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3511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5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理化生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docx

高三理化生第30讲卤代烃醇和酚

第十章 烃的衍生物、营养物质和高分子化合物

第30讲 卤代烃 醇和酚

基础考点梳理

最新考纲

1.了解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其他有机物的相互联系。

2.了解消去反应的概念。

3.了解醇、酚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4.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主复习

一、卤代烃

1.概念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

2.结构特点

卤素原子是卤代烃的官能团,分子中C—X键具有较强极性,因此卤代烃的反应活性比烷烃强。

3.分类

(1)根据所含卤素原子的不同可分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和碘代烃。

(2)根据分子中烃基的不同可分为:

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芳香卤代烃。

(3)根据分子中卤素原子的多少可分为:

一卤代烃、多卤代烃。

4.物理性质

(1)溶解性: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状态、密度:

通常只有CH3Cl为气体,大多为液体或固体,密度比水大。

5.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

C2H5—Br+NaOHC2H5OH+NaBr。

(2)消去反应

①消去反应:

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②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

C2H5Br+NaOHCH2===CH2↑+NaBr+H2O。

注意:

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

NaOH的醇溶液、加热;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

浓H2SO4、加热。

二、醇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

2.分类

(1)按烃基种类分

①饱和脂肪醇:

如CH3OH。

②不饱和脂肪醇:

如CH2===CH—CH2OH。

③芳香醇:

—CH2OH

(2)按羟基数目分

①一元醇:

如CH3CH2OH。

②二元醇:

CH2OH

③三元醇:

CHOH

(3)饱和一元醇的分子通式CnH2n+2O或CnH2n+1OH。

3.物理性质

(1)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远远高于烷烃。

(2)饱和一元醇的同系物中,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递增,沸点升高,密度增大。

(3)碳原子数相同时,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高。

(4)饱和一元醇的碳原子数越多,其溶解性越差。

4.化学性质(以乙醇为例)

(1)乙醇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消去反应

乙醇在浓H2SO4的作用下脱水制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

(3)取代反应

①乙醇与浓氢溴酸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OH+HBrCH3CH2Br+H2O。

②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4)氧化反应

①乙醇在铜(或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②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OH+3O22CO2+3H2O。

③乙醇被酸性KMnO4溶液或酸性K2Cr2O7溶液氧化成乙酸。

三、酚

1.概念

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而形成的有机物。

2.苯酚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6O,结构简式

OH

或C6H5OH。

3.物理性质

(1)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有特殊的气味,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呈粉红色。

(2)苯酚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小,高于65℃时与水混溶,苯酚易溶于酒精。

(3)苯酚有毒,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擦洗。

4.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向苯酚浊液中加NaOH溶液变澄清

化学方程式:

②苯酚钠与盐酸反应:

③向苯酚钠溶液中通CO2:

(2)取代反应

向苯酚稀溶液中加入饱和溴水,生成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3)显色反应

向苯酚溶液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此反应可用于Fe3+和苯酚的相互检验。

(4)氧化反应

①可以燃烧。

②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③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网络构建

卤代烃

 

热点典例突破

热点考向

1.卤代烃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3.正确识别醇类和酚类物质。

4.醇类和酚类的化学性质。

热点探究

热点1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1)反应条件:

强碱的水溶液、加热

CH3Cl+H2OCH3OH+HCl

或CH3Cl+NaOHCH3OH+NaCl。

(2)应用:

可用一卤代烃制取一元醇。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1)反应条件

强碱的醇溶液、加热。

(2)反应实质

从分子中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分子卤化氢,而形成不饱和化合物。

(3)产物特点:

生成小分子HX,同时生成不饱和化合物(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4)消去反应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酸碱中和反应。

(5)消去反应的规律

①没有邻位碳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Cl。

②邻位碳原子上无氢原子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

③二元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后可在有机物中引入三键。

如:

CH3—CH2—CHCl2+2NaOH

CH3—C

CH↑+2NaCl+2H2O

注意:

卤代烃能否发生消去反应,可简单记为“邻碳有氢就消去”,也可以根据碳的“四价”原则去判断。

3.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消去反应

反应物

溴乙烷和NaOH

溴乙烷和NaOH

反应条件

水、加热

醇、加热

生成物

乙醇、溴化钠

乙烯、溴化钠、水

结论

溴乙烷和NaOH在不同溶剂中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例1】 下列卤代烃在KOH醇溶液中加热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A.①③⑥B.②③⑤

C.全部D.②④

[解析] 卤代烃能否发生消去反应,关键是看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是否有氢原子,若无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③、⑥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Cl

分子中为特殊的碳碳键一般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 A

变式1 对于有机物CH2===CHCH2Cl来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使溴水褪色 ⑤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⑥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⑦聚合反应

A.以上反应均可发生 B.只有⑦不能发生

C.只有⑥不能发生D.只有②不能发生

解析:

因该卤代烃属于不饱和卤代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则该卤代烃不仅具有卤代烃的共性——能发生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而且具有烯烃的性质——能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和发生聚合反应;但卤代烃中卤原子和碳原子形成的是共价键,不能与AgNO3溶液反应。

答案:

C

热点2卤代烃的水解实验及卤素原子的检验

1.实验原理

R—X+H2OR—OH+HX

HX+NaOH===NaX+H2O

HNO3+NaOH===NaNO3+H2O

AgNO3+NaX===AgX↓+NaNO3

2.实验步骤

(1)将卤代烃(如溴乙烷)与足量NaOH溶液混合加热;

(2)向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不能用盐酸或稀H2SO4)调至溶液呈酸性;

(3)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为氯代烃;出现淡黄色沉淀,说明为溴代烃;出现黄色沉淀,说明为碘代烃。

3.注意的问题

(1)卤代烃中不存在X-(卤素离子),必须先水解生成X-,再酸化后检验。

(2)此反应进行迟缓且可逆,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并使反应进行到底,通常把溴乙烷和强碱的水溶液一起水浴加热,加入强碱是为了中和生成的HBr,降低生成物HBr的浓度,使反应向水解方向进行。

(3)实验装置中导管较长,起冷凝回流溴乙烷的作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防止C2H5Br挥发而影响水解的产率。

(4)加入稀HNO3酸化,一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对实验产生影响;二是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HNO3。

4.量的关系

据R—X~NaX~AgX,1mol一卤代烃可得到1mol卤化银(除F外)沉淀,常利用此量的关系来定量测定卤代烃。

特别提醒:

应用卤代烃的水解来定性、定量确定卤代烃中的卤原子时,一要使卤代烃水解完全;二要在加AgNO3溶液之前加稀硝酸酸化。

【例2】 某液态RX(R是烷烃基,X是某种卤素原子)的密度是ag/mL。

该RX可以跟稀碱溶液发生水解反应生成ROH(能跟水互溶)和HX。

为了测定RX的相对分子质量,拟定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确量取该卤代烃bmL,放入锥形瓶中;

②在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稀NaOH溶液,并放入几块碎瓷片,塞上带有长导管的塞子,加热,发生反应;

③反应完成后,冷却溶液,加稀HNO3酸化,滴加过量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

④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重,得到固体cg。

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④中,洗涤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沉淀上吸附的__________(离子)。

(3)该卤代烃中所含卤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4)该卤代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列出算式)。

(5)如果在步骤③中加HNO3的量不足,没有将溶液酸化,则步骤④中测得的c值(填下列选项代码)__________。

A.偏大 B.偏小

C.不变D.大小不定

[解析] 由白色沉淀知,卤化银是AgCl,故卤代烃中含的卤素是氯。

RCl    ——    AgCl

     mol

得M=g/mol

若HNO3的量不足,溶液中还有过量的NaOH,这样会与AgNO3反应生成AgOH,进一步生成Ag2O,使c值增大。

[答案] 

