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5618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睢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睢宁县

“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

2011年10月

目录

一、“十一·五”睢宁工业发展情况1

(一)睢宁县“十一·五”工业发展成就1

(二)睢宁县“十一·五”工业发展经验3

(三)睢宁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

二、机遇与挑战8

(一)发展基础与优势8

(二)发展机遇10

(三)挑战13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5

(一)指导思想15

(二)基本原则15

(三)发展目标17

四、空间布局与重点产业19

(一)空间布局19

(二)重点产业21

五、保障措施25

(一)近期措施25

(二)长效机制33

一、“十一·五”睢宁工业发展情况

(一)睢宁“十一·五”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在中纪委、中组部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江苏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程、徐州市委市政府“突破睢宁”战略等三大政治机遇的推动下,睢宁进入了一个全面突破发展、工业经济起飞的时期,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确立了纺织服装、白色家电、金属机电、皮革皮具、医药化工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经济发展连年实现突破进位,成为国家级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和全国皮革皮具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2010年,睢宁县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330亿元、312亿元、58亿元,增幅均在50%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39亿元,是2005年的6倍,年均增长42%;工业增加值完成8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比2005年提高7.6个百分点;白色家电、纺织服装等五大产业总量指标占比达70%以上,效益指标占比超过80%。

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发展到42家,分别是2005年、2007年的10倍、4倍。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自2008年以来,睢宁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全面实施产业招商和工业再造,五大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支柱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到2010年底,纺织服装产业的棉纺装备超过80万锭,天虹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弹力纱生产企业;白色家电产业已形成350万台冰箱冰柜年产能,成为江苏最大的冰箱冰柜生产基地,且产业链条日益完备,除压缩机外,冰箱冰柜生产的其他部件已全部实现本地化生产;皮革皮具产业的牛皮鞋面革年产能力近300万张,宝成集团、鸿国国际(千XX)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落户睢宁;医药化工产业已与浙江华立集团实施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医药化工园区。

2010年,纺织服装、白色家电、皮革皮具、金属机电、医药化工等五大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187.8亿元、181.5亿元、30.6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78.6%、78.2%和80.5%,成为江苏纺织产业基地县、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全国皮革皮具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载体框架初见睢宁县通过对园区的不断投入和建设,产业发展平台初见框架,工业由“遍地开花”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呈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多元发展”、“五大园区为主、各镇工业集中区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县经济开发区、宁江工业园、金属机电产业园、桃岚化工园、临空产业园等相互独立、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彼此竞争,拓展了睢宁工业发展平台,实现科学集约发展。

其中,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白色家电、皮革皮具、纺织服装为主;宁江工业园以发展纺织服装、电子机械为主;金属机电园以发展钢铁、五金、机电制造、钢铁交易为主;化工产业园以发展医药、精细化工为主;临空产业园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010年,五大园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累积完成投入12亿元,实施35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7亿元。

已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引导下,睢宁县的纺织服装、金属机电、皮革皮具、白色家电、医药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都有一批产值在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

2010年,县经济开发区等五大工业园区的规模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26.4亿元、123.1亿元、19.8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以天虹集团、苏源服装城等为龙头,亨威纺织、亨通纺织、宏峰纺织、新四通纺织等规模纺织企业为骨干的企业集群;白色家电形成了以星星家电为龙头,鸿科塑业、瑞星玻璃、天勤彩包等多家相关配套的企业集群;皮革皮具产业年皮革加工能力近300万张,粤海制革、兴业皮革、宝成集团、鸿国国际(千XX)等知名企业品牌效应显著;金属机电产业形成了以亿源钢铁、宁峰钢铁、华泰金属、益友特钢为龙头约30家企业的钢铁五金产业企业集群;医药化工产业以化工产业园为依托,形成了第五制药、广盛化工、贵能化工、龙翔化工、益友化工等医药化工产业企业集群。

