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5103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docx

工作总结公BJH开阅读2BJH008年学会学术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和书记处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发挥优势,积极投入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我国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协的紧急部署,学会学术部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学会积极投身防灾救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召开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灾害情况,深入研究灾害成因、机理,提出防御和预防灾害的对策,于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了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以专家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就地震、气象、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电力保障等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注重学术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相关部委领导,科研院所、相关大型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部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全国学会及相关学术团体的有关人员,中国科协领导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等近600人应邀出席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在2008中国科协年会上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在年会开幕式上,邀请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做了特邀大会报告。

举办2008防灾减灾论坛。

主题为“防灾减灾与应急对策”,围绕气象、地震、地质、电力、铁道、生态、医疗、建筑、通信、农林等12个专题组织学术报告和征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讨,内容涉及灾害对铁路的影响、灾害气象应急处置、防灾减灾与卫星应用、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汶川特大地震与卫生防疫、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反思、汶川特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等。

这次论坛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多学科交叉交流的方式,由20个专业领域与灾害相关的全国学会联合举办,论坛共收录论文173篇,参加代表230余人,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24位专家在两个论坛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28位科技人员做了论坛交流,2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客观探讨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上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策部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举办科技工作者摄影展

为展示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贡献以及感人事迹,彰显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了“使命、责任、奉献——2008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专题摄影展览。

从全国学会、省级科协以及各新闻媒体、图片社、个人摄影师、图片网站等渠道,共征集摄影作品1793幅。

经过全国学会初评、摄影界和科技界专家评审,共推荐128幅作品入选。

主要展出反映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专业技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照片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现场拍摄的反映灾害情况并提供决策依据的资料图片。

(四)组织协调全国学会,全力支持和配合各级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1.组织召开有关全国学会抗震救灾动员会议。

5月16日,紧急召开全国学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动员会议。

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家全国学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了王兆国同志对科协系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全国学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科学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

有关学会汇报了学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并就科协系统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进行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情况电话普查。

5月1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指示,对191个全国学会在抗震救灾中的捐助情况进行了电话调查。

通过调查掌握了全国学会捐款捐物基本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调查中专门就全国学会员工及家属在地震灾区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以学会学术部的名义表示了慰问。

3.建立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每日一报制度。

选择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个全国学会,每个学会明确一个联系人,每天向中国科协报送学会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全国学会关于抗震救灾活动有事即报。

所有信息每日汇总后报送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

共报送全国学会信息72条,抗震快报刊载24条。

4.发挥学会智力优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

(1)组织全国学会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与抗震救灾

——161个全国学会分别以倡议书、公开信、群发短信、转发文件、网上通知等形式,号召会员积极行动,利用专长,各尽所能,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全国学会以学会名义捐款326.45万元。

全国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挂靠单位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共计约48.6万元(个人通过社区、银行和网络等形式的捐款除外)。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委会向灾区捐助价值为360万元的药品;中华中医药学会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骨伤药品;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向灾区捐助2000箱方便面和幼儿奶粉;中国康复医学会募集了价值20万元的境外康复设备。

——搜集一线救灾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

中华医学会把一线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如:

灾区急需小儿骨科医生、消杀药品等,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建议;中国铁道学会与四川省铁道学会建立了每日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并上报铁道部。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会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中华医学会以学会名义派出3位专家赴灾区指导救治防疫工作;中国心理学会配合科技部、团中央和重庆市派出4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配合卫生部和团中央派出25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推荐4位专家配合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工作组在地震当晚就赴灾区对动物疫病防控进行指导和检测;中国建筑学会配合建设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进行房屋勘测;中国感光学会配合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协助分析灾区地质、地形影像资料;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专家配合建设部开展规划和节能重建工作;中国水利学会配合水利部近期将举办水库设施加固和饮水安全培训班;中国地质学会推荐9位专家并在近期将针对灾区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重建工作培训;中国图书馆学会配合建设部制定、推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

——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科普宣传。

参加科技周的全国学会都增加了地震方面的展示、讲座、资料发放等内容,并配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充实科普资源包中的地震科普内容。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制一批针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心理科普宣传材料,并对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

中国地震学会通过教育部将地震科普宣传册发放到中小学校。

中国农学会寄送4万份《农村致富新技术(抗震救灾专辑)》到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等受灾较重的省份,指导帮助灾后重建工作。

与地震、心理、防疫相关的学会还积极推荐专家还配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普宣传。

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印了《地震灾害后儿童及成人心理应急反应与疏解》的彩色挂图2000套捐赠给四川省医学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促进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

——及时稳妥处理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团体的慰问函电。

中华医学会、中国护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5个全国学会分别收到了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相关组织的慰问函,学会都及时进行了回复。

