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3275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docx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篇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

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

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

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

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

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

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

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

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

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我,关心爱护真实的自我。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

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

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

“我不会轻易害怕。

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

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

我想问:

‘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

女友抛弃你了吗?

’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

我当时就想帮助他。

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法,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

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

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

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

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

这就是评论。

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

这是观察。

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

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

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

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总认为西方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胜过我们,通过学习发现中国传统的教育与西方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言传身教,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个人价值。

言传身教,尊重与合作,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长的二大法宝,现在才知道用合作的方式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也明白了尊重自己才可以在与孩子的沟通教育中更加积极向上。

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有什么缺点和长处,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扬长避短,学习新习惯,找到自己的需要,疗愈过去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的与自己和孩子有效的沟通。

当我们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

细分开来,学校的时间,兴趣班的时间,作业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留着我们和孩子亲密联结的时间其实少之又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孩子做到最好的有效的联结,我一直在孜孜探索着。

当初老大上初中后就不愿和我一起出门,所以现在小儿子除了上课,基本他在哪我在哪,我在哪他就在哪,非常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我也曾给孩子贴过标签,因为是孩子,对他说话无所顾忌,忘记了孩子也需要尊重和接纳。

在这点上我要多多学习,多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需要,用尊重的语言促进彼此间的联结和合作。

曾经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该努力学习的时候要努力学习,就像龙应台说的那样,我希望他将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选择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逼谋生,这样的生活才是快乐的。

在老大的问题上我和他爸爸做了很多工作,当初让他去参军其实是希望他能考取军校,留在部队,而我们也为此做了一些后续,我们以为给他铺了一条捷径,让他的人生少受点苦,他会很高兴。

实际上在我们做这一系列事的时候,老大就明确表示不愿留在那里,可我们不为所动,没有和他进行有效沟通,中间还导致了很多误会。

老大最终放弃了部队,执意要回来读书,他说他有他的理想,部队不适合他,他想过自己的生活,虽然退伍,但只要国家需要,他还是义不容辞的扛起枪来。

这事至今还是我和他爸心里的一个憾事!

反过来想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自己的生活自己有选择权,我们要相信他有能力对自己选择的事负责!

孩子也有人格和人权,孩子也需要倾听,接纳和理解。

当孩子用一些行为表达他的需要时,我们要尝试着去理解并找到彼此都接受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变得轻松和快乐,因为我们为对方的需要做了付出,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保持尊重和联结,这样就产生了共鸣,也增加了彼此间的合作。

安全感,信任感与归属感的满足首先是在家里获得,然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所以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的做法尤为重要。

努力让孩子有身体上的安全感并有情感上的安全感,使他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努力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寻求和加强跟孩子的联结。

激励给予,我个人理解就是与孩子爱的互动,父母给予的爱,让孩子知道感恩,并知道学会相互给予,懂得给予中分享的惊喜与愉悦,因为爱,所以尊重,哪怕是个孩子。

与孩子建立联结的能力至关重要,用充满爱的语言,而不是评判,批评,责备或命令的口气。

生活中的我们做的好吗?

通过学习,希望能够多些耐心,多些意愿。

互换角色,并把孩提时的对父母的期望感同身受,我们应该是能够与孩子有更好的联结吧。

第六把钥匙及第七把钥匙,读后觉得深受启发,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其实是误解的。

家应该是创建一个无错区。

人人都会来这里,一个尊重与合作的地方,有联结的渴望与和谐的气氛。

在这里有家人的理解与好意,有得到的考虑与关照,有一起奋斗的精彩与美好!

希望在实践中把这些想法能去实现。

明白豺狗语言与长颈鹿语言的区别,应该说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感恩才会有长颈鹿的语言吧,很感谢设计了很系统而科学的家庭训练,通过训练课程让我们更好的与家庭成员沟通,家是社会乃至国家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每个成员,懂得感恩,知道正常的需求,明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走入社会并潜移默化身边的人,我想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和谐文明。

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让自己及家人的生命丰盈起来!

