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362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ianxie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编写:

王新兵

【课标解读】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把握对流层的基本特点。

4.明确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量来源,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5.能够运用有关专题地图,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6.能够借助有关专题地图,叙述大气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7.能够借助有关专题地图,叙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主要类型和过程。

【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发散思维

一、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简单的说:

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是特殊的热力环流形式。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4.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力——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但不改变风速。

5.气旋和反气旋

(1)气旋:

也叫低气压,四周气压高,中心气压低,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逆时针方向,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成顺时针方向。

中心气流旋转辐合上升。

(2)反气旋:

也叫高气压,四周气压低,中心气压高,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成逆时针方向。

中心气流旋转辐散下沉。

在北半球,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相反。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1.依据大气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的特点:

(1)气温随高度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复杂多变

3.平流层的特点:

(1)气温随高度迅速升高

(2)以水平运动为主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削弱形式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水汽、CO2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03)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

的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

③散射作用:

没有方向性,具有选择性。

蓝、紫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漫散射则没有选择性。

2.影响因素一一太阳高度是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

主要因素,它决定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路径的长短。

四、大气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

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叫地面辐射。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将地面长波辐射的75%~95%吸收,从而使大气增温。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叫做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地面散失的热量补偿回来,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1.根据等压线的分布推知各地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用虚线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它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

第二步,判断所属的半球,在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边偏向,在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边偏向。

第三步,如不考虑地面摩擦力,则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为止,如考虑地面摩擦力,则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夹角。

2.想一想: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有哪些?

(1)燃烧矿物燃料和大量毁坏森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广泛使用电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使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的同时,还导致臭氧总量减少。

(3)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并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3.想一想,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为什么多雾、多尘的天气天空呈灰白色?

因为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而在多雾、多尘的天气,空气中的颗粒较多较大,一定范围内的长短波被同样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多雾、多尘的天气天空呈灰白色。

4.什么是大气逆温现象,对人类有何影响?

通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有时出现异常,即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这种现象称为大气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一旦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出现相对稳定状态,空气不易向高空和周围扩散,大气污染程度加重,危害人体健康。

【基础训练】

1.东京飞往旧金山的班机,航行在8000m的高空,突遇雷暴天气,下列几种应急措施中层可行的是 (    )

   A.迅速着陆  B.保持原高度  

   C.降低飞行高度  D.拉升至本航线的上限高度11千米

答案:

  D

[解析] 该题以中纬度的对流层的高度这个知识点为情境。

    本问题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厚度的把握。

对流层的厚度,一般在低纬度可达17-18千米,在中纬度达10-12km,在高纬度达8-9千米。

受对流强弱的影响。

据题飞机飞行在中纬度纬线上,11km已处于平流层的底层,这里大气平稳,天空晴朗,不会有雷暴天气,能够确保安全飞行。

因此该方案最可行。

图中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

据图分析回答3---4题。

  3.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时间约为( )

  A.6时~18时         B.18时~次日6时

  C.8时~16时         D.16时~次日8时

  4.产生甲乙两图现象的原因是( )

  A.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

  C.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答案:

3.C  4.B

解析:

本题以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图和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为情境

着重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从乙图上看,近地面此时吹海风,低空海洋上气压高,陆地上气压低,则海洋上气温低,陆地上气温高。

从甲图可以看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的时段是8时-16时。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5一6题。

5.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乙>甲>丙>丁D.乙>甲>丁>丙

6.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乙甲丙丁B.甲乙丙丁甲

C.乙甲丙丁乙D.丁甲丙乙丁

答案:

5-6 A C

若为不同的温度值,则由于近地面向上气温越向上越低,则乙地气温高于甲地。

根据热力环流,甲地气压高于乙地,丁地气压高于丙地。

且甲>丙,乙>丁,故应甲>乙>丙>丁。

若为不同的气压值,由于从下往上气压越来越低,则乙>甲,丙>丁,分析气压不同的原因可知,乙地气温应低于甲地,故形成热力环流,方向为乙甲丙丁乙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一8题。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9.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

 [答案]7、D  8、A  9、C

  [分析]本组试题以“洋面封冻”这个学生常见、耳熟,但在教材中又没有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作为试题的素材(文字和图),综合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海平面附近某地对流层顶气温为-50°C,近地面气温为11°C,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

A.10.17kmB.9.34kmC.11.47kmD.12.02km

答案:

本题考查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km,气温降低6°C。

此题中,对流层顶气温下降了61°C,由此可计算出对流层的厚度为10.17km.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图9—1),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1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大气环流中纬和高纬环流形成过程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中的60°和锋面两侧气流的性质,锋面的上气流应为来自30°的暖湿气流,而锋面的下气流为来自极地的冷气流,故甲处为30°N,乙处为90°N,故A项符合要求。

3.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哪些现象发生()

①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②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③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成低压区④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和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北半球为冬季,故此时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应向南凸出,东亚盛行西北风,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地球公转速度应变快,故①②组合正确,本题应选A。

4.如图9—2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图9—2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进而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与北半球中纬西风有密切关系,故四幅图中只有A项符合,故本题选A。

当北半球某纬度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下图中状态时,回答5~6题。

强盛的季节

5.此时是()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B.夏威夷高压势力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

6.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多雨

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

5~6.答案:

2.B3.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等压面的特征,可以作一个水平线然后比较海、陆间同一高度气压高低来判断出季节,可知北半球应为夏季,第5题应选B,第6题选D。

 

上图是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7-8题目:

7.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B.大气的物理过程不伴随能量转换

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8.关于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二、综合题

9.读图9—9,回答:

图9—9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①;②;③。

(2)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由于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就北半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