(二)睢宁“十一·五”工业发展经验

政府转变是起点,更是支点政府转变撬动了睢宁发展。

自2008年实施“突破睢宁”战略以来,睢宁县委县政府本着“思路开明、决策透明、纪律严明”的原则,以综合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以制度建设、无例外执行为手段,谱写了“严管干部、规范用权、党务政务公开、创新社会动员、行政语言与行政行为改革、社会管理”等睢宁改革“六部曲”,推出了100多项制度改革措施,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监督新模式,政风、民风有了明显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经过3年的集成化、系统化的改革,睢宁初显政通人和,各级政府部门合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大力招商、大干项目的热潮,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5大百亿产业已基本形成,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突破进位。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0.1亿元,实现“三年翻番”,在全省排名(下同)前进6个位次;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1亿元,实现“三年翻两番”,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亿元,实现“三年翻两番”,前进2个位次;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56.2亿元,“三年增两倍”,前进5个位次。

在徐州市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12项经济指标中,睢宁有7项指标增幅全市第一,3项指标增幅全市第二,2项指标增幅全省第一。

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打造主导产业自2008年以来,睢宁进入了突破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伊始,县委县政府就明确了“工业化是睢宁发展无法逾越的阶段,必须补上工业化这堂课”。

把工业化作为睢宁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大干项目、干大项目”作为睢宁发展的核心任务,确立并重点打造了纺织服装、白色家电、金属机电、皮革皮具、医药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并围绕做大做强这五大主导产业展开招商引资、工业再造等一系列工作,通过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培植产业树。

睢宁能够实现突破发展,政府转变是起点,工业化是基本路径。

加大招商,引进资源是关键大干项目、干大项目已成为睢宁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从产业结构来看,睢宁已进入了工业化的推进阶段,应以发展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重点,需要增加资金投入。

基于此,睢宁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思路,以浙江台州、温州等发达地区为重点区域,全面展开招商工作,吸引了星星家电、兴宁皮革、康盛管业、金海螺纺织、八里钢材城、五金机电城、千XX鞋业、华泰金属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和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大企业成功落户睢宁,成为推动突破发展的新生动力,为睢宁新一轮的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开局。

引入经营理念,实施“工业再造”自2008年以来,睢宁通过引入企业经营理念,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工业再造”推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广,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破解了投入与发展的“瓶颈”。

为保障“工业再造”顺利实施,睢宁出台了《关于投资优惠政策的意见》、《睢宁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支持性政策,在财力、土地、税务、人力等资源上予以扶持;成立了重大项目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工业再造”和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的服务推进工作,实行“一企一策”和“一线工作法”,对“工业再造”和重大项目全程跟踪服务。

“工业再造”升级了企业,也助推了五大产业。

在抓好单个企业再造的同时,睢宁积极推进产业再造,探索、实践“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支柱企业为龙头、重点企业为支撑、成长型和配套型企业为基础的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2008年和2009年,睢宁分别投资8.5亿元和15亿元,对18家企业和22个项目实施“工业再造”,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

2010年的19个工业项目再造已培育综合产能5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0余个,新增4家10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

(三)睢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睢宁突破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两风建设的成果还不够稳固,人民生活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经济社会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项目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开工项目数仅占合同项目数的55%,大项目开工不足、资金到账率不高。

这主要与睢宁经济总量较小、发展不充分有关,也需要加强招商的后续联系和服务。

五大产业有待进一步培育睢宁目前的五大产业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链条较短,配套关联度不高,产品多同质同类,产业自我裂变的内生力不足。

(1)由于睢宁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小,对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

(2)主导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初加工型的产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名牌产品少,缺乏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终端产品。

(3)产业链条短,受技术和能力的限制,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关联度低,缺乏纵向横向整合,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低。

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财力薄弱、起步较晚等原因,睢宁的基础设施存在建设滞后、不配套、规划不合理等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

园区道路已具雏形,但未形成网络;给排水系统不健全,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供电系统有待完善;生活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等。

(2)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

睢宁的服务业以餐饮、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民生类公共服务业发展有待加快。

现代服务业占三产增加值不足30%,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落后目前,睢宁主导产业企业中,真正具有开发新产品能力的企业较少,多数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科研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人才缺乏

(1)缺乏招商引资人才,缺乏客商资源。

(2)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中小企业,睢宁企业家及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弱。

(3)用工紧张,县域内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用工量很大,技术工人正面临紧缺。

制约发展的瓶颈较多

(1)土地约束。

园区土地储备少,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2)资金缺乏。

睢宁主导产业的主体是民营中小企业,不仅自身积累不够,而且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难度大,资金短缺日益成为制约睢宁主导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观念瓶颈。