(1)防止卤代烃挥发损失(或冷凝回流) 防止液体暴沸

(2)Ag+、Na+或NO

(3)氯 得到的卤化银沉淀是白色的

(4) (5)A

变式2 在实验室鉴定氯酸钾晶体和1氯丙烷中的氯元素,现设计了下列实验操作程序:

①滴加AgNO3溶液;②加NaOH溶液;③加热;④加催化剂MnO2;⑤加蒸馏水过滤后取滤液;⑥过滤后取滤渣;⑦用稀HNO3酸化。

(1)鉴定氯酸钾中氯元素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填序号)。

(2)鉴定1氯丙烷中氯元素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填序号)。

解析:

鉴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元素,应将样品中氯元素转化为Cl-,再转化为AgCl,通过沉淀的颜色和不溶于稀HNO3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元素

答案:

(1)④、③、⑤、⑦、① 

(2)②、③、⑦、①

[点评] 鉴定1氯丙烷中氯元素实验的关键是在加入AgNO3溶液之前,应加入稀HNO3酸化,以用于中和NaOH溶液,防止NaOH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对实验产生干扰。

热点3醇类的性质

1.醇类的主要化学性质

(1)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

(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3)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醚;

(4)催化氧化;

(5)与酸发生酯化反应等。

2.醇类物质的催化氧化和消去规律

(1)醇的催化氧化规律

①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时(—OH在碳链末端时),被氧化生成醛:

2R—CH2OH+O22R—CHO+2H2O。

②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一个氢原子时(—OH在碳链中间时),被氧化生成酮:

③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例如:

C

不能发生催化氧化。

(2)醇的消去规律

醇分子中,连有羟基的碳原子必须有相邻的碳原子,并且此相邻的碳原子上必须连有氢原子时,才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饱和键。

表示为:

其中CH3OH、

C

—CH2OH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特别提醒:

卤代烃与醇均能发生消去反应,其反应原理相似,但它们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有明显的差别,卤代烃消去反应的条件是强碱、醇溶液、加热,而醇消去反应的条件为浓H2SO4、加热,应用时应注意反应条件的差别,以免混淆。

【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醇在Cu或Ag的催化作用下都可以氧化

B.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C.醇都可以在浓H2SO4作用下以及170℃发生消去反应

D.二元饱和脂肪醇的化学式都可以用通式CnH2n+2O2表示

[解析] 醇的催化氧化过程是醇分子中羟基O—H键断裂和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C—H断裂去掉两个氢原子,形成碳氧双键(

O

),若醇中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氧化反应,A错误;乙醇分子间脱水可以看作是一个乙醇分子中的—CH2CH3代替了另一个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故属于取代反应,B正确;据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可知,如CH3OH、(CH3)3CCH2OH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C错误;饱和脂肪醇可以看作是羟基取代了饱和烃中的氢原子,从前后组成来看,醇比饱和烃的分子多了氧原子,而氢原子数目没有改变,据饱和链烃的通式CnH2n+2,可推断二元饱和脂肪醇的通式为CnH2n+2O2,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BD

变式3 下列醇类物质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醛类的物质是(  )

解析:

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

与-OH相连的碳原子的邻碳原子上有H原子,上述醇中B没有。

与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上有H原子的醇能被氧化,但只有含有2个氢原子的醇(即含有-CH2OH)才能转化为醛。

答案:

C

[点评] 要重视对概念的实质性内容的理解。

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所学概念。

热点4苯酚的性质

1.苯酚分子里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二者相互影响

(1)苯环对羟基的影响

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之一是使羟基活泼性增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可与活泼金属或强碱反应,如:

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之二是苯酚分子中的C—O键因受苯环的影响而不易断裂,因而不能与氢卤酸反应生成卤苯。

