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4774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docx

小升初专题解题方法

最大与最小”问题

例1试求乘积为36,和为最小的两个自然数。

分析与解不考虑因数顺序,乘积是36的两个自然数有以下五种情况:

1×36、2×18、3×12、4×9、6×6。

相应的两个乘数的和是:

1+36=37、2+18=20、3+12=15、4+9=13、6+6=12。

显然,乘积是36,和为最小的两个自然数是6与6。

例2试求乘积是80,和为最小的三个自然数。

分析与解不考虑因数顺序,乘积是80的三个自然数有以下八种情况:

1×2×40、1×4×20、1×5×16、1×8×10、2×2×20、2×4×10、2×5×8、4×4×5。

经过计算,容易得知,乘积是80,和为最小的三个自然数是4、4、5。

结论一:

从上述两例可见,m个自然数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则当这m个乘数相等或最相近时,其和最小。

例3试求和为8,积为最大的两个自然数。

分析与解不考虑加数顺序,和为8的两个自然数有以下四种情况:

1+7、2+6、3+5、4+4。

相对应的两个加数的积是:

1×7=7、2×6=12、3×5=15、4×4=16。

显然,和为8,积为最大的两个自然数是4和4。

例4试求和为13,积为最大的两个自然数。

分析与解不考虑加数顺序,和为13的两个自然数有以下六种情况:

1+12、2+11、3+10、4+9、5+8、6+7。

经过计算,不难发现,和为13,积为最大的两个

结论二:

从上述两例可知,m个自然数的和是一个常数,则当这m个数相等或最相近时,其积最大。

例5砌一平方米的围墙要用砖50块,现有5600块砖,用来砌一个矩形晒谷场的围墙。

如果围墙高2米,则砌成的晒谷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时,晒的谷最多?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首先可知5600块砖可砌围墙(5600÷50÷2=)56米,即长方形晒谷场的周长为56米。

要使晒谷场晒的谷最多,实际就是长方形晒谷场的面积(长×宽)要最大。

而长方形的周长56米一定,即长与宽的和(56÷2=)28米也一定,因此只有当长与宽相等(都是14米)时,面积才最大。

所以,晒谷场的长和宽都是14米时,晒的谷最多。

这时晒谷场的面积是:

  14×14=196(平方米)

例6要用竹篱笆围一个面积为6400平方米的矩形养鸡场。

如果每米篱笆要用去30千克毛竹,那么该怎样围,才能使毛竹最省?

分析与解要使毛竹最省,就是养鸡场的周长要最小,而矩形养鸡场的面积6400平方米一定,即长与宽的积一定,因此,只有当长与宽相等(都是80米)时,周长才最小。

所以,只有当养鸡场的长和宽都为80米时,所用毛竹最省。

这时所需毛竹是:

  30×〔(80+80)×2〕=30×320=9600(千克)

例7用2到9这八个数字分别组成两个四位数,使这两个四位数的乘积最大。

分析与解用2、3、4、5、6、7、8、9这八个数字组成两个四位数,使乘积最大,显然,9和8应分别作两个数的千位数,7和6应分别作百位数,但7和6分别放在9和8谁的后面呢?

  因为:

97+86=183,96+87=183,它们的和相等。

又有:

  97-86=11,96-87=9

  显然,96与87之间比97与86之间相隔更少,更相近。

所以,96与87的乘积一定大于97与86的乘积。

  所以,7应放在8后面,6应放在9后面。

  同理,可安排后面两位数字,得到的两个四位数是9642和8753。

它们的积是

  9642×8753=84396426

例8试比较下列两数的大小:

  a=8753689×7963845  b=8753688×7963846

分析与解此题若采用转化法或设置中间数法都能比较出结果,但过程复杂。

仔细观察两数会发现,a中两个因数的和与b中两个因数的和相等。

因此,要比较a与b谁大,只要看a与b哪一个数中的两个因数之间相隔更少,更相近。

很容易看出8753688与7963846之间比8753689与7963845之间相隔更少,更相近,所以,可得出b>a。

等分法在解题中的妙用

“等分法”就是将一个物体或数量等分几份的一种解题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解答有关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常会使人有“柳暗花明”的感受。

一、运用平行四边形定义等分。

例1求图1正六边形的面积。

(单位:

厘米)

分析与解将正六边形按图2所示等分成3个平行四边形。

所以,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37.5×(65÷2)×3=3656.25(平方厘米)

例2如图3,四边都相等的两个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在两边的中点处部分重合。

已知重合部分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将图3按图4所示等分成7个棱形。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8×6=48(平方厘米)

二、运用梯形定义等分

例3如图5所示,求出中队旗的面积。

(单位:

厘米)

分析与解将图5按图6所示等分成2个梯形。

所以,中队旗的面积为:

  (60+80)×30÷2×2=4200(平方厘米)

例4将正方形的四条边分别向两端各延长一倍,连接8个端点得到一个八边形(如图7),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将八边形按图8所示等分成4个梯形。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2+2×2)×2÷2×4=24(平方厘米)

三、运用三角形面积法等分。

例5如图9,梯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BE是BC的一半。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将梯形按图10所示等分成3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36÷3=12(平方厘米)

例6如图1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9平方厘米,E是底边上的中点。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将平行四边形按图12所示等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49÷4=12.25(平方厘米)

四、运用中点性质等分

例7如图13,长方形ABCD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E、F分别是AB和AD的中点。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将阴影部分等分成与△AEF完全相等的3个三角形(如图14)。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0÷2)×(6÷2)÷2×3=22.5(平方厘米)

合理摘录,巧妙推导

例1把一些图书分给六年级一班的男同学,平均分给每个男同学若干本后,还剩14本,如果每人分9本,这样最后一个男同学只能得6本,六

(1)班的男生有()人。

分析我们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组成的主要数量关系用式子摘录如下:

   

  为了书写简便,我们用题中的关键字“书”和“男”分别表示“图书总数”和“男同学人数”,用□表示不知道的量。

  从上面的两个数量关系式中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

不妨将两式变化,如下:

   

  从这两个式子得到:

  □×男+14=9×男-3  (9-□)×男=17

  “9-□”得到的是图书的本数,应该是整数,“男”也必须是整数,而且不能为“1”。

而17=17×1,因此“男”只能为17。

(1)班的男生为17人。

例2有人沿公路前进,对面来了一辆汽车,他问司机:

“后面有自行车吗?

”司机答道:

“10分钟前我超过一辆自行车。

”这个人继续走10分钟,遇到自行车。

已知自行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问汽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倍。

分析这是一道行程问题,用线段图摘录题中条件,表示各数量间关系比较合适。

摘录如下:

 

  已知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的3倍,则在相同的时间里,自行车行的路程是步行的3倍。

如果将步行10分钟的路程看作1倍的量,那么自行车10分钟行的路程为3倍的量。

在线段图中标出这些倍数,观察线段图可知汽车10分钟行的路程为7倍的量。

因此,汽车10分钟行的路程是步行路程的7倍,则汽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7倍。

例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5%,可以比原定时

10分到达乙地。

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千米。

分析题中给的数量较多,而且数量间的关系不明显。

我们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关系式列表分析推导如下:

  速度×时间=路程

  原来  1      1     1

  变化一 1+25%    ①    1

  

  根据表中变化一可求出①,即现在所用时间为原时间的1÷(1+25%)

 

  

  而变化二实际只提前10分,相差(30-10=)20(分),这是“将速度

千米所用时间为:

  

  原速度为:

80÷80=1(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为:

1×120=120(千米)

巧添线、通关系

有些平面组合图形题目,做起来感到很棘手,但恰到好处地添上一条辅助线后,能沟通图形之间的关系,思路会变得豁然开朗,从而使问题迅速得解。

例1图1中,BDFG为正方形,ACEG为直角梯形,GE=25厘米,AC比GE长12厘米,BD=20厘米,求直角梯形ACFG的面积。

 

分析与解答要求直角梯形ACEG的面积,关键要求出高AG等于多少厘米。

  

图1

因为GE=25厘米,所以,以GE为底的△GBE的高等于16厘米。

(列式:

200×2÷25=16厘米)即AG=16厘米。

因此,直角梯形ACEG的面积=

 

例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厘米,长方形DEFG的长DG为5厘米。

求长方形的宽。

  

