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3238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docx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

中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比较

摘要:

本文首先分别从结构、利率体系和监管体制三个方面对中美金融市场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方面对中美金融机构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美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带有极为浓重的美国色彩,很难为其他国家所复制;而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尽管从现实来看存在诸多问题,但却也是在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中必然形成的,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不可能与美国完全一致,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必定表现出中国特色。

深刻认识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现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证券投资。

关键词:

中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TheComparativeAnalysisofFinancialMarketsandFinancialInstitutionsbetweenChinaandtheUnitedStates

Abstract:

ThispapermadecomparativeanalysisontothefinancialmarketsofChinaandtheUnitedStatesfromthestructure,theinterestratesystemandsupervisionsystem,andthenmadecomparativeanalysisontothefinancialinstitutionsofChinaandtheUnitedStatesfromthecentralbank,commercialbankandothernon-bankfinancialinstitutions.BycomparingfoundthatAmerica'sfinancialmarketsandfinancialinstitutionswithextremelycharacteristictotheUnitedStates,itisverydifficultforothercountriestocopy.AndChina'sfinancialmarketsandfinancialinstitutionswhileinrealitytherearemanyproblems,butalsobeformedinpoliticalandeconomicenvironmentinChina,thefutureofChina'sfinancialmarketscan'tbeexactlythesameasthatoftheUnitedStates,thefutureofChinafinancialmarketsmustshow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UnderstandingthesedifferenceswillhelpustograspthefutureofChina'sfinancialmarketsandfinancialinstitutionsinthereformanddevelopmentdirection,atthesametimewillalsohelpusbettertoengageinsecuritiesinvestment,accesstogreaterbenefits.

Keywords:

ChinaandtheUnitedStates;financialmarkets;financialinstitutions

 

1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核心功能应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实现一国或地区经济资源在亏拙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的跨时期或跨区域优化配置(Merton,1995)[1]。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市场能够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具有定价功能,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变化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金融市场为金融管理部门进行金融间接调控提供了条件;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帮助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降低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陈翎,2009)[2]。

因此,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关键要素。

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

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并进行风险分担,因此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米什金,2011)[3]。

因此,了解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1978年以来的发展变化过程,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和分析等,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现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证券投资。

2中美金融市场比较

我国的现代金融市场也就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而美国的金融市场却是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因此中美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差异。

2.1结构比较

高负债和杠杆性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脆弱是金融业的本性。

从实践来看,鉴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背景差异,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或者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存在形式及其对比(即金融结构)可谓千差万别。

2.1.1基本比较

为了探讨金融体系设计对其功能实现的影响,目前较为接受的是依据金融机构(银行)和金融市场发挥相对作用的不同而划分的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和以美、英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两大模式(应展宇,2010)[4]。

如表2-1所示,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当前的中国和美国金融体系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发展程度的明显差异,而且同时存在较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表2-12005年的跨国金融体系比较

银行信贷/GDP

股票市值/GDP

结构活动指标

结构规模指标

结构效率指标

结构监管指标

中国

0.31

0.32

-0.16

0.03

-5.87

16

英美法系国家

0.66

1.31

0.87

0.76

-3.05

2.26

注:

中国银行信贷测度的是私人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结构指标用于判断不同国家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一般来说,指标值越高,市场重要性越强。

资料来源:

Allen等(2009)[5]。

众所周知,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大一统”银行体系为起点的中国金融在经历了30余年的制度变迁和发展之后,已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初步构建了一个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市场是以市场主导为核心的昂格鲁-萨克逊金融模式的典型代表。

相对于其高度分散的银行体系而言,美国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oe,1994)[6]。

从实践来看,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为核心的美国金融市场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产品多样性、创新速度来看都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市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金融工程化等理念创新,以透明度为核心的金融市场监管等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衍生品、结构化金融产品等工具创新几乎都是在美国率先出现并趋向成熟。

美国金融市场和其银行体系一起构成了目前世界上市场化程度最高也最为完善的融资体系。

表2-2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结构(%)

年份

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

人民币贷款

外币贷款

委托贷款

信托贷款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间接融资合计

企业债券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合计

2002

91.9

3.6

0.9

-3.5

92.9

1.8

3.1

4.9

2003

81.1

6.7

1.8

5.9

95.5

1.5

1.6

3.1

2004

79.2

4.8

10.9

-1

93.9

1.6

2.4

4.0

2005

78.5

4.7

6.5

0.1

89.8

6.7

1.1

7.8

2006

73.8

3.4

6.3

1.9

3.5

88.9

5.4

3.6

9.0

2007

60.9

6.5

5.7

2.9

11.2

87.2

3.8

7.3

11.1

2008

70.3

2.8

6.1

4.5

1.5

85.2

7.9

4.8

12.7

2009

69

6.7

4.9

3.1

3.3

87.0

8.9

2.4

11.3

2010

56.7

3.5

6.2

2.8

16.7

85.9

7.9

4.1

12.0

2011

58.2

4.5

10.1

1.6

8

82.4

10.6

3.4

14.0

2012

52.1

5.8

8.1

8.2

6.7

80.9

14.3

1.6

15.9

注1: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注2:

“—”表示数据缺失或者有关业务量很小。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从近几年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变迁来看(见表2-2),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呈现出以银行信贷为主的特征,间接融资比重高达80%以上,而美国企业2009年从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比例约为75%∶25%。

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美国的以直接融资为主。

图2-12002年以来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利用表2-2的数据得到图2-1,从图2-1可以看出,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间接融资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正逐步由银行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以直接融资比例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t,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式2-1),可以简单预测:

到2050年左右,我国的直接融资将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50%。

(2-1)

从中国金融的整体架构着眼,我们发现尽管在过去的20余年间,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中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获得了极为迅猛的发展——如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0.2%提高到2011年的104.8%,而美国2011年的为205.1%,约为中国的两倍。

图2-21991-2011年中美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

但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控股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95.3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五家机构总资产达到46.9万亿元)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4.9万亿元)两类金融机构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9.2%、15.6%。

因此,客观地说,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无论从社会筹资规模、居民资产选择还是从全社会资源动员和整体配置来看,股票市场还没有对银行体系的地位形成根本性的挑战。

2.1.2功能比较

无论金融体系的结构如何,都具有两个基本目标:

一是资源配置优化;二是价格的形成,但在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途径上美国和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应展宇,2010)[4]。

第一,市场信息透明度截然不同。

在市场主导型模式中,为确保参与者的信心,有着极为严格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而在银行主导的模式中,更多地为了限制市场竞争、确保其垄断地位,大量的信息是机构或企业的“私有信息”,金融体系的透明度极低。

第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同。

鉴于信息透明度的巨大差异,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资本主要是在一系列有关联的企业和机构之间周转,这就是为什么银行一般不愿意进行异地贷款的原因(周婷,2009)[7]。

而在以市场体系为主的美国金融体系中,信息成本低,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成本较低。

第三,对法律及其执行等外部制度环境的依赖度不同。

市场主导型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以完善的法律、会计制度及其执行等外部约束机制为前提。

而银行主导的关系融资模式主要依赖“主体信誉”的“自我实现”机制来确保其有效运行。

正是因为两类金融模式运行中的这些差异,以这两者为基础的经济运行特征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参见表2-3)。

表2-3中美两种融资模式的运行特征比较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

对价格信号的反应

弱(以内部信息为主)

市场力量

流动性

风险

代际跨期平滑

横截面风险分担

资产性质

实物资产

(高科技)无形资产

公司类型

中小公司

大公司

创新融资

政治可控性

历史中高比例的新产业是在美国或英国这样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发展起来的,例如铁路起源于英国,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网络等产业也都是最初发展并兴盛于美国。

因此资本市场与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金融与经济相互适应、促进的必然结果(Hicks[8],1969;戴永红和秦永红[9],2012)。

相对于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具有以市场机制低成本发展高新技术的巨大优势,尤其是其中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往往被人们誉为创新和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买忆媛和彭一林,2006)[10]。

自1991年以信息产业等为代表的知识产业的兴起,使得美国的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

而在这个过程中,除科技进步外,美国创业资本以及创业资本的主要退出机制——二板市场(NASDAQ)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Black和Gilson,1998)[11]。

与美国相比,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约束突出,成为了困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制度因素之一。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以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其在储蓄动员、维持经济平稳运行等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宏观效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两个特殊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的相对平稳运行,就非常清晰地显示了国家对国有主导金融机构体系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发挥股票市场的资金聚集、存量优化、风险配置的功能(苏勇和杨小玲,2010)[12],中国银行体系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来提高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赵宇杰,2006)[13]。

2.1.3演进比较

从理论上说,金融模式的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并无严格的优劣之分,仅有运行特征的差异,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目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和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距。

那么中国是否能够简单地通过复制来完成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演进角度对中美金融市场结构的内在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政府主导和竞争主导。

中国特殊的制度起点与经济背景决定了其金融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过程,政府行为或者说各种政治势力的角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动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

而美国特有的“平民主义”政治传统使得其一直呈现一种独特银行数量众多且规模有限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促进了金融创新,从而促进美国金融市场的演进,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具竞争性和创新性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王敬,2005)[14]。

第二,金融管制与自由开放。

当前中国利率和汇率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资金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较高的存贷款利差(王珏帅,2012)[15];此外中国地方政府对银行等金融活动的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企业、银行等主体的经济行为。

美国的利率和汇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金融市场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第三,市场种类差异。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呈现“七重七轻”格局,即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货币市场中重债券回购市场而轻票据市场,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中重场内市场而轻场外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轻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重长期债券市场轻短期债券市场(曾建中,2005)[16]。