(2)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苯酚分子中受酚羟基的影响,苯环活泼性较高,尤其是酚羟基邻、对位上的氢容易被取代或脱去,体现在两方面:

①苯酚的取代反应:

特别提醒:

此反应需浓溴水且溴水过量,因产物三溴苯酚可溶于苯酚,故做此实验时,需用浓溴水且苯酚浓度不能太大。

此反应很灵敏,可用于定性检验苯酚和定量测苯酚的含量(酚类均适用)。

②缩聚反应——苯酚分子中的苯环受羟基影响而活化。

此反应可推广:

酚可以为

R

R

,酮、醛均可以与酚发生缩聚反应。

【例4】 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的成分之一,它的结构简式为

—CH2CH=CH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mol胡椒酚最多可与4molH2发生反应

B.1mol胡椒酚最多可与4mol溴发生反应

C.胡椒酚可与甲醛发生反应,生成聚合物

D.胡椒酚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

[解析] 胡椒酚分子中的苯环、C===C键可分别与3molH2、1molH2加成,A正确。

胡椒酚结构中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2个邻位碳原子上的2个氢原子、C===C键可以分别与2molBr2、1molBr2反应,B错误。

胡椒酚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故能与甲醛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C正确。

羟基是亲水基团,烃基是憎水基团,胡椒酚分子中的烃基比苯酚分子中的烃基大,故胡椒酚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D正确。

[答案] 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把题给信息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合理迁移,即分析题给物质的结构简式,确定其具有的特征结构和官能团,进而将其与教材中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基本物质类比,确定该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反应,最后结合题目仔细分析并解答。

变式4 从中草药茵陈蒿中可以提取出一种利胆有效成分——对羟基苯乙酮,其结构简式为

CH3

下列对该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与NaOH溶液反应

B.能与浓溴水反应

C.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D.该物质不属于醇类

解析:

由于对羟基苯乙酮中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故其应具有酚类的性质,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浓溴水反应;由于酚类酸性比碳酸的酸性更弱,故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答案:

C

热点5醇和酚的比较

类别

脂肪醇

芳香醇

实例

CH3CH2OH

C6H5—CH2OH

C6H5—OH

官能团

—OH

—OH

—OH

结构特点

—OH与链烃基相连

—OH与芳香烃侧链相连

—OH与苯环直接相连

主要化学性质

(1)取代

(2)脱水

(3)氧化(4)酯化

(1)弱酸性

(2)取代反应

(3)显色反应

特性

红热铜丝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气味(生成醛或酮)

与FeCl3溶液显紫色

【例5】 A、B、C三种有机物的分子式均为C7H8O,与金属钠、氢氧化钠溶液和溴水作用的结果如下表(“+”代表有反应,“-”代表无反应):

Na

NaOH

Br2

A

B

C

请推断A、B、C可能的结构并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解析] 分子式为C7H8O,不饱和程度很高,C7H8符合苯的同系物分子式通式CnH2n-6,故可能含苯环,又含1个氧原子,故可能是醇、酚、醚等。

A与Na、NaOH、溴水都反应,说明A中含酚羟基。

B与钠反应,与NaOH不反应,说明含醇羟基,不与溴水反应,说明不含

C

和—C≡C—结构,含苯环。

C与Na、NaOH、溴水均不反应,说明C中无羟基。

[点评] 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是酚,—OH与烃基相连称为醇。

变式5 莽草酸是一种合成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鞣酸存在于苹果、生石榴等植物中。

下列关于这两种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酸都能与溴水反应

B.两种酸遇三氯化铁溶液都显色

C.鞣酸分子与莽草酸分子相比多了两个碳碳双键

D.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

解析:

溴水与莽草酸发生加成反应,与鞣酸发生取代反应,故A项正确。

酚羟基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化合物,使溶液显紫色,而莽草酸与三氯化铁则不发生反应。

