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韧性城市文献阅读总结笔记.docx
《完整版韧性城市文献阅读总结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韧性城市文献阅读总结笔记.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韧性城市文献阅读总结笔记
文献阅读与摘录笔记
文章题目
关键词
研究背景
研究冋题
研究结论
1、《城市减灾:
创建韧性城市》
(UrbanHazardMitigation:
CreatingResilientCities)
城市地区补救措施灾害
恐怖主义
1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令人震惊。
这些损失大多发生在已知灾害地带周边发展起来的脆弱的城市聚居区,比如洪泛平原、地震断裂带和飓风多发的海岸线地区。
2减灾是为减少或消除灾害及其结果对人员和财产带来的长期风险所采取的行动。
1回顾减灾实践;
2韧性城市定义及重要性;
3韧性与恐怖主义间的关
系;
4如何将其原则应用到城市的物质和社会元素中。
1认为现有的减灾政策、实践和知识不能应对城市在压力之下呈现出的独有特
征,因而提岀了一项宏大的韧性城市计划,包括广泛的城市系统研究、教育和培训,以及增强与城市建设和减灾相关职业群体之间的合作。
2目前少有研究能形成系统的韧性原则并在城市尺度加以应用。
3为了获得成功,这一计划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
国家灾害政策、城市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支持、高等教育项目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行业的积极配合。
摘抄
批注
“城市的各种特征,如建筑结构、人口集中、集会场所和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系统等使城市得以运行也适宜生活,但也正是这些使城市极易受到洪水、地震、飓风和恐怖袭击的危害。
”
城市基础设施在提供支持城市功能运转服务的同时,本身也应具有抵御城市中人
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
(定位:
具备城市功能的缓冲组织/系统)
““减灾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有双重目的:
使我们的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有韧性;同时确保社会的发展建设不会加剧面对这些灾害时的脆弱性。
”
增强韧性&降低脆弱性一一同一个目的的两种实施角度。
“韧性城市由网络化的社会群体和生命线系统构成,可以通过对灾害的适应和学习过程变得更强大。
”
城市韧性的特征之一:
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可以在对它所在之处的物质和环境力量的变化与发展的适应中,不断自我改善、提升、加强。
“根据福斯特的说法,韧性的一般系统是独立的、多样的、可再生的、功能冗余的,可以通过复制、互换性和互联性实现能力储备。
”(灾害韧性原则:
冗余、多样、高效、自治、强大、互依、适应、协作)
构成类型
韧性物质系统
韧性人文系统(社区网络)
包含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人造环境要素
社会构成元素、制度构成元素
城市功能
支撑体系、保障功能
指挥运作、提升适应力
特征体现
减少灾害发生几率、降低灾害冲击程度、缩短灾后恢复时间(预测、准备、反应)
提高决策与响应速度、减少达到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增强恢复后稳定状态(应对、适应、学习)
“一座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质系统和人类
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
物质系统是城市中的自然和人造环境要
韧性原则
多样、冗余、适应、强大
协作、互依、高效、自治
素,包括建成的道路、建筑、基础设施、类社区是城市的社会和制度构成元素,邻里、机关、团体、企业、特别行动组等
通讯和能源设施以及水系、土壤、地形、地质和其他自然系统。
人包括城市区域内正式和非正式的、固定和机动的人类组织一一学校、
”
实践角度传统&未来
降低相关结构脆弱性(被动改造);提高防灾与抗灾能力(防灾:
灾前预先评估并预备以便提前减少风险;抗灾:
灾中继续运作、保持功能);增加预先规划能力
增强相关主体适应性(主动调适);加强响应与恢复能力(响应:
灾中及时并有效应对;恢复:
灾后自我消化、适应恢复,能够重建并提升);增强灾后重建能力
落实层面
城市结构/设施/系统(技术层面)
城市机制/部门/组织(社会层面)
伯克利市的社区安全策略,以提高自身在高风险环境中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塔尔萨市的社区减灾计划,
建立一个综合的洪水管理计划,并且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保持连续性。
案例参考&具体实践方法借鉴
“城市韧性目标的优势在于它并没有与一种具体的城市形态或建设格局绑定起来。
这种灵活性使得它能够
城市韧性的灵活性与实现途径多样性之体现:
对于自然灾害有韧性的城市对于
在面对不同城市和发展规划的独特情况时能因地制宜。
它鼓励用创新的方式思考出各种途径来实现韧性,而不在集中或是分散的争论中站队。
”
恐怖主义来说同样有韧性,尽管灾害的诱因不同。
韧性社会系统与多样的价值体系兼容,可以同时满足多重目标。
“建立一个有灾害韧性的城市远不」
