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223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docx

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

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解析版)

(一)历史事件类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

”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B.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C.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

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军营或部下之意,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中的“麾下”;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麾下”。

B.“丞相”:

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是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

自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C.“郎中”:

是中国古代官名,始于战国,后世袭用,从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均设郎中。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均是帝王的侍从官。

D.“斋戒”:

指古人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嬉笑等),以表示虔诚。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斋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韩信投奔项梁时,默默无闻;后来改投项羽时,多次献计也不被采纳;再后来投奔刘邦时,也没啥名声,还差点被斩首;即使有滕公的举荐,也不被刘邦看好。

B.丞相萧何慧眼识珠,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决心要为刘邦留住他。

可是一次刘邦大军到达南郑时,半路上就跑掉了几十个军官。

韩信疑心萧何等人已多次在刘邦面前告发他,不会再重用他,不久也逃跑了。

C.萧何来不及报告刘邦,径直地去追回韩信。

而刘邦却责怪萧何不去追回那几十个军官,偏要去追回一个韩信,认为萧何是在撒谎。

萧何则趁机全力举荐韩信,认为他是普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的能干人才。

D.萧何以“王汉中”与“争天下”之大义规劝刘邦,刘邦终于答应重用韩信,让他做大将,并且要举行盛大隆重的拜将仪式。

有些军官们还暗自庆幸,以为是要任命自己为大将。

最后得知任命的大将是韩信时,全军都感到惊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2)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答案】1.C

2.A

3.B

4.

(1)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汉王),不能出名,(只)当了一个(接待来客的)小官。

(2)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欢喜,骂萧何道:

“你(也)逃跑,是为什么呢?

【解析】1.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奇其言,壮其貌”结构一致,动宾短语,句式对举;正因为滕公对韩信有了“奇”与“壮”的好印象,才有了“释而不斩”的结局;也正因为滕公“与(之)语”而“大说之”,对韩信十分赏识,才有了他“言于上”的行动以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的好事。

据此推断C项正确。

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

2.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项,“愿麾下重天授之姿”中的“麾下”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麾下”指部下。

3.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韩信疑心萧何等人已多次在刘邦面前告发他,不会再重用他,不久也逃跑”错。

原文“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的意思是:

韩信料想萧何等人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还是)不重用自己,就逃跑了。

可见,韩信并非疑心萧何告发自己而逃跑的。

4.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外,一般为直译,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亡”,“脱离”;“亡(于)楚归(于)汉”,“脱离楚军去投奔他(汉王)”;“知名”,“出名”;“连敖”,“(接待来客的)小官”。

第二句关键点:

“居”,“过了,停留”;“何来”,“萧何回来”;“且怒且喜”,“又是生气又是欢喜”;“若”,“你”;“何”,“为什么”。

【参考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时,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又改归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汉王),不能出名,(只)当了一个(接待来客的)小官。

(一次)韩信犯了案应当判处死刑,跟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被斩首,接着就轮到杀韩信,韩信抬头仰望,正好看见滕公,就说:

“汉王不打算得天下了吗?

为什么要杀掉壮士?

”滕公认为他的话奇特不凡,认为他的形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同他谈话,非常喜欢他。

滕公向汉王推荐他。

汉王任命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但汉王(还是)不认为他是奇才。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却)认为他是奇才。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等人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还是)不重用自己,就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已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他。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欢喜,骂萧何道:

“你(也)逃跑,是为什么呢?

”萧何回答说:

“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汉王问:

“你追的人是谁?

”萧何说:

“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

“逃跑的军官有好几十,你都没有去追回;(却去)追回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

“那些军官容易得到啊,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普天下人才中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长久的做(一个)汉中王,当然用不上韩信了;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与(您)商量大计的人了。

只是看大王如何决策罢了。

”汉王说:

“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能长久郁闷地呆在这个地方呢?

”萧何说:

“大王如果决计想要打回东方,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

“我因为您(的面子就)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

“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的。

”汉王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

“太好了。

”于是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说:

“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缘故啊。

大王如果真心想要拜他做大将,就该选择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建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来办),那才行啊!

”汉王答应了。

那些军官们(听说要拜将)都(暗自)高兴,人人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最后)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感到惊讶。

(二)散文类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工开物》序

[明]宋应星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

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

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①;釜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②。

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③,岂足为烈哉?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官商,横游蓟北。

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

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

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

伤哉贫也!

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

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复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凤缘之所召哉!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众”“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选自《天工开物》)

【注】①楚萍:

楚江萍,比喻吉祥而罕见难得之物。

②郑侨,郑国的子产;晋华,晋朝的张华,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稠人推焉稠人:

众人

B.釜之范鲜经范:

模样

C.由先生而授梓授梓:

付印

D.丐大业文人丐:

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有聪明博物者客有吹洞萧者

B.幸生圣明极盛之世不知老之将至

C.其亦凤缘之所召哉重为乡党所笑

D.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画图的人喜欢画未曾见过的鬼魅,而厌恶画实有其物的犬马,因为人们喜欢追求谈论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而不愿了解具体实际的东西。

B.作者认为要了解世上的万物,一般都要通过别人的讲述或自己亲眼见到才能实现,而《天工开物》则用书本的方式为人们了解事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C.作者指出本书是以“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次序编写,且本书讨论的尽是与功名进取毫无关系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D.作者说明本书是他在困苦的条件下写出的,没有条件做充分考证,仅凭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写之,难免有不当之处,体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

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

(2)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答案】1.D

2.D

3.C

4.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5.

