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地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182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义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讲义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讲义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讲义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讲义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义地理.docx

《讲义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地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义地理.docx

讲义地理

石河子大学讲义

 

课程名称:

新课程改革与研究

任课班级:

生科2008-1,2班

地理2008-1

任课教师:

刘红玲

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系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二讲: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什么是新课程,什么是教学改革,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是基本层面的问题。

基本问题要讨论,要认识清楚,求得共识,否则后面的问题,再价值连城也无法讨论,就犹如盖高楼大厦一样,首先得用功夯实基础,不然,那咱们就会白费劲,一事无成,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所谓新课程,不言而喻,是与旧课程相对而言的,重在一个“新”字!

前面说了,它来到咱们教育人当中已经五年了,咱们中华民族传统认为,媳妇都是三年内称为新媳妇儿,依此,它实在不能算新了。

但它现在与咱们教育人又实实在在还处在一种自然不然的关系之中,陌生得让大多数教育人只能蒙蒙胧胧、模模糊糊、很感性地认识、觉察它的存在而已。

它迟迟未能成为咱们教育人的深交挚友!

所以,实质上,它还比较新,甚至是非常的新!

要让陌生的新朋友成为熟悉的老朋友,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咱们教育人,要主动加快和缩短这个过程才好。

课程是个老名词了,什么是课程呢?

咱们教育人也不是人人都深交了它。

课,形声字,从言果声,本义是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

《说文》:

课,试也。

《管子·七法》:

“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二义为国家按规定数额征收赋税和赋税。

三义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引申为“教授或学习规定的内容和分量”。

显然,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学业的意思。

程,也是形声字,本义是称量谷物并用作度量衡的总名。

二义定量。

三义路程。

四义法度法规。

五义衡量估计。

六义表现。

这里取三义,有路程、行程、路段、阶段、进程之意。

所谓课程,简单地说就是学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学教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再说得准确完善点,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其广义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规定的所有学科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狭义是指某门学科。

(哈哈,这样述说,似乎是在掉书袋了!

)但要探究所以然,就得如此!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进而有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

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

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这样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激活显露出来。

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藩篱!

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相对地来说,课程之于教育,犹如战略部署之于战争,设计图纸之于大厦。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但它不是纯粹的主观意志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出的主观反应。

从学生的角度讲,课程是学生的精神粮食,课程内容、性质、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体质的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教育人不懂课程,无异于元帅不懂战略部署,工程师不懂设计图纸,这样一定会使教育一塌糊涂!

新课程,是咱们教育人的新朋友,尽管它来到咱们教育人当中五年了,似乎还说得过去,旧课程——老课程,是咱们教育人的老朋友了么?

这个问题,不少教育人,本人也是,恐怕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咱们对这位老朋友到底了解了多少呢?

是不是知根知底、知面知心了呢?

因此,新课程新在哪里,旧课程旧在何处?

这个问题值得咱们进一步探讨!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仅是因为它刚刚诞生,刚刚诞生说的是时间上的新,这是其表,其里是个更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世界!

旧课程之所以旧,也一样,时间上的久远,是其表,内容里的过时和该淘汰,是其里!

迎新辞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状态。

咱们教育人,对新、旧课程应该取这种自然而然的积极态度。

在座的同学现在都属于师范类的学生,将来毕业就业的最对口专业的工作就是到中小学担任教师,大家在上中小学的时候的学校教育是怎样的,想必都历历在目吧,那么几年后的今天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经常听到的五个字“新课程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恐怕大家谁也说不清楚,那么这两节课,我们就来看看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实行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给大家介绍一下。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从哪里来?

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

如何理解新课程?

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咱们国家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

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有其共性的一面。

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由于它对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显然,旧课程居于以前教育的核心地位,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现在看来它却是有明显的弊端的。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等,这些弊端很不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要求。

具体背景体现在:

一.时代的变迁

1.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

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

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可持续发展”

由于过度开发所引起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关注,逐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还包含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人的生存生活到国家政治制度,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价值观”

需要对科学和科技发展的价值有恰当的定位,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科学活动进行导向。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如过度开发引起的资源枯竭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科技发展本身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高科技武器、克隆人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定势,如对思辨性思维的排斥问题,科学的绝对论问题。

4.“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

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

•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

•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

•判断信息的价值,

•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上述问题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在价值观发生急剧改变的时代,如何进行价值教育?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如何确定教育的内容?

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衔接?

二.世界各国的应对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

我们如果分析和研究和国课改情况,我们会出现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的特点:

一是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新体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业目标。

二是各国都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三是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是各国都非常重视评价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在被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课程比较上讲,外国有外国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优势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也是西方教育的优势。

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世界各国都在改,从发展的角度上讲,我们不改不行,非改不可,势不我待、时不我待。

三.中国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第七次,是1988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陆续颁布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中各科大纲”的初审稿,1990年,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

同年,国家教委还组织修订了1981年的高中教学计划和1986年颁布的高中教学大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正式颁布。

从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关注、重视并结合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地改革、发展、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

通过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这成就可以归纳为四点:

表现其一,是初步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

多年来以“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模式得到了初步的扭转,“活动课”、“选修课”等在实践中得到初步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表现其二,是初步改变了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在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课程的格局,地方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对课程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学校的需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其三,是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不同特色的多样化教材开始出现,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统”开始松动。

表现其四,是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

如从地域来讲,有汩罗经验、烟台经验等;如从教学来讲,有愉快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如教师典型,有于氵奇、魏书生等等。