书中设计的很多家庭训练以前都没有听说过,通过学习训练,就可以更好的面对家庭里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并用正确的方式和家人沟通了。

尤其是暂停键与二幕剧。

也理解了感受卡与需求卡的包含内容。

力争多读几遍,彻底理解书中的涵意。

分享了许多案例故事,而故事中都能找到我与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与沟通缺失,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与孩子的沟通会更加自信,也有方法和技巧了,非暴力沟通对家庭教育是非常有益啊,健康家庭的构筑是需要非暴力沟通的。

现在只是泛泛的读了一遍,以后还要抽空多读几遍,直至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中的技巧与方法,在实践中学习,为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努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式。

之前没有想到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只是认为孩子现在是学习阶段就是必须要认真的去学习。

不认真的学习就不行,父母必须要加以管教,否则会往我们不想看到的路上走。

合作应该是共赢的,与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样的。

孩子在合作中没有赢利,也不会和我们合作的。

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还怕合作不好吗?

一切就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这方面,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是尊重的。

不管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了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合作长期下去,首先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付出更多。

我们时终认为孩子不和我们合作,是孩子先破坏了合作的规律。

其实不是,我发现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

(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

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为我心中还有个角色,我是和他之间的权利系统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规则。

)这就说的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

与孩子之间合作我们还是把目光放长远点,短期可能真的没有收获。

然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

因为我们的内心也是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的,而何况是给孩子呢?

直到现在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我们无意识的灌输给孩子的呢?

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境子。

对于孩子的尊重、沟通、奖励、惩罚,还是很重要的。

(最近的一次,我答应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却没有去。

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觉。

孩子虽然没有来叫我带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

直到第二天我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说我骗他的。

所以今后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这是一种诚信。

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必须要听命与我的命令,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且现在想想我有的时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样的吗?

很多事情不也是没有立刻去做吗?

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听命与我呢?

难道我就是是权力的上位者?

其实命令孩子是没有用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

因为沟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会很高兴的去完成我们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会从情感上获取安全感。

我们对待孩子的犯错,不要认为可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

我们是经历了这些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才知道这样做不对的。

可是孩子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确与不正确呢?

我们作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统统教给孩子的,所以孩子们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孩子这个事情做的不正确时,要引导他向另一个方向走,而且要让他愿意配合往我们引导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的。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把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

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全部都忘掉,给孩子一个阳光开心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小,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

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给予孩子的奖励时,我一直以为是物质上的东西才算是奖励,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给予孩子什么奖励,而且肯定是物质上的奖励。

现在是明白了,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吻……等一切都是奖励。

对于语言尊重还是通过后来的读书改变了,之前孩子在学习方面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忍不住说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语言,后来发现越骂孩子越糊涂。

渐渐发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反而他领悟的更好。

看到这里才明白了,对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语言。

我们还要做到要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切,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

比如你叫孩子现在写作业,而孩子现在不想写,我们应该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现在不想写作业,而不是用强迫性的方式,必须现在写,不写不行。

这样做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

否则难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我们成长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处理。

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阶段,都可以去面对,而不是束手无策的。

而成长也能使我们尽量成为一个无错的有责任的父母。

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发生更多的冲突。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处理。

而且分析的很全面。

这本书读完了,让我们更清楚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从开始与孩子的合作到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都给我们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案例引导,受益匪浅。

像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段让我感受深刻。

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直到读到那里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了呢……。

其实孩子是很优秀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往前走。

因为我是权力系统的上位者就可以给孩子贴上所谓的标签。

那如果换过来呢,孩子给我们贴上标签了,我们又会怎么想呢?

我们与孩子都是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让我们尽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无错的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因为读书会要组织《非暴力沟通》专场活动的原因,这周又重新翻一遍这本书。

也许是在听了很多次对它的分享,抑或上次读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阅读的积累,尤其是这段时间在工作中出现了沟通问题的情况之下。

重读这本书,发现了很多有趣且有用的细节。

第一点,是个人的简历。

听过的分享者都极少注意到马歇尔卢森堡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而且是在书中也多次提及的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的学生。

不难看出,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在双方沟通之中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同时也要真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是在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而来。

此外,马歇尔强调非暴力沟通中的不带成见的观察与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深度倾听也是相同的方法。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非暴力沟通同样强调沟通过程人的正面性和沟通产生价值,以解决而非分析问题为导向。

此外在非暴力沟通中最关键的是正确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认识对方的需求,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无法真正认识到对方的需求,都会造成沟通的失败。

这也是在基于另外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之上的发展。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六个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

因此,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核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点,多次提到不能机械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而忘记了他的目的。

所谓非暴力沟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详细点说,就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充分表达和引导对方完全表达内心感受,明确自己和对方的需要,正确提出自己的和引导对方提出请求。

