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概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559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铜峡市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铜峡市概况.docx

《青铜峡市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峡市概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铜峡市概况.docx

青铜峡市概况

 

青铜峡市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

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介于东经 105°

37′—106°21′,北纬 37°16′—38°15′之间。

东隔黄河与灵武市、

吴忠市相望,南以牛首山为界和中宁县接壤,西以明长城同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为邻,北连永宁县。

北距自治区首

府银川市 54 公里,东距吴忠市 6 公里。

(二)土地面积

青铜峡市东西宽 30 多公里,南北长 60 多公里,土地总

面积 1977 平方公里(折合 296.55 万亩,为 2007 年数据),占

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 3.65%,占吴忠市总面积 7.35%。

业用地 55.19 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18.6%(耕地 47.1 万

亩);宜林地 33 万亩,占 11.13%;宜牧地 165.9 万亩,占 55.94%;

自然水面 13.3 万亩,占 4.48%。

(三)人口与民族

2005 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 257039 人,其中非农业人

口 80338 人,占总人口的 31.26%。

全市汉族人口 212238 人,

占总人口的 82.48%;回族人口 43322 人,占总人口的

16.84%;还有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藏族、土族、苗族、

土家族、维吾尔族、东乡族、裕固族、白族、保安族、鄂温克

族、撒拉族、黎族等 18 个少数民族 1749 人,占总人口的

0.68%。

全年出生人口 4065 人,人口出生率 15.99‰,死亡率

5.1‰,人口自然增长率 10.89‰。

 

-1-

 

(四)历史沿革

青铜峡市原名宁朔县,建置较早,历史悠久。

远在 1 万

年前的中石器时期,境内鸽子山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秦统

一以前,这里是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牧猎的舞台。

秦始皇二

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始有行政建置,属北地郡富平县。

北魏属薄骨律镇。

隋、唐、五代属灵州。

北宋属怀远镇。

西夏

时为西平府辖地。

明代分属宁夏左屯(tun)卫、邵刚堡(bu)和

广武营。

清雍正二年(1724 年)设宁朔县,属甘肃省宁夏府,

距今 280 年,是宁夏古县之一。

民国二年(1913 年),宁夏府

改为朔方道,辖宁朔县。

民国十八年(1929 年),裁道设置宁

夏省,宁朔县隶属宁夏省。

宁朔县府,清时在宁夏府城东北

满城(今银川市金风区),民初迁至宁夏府城西北新满城(今

银川市西夏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宁朔县府迁至王

宏堡(今望洪),后迁至瞿靖堡,又迁至小坝堡。

1949 年 9 月

24 日宁朔县解放,成立宁朔县人民政府,县府驻小坝。

1958

年 10 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宁朔县。

1960 年 8 月 15

日,国务院撤销宁朔县,设立青铜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

驻青铜峡镇。

1963 年 6 月 29 日,国务院撤销青铜峡市,设立

青铜峡县,县人民政府迁至小坝。

1984 年 12 月 17 日,国务

院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

2003 年 7 月,撤乡并镇,市

人民政府驻地更名为裕民街道办事处。

(五)行政区划

1949 年 9 月,宁朔县人民政府成立,设 4 个区公暑,辖

35 乡。

1952 年 6 月,从第三区和第四区划出部分乡村成立第

五区,增为 39 乡。

1955 年 10 月撤区并乡,组建 21 个乡。

1956 年将 21 个乡合并为 10 个乡镇,即小坝镇、大坝乡、叶

 

-2-

 

升乡、仁存渡乡、李俊乡、宋澄乡、瞿靖乡、蒋顶乡、宁化乡、

邵刚乡。

1958 年 8 月撤销 10 个乡镇建制,将所辖 39 个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红旗、跃进、星火 3 个人民公社,12

