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docx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
一、祛风类药
1.防风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温。
归膀胱,肺,脾经。
功效解析:
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医学启源》记载,防风“主治诸风及祛湿也”。
防风辛温发散,可治疗一切风邪,而且在祛风药物中作用比较温润,祛风而不伤阴液。
皮肤科常用其与荆芥配伍,增强止痒之效,治疗湿疹伴瘙痒者。
现代研究:
防风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等,有解热发汗作用,并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抑制组胺释放。
2.刺蒺藜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
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
刺蒺藜具有散风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
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风止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相配,增强止痒效力,用于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
还可用与何首乌配伍,一补一散,既可养血,又能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日久,血虚风燥,症见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甚者。
现代研究:
刺蒺藜含挥发油、皂甙、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
皂甙可以抑制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
刺蒺藜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并能改善皮损部血液循环状态。
3.全蝎
性味归经:
味辛、咸,性平。
归肝经。
功效解析:
全蝎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
《玉楸药解》中记载全蝎:
“穿筋透节,逐湿除风。
”就是说其药力能够入络脉,祛除深藏于其中的风湿邪。
因其祛风而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入络引起的皮肤瘙痒。
临床则多用来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效果良好。
全蝎与蜈蚣配伍使用,两药走窜搜剔,可以增强祛风活络、息风止痉的功效。
另外,全蝎还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尤适宜于风毒恶血蕴结肌肤引起的顽固性瘙痒、皮肤增厚者。
现代研究:
全蝎含有蝎素、氨基酸、无机元素、甜菜碱、胆甾醇、蝎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全蝎与蜈蚣配合使用可达到止痒的原因,与两药均有镇静作用,可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
但二药均有毒,用量过大可引起溶血反应,临床曾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
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4.僵蚕
性味归经:
味辛、咸,性平。
归肝、肺、胃经。
功效解析:
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僵蚕可治“皮肤风疮”。
因其祛风止痒,多用于治疗湿疹伴皮肤瘙痒者;又因其有疏风热的作用,可治疗风热蕴结肌肤引起的湿疹,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
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其醇水浸出液有抗惊厥作用,体外试验有轻度抑菌作用。
二、祛湿类药
1.苍术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
归脾,胃,肝经。
功效解析: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湿。
因其有特异香气,还可以进行香疗,即中医理论所说的“芳香辟秽”。
中医认为,身体异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机体内有湿热,体表孔窍是散味的“门窗”。
香疗可以疏通体内代谢,祛湿热,让身体“门窗”自然散发清香。
使用苍术时,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温,不宜用于有热象证候者。
苍术对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尤为适宜。
如果伴有面色无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黄等脾虚症候,可与白术、茯苓、泽泻配伍使用。
若伴胸闷恶心,腹胀等气滞症状,常与陈皮、厚朴合用,增强除湿理气的效力。
现代研究:
苍术含挥发油,并含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皮损部位愈合。
2.厚朴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解析:
厚朴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
中医认为,性味苦燥的药物可以祛除湿邪。
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湿邪,同时,因其性温可下气除胀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疗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
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
现代研究:
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抑制作用。
3.茯苓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解析:
茯苓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
《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湿。
皮肤科常用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泛发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
临床上多同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达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参苓白术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湿汤等。
现代研究:
茯苓含糖类、酸类物质,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
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
薏苡仁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
因其性凉,能清热而利湿,又能健脾,临床常用治湿疹证属脾虚湿盛型。
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参苓白术散。
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对粉刺、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现代研究:
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薏苡仁酯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
5.车前子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寒。
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解析:
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车前子可利水道,除湿痹。
且本药利湿而不伤阴,车前子利水作用大于清热作用。
车前子与健脾祛湿药配用,可利湿止泻,用治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增强清热效力,并通过利小便的作用使湿有出路,如配伍龙胆草、黄芩、泽泻、通草之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治疗证属湿热的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
现代研究:
车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陈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解析:
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其祛湿作用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还可用治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茵陈配伍清热药,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湿疹。
现代研究:
茵陈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挥发油,有利胆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萆�Z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
入肝,胃,膀胱经。
功效解析:
萆�Z具有祛风除湿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萆�Z为足阳明、厥阴经药也。
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Z祛风湿功效显著,能治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
临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湿浊不化之急性、亚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
萆�Z含薯蓣皂甙,有抗真菌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归经:
味辛、微,性温。
入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
藿香不仅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气。
《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猛烈,温煦而燥烈,能祛除阴湿邪,同时助脾胃正气,是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有效药物。
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气散。
现代研究:
藿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并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三、清热类药
1.黄芩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归肺,胆,脾,胃经。
功效解析: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于清中上焦的湿热。
金代医家张元素归纳黄芩泻热功效显著。
皮肤科常用其治疗皮炎湿疹类过敏性皮肤病,辨证属湿热者。
清代名医邹澍总结张仲景使用黄芩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黄芩与黄连配伍,清中焦之湿热。
现代临床中也常使用黄芩与黄连配伍来增强清热燥湿力量。
黄芩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对热毒疮疡有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
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黄芩苷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黄连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解析: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其清热燥湿作用大于黄芩,并且对中焦湿热最有效,而且善于清心经实火。
中医认为,火分为实火或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外邪已伤阴则泻火同时还要滋阴。
虚火为阴虚而不制阳,治疗宜滋阴,若阴损及阳则需阴阳共补,不过仍以滋阴为主。
黄连可内服或外用治疗湿疹、痈肿、颜面红斑等。
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可治疗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辨证属湿热证者,又因黄连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经有实火而兼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表现的,使用黄连尤为适宜。
黄连制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
单味黄连外洗亦有收敛止痒作用,可治疗阴囊湿疹、下肢湿疹。
外涂黄连浸汁,可治耳道流脓。
现代研究:
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反应。
黄连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黄柏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
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也是治疗湿疹最常用的外用药之一。
内服可用于因湿热下注、瘀阻经络而引起的诸多皮肤病,症见�{红肿痛、溃破渗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对下肢皮肤病效果较好。
若外用该药,还有清热燥湿,收敛疮面的作用。
常与苍术配伍使用,即二妙散。
皮肤科对湿热见症明显的湿疹,手足汗疱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现代研究:
黄柏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此外,黄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
4.龙胆草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归肝、胆经。
功效解析:
龙胆草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龙胆草皆能治愈。
可见其清肝胆热功效显著。
因此,龙胆草常用于治疗以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方用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赵炳南创制)等。
龙胆草配伍苦参、栀子、黄柏、车前子效力更强。
外用龙胆草单味药水煎冷敷,可以治疗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
龙胆草含龙胆苦苷、当归苦苷等苷类苦味成分,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常见细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参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解析:
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主药。
《本草图经》就评价苦参“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
因其清热燥湿止痒,治疗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效果显著,且常用于治疗阴囊湿疹。
内服外洗均有较好疗效。
常与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湿杀虫,二药相合,煎水外洗,燥湿功力更强,且寒热相济,可以治疗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男子阴囊湿疹。
现代研究:
苦参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
苦参碱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具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效果。
6.玄参
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解析:
玄参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
因其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所以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
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因病程较长,以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
常见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常有舌红苔花剥或舌淡苔光。
朱仁康老中医创滋阴除湿法,治疗此型湿疹,方用滋阴除湿汤,便以玄参为其中一主药。
现代研究:
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
玄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此外,本品对多种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还具有抑制作用。
7.白鲜皮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
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
《药性论》记载,白鲜皮可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为皮肤科常用药。
常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内服、外洗,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
现代研究:
白鲜皮含白鲜碱、白鲜内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变态反应,减少病变部炎症渗出,促进皮损愈合。
8.金银花
性味归经:
味甘,性寒。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析: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治疗疮痈的要药。
清代陈士铎对金银花大加赞赏,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清火热之毒必用本药。
临床中金银花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湿热而热象明显者。
热象明显且有化毒趋势,常见皮肤大片红斑、丘疹,皮色�{红灼热,疼痛。
常与连翘、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热毒,如五味消毒饮。
现代研究:
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金银花茎叶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真菌生长,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金银花水煎剂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9.青黛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
归肝,肺经。
功效解析:
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
其性寒能清热,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热解毒,消斑。
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等,尤其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
外用可与黄柏、石膏等配伍。
现代研究:
青黛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青黛中分离出的色胺酮对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平。
归肝,胃经。
功效解析:
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
其功效能入络,清除湿热蕴毒。
土茯苓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还是治疗梅毒的要药。
作为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汤对于一般的“湿热”也有明显的功效。
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
现代研究:
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
土茯苓苷能给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人体自身对皮脂的调理,达到平衡。
鞣质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养肌肤,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11.马齿苋
性味归经:
味酸,性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析:
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痈肿毒热有明显疗效。
如《医宗金鉴》记载的马齿苋膏即以马齿苋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血热毒盛的肿疡。
现代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味水煎剂有明显收敛、消炎、止痒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
