学段的教育则都直接具有职业定向的性质。

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社会岗位培养人才。

如果不管不同教育的性质和实际,一味片面强调划一的全面发展,反而会葬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7.关于终身备课的重要性。

三份材料

(1)从教育的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体现了备课的重要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备好了课,教师便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了解透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教师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把备课看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从教育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中的老师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备自我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不正确,教师要想教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一份教案的问题,而且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

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了解学生,也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此外还包括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等;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教案。

(3)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态置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8.学生在回答《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中的回答很新颖、特别。

如果你是老师,请评价学生的表现?

这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1)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鼓励与赞扬。

(2)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即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教育目的的制约。

9.生物课上老师利用刘邦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打败项羽的案例介绍昆虫的趋食性,试分析该案例教师主要运用了哪种教学原则?

并结合案例分析运用这一原则应体现的基本要求。

(1)运用了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中的生物老师针对讲到昆虫的趋食性举了一个乌江自刎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猜测,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这也体现了教师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此外,上述案例体现了教师能够发扬教学民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0.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涵义是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哪些具体的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首先案例中针对农户缺乏科学的技术栽培编写乡土教材,这充分体现了对乡土教材的补充。

其次,学校创立园艺场,聘请农技员做兼职教师,将学生带到田头,让学生自己种植草莓,这体现了教师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注重与实际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育学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12.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3.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收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材料5.报告结果

14.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途径。

途径:

合作开发、课题研究与实验、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兴趣小组

条件:

1.法定的学校自主权;

2明确的教学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3.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4.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5.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技能;

6.共享的课程资源;

7.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8.与课程专家的合作。

1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该把握好哪些关键点?

1.积极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造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

4.各门课程的教材要取舍的当;

5.把学生学习的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

6.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7.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5.开发的基础:

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7.开发的性质:

国家课程的补充;

17.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18.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1)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他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

(2)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备称为“目标模式”。

(3)目标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注重目标的重要性,其整个课程开发过程都是围绕目标来进行的。

目标模式提出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实践模式,便于操作。

19.学生回答《乌鸦喝水》中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某学生的答案书中没有,被老师制止了。

请用课程观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

(1)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此教师持有“静态的课程观”。

虽然说这种课程观比较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一味只从教材出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易于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各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

新课堂认为,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20.资深老教师与年轻新教师不同教学方法比较,运用课程理论与新课程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1)李老师的做法能在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获取的经验和科学知识;但却不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复杂教,学生只管学,教学是向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他更多关注的是学科而不是人,这与新课程理念是违背的。

张老师的做法能够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丰富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带来价值,如果只为活动而活动,会极大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师生互动层面,李老师完全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张老师则重点突出了这一点,二者的做法均有欠缺。

并且,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是完全相反的,二者应该互相结合、互取所长。

(2)新课程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均未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21.校园环境—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的物质环境;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案例中的教学建筑、校园环境等都是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2)隐性课程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诱因,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

因此,学校要重视隐性课程教育。

22.简述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品德修养指导、品德评价、角色扮演、合作学习法

23.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4知行统一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5.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6.试述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问题:

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际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改革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

3.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

4.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27.案例分析班长把受表扬的学生的作业本撕了。

若你是这位教师,你会采取哪些办法来教育班长?

请结合德育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

(1)从德育规律来看,由于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因此先要让班长认知到自己的错误。

当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应该让她换位思考,产生内疚感,并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要让她以实际行动向同学道歉。

当然,这里也要注意保护班长的人格尊严,避免在众人面前道歉。

(2)从德育原则要求来看,应遵循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虽然班长“撕毁同学作业本”的行为是错误的,是其嫉妒心理在作怪,但是也应当看到她积极上进的一面,即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演,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教育她要通过努力、付出,通过正确的途径来获得荣誉。

(3)通过上述论述,教师宜采用有效的德育方法,如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等。

说法教育法主要让班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榜样示范可为班长的行为的改正提供方向。

实际锻炼即通过班长的实际行动来观察德育的效果。

28.班主任应该怎样建立优秀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次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9.简述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的集体阶段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方法主要有:

分析书面材料、调查法、观察法

2.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学校的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一般都以班为单位来组织与安排,所以,组织与指导这些活动也是班主任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班主任还应经常关心和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6.建立学生档案。

四个环节: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7.操行评定。

评定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奋发向上,肯定其优点,找出其缺点,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具体的活动计划

9.个别教育工作。

包括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