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2352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docx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

资源与环境学院

考试大纲网址:

《轻工技术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皮革方向

适用专业:

轻化工程(皮革方向)硕士生入学考试

第一部分鞣制化学

一考试内容要求:

1.鞣制、鞣剂、鞣法的基本概念、鞣制效应、配位体相互取代与相互影响、蒙囿剂和蒙囿作用的概念;

2.鞣剂的分类和各种鞣剂的特点;

3.铬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状态,铬络合物的水解、配聚性质;

4.铬络合物与胶原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胶原改性的目的及其对铬鞣的影响;

5.植物鞣质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鞣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性质,栲胶改性的目的、原理和常用方法,植物鞣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鞣质与胶原间的作用机理及特点,了解植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6.合成鞣剂的定义、种类及其各自的结构与特性。

7.醛鞣剂的种类及其特性,醛鞣剂的鞣革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8.树脂鞣剂的定义,脂鞣剂的鞣革机理及鞣革特点。

二参考书目

《鞣制化学》,张铭让、陈武勇,轻工业出版社

 第二部分:

制革整饰材料化学

一考试内容要求:

1表面活性剂化学

1.1表面活性剂基本概念:

(1)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的含义;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3)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作用

(1)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与渗透作用

(2)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3)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与消泡作用(4)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与去污作用

1.3制革用表面活性助剂及其在皮革生产上的应用

2制革染料化学

2.1

(1)光与色的关系

(2)物体显色机理(3)染料颜色机理

2.2染料的分类及特性

2.3制革常用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特性

(1)酸性染料

(2)直接性染料(3)碱性染料(4)活性染料(5)金属络合染料

2.4安全染料与制革生产

(1)染料的毒性

(2)制革生产用安全染料的发展。

3皮革加脂材料化学

3.1皮革加脂的目的与作用

3.2天然油脂化学基础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油脂的分类(3)油脂的基本性质(4)皮革工业常用的天然油脂

3.3天然油脂的化学加工产品反应原理及其特性

(1)硫酸化产品

(2)氧化亚硫酸化产品(3)磺化产品

3.4合成性加脂剂、复合型加脂剂、功能型加脂剂的组成、性能特点

3.5加脂剂的组成及技术指标

(1)加脂剂的组分构成

(2)加脂剂的主要技术指标

3.6加脂剂与皮革的相互作用:

(1)加脂剂对皮革的渗透与亲合作用

(2)轻革的加油方法及其实例(3)加脂剂对皮革的助软作用机理

4涂饰材料化学

4.1涂饰剂的基本知识

(1)皮革涂饰的目的与意义

(2)涂饰剂的基本构成(3)涂饰剂的分类

4.2成膜物质结构与性能

(1)蛋白类

(2)乙烯基聚合物类(3)聚氨酯类(4)硝化纤维类(5)其它类

4.3着色材料

(1)染料

(2)金属络合染料(3)颜料(4)颜料膏

4.4皮革涂饰中溶剂和助剂

(1)水与有机溶剂

(2)消光剂(3)柔软剂(4)流平剂(5)交联剂与固定剂

4.5涂饰材料在皮革涂饰中的应用

二参考书目

《制革整饰材料化学》(第三版),马建中、兰云军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皮革分析与检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皮革分析与检测

适用专业:

皮革化学与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

一考试内容要求

(一)皮革生产过程控制分析

1.原材料分析:

蛋白酶活力测定;胰酶活度测定;碘量法及其应用;铬鞣剂中铬含量及碱度的测定;

2.操作液分析:

脱毛液中Na2S含量的测定;铬鞣液中铬含量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及其应用、铬铝混合鞣液中铬铝含量测定;

3.制革废水分析:

制革废水取样及测定项目、制革废水总铬测定、制革废水硫化物含量测定、制革废水COD测定。

4.制革污染物限量标准

(二)皮革成品分析

1.皮革成品检测取样及空气调节:

取样方法、部位、空气调节目的意义及条件;

2.皮革成品化学指标分析:

化学分析通则、水分及其他挥发物的测定、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测定、革中含氮量和皮质的测定、三氧化二铬含量测定、pH的测定;

3.皮革成品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物检基本理论、机械性能指标测定、皮革物理、卫生性能指标测定;

4.皮革成品中有害物限量标准、皮革成品中甲醛、Cr6+含量测定。

内容包括各项目测定目的及意义、测定方法原理、测定条件、相关试剂的配制方法、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结果表示。