所以,B项错误;两酸碳碳键不同,故C项错误;两种酸中都含有三个—OH,一个—COOH,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足量钠反应生成氢气的量是相等的,故D项正确。

答案:

AD

[点评] 对于“陌生物质”性质的推测,首先找出分子内所含的官能团,再利用官能团性质来判断发生的反应。

方法规律技巧

卤代烃——有机合成的桥梁

1.在有机分子结构中引入—X的方法

(1)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

例如:

CH2===CH2+Br2―→CH2BrCH2Br

CH2===CH2+HBr―→CH3CH2Br

CH

CH+HClCH2===CHCl

(2)取代反应。

例如:

CH4+Cl2CH3Cl+HCl

C2H5OH+HBrC2H5Br+H2O

2.在有机物分子结构中消去—X的方法

(1)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特别提醒:

1.卤代烃是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转换的桥梁,复习时要熟记下列转化关系。

2.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主要应用有:

(1)在烃分子中引入官能团,如引入烯烃基、羟基等。

(2)改变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由于不对称的烯烃与HX加成时的条件不同,会引起卤原子连接的碳原子不同。

又有卤代烃在NaOH的水溶液中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卤代烃在NaOH的醇溶液中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饱和键,因此通过:

卤代烃a→消去→加成→卤代烃b→水解。

这样就会使卤原子的位置发生改变或引起其他官能团(如—OH)的位置发生改变。

(3)增加官能团的数目,在有机合成中,许多反应是通过卤代烃在强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消去小分子HX后生成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再与X2加成,从而使碳链上连接的卤原子增多,进而达到增加官能团的目的。

因此,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增生靠加成,加成需双键(或三键),双键靠消去,消去需有—X(或—OH)”。

【考例】 通过下图所示的步骤由制取

(1)从左到右依次填写每步反应所属的反应类型:

a.取代反应,b.加成反应,c.消去反应,d.加聚反应(只填字母):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2)写出①③两步反应所需的试剂和反应条件:

①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写出⑤⑥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决本题应充分利用卤代烃的消去反应,通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烯烃的加成反应,可以往烃分子中引入新的官能团。

将已学过的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的知识迁移到反应①,得出

必是苯在Fe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

经过三步到

中的

变成了

,并且还多了一个—Cl,说明反应②是

在催化剂作用下与H2发生了加成反应生成了

(即中间产物A)。

反应③为

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中间产物B为

反应④则是

与Cl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了

最终产物

多了2个—Cl,说明中间产物C应有两个碳碳双键,反应⑤应是

在与NaOH醇溶液共热的条件下发生的消去反应,从而生成

(即中间产物C)。

反应⑥则是

与Cl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答案] 

(1)①a ②b ③c ④b ⑤c ⑥b

(2)①Cl2和Fe(或FeCl3) ③NaOH的醇溶液、加热

变式 选择必要的无机试剂,以溴乙烷为原料制备,1,2-二溴乙烷(BrCH2CH2Br),需要经过的反应步骤最合理的是(  )

A.取代→消去→加成 B.取代

C.消去→加成→取代D.消去→加成

解析:

逆向思维分析:

BrCH2CH2Br→CH2===CH2→CH3CH2Br,则其反应步骤为先使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H2===CH2,再使CH2===CH2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制得BrCH2CH2Br。

答案:

D

备选习题

1.下列关于卤代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卤代烃都是难溶于水,比水重的液体

B.所有卤代烃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C.所有卤代烃都含有卤原子

D.所有卤代烃都是通过取代反应制得的

解析:

卤代烃不一定都是液体且不一定都比水重,故A选项错;有些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只有符合“邻碳有氢”的卤代烃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B选项错;卤代烃也可以通过烯烃加成等其他方式制得,故D选项错。

答案:

C

2.要检验某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加入氯水振荡,观察水层是否有棕红色溴出现

B.滴入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呈酸性,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呈酸性,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答案:

C

3.新修改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于2010年4月1日起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