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抚顺五十.docx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抚顺五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抚顺五十.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抚顺五十
中国现代史部分考试说明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了解开国大典:
筹备会议: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举行。
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
2、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4)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②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开始: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及事迹:
黄继光:
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
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结束: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体现的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祖国统一
1、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
“一国两制”: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基本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
(4)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5)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三、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立以后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主题: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求同存异”方针:
(1)提出: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
(2)作用:
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精神:
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3、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建交的史实
(1)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美建交:
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科技成就
1、了解“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两弹:
原子弹,导弹;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1)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导弹:
①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世界近代史考试说明解读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一)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
14——16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三百年。
2、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3、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
4、代表人物:
(1)但丁:
意大利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
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达·芬奇: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3)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
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
5、历史作用:
(1)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新航路开辟(15——17世纪)
1、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2、目的(动因):
欧洲人要到东方去获取黄金等财富。
3、代表人物:
哥伦布:
意大利人,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于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主要目的是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到达了(美洲)的(今天的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区,将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将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麦哲伦:
葡萄牙人,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
4、影响:
积极影响:
(1)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
(3)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开始确立(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3、人物:
克伦威尔
4、主要事件: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担任“护
国主”;查理二世王朝复辟。
5、结束:
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6、《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
1689年
目的:
限制王权
颁布机构:
英国议会
内容:
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影响: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第12课美国的诞生(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标志: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3、领导机构:
大陆会议
4、领导人:
华盛顿(大陆军总司令)
5、建国:
《独立宣言》的发表:
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
内容:
(1)痛斥英国国王的殖民暴政。
(2)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3)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作用:
标志美国的诞生。
6、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7、胜利:
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8、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9、性质:
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10、历史作用: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11、评价华盛顿:
美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开国元勋。
担任美国第一、二任总统,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推动了美国历史进程。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
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人权宣言》
内容
(1)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2)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经过:
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并在1793年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
5、高潮:
罗伯斯庇尔掌权,雅各宾派执政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
6、结束:
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
7、历史作用:
(1)摧毁了法国封建统治。
(2)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3)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拿破仑的活动:
(1)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国家政权
(2)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对内:
,颁布了《法典》: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4)对外:
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军队
(5)1812年,远征俄国失利
(6)1814年帝国覆灭
(7)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退出了法国政治舞台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1、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2、开始:
(1)国家:
英国
(2)开始部门:
棉纺织业
(3)开始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发明者: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发明的意义:
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3、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1)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
(2)蒸汽机在大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
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5、交通工具发明:
(1)轮船: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轮船。
(2)火车:
1825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火车机车,使人类交通领域迈入了“火车时代”。
(3)铁路的影响:
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罪恶的三角贸易
时间:
16——19世纪
最早进行贸易的国家:
葡萄牙
主要经营者:
英国
内容:
出程:
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
中程:
在非洲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
归程:
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影响:
对非洲:
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使非洲长期贫困落后;
对欧洲:
给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原料,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认识:
三角贸易说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野蛮性、残酷性
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
原因:
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印度民族女英雄——章西女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时间:
18世纪末19世纪
背景:
西班牙、葡萄牙侵占拉丁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美兴起。
领导人:
玻利瓦尔(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认识:
章西女王、玻利瓦尔领导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正义的斗争。
四、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宪章运动:
(1836——1848年)
1、特点:
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
2、政治纲领:
《人民宪章》
3、内容:
要求获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4、性质:
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失败原因: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1、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开始合作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2、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时间:
1848年
创立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
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三大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巴黎公社(1871年)
1、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2、失败标志:
五月流血周
3、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国际歌》:
创作背景:
巴黎公社失败
词作者:
欧仁·鲍狄埃曲作者:
狄盖特
5、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不怕牺牲,英勇不屈,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
五、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19世纪六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1、根本原因:
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南方:
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
资本主义工业)
矛盾的焦点:
黑人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
林肯就任美国总统1861年
3、战争爆发:
1861年南方发动叛乱,组成“南部联盟”。
历史上称为“美国内战”或“南北战争”。
4、转折:
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
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的军队。
(2)作用:
激发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局。
5、结果:
1865年北方胜利,林肯遇刺身亡。
6、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历史作用: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时间:
1861年
2、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
(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4、性质:
资产阶级改革。
5、历史影响:
废除了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19课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1、背景:
1853年,美国军舰首先打开日本的大门,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
2、人物:
明治天皇
3、性质:
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5、影响:
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的重大转折点。
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力逐渐代替蒸汽成为工厂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人物和成就:
爱迪生:
美国人,发明电灯,他被称为“发明大王”。
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电器广泛使用的作用:
方便了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了生活。
卡尔·本茨(汽车之父):
德国人,设计出内燃机(动力机器)
1885年制造出第一台汽车。
莱特兄弟:
美国人,1903年研制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架飞机。
飞机、汽车的问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增强了人们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今天人们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
七、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主要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同盟国: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
德国)
协约国:
英国、法国、俄国(核心:
英国)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直接原因:
导火线: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进步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
)
※认识突发事件、恐怖活动威胁世界和平
(二)经过:
1、爆发:
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11日
3、主战场:
欧洲使用的新式武器:
坦克、飞机、毒气
4、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说明战争的残酷性)
5、结果:
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三)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虽然塞尔维亚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战争的非正义性。
)
(四)影响:
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给人类带来深
重灾难,伤亡惨重,经济损失严重。
八、科学与思想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启蒙运动:
时间:
17——18世纪核心:
理性主义
性质:
欧洲资产阶级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主要人物: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基本主张:
(1)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2)提倡由开明君主执政;
(3)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思想解放能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会
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所以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2、科学的革命
牛顿: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英国人
成就:
数学:
创建了微积分;
天文学: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力学:
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达尔文: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著有《物种起源》,确立了“进化论”思想。
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
出生在德国犹太人家庭的物理学家,后加入美国国籍,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世界现代史部分考试说明解读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11月
2、起义: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3、领导人:
列宁
4、革命的结果:
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标志着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5、革命的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
6、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3)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4)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世界新秩序)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时间:
1919年1月;地点:
法国的巴黎
操纵国:
法国、英国和美国
性质:
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中心议题:
处置德国
《凡尔赛和约》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时间:
1921—1922年; 地点:
美国的华盛顿;
操纵国:
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的继续)
中心议题:
中国问题
《九国公约》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
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
时间:
1929—1933年;(首先在美国股市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
影响:
(1)工人大量失业,生活恶化。
(2)工厂倒闭,生产遭到破坏;
(3)还引发了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时间:
1933年。
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
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罗斯福新政作用:
(1)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5)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德国
政党:
纳粹党
形成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标志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暴行: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迫害犹太人。
(水晶之夜、爱因斯坦出走)
(3)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毁灭人类先进文化成果。
2、意大利(1922年,最早)
3、日本:
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轴心国集团:
德意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轴心国集团:
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德、意、日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7课)
(一)绥靖政策
1、实质:
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安抚侵略者。
2、目的:
维护英、法自身利益,并将祸水东引(进攻苏联)。
3、顶峰:
慕尼黑阴谋
4、慕尼黑会议:
时间:
1938年9月;地点:
德国的慕尼黑;
与会国:
德、意、英、法
内容: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5、绥靖政策的影响:
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得寸进尺,极大地削弱了反法
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二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