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5983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docx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

必修2一二章考试必背

高一地理必修2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4、农业革命之前,人们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大致是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

5、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原因是耕作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6、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原因是科技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7、世界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使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8、新增人口数量取决于人口的基数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9、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是欧洲

10、目前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增长缓慢,一些国家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1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12、目前在世界每年的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

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1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其关系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4、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15、原始型的特征是: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征是: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征是: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7、发达国家目前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中国为现代型

    18、按人口年龄结构可把一个国家人口划分为少年型 成年型 老年型

19、少年型社会面临的问题是:

低素质人口多,制约社会的发展  解决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0、老年社会面临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减缓经济发展;兵员不足

     解决措施是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21、老龄化的标志是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和国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一定时间(1年以上)的迁移活动。

19世界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二战以后国际移民的特点: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西亚北非人口迁入的原因是石油资源

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到80中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迁移方向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到边疆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流向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内地到沿海

人口迁移的重要性:

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增加劳动者收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是主要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是重要影响因素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中,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但在某些特定时间条件下,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宗教,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经济发达,个人发展

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迁移: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 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的回流现象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用环境承载力表示

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是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

科技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 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二者之间的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合理人口容量为8、9亿

人口的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我国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不足

就整个世界来说,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各国各地区应采取的措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用地分为: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城市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指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行政区和文化区。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随着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并配套有相应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

有的大城市还有中心商务区(CBD),其共同特点是建筑高大密集

工业区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 冬季盛行西北风;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西欧为温带海洋气候常年盛行西风

高级住宅区和工业不相邻的原因:

工业区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废气废水等,污染严重,环境条件差;而高级住宅区要求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因此不会相邻

城市地域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由5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城市中心为商业区,原因城市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其他活动支付的租金没有商业高,所以市中心为商业区;城市中心附近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支付的租金没有住宅高,所以城市中心附近为住宅区;最外边远离市中心,商业和住宅支付的租金没有工业高,所以形成了工业区

影响住宅区的其他因素:

收入不同会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的声誉会吸引更多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种族或宗教团体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种类功能区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异

市区工业企业向外搬迁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工业和居民区的布置原则: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从小到大一般可以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心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人以下

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及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这个范围不固定,也没有明显的界线

大小城市服务种类和范围的区分: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提升城市等级的条件有 资源丰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上海市等级提升的条件有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资源丰富

德国城市的特点  中小城市特别发达,并分散在全国;8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匀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在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荷兰人在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把居民点分为三级,尽量把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圩田上的全体居民

   城市化

1、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2、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  推力和拉力

3、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置齐全、交通便捷;而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多、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5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城市化的意义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7、从经济角度看工业看是城市的根本动力

8、城市化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被拉平的S形曲线。

9、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特点是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在中期阶段特点和问题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总是。

   后期阶段特点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成都市人口减少

10、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

也是最早开始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

11、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的问题是 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  解决措施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

12、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回事阶段

13、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51%左右,处于中期阶段

1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目前速度慢、发展趋缓、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1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起步晚 水平低 目前速度快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6、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相关问题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25-30%

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显

中期阶段30-70%

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

后期阶段70%以上

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成都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17、逆城市化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后期出现的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18、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

19、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0、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中心

2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绿化环境。

  不利影响:

对生物圈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水圈的水质、水量和运动的影响;对岩石圈特别是土壤层的影响;改变大气水热状况

解决办法  ⑴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⑵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⑶控制城市规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城市道路系统会使城市降雨后 雨水渗漏减少,地面径流增加,洪水可能增大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大气污染源主要有燃煤排放的烟气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含有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

水污染的来源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的城市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 水质变坏,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

垃圾污染来源于工业生产,建设和居民消费产生的固体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24、过快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运动发生改变;气候条件改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医疗和教育压力大

       25、缓解上述压力的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建卫星城

26、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措施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