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下册数学教案.docx
《三年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下册数学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例1
教学
时间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3、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
复习和感受方位。
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
你是怎样认识的?
”
二、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
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黑板)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
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全体起立,指一指东和西。
指左边练习表达:
这边是北。
指右边:
这边是南。
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实物投影出示天安门城楼主题图,帮助学生发现图中指北的标志,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在哪个方向?
6、实物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
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7、完成“做一做”
三、学为所用、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板书:
位置与方向
北
西东
南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例2、例3
教学
时间
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尝试探究、获得方法
1、观察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
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学生同桌合作画。
)
2、交流汇报:
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你觉得怎么样?
太乱了
3、师生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共同绘制。
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4、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5、出示例3图,看图的时候,我们先找什么?
(找到北)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
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
去医院怎么走?
去商店怎么走?
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
2、做一做: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完成问题。
四、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在今后的生活中,你能用上吗?
板书:
位置与方向
教学楼北
体育馆操场图书馆
大门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例4
教学
时间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观察能力。
3、激发对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4图,观察:
多功能厅在哪两个方向之间?
2、这个方向称为“东北方向”。
3、我们知道了“东北方向”,你能说出下面的这几个方向是什么吗?
(同桌交流谈论)
4、大家交流,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5、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你打算怎样记住这四个方向?
请你把他们记下来。
5、请自己画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
6、观察例4图:
请说说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有什么?
三、学位所用、随堂练习:
1、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练习二第1题:
在黑板上标出自己家的位置。
四、总结: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你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吗?
板书:
位置与方向
北
西北东北
西东
西南东南
南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例5
教学
时间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对方位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难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
学
过
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1、出示例5挂图:
这是什么图呢?
(动物园导游图)
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你能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1)、熊猫馆位置?
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
)
(2)、还可以怎样走?
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3)、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
(4)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你能说出了几条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
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
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学为所用、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练习二的第2题: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
四、总结
在本节课你学回了什么?
板书:
位置与方向
(例5)
从-------出发,再向-----走
从-------出发,再向-----走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口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
重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开门见山、探究发现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有多少个小木棍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棍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
怎样列式?
3、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
4、试一试(口算) 80÷4 60÷2
5、如果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6÷3=2 600÷3=200)
6、试一试(口算) 360÷6 640÷8
7、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 240÷3=80
二、巩固练习、激发兴趣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摘桃子(小组为单位开火车口算)
3、登宝塔(动笔在书上完成)
板书: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口算除法
例1:
60÷3=20(6÷3=2)
600÷3=200
240÷3=80(24÷3=8)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估算
教学
时间
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3、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1、口算2、那么124÷3你能口算出来吗?
现在我们没有计算器,没有笔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引出:
估算
二、自由交流、发现方法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
2、小组内自由交流,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得出答案就可以。
3、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估算?
4、那我们现在就有一个难题,需要你来解决
出示做一做里的第一题,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方法。
最后得出结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 估算练习
3、解决问题,估算鸵鸟的体重
4、看图提问,并解答
四、教师总结
以后,我们再遇到没有计算工具进行准确计算的时候,或者需要我们来估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我们今天学习方法,进行估算。
板书: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估算
例2:
124÷3≈40或:
124÷3≈41
124≈120124=120+4
120÷3=40120÷3=40
4分三份
40+1=41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的定位。
2.学会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
重难点
在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着重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口算:
60÷3=9÷3= 69÷3=80÷2=6÷2= 86÷2=
二、动手尝试,体会含义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
学生们猜想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
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树,分一分。
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
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问
6.教师将竖式规范地板书,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竖式
这里的42是什么?
2是什么?
42下面的4表示的是多少,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要把2放到下面除?
21是什么?
7、小结:
试商要从高位开始,除谁就把商写在谁的上面。
三、实际运用、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一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先独立完成,在指名说原因)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在竖式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
笔算除法
例1:
42÷2=21(棵)
21
242
40
2
2
0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下数和个位数合并再除。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迁移、引入新知
1、口算卡片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
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30÷3=10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受到启发、发现新知
1、出示例2:
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先估算大约每班种多少?
3、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
(提示学生回忆刚才分人民币的方法)
4、同桌研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教师结合回答强调:
余下的1个十,和2个一合并再用2除。
三、实际运用,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笔算题2、练习四的第四题3、判断竖式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板书:
笔算除法
例2:
52÷2=26(棵)
26
252
4
12
12
0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的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284÷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尝试探究、发现新知
1、出示例3你能列式计算吗?
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
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
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2、试一试:
168÷3
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
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
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实际操练、巩固所学
1、做一做2、计算176÷2 456÷4381÷3 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
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
笔算除法
例3:
238÷6=39……4(棵)
39
6238
18
58
54
4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
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
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4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还可以100-2=98 98÷7=14
3、小结:
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6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四、教师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笔算除法
例4:
100÷7=14……2
14
×7
98
+2
100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
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2、口算乘数是0的乘法
0×50×80×123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
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
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
3、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
引导学生想到:
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
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
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巩固练习
1、0÷2 0÷4 0÷5 0÷102384393 0÷10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是错的?
3、口算乘除法
板书:
笔算除法
例5:
0÷3=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
重难点
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103×3
你能算出积,并把它改写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9÷3=103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怎样列式?
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得到的?
其他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
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再出示学生中的典型问题,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总结一下这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2.试一试。
535÷56015÷3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
3. 605÷8你会计算吗?
验算一下自己对否,为什么商是70而不是7?
4.计算 420÷3
三、巩固 练习
1.做一做2.第29页的第一题。
板书:
笔算除法
例6:
309÷3=103
103
3309
3
9
9
0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
时间
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7⑴读题,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
怎么列式?
⑵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
你是怎么算的?
3÷4不够商1,怎么办?
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
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
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板书:
笔算除法
例7:
832÷4=208
208
4832
8
32
32
0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计
教学
时间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
重难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
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
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
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6、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7、讨论:
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
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
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巩固练习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统计
例1:
条形统计图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计
教学
时间
总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
重难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
(2)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二、探究新知
1、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2、出示几个空白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3、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4、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5、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6、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2、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3、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你得到哪些信息?
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板书:
统计
例2:
条形统计图
起始格表示137
其他格表示1
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平均数
教学
时间
总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
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