二参考书目

《皮革生产过程分析》俞从正王坤余中国轻工出版社;《革制品分析检验技术》丁绍兰化学工业出版社。

《制革工艺学》复试大纲

1原料皮

1.1生皮的一般组织构造

1.2常用原料皮(牛皮、羊皮、猪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1.3常用的防腐保藏方法

2准备工程

2.1浸水的影响因素

2.2脱毛的方法与原理

2.3生皮浸灰的原理与作用

2.4酶软化的原理及其控制因素

2.5浸酸与去酸的基本方法

2.6准备工段的机械加工方法

2.7准备工段的主要污染与清洁化生产方法

3鞣制工程

3.1铬鞣的原理

3.2铬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3.3铬鞣方法、铬鞣易产生的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3.4铬鞣液或铬鞣剂的碱度

3.5铬鞣工段的主要污染与清洁化生产方法

4鞣后湿整理

4.1常用的复鞣方法(可按鞣剂名称分类)及其复鞣革的性能特点

4.2中和的原理与作用

4.3阴离子染料染色过程的控制方法及控制原理

4.4加脂的原理与控制方法

4.5复鞣、中和、染色、加脂一体化工艺的过程控制分析

4.6湿整理工段的机械加工方法

5干燥与机械整理

5.1常用的干燥方法及其干燥后革的性能特点

5.2干燥的原理及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与坯革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5.3干燥过程的控制

5.4干坯革的机械整理方法与原理

6涂饰工程

6.1涂饰剂的组成与配置方法

6.2涂层的基本构成与设计

6.3涂饰剂的成膜机理

6.4常用的施涂方法及其特点

6.5涂饰过程中易产生的缺陷及其原因

6.6涂饰过程中易产生的污染与清洁化生产方法

6.7涂饰过程中的机械加工方法

《轻工技术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染整方向

考试课程名称:

染整工艺原理

适用专业:

轻化工程(染整方向)硕士生入学考试

一、考试内容要求

1.棉纤维上含杂质的种类和性质;棉织物精练的方法及作用原理。

2.常用漂白剂溶液组成、特性及漂白作用原理,双氧水漂白稳定剂的种类及稳定剂作用原理。

3.丝光的作用原理,棉纤维经丝光后在形态结构和超分子结构上发生的变化,丝光基本工艺条件及分析,棉织物经丝光后的变化。

4.热定型的作用原理,热定型对纤维微结构产生的影响。

5.棉织物防皱原理,防皱整理基本工艺及分析,防皱整理剂的结构及对性能的影响;N-羟甲基类防皱整理剂初缩反应和交联反应的反应历程,防皱整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6.织物防水及拒水整理的基本原理。

7.织物拒油及易去污整理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8.纤维素纤维材料阻燃整理的基本原理。

9.染料上染纺织纤维过程中所涉及的吸附、扩散和分子间作用力等染色基本概念和理论。

10.直接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还原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活性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酸性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蛋白质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4.酸性媒介和酸性含媒染料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上染羊毛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5.分散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涤纶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6.阳离子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腈纶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7.印花色浆的组成和功用。

18.常用印花糊料、印花色浆的流变特性。

19.各种织物印花方法及新型印花。

20.涂料印花和活性染料印花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工艺。

二、参考书目

《染整工艺原理》,王菊生,纺织工业出版社

《染整化学及工艺学》复试大纲

课程名称:

染整化学及工艺学

适用专业:

皮革化学与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

一、考试内容要求

1纺织纤维的基本理化性能

1)纤维素纤维的理化性能;

2)蛋白质纤的理化性能;

3)常用合成纤维的理化性能。

2前处理

1)棉织物精练的方法及作用原理。

2)常用漂白剂的溶液组成、特性及漂白作用原理,双氧水漂白稳定剂的种类,稳定剂作用原理。

3)丝光的作用原理,棉纤维经丝光后在形态结构和超分子结构上发生的变化,丝光基本工艺条件及分析,棉织物经丝光后的变化。

4)热定型的作用原理,热定型对纤维微结构产生的影响。

3染料及染色

1)染料上染纺织纤维过程中所涉及的吸附、扩散和分子间作用力等染色基本概念和理论。

2)直接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还原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活性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酸性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蛋白质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酸性媒介和酸性含媒染料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上染羊毛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分散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涤纶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8)阳离子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上染腈纶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后整理

