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3823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docx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摘要:

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是我国分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前两次分配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启动晚,困难多,目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捐赠救助社会习惯和公众行为,因此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

关键词:

慈善捐赠第三次分配贫富差距

收入差距形成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对社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影响。

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在经济和社会急速转型的现阶段,需要我们确立公平、公正、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出台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其中尤为不可忽视的就是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

1.以慈善捐赠为主的第三次分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可分为三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益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以社会保障等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习

型”,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次分配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是制度约束,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一种分配形式。

在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社会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第三次分配表现为分散、零散、短期、自发的个体行为,往往不易彰显出来。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群体的,其作用才能够明显的发挥出来。

2.大力提倡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意义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道德矛盾的凸显,褒扬社会的慈善行为,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慈善公益组织,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努力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经济调节和社会关系协调作用,对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阶层摩擦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失衡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坦言: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

目前政府通过税收与财政杠杆进行二次分配并没有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表现为政府失灵。

我国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9373.2亿元,而中国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白津夫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为3.2∶1,全国收入差距的60%以上出自于此)、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行业之间(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按全要素收入来分析,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5~10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收入的33倍)。

看来,我们还非常有必要发挥另一只手的力量,即动员民间资源,通过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进行第三次分配。

在这种背景下,加速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第三次分配格局的形成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二,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必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教育和引导先富起来的人们,兴办慈善事业、捐助慈善事业、扶贫济困,可以让先富起来的人们树立起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形象,赢得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尊重和理解,化解贫困群体的怨愤情绪和不平心理,减少针对富裕阶层的报复犯罪行为和不稳定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分配具有的作用是前两次分配所不可替代。

第三,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事业为主,慈善事业是一项文明而崇高的事业,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古老而又传统的美德,应该在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

慈善事业又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推进社会法制建设,遏制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作用。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爱心”积累多了,整个社会就逐渐和谐,我们的国家也就更加繁荣富强!

此外,主动、积极参加慈善、捐助和志愿活动,帮助了别人,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快乐,可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的新天地。

3.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面临的问题

3.1贫困人口多,救助需求量大,第三次分配面临的任务重。

反映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已达到国际警戒线的上限。

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1984年为0.24,1990年为0.32,1996年为0.33,2002年为0.46,2004年为0.47,20年翻了一番。

据一份保守的数字统计,中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享受低保,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

另外还有6000万残疾人和1.4亿6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

3.2捐赠款数额少,第三次分配基础薄,分配格局尚未形成。

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的总量大概占GDP的3%~5%,而在我国现在只占0.1%。

目前中国非盈利组织28万,2002年人均善款0.92元,占当年人均GDP的0.012%。

2005年民政部直接接受社会捐赠加上其他社会慈善组织的捐赠款不到8亿美元,人均捐款以最为富裕的上海为例仅为1.7元人民币。

同时,中华慈善总会统计,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

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按目前4000万人计算,为3%。

相比较,美国共有160万个非营利组织,掌握的资金67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9%,非盈利部门的雇员1100万,占全美支薪雇员的7%。

美国2005年慈善捐赠为2602.8亿美元,人均捐款额约870美元。

3.3观念落后、慈善意识普及率低。

观念落后也是造成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

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以上的公民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

知道中华慈善总会的人数不足一半;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虽然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还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居住街道、慈善组织进行捐赠,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公民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慈善意识普及率较低,还未形成捐款捐物、扶助弱势群体的意识;很多公民误解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而实际上慈善事业是民间的扶贫济困行为。

2006年8月24日,香港首富李嘉诚表示,他将把个人财产的1/3(约480亿港元)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就在两个月前,世界第二大富豪、75岁的美国投资家巴菲特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比尔·盖茨夫妇创立并掌管的慈善基金会捐出其85%以上的财富——约375亿美元,创下世界上个人慈善捐款额之最。

至于盖茨夫妇,目前已捐献出了300多亿美元,并且已签署好遗嘱,死后除给子女留几百万美元外,其余99%以上的财产都将毫无保留地捐给社会。

然而在中国内地,不少富人自己挥金如土,却舍不得捐出点钱来做善事,这就是一些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冷漠病”。

3.4慈善组织和活动缺乏法律规范。

落后还表现在中国没有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如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如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

支撑慈善事业、慈善机构的相关法律的不完备、乃至缺失,使得民间的慈善组织难以壮大。

4.加速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普遍的捐赠救助等社会习惯和公众行为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使得社会上的分配能够比较合理,这既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质所在。

“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能得到更多的报酬,首先富裕起来。

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次分配则要讲社会责任,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医疗、文化、教育和生存条件。

”这种递进式的“讲效率,讲公平和讲社会责任”的三次分配观不能仅仅停留为一种理想的层面,而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氛围去保障这种理想的实现。

4.1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税收激励机制,降低慈善捐赠的“交易”成本,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积极性。

在2006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写进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而在2007年的“两会”上,企业所得税法通过,在其中第9条里规定:

企业发出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可见,我们国家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现在也正在探索和起步之中。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

国家要用财政资金支持扶持优秀的慈善组织,使其做大做强,按照市场机制,把慈善募捐的资金更多以基金形式进行资本化运作,加强监督,提高透明度,真正把其用好用足,用出效益来,放大回报社会的效应,实现更大范围的相对公平,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4.2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用,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在三次财富分配当中,第一次是追求市场规律、追求效益;第二次分配是追求法律、追求公平;第三次分配则可以看作是遵循道德准则。

而企业在这三次分配中,分别负担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应注意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要引导企业家认识到自己的财富最初来源于社会,最终也要回报社会,是既合情又合理的仁德之举。

一个企业要想在一个地方得到良好发展,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企业就很难做大。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机制,把企业的部分利润回馈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构筑社会第三次分配格局。

4.3推进慈善文化的发育与普及,把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去。

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个体的恻隐之心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强化慈善意识,传播慈善文化,广泛开展慈善活动,聚集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形成一种捐赠光荣的社会文化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的舆论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既要营造纳税光荣的理念,培养税源和扩大税收,支持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更要营造“捐赠光荣”的新理念,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慈善事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第三次分配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捐赠回报社会,才能够实现第三次分配制度的有效运行,才能更深层次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0月15日

[2]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5期

[3]张东辉.《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