(1)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

(2)在这个时候,打开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去理解。

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丐大业文人”意思是“追求功名的文士”,所以“丐”的意思是“追求,乞求”。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者,……的人/者,定语后置标志。

B项,之,结构助词,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所,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所,与“为”构成“为……所”,表被动。

D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修饰。

故选D。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提及相关信息。

故选C。

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题,根据“奇(奇巧的东西)”“洛下之资(指钱财)”“人”“馆”“见闻”“方寸(指心间,心中)”“而”“之”“其”,可以断开为:

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1)句中的“若”,如果;“季”,一个朝代或者季节的末了;“其”,代词,他们;“视”,把……看成,把……看作;“互市”,指通商;“殊”,和……有什么不同;“矢”,弓矢;“何殊肃慎之矢也”,和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

(2)句中的“斯”,这;“披”,打开;“如获重宝矣”,像获得至宝一样啊。

【参考译文】

上天覆盖之下,大地承载之上,物种称得上有万种之多,而万事万物随机变化,成为各种形态,而一点也没有遗漏,难道是人力造成的吗?

事物已经有上万种了,如果等到别人的口头讲述和自己亲眼见到然后了解它们,又能知道多少呢?

万事万物之中,对人生没有好处和有好处的,各占一半;世上有聪明博通事物的人,必为众人推崇。

但是有的人连交梨、火枣都没有看过,就想揣度楚江萍的吉凶;连釜的模样都没有见过,就想大谈莒鼎的真假。

画图的人喜欢画未曾见过的鬼魅,而讨厌画实有其物的犬马,那么就算是郑国的子产、晋朝的张华,又有什么值得称美的呢?

幸运地生在圣明强盛的时代,西南地区云南的车马,可以直通东北的辽阳;岭南边地的游宦和商人,可以横游河北一带。

在这万里的区域内,有什么事物不能耳闻目见呢?

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

而帝王的子孙,在深宫中长大,御厨里正飘着米饭的香味,却想观看种田的农具;宫女正在剪裁华美的衣服,却想象着机杼织布的情形。

在这个时候,打开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

近年来写了一部书,名叫《天工开物》。

可惜家中太穷困了,想购买一些奇巧的东西用于考证,却缺乏钱财;想要招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讨论物品的真伪,却没有招待的馆舍。

只能照着藏在心中的孤陋见闻写出来,难道会很妥当吗?

我的好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可以感动上天,心智可以探知事理,凡是古往今来的简短嘉言,有一点可取的,一定诚心诚意地照着去做。

去年,我所写的《画音归正》,就由先生印刷;现在又有吩咐,要接着印刷这一部书,这种情谊或许是前世因缘所带来的吧!

本书分成前后两卷,是以五谷为贵而以金玉为贱的意思,“观象”“乐律”两卷,其中的启发过于精深,自量不是我能胜任的事,所以在将要印刷时,把它删去。

追求功名的文士,可以将此书丢弃在桌子上,因为这书和求取功名,一点关系也没有。

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四月,奉新宋应星写于家食之问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

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

赵王忧之,谓左右曰:

“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

“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

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

至秦,献书秦王曰: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

”秦王使使者报曰:

“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

”谅毅对曰: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

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

“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

赵能杀此二人则可。

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

”谅毅曰:

“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

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啗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

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

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

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

“诺。

勿使从政!

”谅毅曰:

“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B.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C.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D.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君”是臣下在别国面前对本国国君的谦称。

B.“币物”指昂贵的礼品。

币是礼品的代称,古代的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C.“平原君”即赵胜,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号称战国四君子。

D.“受命”指听从号令,指甘愿接受赵国的领导。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谅毅在赵国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在出使秦国的时候,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B.谅毅随机应变。

在拜见秦王的时候,他答应处处听秦王的话;但是在秦廷上,他又能处处维护赵国的利益,不被秦王所左右。

C.谅毅做事情为对方着想。

当秦王提出杀掉赵豹、平原君的要求时,他认为这样做之后,会伤了叶阳、泾阳君的心,秦王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打消了杀赵豹、平原君的想法。

D.谅毅能看清秦强赵弱的事实。

他巧妙地打消了秦王要杀赵豹、平原君的念头,但是不得不接受秦王提出的不再让这两个人从政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

(2)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

【答案】1.C

2.D

3.C

4.

(1)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

(2)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

【解析】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以制齐赵”是“得宁邑”的目的,不要断开;“我”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

故选C项。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

D项,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指将要率领诸侯对赵国发动战争。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谅毅并不是担心这样做之后伤了秦王身边的叶阳、泾阳君的心,而是以此类比,让秦王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从而打消杀赵豹、平原君的念头。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使”指前面出现的“而使不得通”的“使”,指使者;“若”,如果;“愿”,希望;“请”,本义是请求对方做某事,这里是委婉说法,意为希望得到惩处;“有”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翔”与后文“至”对应,指飞到这里;“刳”指剖开;“夭”指未长成的动物。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

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

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

“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

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左右的人说:

“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

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

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奏说:

“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我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

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

”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

“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

”谅毅回答说:

“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

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

“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

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

如果不能杀,那么我现在就接受诸侯的命令率领诸侯打到邯郸城下去。

谅毅说:

“赵豹、平原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