形式看似简单,在实践中却非常困难。

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我们过于注重非暴力沟通作为工具的形式而忘记了使用它目的。

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沟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于沟通。

人与人之间需求沟通原因是双方存在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需要达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就是交换双方的不对等的信息从而双方可以改变观念或行为。

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时要时刻记住沟通的目的,不然就达不到沟通的最终结果。

第三点,提到了异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

道德评判,对比评价,固化责任和强迫威胁,源自于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

虽然在文中没有提及,但是可以从中推断出的是,非暴力沟通只适用于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双方,或者双方虽然处于不平等地位,但沟通仍然平等的。

一旦双方是地位不平等的,一方统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沟通方式便会是异化的沟通方式。

因为这种情况下沟通的目的要让一个人服从另外一个人的意志,服从者的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绝的。

这是一种压倒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沟通中的请求。

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应用对于家长,老师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地位的优势,这些人不愿意作出请求,或者作出的请求被理解为命令。

但在异化的沟通情境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要改变局面,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如果也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如拒绝和反抗,只会造成强势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减轻暴力带来的伤害。

第四点,非暴力沟通最主要的是强调人的本体和主动性以及人的同理心,这些都是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

人的感受是自己决定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响它。

面对他人的不当的指责,我们可以下意识地感到内疚和自责或者立刻反驳对方,也可以有意识的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和发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采取后一种方式,我们就不会被对方的情绪牵动,而是专注于对方和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从而可以真正解决沟通的问题。

另外对于很多因为社会因素,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多不得不去牺牲个人自由完成的义务,如果从主动选择的积极角度出发,我们会将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变成是我们所自由选择和愿意的承担的事情,这样对于个人而言,同样的行为带来的幸福感会大于痛苦感。

第五点,是语言的局限性。

非暴力沟通相对于暴力沟通,在语言表达上明显的更丰富和复杂。

暴力沟通中的一句简单的道德评判,非暴力沟通中却要划分为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部分。

而且非暴力沟通要求观察的客观与准确,感受表达的充分与完全,需要和请求提出的明确与完整。

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的语言表达,都不足以成为非暴力沟通。

所以,马歇尔开篇就提到,语言是窗户,也是墙。

语言有它天生的局限性。

例如中国人一直不喜欢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的原因,个人认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要求谨言拒绝巧言,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语言在表达感受方面缺少一种自然性。

中国语言里就找不到i’m

sad的表达。

另外提到语言是静态的,而我们的世界是动态的,静态的语言无法与动态的世界匹配,其中也会产生很多由语言产生的问题。

最后,引用译者结语的话“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心世界,并且知道,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所表达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人人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但现实是到处都有压迫和统治,有压迫和统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对暴力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以暴力的方式回击,但是结果是暴力变的更泛滥,压迫和统治也会更严重,也可以选择以非暴力的方式去应对,一方面减少暴力对我们的伤害,另一方面暴力也会因此而减少。

如何应对,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终全部实现虽然是要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但是需要从每一个个人开始。

正如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充满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也是马歇尔书中隐藏的愿望。

现实虽然是美好人间遥不可及,然而包括马歇尔在内每个个体追求它的过程也是同样美好和有意义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最近参加了读书会,连续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非暴力沟通》,前两本书里,我认知到了很多沟通技巧,而《非暴力沟通》却让我发现了爱和和谐,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我们生活在关系之中,冲突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它带来两种结果:

更亲密的关系或者更坏的关系。

在冲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内心的宁静在冲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语言的暴力来维护心中的和平,可是在这个时候,心中已没有了爱。

而“倾听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当我心中悠闲的观察那个“冲突”,用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发现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而我就越不怕与对方坦诚的沟通,在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爱与和谐。

可是想要获得这个能力太难,当我内心感到煎熬时,却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倾听对方,我感到异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爱”终究会给我指引,让我在善中绽放。

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读书是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达彼岸却是需要时间来修炼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写到:

“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对自己痛苦和焦虑的感受,而是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生命。

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时美才会存在。

当“自我”不在时,美就存在了,随着对自我的放弃,美的激情就生起了。

”希望在冲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见事实,倾听对方,获得内心的平静,发现爱和美。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习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

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

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

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

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

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

50了。

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

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

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

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

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

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

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

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

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习习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

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

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

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