美国金融市场则呈现出比较均衡的发展,流动性供给很灵活。

第四,交易对象差异。

中国金融市场交易对象呈现“三少三小”特点,即票据市场品种少、债券市场品种少、股票市场品种少以及企业债券在债券市场上占比小、商业票据在金融市场上占比小、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比重小(曾建中,2005)[16]。

现实地看,以交易商为基础的美国货币和资本市场创造并提供了大量的各供选择的工具和技术,不仅各种金融合约与金融和非金融公司的资产可以在具有流动性的市场上交易,而且主要类型的风险(通过衍生品和结构化等金融工程技术)也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和定价。

第五,市场参与主体差异。

中国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来看呈现“四多四少”局面,即货币市场上金融机构参与多,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参与少;股票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参与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少;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少;上市公司中绩差公司多,优质公司少(曾建中,2005)[16]。

美国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中不断累积的资金提供了对证券需求的重要来源,尤其是60年代末开始的共同基金产业的爆炸式增长则被证明是刺激美国普通公众参与证券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

此外,20世纪40年代主要通过卖空和使用衍生品带来的高杠杆进行投机或套利的对冲基金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成为市场中一个重要机构投资者。

2.2利率体系比较

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利率是资产价格的基础,利率体系可以反映一国金融市场的特点。

而中美金融市场的差异也体现在利率体系的差异上。

2.2.1利率政策比较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官定利率,利率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央行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主要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吕聪等,2011)[17]。

2.2.2利率风险结构比较

按照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应该是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低,收益越低。

美国的利率结构序列基本上是:

再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贷款利率<证券市场利率,充分遵从了利率与风险的匹配原则;而中国的情况却与之截然不同,基本上是(并不尽然),存款利率<再贷款利率<国库券利率<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证券市场利率(姜旭朝和丁昌锋,2003)[18]。

在我国,国债接近无风险,而商业银行存款相比国债风险较高,但利率水平却呈现了与风险正相关的关系。

我国2009年10月15日至2009年10月31日发行的凭证式(五期)国债利率为2.60%,而同期存款利率为2.25%。

而美国2009年12月的国债利率为0.43%,而同期存款利率为0.50%(吕聪等,2011)[17]。

2.2.3利率期限结构比较

美国银行的存款利率结构为“额度化存款利率”,利率的差别主要依据存款额度的大小和所开账户的性质,很少根据存款期限的长短。

例如:

大额存单的利率高于储蓄账户等。

与之相反,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差别主要依据存款期限的长短,没有依据存款额度大小的变化。

我们把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存款利率结构称之为“期限化存款利率”(姜旭朝和丁昌锋,2003)[18]。

2.2.4利率市场化比较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发挥市场功能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长期实行管制利率制度。

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放开了外币存贷款利率,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还不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还是实行管制性的利率。

利率的决定,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行为。

管制利率制度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势要求、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要求、充分发挥利率经济杠杆作用等方面均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郑良芳,2002)[1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放松利率管制,推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

另一方面发展和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初步建立了以为代表的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央银行不断完善调控理念和方式,利率已经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之一(易纲,2009)[20]。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一个从自由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的过程。

大萧条促使“Q条例”的颁布,即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金融脱媒”现象,导致“Q条例”的终结。

1986年美国正式取消了存款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标志利率市场化的完成。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导致竞争的激烈化,过去依靠限制竞争生存的中小银行难以为继,且银行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林超凡,2011)[21]。

从改革的历程分析,美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遵循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原则,并且以法律形式明确利率市场化。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先从简化利率种类开始,再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进行。

2.3监管体制比较

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为主的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各个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

银监会成立后分离了中央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央银行负责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

随着混业经营的迅速发展,许多企业集团公司控股下的资金和业务往来已冲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分业监管体制的缺陷日益显现(曹慧等,2010)[22]。

美国自1999年《金融服务现化法》颁布后,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形成了伞式监管+功能监管的模式。

其中,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州政府的相关部门共同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对证券业的监管;美国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以及各州设立的保险局负责对保险业的监管;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负责对期货业的监管(张红涛等,2010)[23]。

表2-4中美金融监管体制对比

国别

美国

中国

金融监管体制框架

双线多元

一行三会

金融监管模式

混业经营,混业监管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监管手段

市场自律

行政手段

金融监管相关法律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1999年金融服务法案》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中国人民银行法》

《商业银行法》

《金融资产治理条例》等

金融监管主体

美联储及其他政府监管部门

中央银行单独监管

金融监管范围

合规性监管、预防性监管

合规性监管

金融监管的政府指导程度

自律型政府监管

立法型政府监管

金融监管对象

功能监管

对象监管

如表2-4所示,从整个金融监管体制框架来说,美国实行双线多头监管,中国实行“一行三会”,相应的美国的监管主体即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监管,这样各层次的监管活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