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553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docx

考研有机化学机理题题库

1螺戊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是制备氯代螺戊烷的最好方法。

解释在该反应条件下,为什么氯化是制备这一化合物的如此有用的方法并写出反应历程。

解:

该反应条件下螺戊烷氯化是自由基反应,形成图示的平面型或近似于平面型的自由基中间体,中心碳原子为sp2杂化,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只有一个未配对电子,垂直于三个sp2杂化轨道,并被另一个环丙烷的弯曲键所稳定,活化能低,反应速度快,是制备该化合物有效的方法。

链引发:

链传递:

链终止:

2解释:

甲醇和2-甲基丙烯在硫酸催化下反应生成甲基叔丁基醚CH3OC(CH3)3(该过程与烯烃的水合过程相似)。

解:

3下面两个反应的位置选择性不同

解:

三氟甲基是强吸电子基,存在强的–I效应。

生成稳定中间体碳正离子CF3CH2CH2+。

连在烯键上的甲氧基存在强的+C、弱的–I效应,即CH3OCHδ+=CH2δ–,氢离子进攻CH2δ–

,得到中间体碳正离子CH3OCH+CH3也较稳定。

4

解两次亲电加成,第一次是氢离子加到烯键上,第二次是分子内加成(碳正离子加到烯键上),每次都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

5

解+HgOAc对烯键亲电加成后,接着经过一系列亲电加成,再失去氢离子,得最终产物.

6

解碳正离子1发生重排。

不重排的产物是1-异丙基-1-氯环己烷。

本题碳正离子重排由氢迁移造成。

7

发生碳正离子重排。

第一步得到的碳正离子已是叔碳正离子,但分子中有五元环。

重排时,碳正离子α-位环戊基的一条键带一对电子移到碳正离子上,生成六员环(1,2-迁移,碳正离子是1-位,2-位基团迁到1-位上)。

8

解环外双键在质子酸催化下易重排为热力学更稳定的环内双键。

9

10解释乙烯和异丁烯加溴各经过不一样的中间体

乙烯加溴得到溴翁离子,其稳定性大于开链的伯碳正离子。

异丁烯CH2=C(CH3)加溴后得到的开链叔碳正离子稳定。

11解释:

环戊二烯在室温时生成一个不带双键的聚合物,加热后又生成环戊二烯单体。

环戊二烯室温下很容易二聚(Diels-Alder反应),得到的产物有双键,还可与环戊二烯反应,这样得到的聚合物只有单键。

Diels-Alder反应可逆,加热时解聚。

12解释:

3-溴环己烯和HBr反应生成一个产物反-1,2-二溴环己烷,而3-甲基环己烯同样反应后生成四个产物顺-和反-1-溴2-甲基环己烷及顺-和反-1-溴-3-甲基环己烷。

解:

氢离子加到烯键的1-位碳原子时,正电荷在溴原子的β-位,溴孤对电子向碳正离子靠近可以形成稳定的环状溴翁离子,接下去溴负离子对溴翁离子进攻,得到反-1,2-二溴环己烷。

3-甲基环己烯与氢离子加成,得到两种碳正离子稳定性差不多,碳正离子平面结构,溴负离子可从环上下方进攻碳正离子,故可得4种产物。

134R-甲基己烯与HBr反应后生成不等量的2S,4R-2-溴-4-甲基己烷和2R,4R-2-溴-4-甲基己烷。

解:

溴负离子进攻平面三角形碳正离子,从位阻小的氢原子一侧容易些,所以得到产物以A占优势。

14解释:

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乙烯、丙烯和2-甲基丙烯发生水合反应的相对速率分别是1、1.6×106及2.5×1011。

解:

因为反应中间体分别是伯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叔碳正离子,稳定性依次增大。

15

解:

16

苯肼与丁酮在Fischer吲哚合成法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个吲哚异构体,给出它们的结构并解释原因。

解:

丁酮羰基两侧都有α–氢,在Fischer吲哚合成法中都可用于成环,所以产物有两种异构体1和2。

 

17请比较α-皮考啉和β-皮考啉硝化反应活性并说明原因,给出硝化反应的主要产物。

解:

吡啶亲电取代反应发生在β-位。

α-皮考啉硝化中间体的共振结构中,1和2有给电子基甲基连在碳正离子上的结构,比较稳定;β-皮考啉硝化中间体无这种稳定共振结构。

所以前者反应活性大。

 

 

18吡啶N-氧化物的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通常发生在4-位,而不是3-位,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解释其原因。

解因为亲电试剂进攻吡啶N-氧化物4-位得到的碳正离子中间体,所有原子全部满足8电子构型的极限式1参与共振,比较稳定,对杂化体贡献最大,进攻3-位得到的碳正离子中间体没有这种稳定的极限式,所以吡啶N-氧化物亲电取代在4-位发生而不在3-位发生。

19喹啉在进行硝化反应时会生成两个不同的单硝化产物,给出它们的结构并解释原因。

解:

喹啉是苯环和吡啶环稠合,氮的电负性使吡啶环电子云密度比苯环小,亲电取代反应发生在苯环上,酸性条件下氮接受质子后更是如此。

喹啉硝化时,硝酰正离子进攻5-或8-位碳,各有两个保留吡啶环系的稳定极限式参与共振;硝酰正离子进攻6-或7-位碳,各只有一个保留吡啶环系的稳定极限式参与共振。

硝酰正离子进攻5-或8-位碳得到的中间体正离子稳定,过渡态势能低,所以硝化产物是5-硝基喹啉和8-硝基喹啉。

20给出4-氯吡啶与甲醇钠反应产物的结构,并用箭头描述该反应机理,包括所有的中间体。

214-溴吡啶与3-溴吡啶哪个可与酚基负离子发生取代反应?

给出产物结构并解释原因。

解:

 

机理:

反应实质是亲核加成-消去。

酚基负离子与4-溴吡啶反应的中间体负离子有一种负电荷在氮原子上的稳定极限式1参与共振,负离子稳定,过渡态势能低,所以酚基负离子与4-溴吡啶易反应。

酚基负离子与3-溴吡啶的反应中间体负离子没有这种稳定极限式,所以两者不易反应。

22解释下列反应过程:

23(S)-3-甲基己烷进行自由基溴代反应主要生成一个非光学活性的3-溴-3-甲基己烷,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有关自由基中间体的结构信息及反应过程。

解:

因为产物为外消旋体,无光学活性,可以知晓此反应中间体自由基

有平面结构。

 

24解释3-溴-1-丁烯和1-溴-2-丁烯和NaOCH3/CH3OH反应有相同的反应速率和产物组成。

解:

中间体碳正离子存在共振,产物为CH3OCH2CH=CHCH3以及CH2=CHCH(OCH3)CH3

25解释全氟叔丁基氯(CF3)3CCl很难进行亲核取代反应。

因为三氟甲基是强吸电子基,如果该氯代烃进行SN1反应,得到的碳正离子会很不稳定;如果进行SN2反应,三个三氟甲基位阻又大。

所以进行SN1,SN2反应都很困难。

 

26解释光学纯的Z-4-氯-2-戊烯受热时发生消旋化。

27以2-戊烯为原料和NBS反应来制备1-溴-2-戊烯的合成路线是否可行,为什么?

解:

不可行,反应将主要得到4-溴-2-戊烯。

因为中间体

较·CH2CH=CHCH2CH3稳定。

 

28CH3CH=CHCH=CHCH2Cl发生水解反应能生成几个产物?

它们的相对比例如何?

解:

2较少,因为它无共轭烯键。

3中间体碳正离子最稳定(既是烯丙,又是仲),所以3比1稍多。

 

29解释R-3-溴环己烯和溴加成后生成两个产物,一个有光学活性,另一个无光学活性。

产物1有光学活性,2无光学活性(有对称面)。

30解释将2-或3-氯戊烷置于溶解有ZnCl2的浓盐酸中都得到2:

1的2-和3-氯戊烷的混合物

解:

碳正离子重排,

(1)重排为

(2),同样

(2)重排为

(1),

(1)因5根C-H键参与σ-p共轭,比

(2)4根C-H键参与σ-p共轭多点,更稳定,所以得到2-氯戊烷比3-氯戊烷多。

 

31解释Z-1,2-二氯乙烯消除氯化氢的反应速度比E-式异构体快。

解:

Z-1,2-二氯乙烯,氢与氯处于反式共平面,所以易消除氯化氢。

E-1,2-二氯乙烯被消除的氢与氯不处于反式共平面,所以难消除些。

 