上改变土地利用和物质设施,还必须让与之多重相关的社
:
区建立起预防
韧性社区需集体行动创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来解决共同风险冋题。
和响应灾害的能力。
]”
“一个城市中最贫困和最脆弱的社区也是其减灾能力最薄弱的环节。
将减灾和经济发展及社会正义联系起
城市韧性&城市公平一一实现更大程度化的城市公平也是增强城市韧性/降低
城市脆弱环节的途径之一。
来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实现韧性系统所需的多重目标。
”
1
“对灾难韧性的概念描述是逐步细化的:
从更倾向于结果导向,转为更倾向于过程导向。
”
2“若将灾害韧性当作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导向预期的结果),包括一系列的事件、行为或变化,以增加社区在面临单独、多个或特殊冲击和压
力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人在灾害之中的角色。
灾害韧性被看成是因这样的
过程得以培育或生长,也在其中演进和提升而来的品质、特征或结果。
换个说法,韧性既不是一种科学也不是一种从我们经验中总结岀的规律,而是只有经历过之后才会知道的个体经验(Weinberg,1985)。
”
3“适应性行为发生在灾后阶段,韧性于是具备了一种未来主义的维度
(futuristicdimension):
它需要成为应对将来灾害的策略。
”(时间维度上具有预先性/提前性)
4“任何’灾害韧性’计划的目标应该是强化基本的价值标准、财产和资源,从而可以被运用于适应逆境的改造。
”
“与其说灾害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如说是因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所产生的后果。
”
“与灾害相关的脆弱性并不是简单地由贫穷造成的,而是由物质、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组成的复合原因,或是社区面临灾害时受自然危害与人为压力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失衡而造成的。
”
“人类韧性的重点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少依赖或不依赖外界援助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自身
能力。
地方的适应性策略、文化、遗产、知识和经验都是灾害韧性的组成部分。
重点在于面临风险的人们的生活质
脆弱性与对抗灾难的能力有关;脆弱性意味着低水平的(而不是缺乏)灾
害韧性和有限的恢复能力。
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并应对灾害与风险,从而表现岀对不可预测环境和变化的韧性。
“将人类的能动性与世界大系统联系起来”去理解脆弱性和韧性。
量和能够增强韧性的发展机遇。
”
文章题目
关键词
研究背景
研究冋题
研究结论
3、《城市韧性与新奥尔良
的复兴》(Urban
Resilienceandthe
RecoveryofNew
Orleans)
城市韧性城市重建城市复兴城市更新
卡特里娜飓风不仅摧毁了新奥尔良的建成环境,而且通过强迫大规模的居民疏散,撕裂了城市的社会结构。
重建城市物质基础设施的规划必须伴随着恢复社会组织和公民网络的努力。
1城市的韧性从何而来?
2一座被摧毁的大都市如何才能重建空间肌理、恢复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
3什么因素决定着新奥尔良能否从卡特里娜飓风中重新崛起,成为一座多元、包容的大都市?
1城市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居民的韧性和可调动资源的能力。
2城市的韧性远不止于重建。
3城市规划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一座城市的韧性。
面对灾难与危机,训
练有素的疏散和完备的应急管理预案可以将城市的伤亡和损失降到最
低。
投资于减灾规划行动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的脆弱性。
摘抄
批注
“在已知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城市的规模也不断增长,但现代城市的生命力和耐受力却在持续增强。
」”
面对自然灾害不断侵扰仍旧顽抗不屈的城市,其内部一定具有韧性城市的相似特征和相关机制。
(e.g.威尼斯一一通过分析现有基础,从而以此为基础提岀发展韧性城市的相关建议)
“城市并不仅仅是这些建设的简单集合,它还包括社会和文化属性的高度复合。
……城市复兴并非单纯是一幢又一幢建筑的重建,而是以关系网络和区域为基本单位进行的重建;其重点在于重建无数的社会关系,这些关
一座城市的复兴包括了对被摧毁的城市建设的修复,以及对分崩离析的公共机构与社会结构的重新连结。
同样,一座城市的韧性也不仅体
系嵌于学校、工作场所、托儿所、商店、宗教场所和娱乐休闲场所内。
”
现于物质空间和建成环境之中,同样表现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层面。
“防范这种潜在的’高强度/低概率的灾害’对
于建立一个具有韧性的组织至关重要,所【
以应增加重大基础设
在城市层面上,这意味着要制定多重疏散路线,为应急管理人员提供后备电网或通信系统,或者提供社区避难所和饮食储备。
施的’冗余容量’。
”
“城市和企业的韧性还是归结于人。
一个企业的足智多谋仅在于它的雇员与管理,而一座城市的韧性仅在于它的市民。
纵观历史,有韧性的市民才能成就有韧性的城市。
”
