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373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docx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要点: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6、《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7、《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9、《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10、《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

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五、注意事项: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

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六、课时安排:

(总共13课时)

 6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

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

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

(黄河两岸)

二.研析新课,音乐创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听录音。

朗读时注意:

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4、 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

(“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四、再次齐读整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五、讨论诗歌主旨。

(明确:

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六、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七、小结: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八、作业:

抄写、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练习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诗歌。

三.拓展延伸:

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

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

学习这首诗歌要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六、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黄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

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

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三、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

黄河!

”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学生谈一谈:

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五、小结:

   序曲:

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

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

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

(1)呼告

(2)反复(3)比喻拟人。

―――呼告:

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作业:

《学习指要》

 

7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二、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

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三、介绍小说常识: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

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

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听录音,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注音:

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2、解释:

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六、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七、作业:

抄写词语、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10):

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

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

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

课前、上课、下课)

二、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指导诵读,加深理解,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

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后学生散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一. 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 (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

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

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三、激活思想,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示例:

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

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迁移运用:

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

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

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五、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学习指要》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

深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作者介绍: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

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二、感悟内容,朗读课文。

1.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____”的形式各抒己见。

3.、选取本文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归纳:

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

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三、小结:

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

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

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体味。

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2.、男女生分段轮读。

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

二、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

)板书: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

三、.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

五、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5个比喻句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9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感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

二、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了解作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四、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蕻(hóng)镐头(gǎo)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五、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师指导朗读后,全班齐读全文。

六、研读、揣摩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明确: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反思归纳与拓展:

1.让学生谈谈学过本文后的感受,教师总结。

2.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文章或歌曲?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忆背景,导入新课: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

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

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三、讨论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情。

◎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