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5622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练习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答案.docx

同步练习14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Word版含答案

课时强化练(十四)

(限时:

40分钟)

A组 跨越本科线

1.(2016·锦州质检)“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解析】 材料是假设,并不是否定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故A项错误;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获得贵金属和传播宗教,故B项错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西方经济起飞,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沧州质检)15世纪末,一个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就到达了卡利库特城(印度)。

当地王公……询问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

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

”这说明(  )

A.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

B.该船队是从地中海穿插到印度的

C.传播宗教是探寻新航线的理由之一

D.印度是新航路开辟最主要的目的地

【解析】 迪亚士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不是达·伽马,故A项错误;达·伽马船队是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故B项错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可见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看出印度是新航路开辟最主要的目的地,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5·惠州一模)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

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  )

A.唐朝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解析】 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

16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他们将辣椒带回欧洲,同时随着他们在亚洲的殖民活动,又将辣椒带到中国,逐渐成为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要食材。

依据时间可知,川菜、湘菜等新菜系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明朝时期,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

这两个“发现”(  )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的垄断

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

【解析】 两大航海成就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缺乏历史依据,故A项错误;美洲的发现与垄断欧洲贸易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欧亚大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存在联系,只是联系较弱,故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贸易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美欧贸易的发展,都是商业革命的范畴,故D项正确。

【答案】 D

5.某学者在一本书中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黄金白银的流失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意大利未参与殖民争霸,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意大利丧失经济强国地位与黄金白银的流失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6.罗荣渠教授认为: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 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中“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等信息可知①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故②正确;作者没有评论西方殖民扩张的对与错,所以不是在为其开脱,故③错误;题中没有体现对新航路开辟进行两方面评价,故④错误。

【答案】 A

7.“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下,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无贸易。

”上述有关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反映了(  )

A.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

B.荷兰与中国的贸易冲突加剧

C.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贸易和战争是紧密相连的,要维持贸易必须有战争,而要战争也必须有贸易为其提供购置武器的费用,此处所指的贸易即荷属东印度公司,其属于垄断性贸易公司,故A项正确;材料中亚洲的贸易不是指荷兰和中国的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是因为三次英荷战争,故D项错误。

【答案】 A

8.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下图(单位:

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

A.西班牙、英国B.葡萄牙、荷兰

C.法国、荷兰D.荷兰、英国

【解析】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结合图中1670年和1780年两国的数据对比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9.有人认为: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

A.金融霸主的地位B.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经济体制的创新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解析】 材料的关键是“共同因素”,而西班牙没有成为金融霸主,故A项错误;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英国还是美国,均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故B项正确;西班牙没有进行经济体制创新,故C项错误;美国没有广大的殖民地,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

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

组别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

金、酒、布匹

糖、烟草、

玉米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D.欧洲、亚洲、非洲

【解析】 依据三个地区商品交易的内容,推断该国际贸易为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得糖、烟草、玉米等商品,非洲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劳动力,依次对应欧洲、美洲、非洲,故A项正确;亚洲与美洲没有直接贸易往来,故B项错误;提供奴隶的地区是非洲,故C项错误;糖、烟草、玉米等商品的提供者是美洲,故D项错误。

【答案】 A

B组 名校必刷题

11.“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材料中“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引起早期殖民扩张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交往,“当时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殖民地的开拓”尚不能说明引起早期殖民扩张,也不是“最主要的含义”,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说明C、D两项。

【答案】 A

12.(2016·株洲质检)郭家宏在《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中认为:

“英国政府开拓殖民地的动机是为了商业与财富,并非为了领土扩张,所以英国在政治上对殖民地的控制比较松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第一帝国正式解体。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不重视对外殖民扩张

B.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更关注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

C.英国不重视控制殖民地是美国获得独立的主要原因

D.英国的殖民动机与管理政策是导致第一帝国解体的主要原因

【解析】 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重视对外殖民扩张,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英国开拓殖民地是为了商业和财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掠夺,故B项错误;美国获得独立主要是北美人民的争取和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英国的殖民动机是为了商业和财富,因而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使得美国独立,第一帝国正式解体,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5·厦门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

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

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

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

……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4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

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

(2)材料一中,1650—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

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和中国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找出材料一表格中欧、非、美的数据,欧洲从18.3上升到24.9,原因是经济发展,移民涌入,人口逐渐增加;第二小问分析表格可知,非洲从18.3下降到7.4,原因是黑奴贸易,人口流向美洲;美洲先从2.4下降到1.6,原因是欧洲殖民者大量屠杀印第安人;后又从1.6上升到9.0,原因是殖民者和黑奴输入,移民增加。

(2)问的第一小问找出材料一表格中1650—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从22.9上升到35.1,显著特点是人口增加,所占比例扩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政府奖励垦荒”“双季稻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由此归纳即可。