月分别改称小坝、瞿靖、李俊公社。

1960 年青铜峡市成立,行政区划有较大变动,将原宁朔

县管辖的李俊、宁化、宋澄、仁存划归永宁县,原金积县管辖

的中滩公社、双闸公社,中宁县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到

1966 年青铜峡共管辖小坝、大坝、叶升、瞿靖、邵刚、蒋顶、

峡口、中滩 8 个公社和青铜峡镇与广武农场。

1969 年,将广

武农场设立为红卫公社,1972 年又改称为广武公社。

1971 年

成立立新公社。

1976 年,全县共管辖 11 个乡镇,95 个生产

大队。

1979 年 11 月,从小坝公社划出小坝生产大队和县城

辖区成立小坝镇。

1985 年撤销瞿靖乡、叶升乡成立瞿靖镇、

叶升镇。

1993 年,从青镇划出河西地区成立大坝镇。

1994 年

撤销峡口乡成立峡口镇。

1996 年在甘城子扬水开发区成立甘

城子乡。

2001 年 11 月撤销立新乡成立立新镇。

2002 年青铜峡市辖小坝、叶升、瞿靖、青铜峡、峡口、大

坝、立新 7 个镇和邵刚、甘城子、将顶、小坝、大坝、中滩、广

武 7 个乡,104 个村民委员会,713 个村民小组,17 个社区居

民委员会,2 个市属农林场,1 个自治区属的连湖农场。

2003

年 6 月,对乡镇区划调整,撤销了立新镇、小坝乡、大坝乡、

中滩乡、将顶乡、广武乡、甘城子乡,设立小坝、叶升、瞿靖、

青铜峡、峡口、大坝、邵刚 7 个镇和 1 个裕民街道办事处。

2004 年月,自治区将吴忠市陈袁滩镇划归青铜峡市,全市共

管辖 8 镇 1 街道办事处,109 个村民委员会,738 个村民小组,

18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 个市属农林场,1 个自治区属的连

 

-3-

 

湖农场。

2006 年 11 月合村并组后,全市共有 80 个村民委员

会,447 个村民小组。

邮政编码为 751600。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

青铜峡市西依贺兰山南段,南有牛首山;地势西南高,东

北低,呈簸萁状。

南部牛首山海拔 1500 米至 1700 米,东部

黄河冲积平原海拔 1150 米至 1250 米。

境内山丘属贺兰山余

脉,山地、丘陵地 1265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67%,主

要分布在市境西南和南部,地理特征是山区面积大,构造复

杂,多为荒山。

牛首山、峡口山两山对峙,黄河流经其间,青

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于此。

黄河两岸形成三级阶地,按地

貌类型分为侵蚀构造地型、侵蚀堆积地型和堆积地型,统称

引黄灌区平原。

平原面积 541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29%。

其地理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畅通,是历史悠久

的富饶农业区。

(二)地质

全市地质大都系沉积岩构成,土壤类型较多,有灰钙土、

浅色草甸土、盐土、灌淤土、湖土、风沙土、堆积土、新积土

8 个类型,其中灰钙土面积最大,占各类土壤分布面积的

60.22%。

在引黄灌区内,灌淤土面积最大,占灌区土壤总面

积的 63.08%。

(三)气候

青铜峡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干旱少

雨,蒸发强烈,四季分明,热量丰富,舂风沙多,夏热短,秋

凉早,冬寒长,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1 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7.9℃;7 月份最热,平均气温 23℃。

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温

 

-4-

 

差 30.2℃。

夏季多东北风,其它季节多西北风。

平均年降雨

量 175.4 毫米,平均年日照 2980.12 小时,日照率 65%,平均

无霜期 176 天。

这里日照时间长,光能、热能资源丰富,有利

于农作物生长。

(四)水系河流

青铜峡地处宁夏平原黄灌区 9 大干渠之首,黄河由东

南的中宁县渠口农场入境,向东北至叶升镇正闸村出境。

铜峡水库淹没面积 6.65 万亩,现有水域面积 1.695 万亩,设

计库容 6.06 亿立方米,是宁夏最大的水库,现有库容 0.43 亿

立方米,灌溉引水量 560 立方米/秒。

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引水的有唐徕渠、西干渠、大清渠、泰民渠、惠农渠、汉延渠、