睢宁民营企业家普遍存在观念的滞后性和思维的局限性,尚存“小富即安”的发展观念,多数采用“家长式”落后管理模式,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和产业的发展壮大。

(4)破解发展瓶颈的方法不多。

部分干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创新能力不足,破解难题办法不多,导致部分工作推进缓慢。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睢宁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26.3%的增幅,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并积累了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睢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2500美元左右,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化扩张期和外向型经济提升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发展基础与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睢宁位于徐州市东南部,东临宿迁,西靠徐州,南接安徽,北望山东,属长三角区域地区,是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区域,苏皖边界地区的交通要冲,为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交通便利,西靠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徐州,东邻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104国道横穿南北,省、市、县一级公路纵横交错,徐(宿)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京沪、霍连高速公路与县城擦肩而过;内河航道紧连京杭大运河,徐沙河、徐洪河直通洪泽湖;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座落县城西35公里处。

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型、现代化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资源禀赋丰富睢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相对较大。

睢宁人力资源丰富,全县人口134万人,拥有30万熟练掌握纺织服装、电子、机械加工等产业技术工人。

睢宁县地处徐州能源基地,电力和煤炭供应有保障,座落在境内的华东220KV变电站和9座110KV、13座35KV、6座10KV变电站构成了较强的电力供应网络,另有1座220KV、4座110KV变电站工程正在规划实施中。

良好的发展氛围已形成根据经济发展现状,睢宁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实施“工业经济兴县、高效农业富民”的两翼振作发展思路,确立了“工业兴县”核心战略,通过采取“两风转变”、软环境硬治理及拉练工作法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打造了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干部队伍,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争先创优、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产业发展有平台睢宁累计已投入12亿元,规划建设了五大园区,并实施35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其中,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建成可以满足项目落户的道路、供电、通讯、供水和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

宁江工业园、桃岚化工园、八里金属机电园、临空产业园全面启动建设,再加上各镇的工业集中区,为睢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同时,这些园区设立了管委会,独立建制,运行机制不断健全。

五大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到“十一·五”末,睢宁的纺织服装、白色家电、皮革皮具、金属机电、医药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链条日益完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2010年,五大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187.8亿元、181.5亿元、30.6亿元,成为江苏纺织产业基地县、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全国皮革皮具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县。

(二)发展的外部环境

1、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全球经济危机重重

继2008年美国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之后,2011年美债、欧债危机一触即发,全球经济很可能陷入二次探底。

自2011年夏季以来,全球经济放缓的迹象已经变得十分明显。

2011年8月,尽管美国国会两党在最后期限到来前达成了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债危机已经结束,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随后的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更为此火上浇油。

出于选举考虑,奥巴马政府有可能会进一步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以求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

而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损害美国和世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仍有蔓延趋势。

欧债危机从希腊开始,逐渐蔓延至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法国、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似乎也难免受到拖累。

在亚洲,日本难以在短期内从地震和海啸灾难中恢复过来是不争的事实。

所有这些都表明,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全球复苏基础是不稳固的,是在用经济刺激手段隐藏结构性问题。

不解决结构性问题,任何刺激措施的效果都会是短暂的。

因此,全球经济未来可能会在各国短期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持续放缓中走向滞胀。

在这种背景下,不仅欧美等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的需求市场会大幅萎缩,而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一系列抑制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变化将会很快出现。

2、我国经济面临转变增长方式的巨大压力

为应对2008年美国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继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政策措施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投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涉企收费、节能减排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连续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这为睢宁在“十一·五”期间扩大投资、加快项目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然而,自2010年以来,出于抑制通货膨胀、给过热的楼市降温等多方面的考虑,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收紧,银根紧缩。

在微观经济层面,我国沿海地区开始有大批企业倒闭,上市公司的赢利从2011年的二季度开始持续下滑,一轮新的估值修正周期正在展开。

2011年中报显示,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盈利状况持续恶化。

而且,通货膨胀目前仍是中国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抑制通胀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如果受欧债、美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进入缓慢下降通道,我国政府再次出台4万亿救市计划,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短期刺激措施,将会使中国数年后重蹈今天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覆辙,严重损害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未来可能将采取调低经济增长预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从注重经济增长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

