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424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docx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于:

⑷盖竹柏影也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第五套题答案:

⒈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⒊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⒋相与/步于中庭

-----------------------------------------------------------------

1、本文作者是(),字(),号(),他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

3、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乐者

(2)遂至承天寺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为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

开头两句是: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做官。

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

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看到了句话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

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9、“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10、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你还知道哪些,请写下来。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擅长使用什么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⑥何处无竹柏?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欣然:

⑵念:

⑶寝:

⑷但: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楼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

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十.解释下列词语。

1.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十一、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三.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十四.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

十五.翻译句子

无与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须扣住“月”字概括。

5.先学习,后做题。

(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

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

解送(jièsòng)、解元(jiè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2)解铃系铃()

(3)识文解字()(4)解不开这个道理()

(5)苏三起解()(6)跑马卖解()

(7)使出浑身解数()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9)把犯人解到县里()

6.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6分)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7.解释加粗的词。

(12分)

(1)念无与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6分)

9.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2分)

6.本文最后一段: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10分)

10.读故事,完成题目。

(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

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

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

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

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

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竹柏影比喻

八、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九、B

十、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十一、1.A2.A3.B4.D5.B

十二.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

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

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

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睡觉)成语例:

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

《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寂寞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