现代研究:
马齿苋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
12.地肤子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
地肤子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
《本草原始》记载,地肤子可以去皮肤中湿热,皮肤外湿痒。
临床常用与白鲜皮、苦参、黄柏同用,煎汤外洗,治疗湿疹伴瘙痒者;与猪苓、泽泻、车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湿热,止痒。
现代研究:
地肤子含苷类及生物碱、维生素A等,有保护皮肤、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类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
味甘,性凉。
归心,肝,肾经。
功效解析:
生地黄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珍珠囊》记载生地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因其有凉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可用于治疗血热毒盛型湿疹。
常与黄芩、丹皮等配伍。
又因其能润燥生津,也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慢性湿疹。
现代研究:
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生物碱、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当归
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温。
归肝、心、脾经。
功效解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
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本草新编》记载:
“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
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
”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尾破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
虽然当归有头、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补血为其最大功效。
常用于治疗血虚证的慢性湿疹。
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养血润燥。
现代研究:
当归含挥发油、酯类、菸酸、维生素A类等。
当归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当归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归肝经。
功效解析:
赤芍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
因其性凉入肝经,可凉血、活血化瘀,临床上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
应用时常与丹皮配伍。
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应用时有人常把两者混淆。
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白芍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赤芍活血凉血,凡血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
赤芍含有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归经:
味甘,性寒。
归心,肝经。
功效解析:
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
“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
”因其长于清理血分之热,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脏腑火热炽盛之实火病。
常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
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现代研究:
紫草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生成紫草醌)、紫草红、异丁酰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丹参
性味归经:
味苦,性微寒。
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解析: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
《本草汇言》记载:
“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
”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
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疮痈肿痛。
现代研究:
丹参含丹参酮类、丹参醇类、维生素E等,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
丹参制剂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6.白茅根
性味归经:
味甘,性寒。
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
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因其可凉血止血,同时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
作用特点是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
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三萜烯、钾盐、白茅素、芦竹素、羊齿烯醇等,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
其水浸剂有利尿作用。
7.莪术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
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
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
《本草经疏》记载:
“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所长。
”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消瘀,行气止痛。
临床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
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
现代研究:
莪术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并能促进局部微循环。
五、补益类药
1.白术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温。
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白术炒用其健脾益气效力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
常用炒白术配伍党参、茯苓等,以健脾除湿,同时佐以清热药,如参苓白术散。
现代研究:
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
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
白术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
2.党参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
归脾,肺经。
功效解析: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
党参为常用补气中药,但其力量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都可选用。
皮肤科常用其与茯苓、白术、黄芪配伍,以健脾益气,治疗湿疹属脾虚湿盛证。
现代研究:
党参含皂苷、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黄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
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
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
《本草纲目》中记载:
“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
”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
临床常用其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
现代研究:
熟地黄含地黄素、维生素A、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4.沙参(南沙参、北沙参)
性味归经:
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
南沙参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细分起来,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
皮科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
现代研究:
北沙参含生物碱,有降温、镇痛作用;南沙参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乌
性味归经:
味苦、甘、涩,性微温。
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
何首乌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
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补的良药,其功效又在地黄、天冬之上。
临床常用何首乌与天冬、麦冬、白芍配伍以养血润燥,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
何首乌的藤茎可入药,名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止痒。
《本草纲目》记载首乌藤:
“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
”可以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皮肤瘙痒,特别适宜湿疹肤瘙痒伴睡眠差者。
现代研究:
何首乌含卵磷脂等细胞新生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皮损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