32解释内消旋2,3-二溴丁烷脱溴化氢给出E-2-溴-2-丁烯而光学活性的原料给出Z-式产物。

反式消除

 

33解释卤原子接在桥头碳原子上的桥环卤代烃不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解:

如果起SN1反应,得到中间体碳正离子平面型结构,而桥环卤代烃存在刚性结构,桥头碳不易形成sp2杂化的平面构型;如果起SN2反应,要求亲核试剂从桥头碳背后进攻,高度空间障碍又妨碍了这一点。

所以不论SN1、SN2反应都不容易,也就是不易起亲核取代反应。

34释仲丁基氯脱氯化氢生成顺-和反-2-丁烯,二者之比为1:

6(假如只有反式消除机理)。

以构象A消除,得到反-2-丁烯;

以构象B消除,得到顺-2-丁烯。

A构象只有两个大基团相邻,B构象有三个大基团相邻,反应底物以A构象存在几率大得多,所以主要得到反-2-丁烯。

此外反-2-丁烯也比顺-2-丁烯热力学稳定。

35顺-和反-4-溴-1-叔丁基环己烷进行消除反应,何者更快一点,为什么?

顺-和反-2-溴-1-甲基环己烷呢?

解先说产物。

卤代环己烷消除要满足反式消除条件,在此前提下如有两种可能(如顺-1-甲基-2-溴环己烷的消除)以得到稳定烯烃(Zaytseff烯烃)为主。

再说本题的难易程度。

反-1-甲基-2-溴环己烷比顺-1-甲基-2-溴环己烷难消除,因反式消除所需构象两个大基团都在a键。

反-1-叔丁基-4-溴环己烷,叔丁基体积特别大,更难在a键,所以更难消除,比顺-1-叔丁基-4-溴环己烷难。

36指出化合物1反式消除HBr或DBr后得到的2-丁烯产物的结构。

为什么2同样反应主要得到消除HBr的产物?

解:

2消除溴化氘时,所需中间体两个相邻甲基之间的扭转张力较大,所需能量比消除溴化氢大,得到产物又是不稳定的顺式烯烃,所以主要得到消除溴化氢产物。

1消除溴化氘、溴化氢各有利弊。

所以得到两种产物。

 

37解释3-氯代吡啶在液氨中与NH2Li作用生成3-和4-氨基吡啶。

解:

3-氯吡啶与LiNH2/NH3(l)反应形成中间体吡啶炔如下图的A,而不形成B,因为吡啶4-氢的酸性比2-氢酸性大得多。

由A出发,与LiNH2/NH3(l)继续反应的产物是4-氨基吡啶(为主)与3-氨基吡啶.

 

38解释次氯酸HOCl和同位素标记了的烯丙基氯H2C=CHCH2*Cl反应生成三种

产物:

ClCH2CH(OH)CH2*Cl、HOCH2CHClCH2*Cl和HOCH2CH*ClCH2Cl。

若以H2C=C(CH3)CH2*Cl为原料,则标记*Cl重排的产物比例下降。

在第二个反应中,中间体叔碳正离子稳定生成,很少形成环状氯正离子,所以重排产物少。

 

39解释2-溴-1-苯乙醇PhCH(OH)CH2Br脱水反应后主要生成E-β-溴苯乙烯。

解2-溴-1-苯乙醇两个构象中,B中的三个大基团都在邻位交叉位置,不稳定。

所以脱水反应时的反应物构象以A为主,主要生成E-β-溴苯乙烯。

 

40解释正丁基氯在含水乙醇中碱性水解的反应速度随水量增加而下降,叔丁基氯在同样情况下观察到的现象正相反。

解:

正丁基氯在乙醇–水中碱性水解是SN2反应,含水量增大极性增大,对反应不利。

叔丁基氯在乙醇–水中碱性水解是SN1反应,含水量增大极性增大,对反应有利。

 

41下列反应得到不等量的非对映异构体(56:

44),为什么不是等量的?

哪一种异构体多一些,指出它的立体构型。

溴进攻时从大基团苯基的另一侧较为有利,故得到的产物有一定的立体选择性.

42

根据产物的结构可以发现它们都是重排形成的,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