一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强调积极有效教学的典型涌现出来。

既然现行的课程、教材是经过多次改革完善、多年总结研究的成果,那么,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但是,这七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教学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上想了不少办法,出了不少经验,而对于课程,对于教材,改革的不多,触及的太少,力度不大,深度不够(教材虽然出了七套,但后一套教材基本上是对前一套教材的修订),不少弊端没有根除,甚至没有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

其主要表现:

一是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

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传统,在国际上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

重视“双基”本身是没有错的,优势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本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我国一些教育专家们认为,这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一财方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永远无止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终身继续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的历史、语文、地理课程不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山川河流的热爱;如果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课程不能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无限乐趣,不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无论学生能背诵多少名篇绝句,记住多少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多少地理名称,掌握多少公式定理,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不成功的。

因为这种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和探究的兴趣,变得消极、沉默;失去了活泼和开朗,变得自我封闭;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机械、呆板。

没有了活力,在情感上没有给学生培养良好、高尚的东西,没有给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

课程偏难是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初中《语文》第一册中《诗经三首》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三首诗下面标出叠字、叠韵词、双声词;要求学生从《木兰诗》中分别找出运用了起兴、回答、比喻、夸张、象声、顶真、对偶、复叠铺排等手法的诗句等诸如此类的语法教学。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语言主要用来交流的,而不是去搞研究。

难而繁锁的语法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又如某小学六年级一道数学测验题,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按计划工作了2天后,又增加了生产60个的任务,如果要在计划期限内完成,功效必须提高15%,原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

答案是60÷[5×(1+15%)-(7-2)]的结果。

三年级体育考试不考基本的东西,而考比赛的体操叫什么?

(竞技体操),比赛可分为哪三类?

(个人单项、个人全能、团体赛)。

难的让少年儿童失去了学习兴趣。

“繁”,主要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使一些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偏”,就是偏于知识的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去了,考试出偏题、怪题。

如中考政治试题,填空要求学生填99年昆明世博会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参加,我想有些专业人士都不一定清楚;要求学生填99年国家首都大阅兵有多少万军民参加庆典,谁去数过吗?

又如中考历史,让学生做历史剧《曹操》的导演,餐桌上放的道具有玉米、葡萄、萝卜、核桃,哪一个不对?

我不知道了解这个干什么?

“旧”主要是内容陈旧,不能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

书本的题目还出现生产队、公社;生物学科仍然只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而不讲克隆、基因技术等等。

三是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以学科为中心是我国延用多年的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现象和问题是无法用一个学科知识去解释、去探究的。

四是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加班加点、一个字看上几十、上百遍。

加班加点,首先体现老师对课堂教学没有自信心,怕没有讲到、讲透,怕学生没有学到、学好,用加班加点来弥补;其次是教师本身业务能力不强,在课堂45分钟不能完成教学计划,而加班加点;第三是不尊重学生,占用学生时间,同时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家长时间。

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没有搞过社会调查、野外观察,不知什么是调查报告。

我们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也不敢创新。

有这样的案例,一位教师讲《铁杵磨成针》一课时,问学生“老婆婆铁杵磨成针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一名学生的答案竟是“她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用铁杵去磨针呢?

难道不能想别的办法又快又好地造出针来呢?

”对这样的回答,老师沉默一会后,斥责道:

“上课不认真听讲,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去思考”,然后继续讲“持之以恒”,讲“锲而不舍”,这样的教法持续了千百年,我们不能讲老师的结论不对,但这样的教法扼杀多少创新思维的闪光,学生敢再去“胡思乱想”吗?

敢去创新吗?

又如《愚公移山》等。

五是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把学生仅用“好”与“差”、“对”与“错”区别开来)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评价或者说对过程评价不够;评价技术方法倾向于单一的量化评价,忽视了定性评价,或者干脆就以考试代替了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把我们的教育看成了一种单纯的生产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被看成了一种工具,受教育者被看成了可打造的产品,而且这种生产活动是制造自卑者的活动(批评的多,表扬的少;讲差的多,讲好的少),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淘汰过程中生存、在自卑中生活。

六是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对学校的积极性重视不够,教师缺乏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和机会。

开发课程都是国家的事,专家的事,你规定什么,我怎么做,你发给我什么教材,我捧什么课本。

这种管理模式难以调动各方面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难以适应不同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和发生多样化的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李岚清副总理对此十分关注,他提出了实现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突出抓好四个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摆在首位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

关于课改的时间问题,李岚清同志曾经询问教育部的同志,需要几年能到位,当时教育部回答10年,李岚清同志说10年太长了,我等不了了。

于是,从工作规划上,教育部把原定的10年改为了5年,2001年启动实验,到2005年所有义务教育段启始年级均进入新课程。

高中阶段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中。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来看,还是从我们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程度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势在必行。

四.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改变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复兴、民族繁荣。

 

第三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新课程改革纲要简要概括为: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两个“三”,两个“全面”)

(二)培养目标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导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5)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可以看出:

新的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强壮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改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现行基础教育的弊端而确立了六项改革目标。

目标之一:

改革课程功能。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过去单一的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其途径主要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著教材和实施教学与评价来实现。

例如:

语文标准: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

历史标准: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地理标准:

认识世界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数学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例《地理课标》整体上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爱国的情感和行为,以及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及责任感等。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本次课改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在课程设置上,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并有、供选择,小学、初中段都加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增强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