第(3)问“这一时期”指1650—1900年,归纳共同因素要放在全球史观的大视野下进行分析比较。

【答案】 

(1)趋势:

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减少,之后则不断扩大。

联系:

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

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

(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

人口增长迅速,占比不断扩大。

成因:

奖励垦荒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高产作物推广。

(任答三点即可)

(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交流:

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归纳哥伦布交流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然后依据材料概括,动植物的交流对世界生态面貌、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人口流动对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 定义:

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评价:

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出三点即可)

第32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点1|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背景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是欧洲革命与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使人们感到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代表

拜伦

雪莱

作品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

《西风颂》

成就

塑造“拜伦式英雄”;《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充满幻想,体现真正乐观主义精神

特征

揭露丑恶现实,追寻个性解放和理想主义;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同情下层劳动群众,强调人道主义道德感化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社会矛盾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

(2)代表

国别

代表

作品

法国

司汤达

《红与黑》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英国

狄更斯

《双城记》

俄国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3)特征

①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②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提供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

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都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反映,区别在于前者的本质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它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后者则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2)代表人物及作品:

高尔基的《母亲》。

①内容:

生动描写了俄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②地位:

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4.现代荒诞派戏剧

(1)背景:

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国家人民的精神危机,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2)特点:

以荒诞的主题和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画。

(3)代表人物及作品:

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史料一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发表于1831年的一部大型小说。

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①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

”这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表现的思想。

——《中学教育参考》

史料二 《死魂灵》发表于1842年,是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

作者通过描写“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肖像画廊。

《死魂灵》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在作者锋利的笔下,②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摘自《历史教育参考资料》

[学会读史]

史料一中《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①体现了《巴黎圣母院》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

史料二中《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②强调《死魂灵》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揭露了19世纪上半期处于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下的俄国的社会现实。

史料一和史料二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主要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风格上,刻意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罪恶现象。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巴黎圣母院》的创作手法。

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 手法:

浪漫主义。

特点:

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情调,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2)根据史料二,《死魂灵》表现出的创作手法是什么?

试举与其相类似的两部俄国文学作品。

【提示】 手法:

现实主义。

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3)从上述史料中,你怎样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思维拓展

1.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

流派

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描写对象

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

强调再现剖析社会现实

表现手法

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有幻想和传奇色彩

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思想内容

抨击封建专制,鞭挞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对欧洲社会弊端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存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强烈地批判

2.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新阐释,作品主题的深度模式,人物个性化特征的消失,作品结构的因果逻辑关系的拆解,时空倒错、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反讽等艺术表现方法的革新。

(2)现代主义文学的两种极端走向:

强调非理性直觉的意识流小说;强调还原客观现象,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1.(2016·广东六校联考)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  )

A.古典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 材料论述了其创作风格主要是描摹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自我。

浪漫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C项正确。

【答案】 C

2.“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

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下列作品中不能够“‘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

A.《人间喜剧》B.《西风颂》

C.《双城记》D.《战争与和平》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可判断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四个选项所列的作品中,只有雪莱的《西风颂》是浪漫主义作品,其余三项都批判是现实主义作品。

【答案】 B

3.(2016·惠州调研)小说《无法命名者》是以如下文字作为结束语的:

“你必须讲下去。

我不能讲下去。

我愿意讲下去。

”该小说的风格应属于(  )

A.古典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 该小说结束语中,作者用后面的话去推翻前面的话,用矛盾的手法,使叙述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2|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及影视艺术

1.音乐

(1)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

①时间:

18—19世纪之交。

②人物:

贝多芬。

时代

背景

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作品

特点

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成就

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九部交响曲

地位

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2)印象派音乐

①特点:

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

②代表: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

③影响:

开辟了欧美音乐语言新天地,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音乐的全面突破。

(3)现代音乐:

流派众多,作曲家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谱写乐曲。

2.美术

(1)印象派

①产生原因:

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

②特点:

重光色,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

③代表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和组画《干草堆》《鲁昂大教堂》等。

④影响:

不仅改变了绘画方式,而且影响了音乐创作。

⑤发展

(2)现代派

①特征:

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新材料。

②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坐在椅子上的女人》等。

图示法理解绘画艺术两大流派

3.电影与电视

(1)电影

①诞生

a.条件:

19世纪末,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

b.发明者: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②默片时代

a.由来:

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

b.特点:

声与画脱节;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动作夸张生动。

c.成就:

美国人格里菲斯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重大改革而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影片成为经典之作。

③繁荣

a.条件:

影像与声音结合的技术日趋成熟。

b.成就:

有声电影崛起,电影进入繁荣阶段。

(2)电视

①发明: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

②特点:

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③功能:

传播资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功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④影响

a.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b.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代影视艺术的发展

史料一 ……电视的兴起,在人类①文化史上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氛围。

——人民教育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