[分析与解答]要求长方形的宽,只需求出长方形DEFG的面积。

而根据已知的条件,只能求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

如果能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就会迎刃而解。

  连接AG,因为三角形AGD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的一半,也等于长方形DEFG的一半,所以,正方形ABCD的面积等于长方形DEFG的面积,都是(4×4=)16(平方厘米)。

又因为长方形DEFG的长DG是5厘米,所以,长

图2

例3如图3,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56平方厘米,是平行四边形DEFC的2倍,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图3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目,我们也可以通过连线来沟通三角形AED和平行四边形DEFC面积之间的联系,通过等量代换,便能顺利求解。

  连接DF,因为AC和ED平行,所以S△AED=S△FED(两三角形同底等

合理分类 正确解题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被称作“数字问题”的题目,与同学们在书本上学到的一些数学问题相比,似乎“不太规则”,有的数学课外参考书称它为“杂类问题”。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审题,悉心研究题意,关键是做到合理分类,这样才能正确解题。

  例1在1~1999内,是3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为什么?

  

  [分析与解]这道题要求3的倍数有多少个,但有两个条件限制:

(1)规定在1~1999内;

(2)只是3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

比如:

3×5=15,15是3的倍数,但它同时又是5的倍数,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在1999内,15以及15的倍数都不能算进去。

这样在1~1999内就把3的倍数分为两类:

一类是3的所有倍数;一类是15以及15的倍数。

然后从3的所有倍数的个数中减去15以及15的倍数的个数,即为题目所求的问题。

有三种解法:

  解法

(一)在1~1999内3的倍数共有:

1999÷3=666……1。

余1,不到3的1倍,可以不考虑。

在1~1999内15的倍数共有:

1999÷15=133……4。

余4,不到15的1倍,也不考虑。

两者相减,便是所求的问题:

666-133=533(个)。

  解法

(二)在1~1999内3的倍数共有666个,那么,666中又包含多少个5的倍数呢?

666÷5=133……1。

余1,比5小,可以不考虑。

两者相减,便是所求的问题:

666-133=533(个)。

  解法(三)把数字分段来考虑:

比如在1~30中,3的倍数有10个,但要去掉同时能被3、5整除的数2个,还剩10-2=8(个)。

1999÷30=66……19。

余数19,19÷3=6……1。

余数1比3小,不考虑,但要注意,在最后的6个3的倍数中,有一个是5的倍数(1995),应去掉。

每段8个,共有:

8×66+(6-1)=533(个)。

  例243位同学,他们身上带的钱从8分到5角,钱数都各不相同,每个同学都把身上带的全部钱各自买了画片,画片只有两种,3分一张和5分一张,每人都尽量多买5分一张的画片。

问所买的3分画片的总数是多少张?

  [分析与解]先来分析一下题目的要求:

  

(1)从8分到5角就是以“分”为单位,从8到50的43个连续自然数,这正好与43个同学一一对应。

  

(2)每个同学都把身上带的全部钱各自买画片,就是每人都不许有余钱。

  (3)每人既要把钱花光,又要尽量多买5分一张的画片。

  我们把钱数是5的倍数(0、15、20、25、30、35、40、45、50)的九个人分为一类。

他们不能买3分一张的画片。

  钱数被5除余3分(8、13、18、23、28、33、38、43、48)的九个人分为另一类。

他们可以买1张3分的画片,9人共买9张。

  钱数被5除余1分(11、16、21、26、31、36、41、46)的八个人分为第三类。

因为他们身上所余的钱数不是3的倍数,只好退下一个5分与余数1分合成6分,这样每人可以买2张3分画片,8人共买:

2×8=16(张)。

  用同样的方法,把钱数被5除余2分的8个人再分为一类,每人可买3分画片4张,共买:

4×8=32(张)。

  把钱数被5除余4分的9个人也分为一类,他们每人可买3分画片3张,共买:

3×9=27(张)。

  因此,他们所买3分画片的总数共是:

  9+16+32+27=84(张)。

竞赛计算题常用解法

  一、分组凑整法:

  例1.3125+5431+2793+6875+4569

  解:

原式=(3125+6875)+(4569+5431)+2793  =22793

  例2.100+99-98-97+96+95-94-93+……+4+3-2

  解:

原式=100+(99-98-97+96)+(95-94-93+92)+……+(7-6-5+4)+(3-2)  =100+1=101

  分析:

例2是将连续的(+--+)四个数组合在一起,结果恰好等于整数0,很快得到中间96个数相加减的结果是0,只要计算余下的100+3-2即可。

  二、加补数法:

  例3:

1999998+199998+19998+1998+198+88

  解:

原式=2000000+200000+20000+2000+200+100-2×5-12  =2222300-22=2222278

  分析:

因为各数都是接近整十、百…的数,所以将各数先加上各自的补数,再减去加上的补数。

  三、找准基数法:

  例4.51.2+48.8+52.5+50.9+47.8+52.3-48.2-59.6

  解:

原式=50×(6-2)+1.2-1.2+2.5+0.9-2.2+2.3+1.8-9.6  =200-4.3=195.7

  分析:

这些数都比较接近50,所以计算时就以50为基数,把每个数都看作50,先计算,然后再加多或减少,这样减轻了运算的负担。

  四、分解法:

  例5.1992×198.9-1991×198.8

  解:

原式=1991×198.9+198.9×1-1991×198.8

  =1991×(198.9-198.8)+198.9  =199.1+198.9=398

  分析:

由于1991与1992、1989与198.8相差很小,所以不妨把其中的任意一个数进行分解,如:

198.9=198.8+0.1或198.8=198.9-0.1,多次运用

 

  

  

  分析:

题目不可能通过通分来计算,可以先把每一个数分解成两个分数差(有时离分为两数和)的形式,再计算。

  五、倒数法:

  

  

  分析:

将算式倒数后,就可直接运用运算定律计算,所得商的倒数就是原式的结果。

  六、运用公式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13+23+33+43+……+n3=(1+2+3+4……+n)2

  

  例8.100×100-99×99+98×98-97×97+……+2×2-1×1

  解:

原式=(100+99)(100-99)+(98+97)(98-97)+……+(2+1)(2-1)

  =(100+99)×1+(98+97)×1+……+(2+1)×1

  =(100+99)+(98+97)+……+(2+1)

  =(100+1)×100÷2=5050

  分析:

这道题直接无法计算,但如果将100×100-99×99为一组,运用平方差公式,就很快能算出每一组的差,最后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计算出结果。

  想一想:

3988×4012=40002-122,是怎么得到的?

  例9.12+22+32+42+……+102

  

  七、有借有还法:

  

  

  

  

  例11.53+63+73+83+93

  解:

原式=(13+23+33+43+53+……+93)-(13+23+33+43)

  =(1+2+3+4+5+……+9)2-(1+2+3+4)2

  =452-102=1925

  分析:

此题借助于公式运算就比较简单,但必须先借来一个13+23+33+43,才可以运用公式计算。

用“赋值法”解题

例:

甲、乙两人沿铁路线相向而行,速度相同,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8秒,从乙身边开过用了7秒,车头离甲后5分钟又与已相遇,从乙与车头相遇开始,再过多少分钟甲乙两人相遇?

  题中只告诉了3个时间,求的也是时间,而时间与所行的速度及路程有关,要求出问题应知道甲、乙两人的速度。

根据题意应设火车的长度为56(通常设为7和8的公倍数),这样就可以求出人和火车的速度,故本题这样解:

  解:

设火车的长为56米,则

  

    

  当车头遇乙时甲乙相距:

(7.5-0.5)×(60×5)=2100(米)

  甲乙两人的相遇时间为:

2100÷(0.5×2)÷60=35(分)

  练一练:

  1.一辆汽车沿山路行驶,上山每小时行10千米,下山沿原路返回每小时行15千米,求这辆车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设山路长)

  2.搬运一堆土,若用200名工人需5天;若用25辆马车需4天;若用5辆卡车需2天。

现有100名工人、10辆马车、2辆卡车同时搬运。

问:

运完这堆土需多少天?