1)棉织物防皱原理,防皱整理基本工艺及分析,防皱整理剂的结构及对性能的影响;N-羟甲基类防皱整理剂初缩反应和交联反应的反应历程,防皱整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2)织物防水及拒水整理的基本原理。

3)织物拒油及易去污整理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4)纤维素纤维材料阻燃整理的基本原理。

二、参考书目

《染料化学》何瑾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染整工艺学教程》(一、二册)闫克路、赵涛,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环境化学(3103202)

专业名称:

环境工程(083002)

一课程目标:

环境化学是运用化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探索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并为之提供科学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基本要求:

1.基本概念要清晰。

考试涉及的概念包含在教材中“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中。

对相关概念要求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死记硬背。

2.对环境化学知识要会综合运用。

重点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环境现象,指出该现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危害,现象产生的可能机理,据此设想处理该类环境问题方式方法,以便检验同学能否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复习时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被教材知识编排所约束,如分析处理土壤污染现象时,有可能要用到水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物有机化等方面的知识。

3.要特别重视了解常用的污染处理技术特点、用途和涉及的设备,以便在回答简答题或分析题时言之有物、针对性强。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试题以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为蓝本,同时辅以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

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术语、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掌握常见的污染源、污染物和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实质,以及这些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中迁移、转化规律;基本掌握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产生、迁移、转化、危害和有效利用之规律;掌握揭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常用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

试题具体考察的内容如下:

1绪论

1)了解环境化学特点和研究内容。

2)掌握环境化学的定义。

2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

1)掌握碱度、酸度的含义及测定原理。

2)理解封闭和开放体系碳酸平衡的原理及各碳酸化合态浓度的计算方法。

3水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1)掌握天然水中各类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及pC~pH图的含义。

2)应用有关原理判断水的稳定性。

4水环境中的配合作用

1)了解应用软、硬酸碱理论判断金属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态。

2)掌握羟基和有机配体等对金属的配合作用及相应浓度的计算。

3)了解腐殖质的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5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1)理解电子活度的概念以及pE、平衡常数和自由能之间的关系。

2)掌握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pE和Eh的计算以及pE-pH或pE-pC图的制作。

6水环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

1)了解天然水体存在哪些胶体物质以及胶体物质的性质。

2)掌握颗粒物在水环境中的吸附作用和吸附机理。

3)了解沉积物来源及其与金属结合的类型。

7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式

1)了解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以及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2)掌握归趋模式的基本原理以及各个过程模式即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3)了解利用EXAMS模式预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归趋中的应用。

8天然大气和重要污染物

1)了解天然大气的组成,大气各主要层次的特点。

2)掌握大气中主要自由基HO·、HO2·的来源反应。

3)了解大气重要污染物NOx、SO2、NMHC的源和汇。

4)掌握温室效应概念,熟悉常见的温室气体。

5)掌握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停留时间的计算方法。

9气相大气化学

1)了解大气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2)掌握氮氧化合物主要气相反应,NO、NO2、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3)掌握硫氧化合物和有机物的主要气相反应。

4)掌握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及机理。

5)掌握平流层O3的生成和损耗的基本反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基本原理。

10液相大气化学反应

1)掌握SO2、NOx的液相反应及动力学方程。

2)理解O3、H2O2和金属离子等在SO2液相氧化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形态浓度的计算。

3)了解酸雨背景值(pH5.6)的来历。

4)了解酸雨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11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

1)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颗粒物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组成来源判别。

3)了解大气中放射性核素以及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1)了解土壤的组成。

2)掌握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土壤酸碱度及土壤的缓冲作用。

3)了解土壤溶液氧化还原作用对土壤形成及元素富集的影响。

13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掌握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及影响迁移转化的因素。

2)了解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方法。

14氮、磷肥料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

1)了解土壤氮、磷的来源。

2)掌握土壤中氮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归趋。

15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掌握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性质对农药迁移、转化的影响。

2)理解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的区别。

3)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典型农药的降解途径。

四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章次

绪论

水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

分数

5

40

30

25

3)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

3:

3:

2。

4)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

“了解”占15%,“理解、熟悉”占40%,“掌握、应用”占45%。

5)基本题型可能有:

概念解释题、选择题、是非题、填充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6)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生可以带计算器。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时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五参考书目

1.王晓蓉。

环境化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戴树桂。

环境化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汪群慧。

环境化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戴树桂。

环境化学进展。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环境生态学》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

环境工程(083002)

科目名称:

环境生态学(3203206)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环境类学生应掌握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

通过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环境生态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学生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分析解决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考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和全球变化生态学),同时能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分析相关的环境问题,并对环境生态学重要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1.基本概念要清晰。

考试涉及的概念包含在教材中“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中。

对相关概念要求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死记硬背。

2.对环境生态学知识要会综合运用。

重点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环境现象,指出该现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危害,现象产生的可能机理,据此设想处理该类环境问题方式方法,以便检验同学能否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复习时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被教材知识编排所约束。

3.要特别重视了解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机制和途径,以便在回答简答题或分析题时言之有物、针对性强。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试题以李博主编的《生态学》为蓝本,同时辅以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

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生态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问题的实质既相互关系,以及污染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和手段;要以全球观点来看待环境生态系统性问题,及时掌握全球环境生态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理论更新;将环境生态学理论体系结合环境监测、工程设计等学科深度发掘其拓展领域。

试题具体考察的内容如下:

一绪论

了解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生态学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

二生物与环境

1.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特别是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掌握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作用的基本原理、生态幅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3.理解生物稳定性机制、内稳性生物和非内稳性生物的区别。

4.理解生态系统中主要环境因子(光、温、水和土壤因子)生态作用和生物的适应性。

三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理解单体生物和构建生物的差别。

2.掌握与种群统计学有关的参数(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死亡率、最大死亡率、生态死亡率;存活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增长率,内禀增长能力)、理解种群年龄结构类型。

3.掌握Deevey存活曲线类型。

4.掌握种群Logistic增长模型的公式含义、Logistic增长模型曲线的特征和意义。

5.了解自然种群变化动态规律、种群大爆发的现象和危害、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和控制。

6.了解种群调节的几种假说

四种群生活史

1.理解生活史(生活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生长的概念,理解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的区别,理解种群扩散的概念和实质、扩散的方式和扩散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意义;理解动植物繁殖和繁殖成效的概念以及描述繁殖成效的指标(繁殖价值、亲本投资和繁殖成本),了解繁殖格局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学意义。

2.重点理解繁殖策略r-选择生物与K-选择生物特征及其内在机制,r-选择策略和K-选择策略在种群恢复和保护、生态恢复领域中的指导意义。

五种内与种间关系

1.了解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

2.理解植物种内关系的概念、种内关系的类型,理解种内竞争的概念,影响种内关系的主要因素(密度效应、性别关系、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他感作用),密度效应,种群性别关系与生物种内关系之间的联系。

3.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种间关系的类型,重点理解种间竞争关系的实质和类型。

4.掌握生态位理论,能运用生态位理论解释生态系统种群之间关系、理解生态位理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重建上的指导意义。

5.了解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

六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和性质;理解优势种和建成群的概念;了解描述群落种类组成的单项指标、综合指标和生物多样性指标,了解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假说。

2.理解群落的结构单元概念,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的组成特征以及形成这种群落结构的原因。

了解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的概念。

3.理解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因素和影响机理,了解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中度干扰的生态学作用(中度干扰假说)。

4.了解空间异质性和群落结构组成之间的关系,了解岛屿生态理论、平衡说和非平衡说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上的运用。

七生物群落的动态

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理解几种常见的群落演替系列和控制演替系列的主要因素;了解演替顶极学说的几种理论(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顶极-格局假说)

2.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功能变化,并了解经典演替观与个体论演替观理论。

八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理解群落分类的概念;了解群落分类的单位和命名法则,群落分类的学派,中国群落分类的基本单元。

2.了解群落排序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排序的意义。

九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能运用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来解释食物链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2.正确理解生态效率(Lindeman效率)在解释食物链中能量循环中的重要意义,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作用节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掌握初级生长的基本概念、初级生长的生长效率,初级生长的限制因素和初级生长的测定方法。

2.掌握次级生长的基本概念、次级生长的生长效率、次级生长的测定方法。

3.理解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性质,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资源质量和环境因素。

4.能用能量分析的观点分析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过程以及自养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过程和异养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过程。

十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理解生物地化循环的概念与类型和一般特征,熟悉和理解全球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过程。

2.理解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氮平衡的破坏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十二陆地生态系统

1.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不同类型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和生态功能。

十三水域生态系统

1.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和生态功能,了解全球水域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生态问题的原因。

2.了解湿地和红树林等特定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意义。

十四景观生态学系统

1.理解景观生态学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2.了解景观生态学常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