秦渠、汉渠、东干渠 9 大干渠。

在市境内总流程 224.5 公里,

年用水量 9.59 亿立方米。

1955 年后,先后新建甘城子、树新

林场、草台子、青铜峡镇、立新 5 处扬水站,新增灌溉面积 3

万亩。

排水系统有永庆、永涵、大坝、反帝、团结、红旗、永昌、

胜利、1-1、一二支沟、南干沟等 13 条排水沟,总长度 117.5

公里,年排水量 4.301 亿立方米。

(五)自然资源

青铜峡土地资源广阔,有耕地 47.1 万亩,草原 156.9 万

亩,林地 12.75 万亩,宜渔地 12.45 万亩,还有大片待开垦的

荒漠地。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现已探明的矿种有煤、铜、铁、

石膏、重晶石、石灰岩、水泥灰岩、砂砾、胶泥、建筑石料等

13 种,主要分布在野猫子山、大坝梁、卡子庙、马长滩(红石

墩)、庙山湖、黄河沟、庙梁沟等地,目前已对水泥用灰岩、铸

铁用砂、建筑用砂、建筑用板岩等规模开发。

水资源极为丰

富,黄河流经市境 58 公里,河面宽 300 至 500 米,年过境最

 

-5-

 

大水量 452.6 亿立方米。

又有十大干渠,从黄河引水自流灌

溉,年配水量 9.342 亿立方米,水量充沛、水质好,是全市主

要的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年补给量 3.47 亿立方米,可利用量

1.2 亿立方米。

还有湖泊、山泉多处。

电力资源丰富,青铜峡

水利枢纽工程,坝长 687.3 米,坝高 42.7 米,安装水轮机组

8 台,装机容量 27.2 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 12.85 亿千瓦时;

宁夏大坝发电厂经两期建设安装 4 台燃煤机组,装机总量

120 万千瓦,是宁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植物资源丰富,主要

有人工种植的木类、果类、草类、药用类植物和数百种观赏

植物,还有百余种野生感植物。

动物资源主要以鱼类、鸟类

为主。

三、经济状况

(一)农业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

运动,建立了农业生产小组和互助合作社,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1956 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4267 万公

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975 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 1

亿公斤,比 1970 年翻了一番,受到自治区嘉奖,并被列为全

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1978 年以后,青铜峡市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

1986 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1.65 亿公斤,居自治区

各市县首位。

1990 年以后,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

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为支为支撑,加大农业投入,大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发展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培育粮食、养殖、经济作物和林果四大支柱产业,重

视粮食、蔬菜、奶牛、生猪、油料、林果、桑蚕、水产品、食用

 

-6-

 

菌生产迅速发展。

2002 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2.4 亿公斤,蔬

菜、瓜果总产量 2.09 亿公斤。

全市农业总产值 7.28 亿元,其

中畜牧业产值 2.6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36.9%。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严格土地和矿产资源管

理,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

1984 年,造林 496.7 公顷,植树

716 万株,基本实现林网化,灌区林木覆盖率达 13.5%。

1995

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 1.73 万公顷,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二代

农田林网化。

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半机械化向现代化迈进。

1978 年,

全县手扶拖拉机 693 台,农用汽车 30 辆,农用机具 7900 件。

2002 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39.8 万亿千瓦,拥有大中小型

农用拖拉机 1.81 万台。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企业规模

不断扩大。

1986 年,全市乡镇、村组、家庭办的企业 5000 多

个,从业人员 1.2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21%。

2000 年,乡镇

企业总产值 11.46 亿元,比 1999 年增长 19.2%,首次突破 10

亿元大关。

2002 年,全市乡村个体、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

15.69 亿元,实现增加值 4.3 亿元,利润 1.44 亿元,上缴税金

6414 万元。

2005 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 1.43 万个,从业人

员 4.7 万人,实现总产值 25.55 亿元,实现纯利润 1.92 亿元,

上缴税金 8602 万元。

(二)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全县仅有分散的小手工业和简陋的家庭

作坊。

50 年代来,现代工业开始起步,依托农业、能源、建材

三大资源优势,青铜峡水电厂、青铜峡水泥厂、青铜峡造纸

 

-7-

 

厂、青铜峡铝厂等中央、自治区属企业相继建成,带动了地

方工业的发展。

县农机修造厂、水泥厂、化肥厂、磷肥厂、炼

油加工厂、机砖厂、新井煤矿、电机厂等五小工业迅速崛起,

初具规模。

1975 年,县属工业总产值 1241 万元,比 1974 年

增长 25%,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改革开放以后,加速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改制步伐,