“伦敦大轰炸精神”(真实而温暖的凝聚力)、新奥尔良低九区的重建(当地居民体现的公共韧性)一一社区居民传承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饮食文化、音乐遗产、特殊习惯与语言习惯,成为了重塑社会网络的
关键和城市韧性的起源。
文章题目
关键词
研究背景
研究冋题
研究结论
4、《从安全防御到安全无忧:
新城市世界的可持续性和韧性》(From
Fail-SafetoSafe-to-
Fail:
SustainabilityandResilienceinthe
NewUrbanWorld)
非均衡可持续性韧性
适应性规
划设计
121世纪的世界“可持续”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可持续性。
贯彻可持续性的理念早期聚焦于实现稳定性,实施有效管
理,控制改变和发展一一是一种“安全防御”的意识。
近期,关于变化、干扰、不确定性和适应性的思考构成了韧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系统重组并从变化和扰动中恢复,而不是转化为其他状态的能力换言之,
系统是“安全无忧”的。
2尽管韧性城市的概念在理论上受到关注,但在目前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实践还很少。
1讨论了适用于城市的韧性理论;
2提供了一系列构建城市韧度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在韧性理论和可持续科学背景下进行讨论;
3以国际案例中的一些创新政策、工程和项目为例进行阐释。
1韧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系统重组并从变化和扰动中恢复,而不是转化为其他状态的能力一一换言之,
系统是“安全无忧”的。
2韧性需要以一种新方法来考虑可持续性,它是一种更加战略性而非规范性的概念。
3实现有韧性的可持续性依赖于重要的革新。
摘抄
批注
“早期的关于可持续性的思想趋向于一种静态的概念一一可持续性被设想成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有时是公式化’安全防御’的城市形态或者状况,一旦达到,就可以通过如’精明增长’或者’新都市主义’世世代代持续下去。
然而,一个静态的景观环境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扰动和变化环境里做到可持续呢?
另一相关的概念一一’安全无忧’一一预见失败并战略性地设计自己的体
韧性的定义:
系统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状态的前提下,应对改变和扰动的能力(Walker&Salt2006)。
为了确保有效,韧性必须明确地基于并且了解一个特定地点的环
境、生态、社会、经济驱动力以及活力所在,且必须综
合贯穿一系列的相关尺度(Pickettetal.,2004)。
系,从而使失效能够被遏制或最小化。
”
韧性策略
目的
实现途径
具体案例/应用
多功能性
为紧凑城市日益局限的空间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
交织/结合功能、堆叠或时间调控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绿色大道项目、德国柏林的城市雨洪湿地、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中野生动物大道交叉口、得克萨斯州休斯顿水牛港的洪水公园
一套受到推荐的使城市具有韧性的规划设计五项策略包括:
为防止系统出现故障(而不是在已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采取的准备和预规划
在多样的要素或部件提供相同、相似或者备份功能,通过跨越时间、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系统来分散风险
冗余度和模块化
芝加哥伊利诺伊绿色街道坝目中基于场地和流域的污水和雨洪系统、瑞典马尔默的奥古斯滕伯格住宅工程
(生物、社会、物质、经济)多样性
生物系统中的反应多样性使得系统将拥有更为强大的从扰动中恢复的能力;较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多样性使得城市在面对变化和社会经济扰动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反应多样性)更多数量的物种行使相似的功能时,由任意功能组团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得以持续的条件会更为广泛
反应多样性应用在城市生物一物理系统中的案例包括低冲击开发模式,比如透水铺装和生态净化槽,以及能够在雨水降落到地面之前提供截留作用的城市树冠覆盖面;具有经济和社会多样性的城市可以支撑起社会福利事业和文化事业,来保持其有活力的经济和社会平等,并使其成为一个吸引人在此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多尺度网络和连通性
网络是通过连通性来支撑功能的系统;连通性是促使可持续城市形态产生的首要因素
复杂的网络通过重复设置环路,来维持功能连接不受网络干扰,进而构建韧度
多绿道和生态网络、斯塔顿岛蓝色绶带一一为纽约市的城市排水、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游憩功能提供了支撑。
适应性规划设计
将需要做出决策的“问题”视作“从实践中学习”的“机遇”
在自适应模型下,可以将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解成一种假说,其内容是关于政策或者工程如何影响特定的景观过程或功能,以及已执行的规划政策或设计,如何成为专家、专业人员和决策者通过监控和分析来获取新知识的“实验”
德国埃姆舍风景园中的修复和整治、华盛顿西雅图大道项目