(设1名工人1天运土1)

对角线等分”知识的应用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这些图形等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应用这一特性,可以使一些几何图形题得解。

下面略举几例说明之。

例1如图1,每一小方格的面积为2平方厘米,求图中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与解四边形ABCD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无法直接求出它的面积。

但可考虑先求大长方形E-FGH的面积:

2×(5×6)=60(平方厘米),再减去四个角上的小三角形的面积,可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知道。

根据“对角线等分”知识,在长方形AEBQ中,AB是对角线,长方形的面积是:

2×(3×4)=24(平方厘米),则S△AEB=S△ABQ=24÷2=12(平方厘米);同理,线段AD、CD、BC分别是长方形AFDM、DGCN、BHCP的对角线,可求得:

S△AFD=S△AMD=2×(2×2)÷2=4(平方厘米),S△GCD=S△CDN=2×(3×3)÷2=9(平方厘米),S△HBC=S△BCP=2×(2×3)÷2=6(平方厘米)。

因此,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

60-12-4-9-6=29(平方厘米)。

也可以把四边形ABCD分割成几部分,求出三角形ABQ、AMD、CDN、BCP的面积之和,再减去重复的小正方形MNPQ的面积,即S=12+4+9+6-2=29(平方厘米)。

例2如图2,平面上有21个点,其中每相邻三点“∴”或“∵”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试计算三角形ABC的面积。

分析与解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一条边的长度,只说每相邻三点所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因此,必须从△ABC包含多少个相邻三点所组成的三角形这方面考虑。

根据“对角线等分”知识,分别以边AB、BC、AC为平行四边形AIBF、BHCE、AGCD的对角线(如图2,为了便于叙述,在相应的点中添上字母,并用虚线连接)。

从图中可见,平行四边形AIBF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AB是其对角线,则S△ABF=4÷2=2(平方厘米);同理可求得:

S△BCE=8÷2=4(平方厘米),S△ACD=6÷2=3(平方厘米)。

而三角形DEF的面积正好是1平方厘米,所以,S△ABC=2+4+3+1=10(平方厘米)。

例3如图3,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个上底为3分米的直角梯形,梯形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大15平方分米。

求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与解由于这道题的条件较少,难以直接从图中寻找到解法。

必须根据“梯形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大15平方分米”这一条件,设法把两个面积之差在图上表示出来,再去寻找已知数量与所求数量的联系。

过E点,作BC边的垂线,交BC于F点,即EF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而BE是长方形ABFE的对角线,则S△ABE=S△BEF,由此可知,梯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差(15平方分米),正好是长方形CDEF的面积,ED是3分米,则正方形的边长是:

15÷3=5(分米)。

  “对角线等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简单易学的内容。

学生可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剪、折、拼、摆等方法,直观形象地掌握这一特性。

其实,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义教六年制第九册),也可以应用“对角线等分”知识进行教学。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第一步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规定:

“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教师还应指出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不够精确,学生自然也对此法表示怀疑,甚至怀疑这一结果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联系。

因此,这种方法学生学起来总觉得心理不踏实,担心答案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尝试应用了“对角线等分”知识,学生的疑虑消除了,同时也懂得应用此特性,准确数出三角形的面积,解答类似竞赛题,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所以,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对角线等分”知识。

鉴于此,教材是否也可以适当增加此项内容呢?

此乃个人浅见,仅供同行参考。

一题解答误区与矫正

题目:

从1开始到1998止,这1998个整数中,能被3整除,但不能被5和7整除的数的个数为____。

  该题是一道竞赛题目,据统计参赛学生中无一人能够完整得到解答。

从表面看,属于整除问题,但实质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包含与排除问题。

此类题的特征是:

有关数量有相互包含、重复计算的部分。

在具体解答时,还存在个别数量的排除问题。

学生在分析解答该题时,极容易在“包含”、“重复”、“排除”等方面出现混淆,产生误解。

现分析如下:

  一、“包含”辨析不清简单草率作解

  有的学生审题不认真,把不存在“包含”关系的数量当作“包含”关系去处理,就盲目草率去解答,导致解答失误。

如简单认为只有同时能被5、7整除的数的个数是包含在能被3整除的数中。

这样:

  1998÷3=666(个)

  

  666-57=609(个)

  二、例举范围狭窄类推遗漏“重复”

  有些学生在分析时,突然也注意到“包含”,但在类推时,例举数据取在100以内:

  12457810111314

  16171920222325262829

  31323435373840414343

  这样类推,就只存在能同时被3、5整除,3、7整除的数的“包含”情况,显然把这两种“包含”中100以上数中存在的相互“重复”情况遗漏掉,也产生误答。

  1998÷3=666(个)

  

  666-(133+95)=438(个)

  三、“排除”理解欠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