增强了工业企业发展后劲。

1984 年,全县经济体制改革的重

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简政放权,扩

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9 年,市

属工业总产值达 1.18 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青铜峡市成

为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市县之一。

九十年代,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发展合资、独资等非公有制经济。

先后建起了宁夏大

坝发电厂、青铜峡糖厂、树脂厂、清真食品厂、加气块厂、铝

型材厂、唐渠电站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冶金、煤炭、

机械、化工、建材、造纸、乳品、清真食品、粮油、饲料加工等

行业,初步形成地方工业体系。

2001 年,市属工业总产值

10.55 亿元,首次突破 10 亿元大关。

2005 年,全市有工业企

业 120 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1 家,有装机容量 30.2

万千瓦的青铜峡水电厂、设计装机容量 360 万千瓦的宁夏大

坝发电厂和新建装机容量 10 万千瓦的贺兰山风力发电厂,

是全区及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有年产 40 万吨

电解铝的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年产 16 万吨 pvc 树脂、15 万

吨烧碱的金昱元化工公司;年产 240 万吨水泥的西夏水泥公

司和青铜峡水泥公司;年产 5 万吨葡萄酒的御马葡萄酒公司,

是全国最大的铝业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化工建材基地和葡

 

-8-

 

萄酒生产基地。

(三)第三产业

1980 年以前,全市商品流通以国有商业为主,流通欠畅,

商品短缺。

1980 年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市形成了

国有、供销合作、集体、个体多种经济类型的商业网络。

商品

丰富,城乡集市贸易空前活跃。

2002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总

额 3.93 亿元。

金融业平衡发展,金融秩序良好。

2002 年末,金融机构

各项存款余额 28.92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 18.62 亿

元。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28.41 亿元。

保险业务拓宽,居民参加保险意识增强。

2002 年投保额

达 3.94 亿元,保险收入 4062 万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 1400

万元,寿险保费收入 2662 万元。

全年支付各类赔款 1061.7

万元。

全年共有 3.79 万人次参加了人寿保险。

邮电通信便捷。

2002 年固定电话用户达 4.83 万户,移

动电话用户 4.1 万户。

2005 年全市邮政业务量 8456 万元,固

定电话用户达 5.57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8.6 万户,移动电话

普及率达到 33 部/百人,互联网用户 4432 户。

(四)交通

青铜峡交通便利。

包兰铁路穿过市境西部 59.5 公里,设

有青铜峡、大坝、玉泉营 3 个火车站。

公路干线 109 国道、石中高速公路穿越市境。

四纵”(南

北走向的 109 国道、沿山公路、小李公路、小邵公路)“三横”

(东西走向的叶甘公路、小大公路、吴青公路)7 条公路纵横

交错,形成交通网络。

全市 8 个镇实现了镇镇、村村公路硬

化。

青铜峡黄河铁桥、叶升黄河公路桥、青铜峡黄河公路大

 

-9-

 

桥的建成,沟通了与宁夏各市县和邻近省区的联系,公路运

输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个体为多种形式共存、互为补充的

新型运输交通网络。

(五)旅游

青铜峡地处宁夏旅游资源黄金地带的中枢地段,旅游资

源丰富,有黄河文化的青铜古峡、河曲奇观、黄河大坝、古渠

首;长城文化的西边墙、北岔口;石文化的鸽子山石牛、卧佛

山、观音台、广武岩画;宗教文化的一百零八塔、牛首山寺庙

群、庙山湖、鸿乐府;生态文化的库区鸟岛、黄河生态园、金

沙湾、御马庄园;民俗文化的回乡风情、庙会、社火。

青铜峡

旅游区是以黄河文化为灵魂,以黄河观光游憩带为龙头,融

湿地观鸟、长峡漂游、沙地休闲、古今水工、塞上江南风情、

泉区休闲度假、一百零八塔解忧、牛首山拜佛、贺兰山阙怀

古和工农业观光为一炉的多功能综合旅游区。

2005 年,一百

零八塔、黄河十里长峡被评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全年共

接待游客 65 万人次,增长 198%;旅游直接收入 435 万元,增

长 88%。

(六)地方财政

1958 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百万元,为 111 万元。

1976

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为 1038 万元。

1998 年,地方

财政收入突破亿元,为 10042 万元。

2001 年,全市国内生产

总值完成 24.8 亿元,增长 10.9%;地方财政收入 1.17 亿元,

增长 28%。

在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

西部百强县(市)第 81 位。

2002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27.7 亿元,增长 12.1%;地方财政收入 1.33 亿元,增长 12%。

在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西部百强县

 

- 10 -

 