3、省、市扶持政策和战略决策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快苏北地区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提出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决策部署,在资金、项目及优惠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扶持,采取了派驻扶贫工作队到苏北实施对口帮扶和南北共建园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2007年,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江阴—睢宁工业园”,为睢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脱贫攻坚”工程,把睢宁作为11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重点扶持。

此外,按照江苏省政府出台的《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部署,江苏省将投巨资打造东陇海产业带。

这些都为睢宁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江苏省编制并出台的钢铁、汽车等13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也为睢宁产业发展带来了外在动力。

徐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提出了“突破睢宁”战略,允许和支持睢宁县在不违背国家、省、市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比其他县(市)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举全市之力助推睢宁实现突破,这为睢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睢宁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江苏沿海开发列入国家战略;中共江苏省委在《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12日中共江苏省第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中提出“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并列举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等一系列重要措施;江苏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求苏北地区抓住沿海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外,苏北五市加速融入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观音机场晋升为国家级航空口岸等也为睢宁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危机,对于睢宁而言,可能会成为“危中之机”,成为睢宁工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会促使全球产业分工及梯度转移加快,为睢宁参与国际间资源分配提供了大量机会;同时,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地区加快市场洗牌、产业洗牌,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加快,急需向外转移一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苏北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为落后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因此,睢宁在“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脱贫攻坚”工程和“突破睢宁”战略三大政治机遇,抢抓苏北五市融入长三角、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建设等有利时机,切实增强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

(三)挑战

发展中的瓶颈随着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资金、土地指标、劳动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用电额度等资源要素的制约也愈发明显。

(1)信贷进一步趋紧。

自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将大幅减少,睢宁的项目建设、企业融资将受到一定影响。

(2)土地资源供应进一步趋紧。

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土地计划指标有限,难以满足加快发展的需要。

这就需要整合资源,创新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化解用地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平台。

(3)环境制约因素进一步趋紧。

主要污染物控制种类由两项增加到四项,节能减排的要求更高。

苏中的拦截从地理位置上看,睢宁目前主要是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而这必将要面对苏中地区的拦截和竞争。

周边地区的竞争在睢宁周边地区,如邳州、新沂、宿豫等市(县)均出台了一系列极其优惠的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政策,在服务工业项目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每年都在加大,投资环境日臻优化,睢宁在进位崛起的进程中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小康社会,冲刺全国百强”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优化、集聚延伸、和谐发展”原则,按照“围绕企业做产业,立足产业招企业”的思路,明确主导产业,实施倾斜战略,着力改善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力度,集中扶植、做大做强白色家电等五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政府扶持、市场引导、龙头带动”方式,加快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步伐,推进工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以实现睢宁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跨越发展,将睢宁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制造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以开放、创新、优化环境为基础,以承接转移、提升能力为起点,以产业延伸、产业配套为主线,以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为主要方式,点面结合,实现睢宁工业的超越发展。

开放合作解放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进取精神;紧紧抓住苏南、上海及浙江等发达地区经济转型、“腾龙换鸟”的有利时机,把握江苏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机遇,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立足睢宁实际,通过合作工业园等多种方式,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积极吸引外部资源,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尽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之中;积极、慎重地引进金融资本、产业基金,为睢宁发展创造宽松的资金环境;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胸怀,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谋求战略合作,全面引进与睢宁发展急需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

创新优化以改革创新为保障,优化睢宁发展的体制环境,用制度保证各项政策、发展措施的推进。

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政府人员行政能力,继续公民教育活动,优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和人文环境;以高起点规划与开发工业园区为着力点,不拼优惠政策,在管理体制创新和提升管理质量上下功夫,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投资服务环境,努力吸引外部企业聚集式进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聚集延伸走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道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以大项目为增长极,带动中小企业跟进,逐步完善产业链,提升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累积本地工业的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形成专业市场关联、龙头企业带动、具有很好成长性的特色企业集群,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和产业品牌,降低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要素采购成本,获得整体竞争优势和利益;以五大园区为基础,以“大企业、大项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