文章题目
关键词
研究背景
研究冋题
研究结论
5、《低碳韧性城市:
理念、途径与政策选择》
低碳
韧性城市气候变化协同治理
1在人口增长和消费驱动下,中国城市已成为能源消耗
及碳排放的主要地区。
2近年来,中国许多沿海和内陆城市纷纷遭遇了日益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暴露岀应对气候风险的脆弱性。
3目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政策目标的推动下,建设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在中国已蔚然成风。
4中国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治理机制,还缺乏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政策规划。
1分析低碳韧性城市的主要内容、协同领域及协同措施;
2提岀了建设低碳韧性城市的几点思路和实施建议。
1减缓和适应的协同,就是要寻求减缓和适应之间的“双赢”方案,
开发既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又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2城市开展减排和适应协同管理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建筑领域、城市能源电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城市
水资源管理及流域管理、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
3以城市为切入点开展低碳韧性城市的示范和试点,有助于从理念到行动推动减缓和适应的整合。
摘抄
批注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是指以减少化石能源排放为目的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对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
的变革,使城市生活和运行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韧性城市或适应型城市
(Resilientcity)则是关注城市如何通过灾害管理和科学规划以适应未来不确定的气候变化风险。
共性:
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目标。
“在规划理念上,侧重于
尸以人为本,注气候灾害导致的加强各部门和领
主重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层面的可持续性;在规划目标上,侧重于增强城市适
多目标决策过程、适应性管理;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实践就是一个反复学习、不断提高适应能力的
适应性管理过程。
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小,从管理、技术和研究层面丿
1勺风险,而非以减小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在规划手段上,需要
灰域的整合,体现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规划和治理特色。
”
文章题目
关键词
研究背景
研究冋题
研究结论
6、《韧性规划:
纽带概念抑或末路穷途》
(Resilience:
ABridgingConceptoraDeadEnd?
)
韧性规划演进韧性适应性循环诠释性规划
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人们的不确定感在增加,并不时遭遇到潜伏着的不可预见的事物——诸如灾难性的气候事件、恐怖袭击、信贷危机、青年暴动、大规模裁员等。
1“韧性”是否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有前景的概念?
2将“韧性”这一概念从生态学领域引入规划领域的机遇和限制分别是什么?
3追溯“韧性”的源起并解释它的三个基本内涵;
4列举韧性思维与笔者称之为“规划的诠释方法”之间正在岀现的某些相似之处;
5提岀一些将韧性概念从自然领域引入社会领域时需要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1演进韧性及其对均衡的摒弃、对内在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强调以及对
持续性、适应性和可变化性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的深刻认识,为我们理解
复杂的社会生态相关性如何运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
它有潜力成为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纽带概念,促成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
2演进韧性与规划的诠释方法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相似之处。
然而,将植根于生态学的概念应用于社会环境时仍需谨慎行之,以确保在试图通过生态学的镜头来了解社会时,不会失去来自批判性社会科学的洞察力。
摘抄
批注
工程韧性:
系统在受到干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或银行危机、战争或革命等社会剧变)之后恢复到均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能力](通过抗干扰的能力和系统恢复至稳定状态的速度来度量)(Holling,1973,1986)。
两者差别之处:
生态韧性否定了单一、稳定的均衡态,取而代之的是承认多元的均衡态,以及系统转化到其他稳定状态的可能性;
两者共同之处:
相信系统中存在均衡状态。
生态韧性:
系统改变其结构之前能够承受的干扰量(Holling,1996:
33)。
生态韧性注重“坚持的能力和适应的
能力”(Adger,2003:
1)。
韧性:
维持现状及恢复原状的缓冲能力(|Folkeetal.,2010:
20)。
其重点是对“常态”的回归,而非质疑需要
怎样的常态(Pendalletal.,2010)。
摧毁了新奥尔良构筑物的飓风,“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进程,即很多人并不想回归到那种可接受的灾前常态。
相反,他们渴望的是一种社会、
经济和政治上的’新常态’。
”(“常态”:
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状态,有多种稳定情形,具有弹性恢复、动态平衡和新的适应能力等特点)
演进韧性论根植于这样的认知,即我们身边看起来处于均衡状态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会发生突变,然后彻底变成新事物,并具有与原本截然不同的特征(Kinzigetal.,2006)。
1“规划是在发生变动和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时为创新性转型做准备。
”
2“韧性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韧性不是’已经存在’,而是’正在发生’。
而且,韧性只在系统遭遇干扰与压力时才体现岀来。
”
3“干扰”可以是动态的、变化的、累积的,因此作为应对的“韧性”
也应该具有在变化中不断学习、改善、提升适应能力的特征。
“干扰不仅可以理解为急性的打击,也可以理解为长期的、缓慢的损伤。
”
“进化论的观点丰富了工程学和生态学对韧性的理解,包含了持久性、适应性和可变换性在多个尺度和时间框架
内的动态相互作用。
]”
文章题目
关键词
研究背景
研究冋题
研究结论
7、《城市韧性承洪理论一一另一种规划实践的基础》
(ATheoryonUrbanResiliencetoFloods—A
BasisforAlternativePlanningPractices)
洪水适应性防洪洪水灾害管理基于韧性的管理韧性替代指标韧性城市城市洪泛区城市韧性
1滨河城市面对水患问题需要一种基于韧性理论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修建防洪工程来抵御。
2防洪工程设施无法应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因素。
城市依靠防洪工程设施仅可抵御一定量级的洪水,
但是无法应付超过其设计标准的洪水,以及日益增加的极端降雨所引发的极端洪水,而极端降雨的发生以及规模却充满着不确定性。
我们需要不同的减
灾方案。
1提岀了“城市韧性承洪”理论,作为替代目前主流方式的城市洪水灾害管理体系;
2提出了“可浸区百分比”这一指标,用以评估城市的承洪韧性。
1应用自然的洪泛区功能建立城市承洪韧性,提升对洪水的适应
性以替代防洪工程,将减轻洪水的危害。
2若要增加城市的承洪韧性,应培养城市对洪水的适应性,而非依赖防洪工程设施。
3现实世界最直接的挑战,并非如何提高城市承洪韧性,而是如何促进城市从防御型城市向韧性城市的转变。
这要求自觉转变具有可变换性一一创造新的基础系统的能力。
摘抄
批注
“韧性产生于对固有的变化性、不确定性和意料之外事件的适应能力。
当人为抑制固有的变化性,通过指令控制管理来提升稳定性,人与自然系统的结合将会失去韧性。
”缺乏应对洪水的经验导致市民对洪水危险的薄弱意识。
“这说明强制洪泛区不被淹,以强加环境稳定性的方式构建社会经济功能,将损害韧性。
基于韧性概念的洪水灾害管理将首先承认周期性的洪水是与生俱来的环境动态特征,因此洪泛区内的社
会经济活动会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
“洪水泛滥本身即是产生韧性的一个媒介,因为每次洪水经验都为城市创造了机会,使其得以调整内在结构、程序及构建相
关知识,并逐步发展岀多样化的应对策略。
……在以韧性为基础的洪灾管理中,周期性的洪水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应对极端
洪水的学习机会。
”(都市洪灾一一基本上源于河流与城市的交互作用)
(一种“韧性思维”:
将干扰看作学习机会)扰动和动态的环境是一个提升城市系统韧性和技能的契机,应予以正面应对、适应并从中学习,而非一味抵御、抗衡。
城市承洪韧性的定义:
城市承受洪水的能力,以及当基础设施破坏、社会经济发生崩溃时的重组能力,和防止伤亡和维持目
前社会经济特性的能力。
换言之,当经历洪水时,使城市保持良性机制的能力。
韧性城市是一种持续的工作状态,韧性在允
许变化的过程中将持续地增强。
“生态韧性概念是更适合洪灾管理的体系架构,因为其建立在更现实的多重平衡模式之上,更实际地关注变化中的持续性。
”
城市承洪韧性的表现:
1(自组织一一分散且灵活一一局部的洪灾反应能力)在自组织城市中,每个市民和公共管理者能及时行动去避免损失,更
灵活地应对洪水,因此比依靠集中机械装置如防洪工程设施的城市更有韧性。
2(适应能力一一随时间推移的主动吸纳与提高一一每次洪水后的及时调整)行动及时,调整工程设施和公共机构以更好地
应对下次洪水;通过理解新的情况和进行必要的调整,城市的洪水可浸性将逐渐提高。
3(冗余度一一引发不同尺度的多样性和功能复制一一子系统的冗余度)具有冗余度的供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