(2)及时协调全国学会的抗震救灾活动

反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创殇专家和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专家组团赴灾区服务的请战,积极协助各有关学会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和动员卫生防疫、心理卫生、农林牧生产等相关领域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支援、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组织7个全国学会推荐共14名专家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直播节目,以科学引导广大公众正确看待自然灾害,稳定公众情绪;协助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与抗震救灾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

我部始终与四川省科协学会学术部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了解掌握的相关信息提交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和相关学会,提供参考。

我部17位同志都参加了为灾区捐款活动,在外地扶贫、下基层锻炼和正在出差的同志还委托部里同志代为垫付捐款;7位党员领导干部缴纳了特殊党费。

捐款总额17600元。

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8年学术交流工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为主线,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原始创新为目标,按照“全面总结、探索规律、提升水平、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更新学术交流理念、创新学术交流机制、培育学术活动能力、提高学术活动成效,培育学术活动精品。

(一)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产生良好影响

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2006年起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

两年来,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建立了学科发展宝贵的信息资源库,大力推动了中国科协的学术建设,在科技界、社会各方面产生积极而广泛影响。

项目拓展了学会工作领域,增强了学会对学术带头人的凝聚力,显现了学会的学术力,极大推动了学会工作创新巩固了学会的学术地位。

2008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2008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国物理学等20个学科2007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中国科协898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编撰完成了学科发展系列报告(2007-2008),由中国科协组织22个相关全国学会的40多位院士和600多位专家学者,近1800位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

形成了21卷、600余万字构成的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7—2008)。

2008-2009年度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中国化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分别承担了30个学科报告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在2008年12月底完成,2009年3月前完成编审出版等工作。

根据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学会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于2008年7月启动了部分学科的学科史研究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地质学学科史、通信技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化学学科史等四个学科的学科史研究,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以及中国科技史学会承担。

研究时间为2个财政年度,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的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

(二)围绕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导向作用增强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是2006年推出的学术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倡导自由探究,活跃学术空气,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提供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学术沙龙的三倡导(倡导大胆创新,倡导交流互动,倡导争辩质疑)、四没有(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领导,没有框框);五突出(主题新颖性、人员专业性、形式发散性、学科交叉性和成果科学性)、六自主(沙龙的议题、议程、会议形式、召开日期、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对提高学术会议质量、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

2008年共举办灾害链成灾机理、预测方法和防治对策、“冷聚变”争论及其现象与机制的解释、地震和暴雨洪水的震洪链机理和对策研究等10期沙龙,分别由有关全国学会、研究院所承办,参会专家学者300人左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沙龙已经逐步成为一项高层次、重质疑、求创新的小型系列性学术交流活动,体现出科技社团新的学术交流特色,推动了学术生态建设,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

中国科协简报专门介绍了沙龙的主要经验。

2.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完成

至2008年12月底,论坛共举办30期,涵盖基础科学、交通、能源、材料、机械、生物、环境、医学、物理、电子等多个领域,有50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活动。

参与论坛的代表中,一大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业绩。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广泛,进行两岸学术交流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日益增多,为扩大影响,从2008年开始,将原定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改为2008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由原来的单项活动改为系列活动。

2008年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江苏省科协承办,集中在第四季度举行。

3.完成年度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择优支持工作

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继续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及有关地方科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08年调整了资助方向,围绕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综合交叉会议、在线学术交流等方向,在申报226项(其中A类162项,B类47项,C类17项)基础上,经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择优支持项目144项,总计资助金额为575万元。

4.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如期完成

为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要求,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候选群体申请材料60份的基础上,3月18日召开中国科协2008年度候选创新研究群体评审会议,来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5位院士、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分数理、化学、生命、地球、材料与工程、信息等七组进行了评审。

采用申请人现场陈述、评委集体评议、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从候选创新研究群体中择优录取21个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有5个群体获得资助。

(三)加强学术交流基础能力建设

1.召开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

于5月26~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主题为“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研讨会,来自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78篇。

会议采取大会报告、辩论质疑、分组研讨等形式,取得了积极效果。

2.举办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

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促进学术会议的组织理念、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干部的业务能力,于4月25日组织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

来自130多个全国学会的分管学术交流工作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负责学会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的学会干部2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部分地方科协学会部干部也主动自愿参加了培训。

3.开展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课题研究。

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自主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探讨影响学术交流质量的因素,促进科技社团理论建设,组织上海市科协、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承担了《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基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术会议评价机制研究》以及《学术交流质量评价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

4.加强了项目管理,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

分项目召开了项目总结会,对三年来各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全面系统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如,《中国科协年会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平台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全面规范项目管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及实施办法。