(市)第 77 位。

2004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37.55 亿元,

增长 9.2%;地方财政收入 1.78 亿元,增长 18.7%。

在第四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 71

位。

2005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46.5 亿元,增长 15%;

地方财政收入 2.08 亿元,增长 13.1%。

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

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 68 位。

2006

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青铜峡市位列西

部百强县(市)第 56 位,在全国县(市)排名中列第 347 位。

在 2006 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评价中,青铜峡市被评为

2006 年度“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排名第 76 位。

2007 年,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青铜峡

市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 43 位,成为宁夏首个冲进西部五

十强的县(市)。

2008 年,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评价中,青铜峡市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 38 位。

(七)名优产品、著名土特产

青铜峡名优产品主要有宁夏金昱元峡光纸业有限公司生

产的“峡光”牌书写纸、有光纸、面巾纸、餐巾纸、卫生纸;宁

夏雄鹰皮草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雄鹰”牌皮褥、背心、围巾、

披肩、挎包、靠垫、床罩等裘皮制品;宁夏御马葡萄酒业有限

公司生产的“御马”牌葡萄酒;宁夏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生产

的“塞外香”牌大米、面粉;青铜峡市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的“新峡”牌“老苗”牌月饼;青铜峡市明珠圆清真食品有

限公司生产的“老爷子”牌月饼;宁夏浙宁米酒厂生产的“浙宁”

牌米酒;宁夏连湖古峡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丰”牌白酒、

古峡宴酒。

土特产主要有叶升镇地三村盛产的“地三贡米“;

青铜峡镇广武村盛产的”广武荫米“,还有地方风味的糖醋黄

 

- 11 -

 

河鲤鱼、手抓羊肉、粉汤饺子、炒煳饽等。

四、解放后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简况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只有小学 38 所,在校学生 2578 人,

教员 90 人,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 90%以上。

1955 年,全县建

立了第一所中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步入正轨,

党和人民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231”工程,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同步发

展。

2005 年,全市在 94 所学校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19

所中小学建立了地面卫星接受系统,多媒体教室 41 个,教师

电子备课室 18 个,拥有各类计算机 3356 台,平均每 15 名学

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装备语言学习系统 5 套,校园闭路电视

系统 4 套,中小学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全市拥有

各类学校 117 所,其中职业中学 1 所,普通中学 21 所,在校

学生 17311 人,普通小学 83 所,在校学生 25102 人,幼儿园

2 所,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100%;拥有教职工 4042 名,专职教

师 3328 名,区、地、市骨干教师 307 名。

中小学教师学科结

构日趋合理,广大教师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不断提高。

七十年代,全市就村村通广播,镇镇有电影放映队,村

村有文艺宣传队。

改革开放以后,镇镇设立文化站,村村配

备电影放映机。

1991 年成立青铜峡电视台,1997 年正式开播,

市、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2005 年,全市共有专

业艺术团体 1 个,文化馆 1 个,影剧院 6 个,放映队 16 个,

图书馆 1 个,藏书 14 万册。

广播电台 1 座,电视台 1 座,有

线电视用户 12800 户。

全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改造了

 

- 12 -

 

部分医院的条件,增添了医疗设备和服务设施,医疗水平得

到了很大的提高。

2005 年,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21 个,床

位 810 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1098 人,其中医生 475 人。

生防疫机构 1 个,妇幼保健机构 1 个,农村卫生院 12 个,农

村医疗点 89 个,乡村医生 163 人。

五、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和名胜古迹

青铜峡市革命纪念地只有一处,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

青铜峡镇北 3 公里的余家桥,属青铜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 年 7 月 1 日,市委、政府命名“革命烈士陵园”为青铜峡

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名胜主要有西夏时期的一百零八塔,它格局独特,排列

有序,是国内罕见的古塔群,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牛首山寺庙群、董府、庙山湖和明长

城。

古迹有多处,有新石器时代的鸽子山文化遗址和芦沟湖

文化遗址;秦朝在峡口镇设置的军事防御设施——神泉障遗

址;明朝在大柳木高山设置的烽火墩-—大柳木高遗址、北岔

口明长城遗址;九大干渠的渠首——古渠口遗迹;明朝在青

铜峡镇广武村、大坝镇韦桥村、邵刚镇玉泉村和甘城子村设

置的广武营、大坝营、玉泉营、甘城子营。

 

-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