5.承担学术与学会专委会的日常工作,组织编写了《学术交流概论》。

承办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如,中国科协50周年双十评比、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民间科学家来信处理及研究、编写《中国科协年会工作手册》、科技社团理论文献收集汇编等。

三、积极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和水平

2008年,期刊出版工作坚持以深入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努力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科协期刊出版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环境。

一年来,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加强:

加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深化、加强项目实质性内容的引导力度、加强期刊出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求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上下功夫。

(一)扎实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支持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效

1.组织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支持项目评审

根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实施办法》,2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2007年度项目总结验收工作,经过互评和专家评审,评出2008年度延续项目75项,淘汰率为25%;4月29日,组织开展了2008年度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项目陈述、互相评议,以及按照期刊所在学科分布情况,组织各有关学科领域较具影响力的专家对申报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项目进行了评审,最终评审出支持项目共计101项。

A类项目5项,其中延续项目4项;B类项目43项,其中延续项目26项;C类项目53项,其中延续项目45项。

2.认真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工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2008年是科协提出的工作“落实年”,根据学会学术部领导的要求以及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实施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定,在充分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6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总结交流大会,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人及获得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的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总结交流大会。

总结交流大会认为,三年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将项目经费的80%直接用于支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和办刊能力建设。

通过坚持一手抓宏观引导和指导,一手抓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和能力建设,不仅对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也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到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据统计,三年来,项目设立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等三类项目,累计资助资金3115万元。

其中2006年106项,资助金额1030万元;2007年110项,资助金额1050万元;2008年资助101项,资助金额1035万元。

通过三年的项目支持,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期刊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分析,该报告2007年版收录的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比2006年版的平均被引频次提高179次,而项目期刊平均被引频次提高320次;在总被引频次排名中,有26种项目期刊保持学科排名第一,3种项目排名上升到第一,55种升入学科前三名,71种升入学科前5名。

高水平论文刊载比例不断提高,项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开展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项目工作

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的开展,为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走出国门,学习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了解掌握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搭建国际性科技期刊展示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主要组织了两项活动,一是3月8日至28日组织学术期刊部分编辑就科技期刊网络化传播与创新专题,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专题学习和培训。

学习团成员一行20人,在英国学学期间接受了英国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英国出版商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专家的专业培训。

通过专业培训,学员们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出版、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开放存取出版、数字出版规范和管理、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经营模式、数字版权及其出版法规、期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

二是10月底组织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就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商建立和开拓期刊网络平台等内容,赴荷兰进行为期6天的学习交流与研讨,在期刊学术发展与建设方面达成共识与合作意向。

(三)深入做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平台项目工作

1.抓好《2009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编制工作

根据科技期刊发展需求和实际,2008年主要开展了《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地方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研究》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研究》,各项研究课题正在抓紧进行中。

2.创新深化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10月16至17日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科技期刊出版界同仁300余人出席论坛活动。

2008年论坛有两个特点:

一是为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届论坛联合了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二是更加紧密结合科技期刊出版界当前关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展开研讨。

本届论坛围绕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新时期科技期刊经营策略与品牌建设、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期刊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科技期刊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五个议题设立专题分会场。

3.坚持开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

2008年年初,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建立,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之一,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8年的见面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拓展,并显示了两个亮点:

科技期刊推荐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新闻稿写作比较符合新闻宣传的要求;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主动要求参加“见面会”。

截至2008年1月至9月统计,见面会共收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等科技期刊来稿248篇,重点推荐112篇,书面推荐56篇,总计推荐168篇。

近30家媒体参与见面会,并积极组织报道,发布新闻报道200余篇。

所推荐论文成果不仅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原创性,而且更加贴近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时效性上有所突破。

如: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推荐的《特高压线路覆冰脱落跳跃的动力计算》一文,及时对2008年一月份我国南方出现的大规模冰雪灾害对电力设施及电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做出反应。

该成果通过见面会推介,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报道后,新浪网、中国电力网、中华电力网多家网站转载,及时有效地向民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为消除民众的恐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举办第六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

该项工作于5月启动,得到了各有关学会和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响应。

为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对主办科技期刊的管理作用和职责,增强学会学术建设能力,根据书记处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对本届论文评选活动做了深度改革和创新,从2008年起改进了论文评审工作方式,由各全国学会负责组织所主办期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各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为获奖论文报中国科协,并由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全国学会上报的获奖论文进行等级评定。

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计划评出学术论文表彰奖500篇,其一等奖50篇、二等奖150篇、三等奖300篇。

5.加强科技期刊队伍建设,做好期刊从业人员队伍培训工作

举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